王清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下稱《孔》文)沒有固定聚焦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發(fā)展過程,而是截取生活的橫斷面,“選取咸亨酒店這一社會的一角,描寫里面各色人物,并以此為背景,烘托和刻畫了孔乙己這樣一個迂腐、可憐的‘苦人形象?!保厝迕?,王本華語)①它“一反《狂人日記》式的憤厲”,采用“沉郁哀惋”的敘事筆調(diào)(周仁政語),②用一種“象征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進行敘事,這使得魯迅先生的小說“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復雜和具有深度”(王潤華語)。③魯迅本人特別喜歡這篇小說,曾親自翻譯后由日文雜志發(fā)表。魯迅先生的學生、散文家孫伏園曾問其原因,魯迅先生回答說《孔》文能“于寥寥數(shù)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的作風?!保▽O伏園語)④
那么,《孔》文究竟通過“孔乙己”這個“苦人”形象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僅僅如魯迅先生所說表現(xiàn)了一般社會對孔乙己這個“苦人”的涼薄嗎?這個“不慌不忙地描寫”到底有什么樣的敘事風流?作者諷刺的又是什么?
《孔》文誕生百年來,人們對《孔》文的解讀經(jīng)歷了“從平等對話到理解建構,再到演繹權威,最后到自我及哲學層面的探究,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感性到理性逐步推進的過程”。(王曉東語)⑤在這個過程中,《孔》文的主題及解讀的側重點,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主流意識及話語主權的變化而變化,也隨著理論思潮、觀視角度的變化而變化。然而,無論是反封建的政治解讀,還是看客吃人的文化審視,抑或是生命主體的體驗感悟,無論是按照魯迅的創(chuàng)作意圖,還是作品自然釋放的客觀效果,抑或是讀者的參與再創(chuàng)造,我們往往只是在一定范圍、某個角度揭示魯迅思想情感的某個方面,未必看到整個魯迅。這是“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未完成的,有待于進一步的補充,豐富和發(fā)展,這過程是永遠不能全部完成的”。(王志蔚語)⑥
這便必然地決定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理論從一個新的視角積極探尋一種完全不同的解讀,卻不必執(zhí)著于否定一種解讀,而偏愛另外一種自認為正確的解讀,那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性的。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一元化的解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讀,必然意味著多重意蘊、多種主題的并存。這是解讀《孔》文時,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
其二,我們還要清醒地意識到,通常人們對《孔》文的解讀大都是一種基于“成品”的解讀,而“對于一切作品,如果只限于對成品進行鑒賞,既不能打破讀者心理的封閉性,又不能穿透文本的結構層次”。孫紹振、孫彥君認為“文學文本解讀學的基礎是創(chuàng)作論”,要想深入解讀文本“最方便的法門就是進入文本寫作的過程”。⑦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換個思路,與其執(zhí)著于某個預設主題,對固定“成品”進行排他性的論證式解讀,還不如以作者的身份和作者對話,關注《孔》文的敘事歷程和敘事形式,看看《孔》文究竟以什么樣獨特的敘事風流,才使其形成了如此豐厚、如此多重的主題意蘊。事實上,探尋《孔》文獨特敘事風流的過程,便是對其主題意蘊的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下面,我們便嘗試著借鑒孫紹振的“錯位”理論,從“非構思”寫作思維的角度,對《孔》文的敘事歷程和敘事形式進行深層探索。
一、敘事風流:在錯位思維中多重觀照
1.“赤裸文化”與“三位一體”的錯位
王志蔚認為,百年來,人們對于《孔》文的主題主要形成了五種主流解讀。⑧
主題一: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主題二:表現(xiàn)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
主題三:批判封建等級觀念的殘酷性。
主題四:反映中國知識分子地位與命運的悲劇性與荒謬性。
主題五:表現(xiàn)人生孤獨與“隔膜”的生存困境。
仔細研究上述解讀,我們發(fā)現(xiàn):“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是通過“孔乙己”這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進行的;“表現(xiàn)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中的“苦人”也是指的“孔乙己”;第三、四、五種主題的解讀,同樣都離不開“孔乙己”。也就是說,五個主題看起來千差萬別,其實,它們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它們都離不開“孔乙己”這一形象的塑造。這樣問題就來了。從寫作的角度講,“五四”前后,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并不是一個人,像“孔乙己”這樣的“苦人”很多,能引起讀者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地位及其自身生命觀照的思考的對象也很多。既然要塑造“孔乙己”這個形象,那么,如何才能使“孔乙己”這樣的人從封建文化背景中,從群體的封建知識分子中“前景化”,從而被鮮明地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呢?如何讓“孔乙己”這樣的形象深深地積淀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時代的精神骨髓,使文本呈現(xiàn)出豐厚而多重的主題意蘊呢?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種很是獨特的寫作思維方式:錯位思維。
我們知道,任何時代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一種“綜合”的存在,其“民族性”“傳統(tǒng)性”“文化性”“時代性”,都是以一種“整體”的形式“系統(tǒng)”地存在于每個生命個體之中的,只不過,不同階級、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罷了。正因為人是一種“綜合”的存在,要想塑造一個充滿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如果沒有特殊的寫作思維策略和具體可行的操作方式,就非常困難了。具體到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性、所擁有的“權力”和“金錢”也是以“整體”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的。如果不采用一種特殊的寫作思維策略,就會使得在封建科舉制度中成功“進學”的“丁舉人”們跟沒有“進學”的“孔乙己”們之間的區(qū)別被有意無意地淡化、模糊化,盡管兩者之間的差別巨大。很顯然,這是很不利于塑造“孔乙己”們這樣的人物形象的。那怎么辦呢?
我們知道,封建科舉時代,“‘文化似乎有著神圣的性質(zhì),它被人尊重,被人敬畏,受到全社會人的崇拜”,不過,“‘文化在中國社會里只是一種票證,只有這個票證可以領到‘權力和‘金錢,而一旦它沒有了領取‘權力和‘金錢的功能,它就毫無用處了。”(王富仁語)⑨“丁舉人”們之所以受人尊重,被人敬畏,因為他成功“進學”后,他的所謂的“文化”領到了“權力”和“金錢”,而“孔乙己”們則沒有。“丁舉人”們與“孔乙己”們之間的區(qū)別就在此。找到了區(qū)別,就可以運用錯位思維進行創(chuàng)作了。
《孔》文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是別有深意的。
在這里“‘長衫是他(指孔乙己)的文化的象征”,“他的‘話語形式就是他文化的表現(xiàn)”,然而,由于他終身沒有“進學”,所以,他的所謂的“文化”沒有領取“權力”“金錢”的功能,于是他便從“文化”“權力”“金錢”的三位一體的形式中被提取出來,成為了一種赤裸裸的“文化”。(王富仁語)⑩這使得他跟同為知識分子然而“進學”成功的“丁舉人”發(fā)生了嚴重“錯位”,而被“前景化”,被凸現(xiàn)了出來。這一“錯位”便使“孔乙己”與“丁舉人”形象的對比成為可能。這是其一??滓壹赫局染频氖聦崳f明它的經(jīng)濟基礎從本質(zhì)上講跟“短衣幫”是差不多的,甚至還不如他們,但他又穿著“長衫”,看起來似乎比“短衣幫”有“文化”一些,這樣,孔乙己的身份又跟“短衣幫”發(fā)生了錯位。于是,“孔乙己”與“短衣幫”的對比又成為可能。而無論是“錯位思維”還是隨之產(chǎn)生的“對比思維”的運用,其實,都是手段,都是一種獨具風流的敘事策略,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錯位之后的思考和對比之后的反思,這樣,便在客觀上使《孔》文有了多重意蘊、多種主題的可能性。
2.“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的錯位
有了“孔乙己”與“丁舉人”的身份錯位以及“孔乙己”與“短衣幫”的身份錯位,這只是第一步。如果孔乙己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便是身份錯位了,還是無法進行正常敘事和形象塑造。因為一旦孔乙己真正地意識到,雖然自己是一個知識分子,是一個讀書人,但是終究沒有進學,他跟丁舉人的地位是無法比的,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他甚至跟那些只有錢的“長衫客”也不在一個層面上,那么,他就不會“站著”喝酒而“穿長衫”了,這樣,自然就沒有后面的故事了。如果他能意識到,他雖然有些“文化”但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權利”和“金錢”,他在經(jīng)濟上和“短衣幫”是差不多的,甚至還不如他們。他也不會“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了。他會跟“短衣幫”打成一片,跟他們一樣“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那么,他跟“短衣幫”之間同樣沒有什么故事可言。這就是說,要想讓《孔》文的敘事進行下去,還必須要有進一步的錯位:“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的錯位。
他堅持穿“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他堅持“滿口之乎者也”,當“短衣幫”嘲笑他偷了別人東西時,他會睜大眼睛爭辯,不要“憑空污人清白”,當他稍稍有錢的時候,他會當著“短衣幫”的面,不無傲嬌地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并有意地“排”出九文“大”錢,其實這一切,都是孔乙己在堅持著自己的“文化”人的身份。他希望獲得人們的尊重,甚至是敬畏。然而,實際上卻是另外一回事。不要說丁舉人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僅僅因為偷了幾本書,就讓他寫服辯,還打斷了他的腿,也不用說掌柜的,以及那些“長衫客”們,他們沒有一個不把他當成笑料的,即便是跟他一樣受到封建思想毒害的“短衣幫”,同樣麻木地把孔乙己當成了笑料。于是,“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的嚴重錯位,不但使《孔》文的敘事得以順利地進行下去,更為關鍵的是,如此獨特的敘事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孔乙己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堅持自己的身份,“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錯位之后的對比中又給人什么樣的啟示?
3.“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錯位
有了“赤裸文化”與“三位一體”的錯位和“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的錯位,便使《孔》文的敘事成為可能。不過,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因為上述兩種錯位,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只是一種較為宏觀的錯位。如果到此止步的話,敘事還是無法進行下去的,要想使敘事順利地進行下去,而且還要有深度,有層次,那就需要解決一個更為關鍵也更為具體的問題:從哪一個角度進行敘述,即敘述者是誰。
關于《孔》文的敘述者,學術界通常有三種看法:①小伙計“我”;②小伙計“我”與成年“我”的交替;③二十年后成年的“我”。但無論是哪一種看法,敘述者是“我”——無論是當年的“小伙計”,還是成年后的“我”,這是一致公認的。以“我”為敘事者有很多的優(yōu)勢。因為如果以孔乙己為敘述者的話,那么,孔乙己的基于自我主觀審視的“身份堅持”就無法與旁觀者的“社會價值評判”形成錯位與對比;如果以掌柜及酒客為敘述者,對于孔乙己就只有一邊倒的嘲弄、折磨,孔乙己就完全是一個負面的扁平的形象?!犊住肺牡囊饬x就不大了;而以“我”為敘述者就不一樣了?!拔摇笨梢耘c上述人等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進行相對客觀的敘述,而相對客觀的敘述,不單使各種“錯位”與“對比”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孔》文具有一種更為深刻的敘述力量。
明確了《孔》文的敘述者,顯然是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如果就此止步的話,終究還是功虧一簣地停留在表層的敘事上。文本敘事的思想深度及人物形象塑造還略顯不足。這便需要再向前走一步。如果在以“我”為敘述者時,再暗含一個更為深層、更為本質(zhì)的錯位,那么,就能真正使《孔》文的多重主題意蘊的開發(fā)和多種主題的并存得以實現(xiàn)。這個錯位便是:“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錯位,簡單地說,即二十年后的“我”與孩童時代的“我”的錯位。
我們知道,如果單純的以“經(jīng)驗自我”,即孩童時代的“我”進行敘述的話,只能表現(xiàn)孩童時代的“我”對孔乙己的并不成熟的鄙視;如果單純的以“敘述自我”,即二十年后的“我”進行敘事的話,更多的只能表現(xiàn)“我”對孔乙己的“憐憫”與“同情”。而無論是哪一種敘述,《孔》文主題都會顯得較為單薄。但是,如果運用“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錯位思維進行敘事的話,就很不一樣了。
按照學術界對《孔》文敘述者的第二種說法:敘述者是小伙計“我”與成年“我”的交替,“一是敘述者‘我從現(xiàn)在的角度追憶往事的眼光(筆者注:敘述自我視角),二是被追憶的‘我過去正在經(jīng)歷事件的眼光(筆者注:經(jīng)驗自我視角)。這兩種眼光可體現(xiàn)出‘我在不同時期對事件的不同看法和對事件的不同認識程度,這往往導出敘述文本的復調(diào)。”(佘小云語)前者主要表現(xiàn)出“我”對孔乙己的“鄙視”,而后者更多的表現(xiàn)出“我”對孔乙己的“憐憫”與“同情”。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在這里,“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是以二十年前小伙計的“我”,即以“經(jīng)驗自我”的角度來寫的,很顯然,在那時“我”的眼里,孔乙己是可笑的,雖然在掌柜的一副兇臉孔下,小伙計“我”也是生活得很“單調(diào)”“無聊”,而且小心翼翼。如果以這個視角一路寫下去的話,那么孔乙己,不要說在“丁舉人”“長衫客”的眼里,抑或是在“短衣幫”那里不能獲得起碼的尊重,即便是在“我”這個十二歲的孩子的眼里,怕也難以翻身。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孔》文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好在作者沒有就此停下,而是悄無聲息的使文本的敘述者發(fā)生了改變與錯位:“所以至今還記得”。這個“至今還記得”,很顯然是二十年后“我”的表述,是“敘述自我”的表述。但問題是,“我”“至今還記得”的是什么呢?是孔乙己的可笑?是當年的“我”對他的鄙視?還是二十多年后,因為對當年“我”的不成熟的語言與行動的反思,而記得孔乙己這個人和孔乙己發(fā)生在咸亨酒店里的事呢?無論是二十多年后“我”記得什么,文本的意蘊顯然在“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錯位中豐富了起來。
如果按照學術界對《孔》文敘述者的第三種說法:敘述者是二十年后成年的“我”,其效果也是一樣的。按照第三種說法,學術界認為,《孔》文“自始至終只有成年后的‘我這一個敘述者,小伙計‘我不過是成年‘我的一個‘他而已,復調(diào)(筆者注:文本的多重意蘊,多種主題)的形成是因為作者采用了‘在敘述中追憶,在追憶中敘述這一特殊的敘述方式”。(陳丹語)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這句話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屬于“在追憶中敘述”,是一種基于“經(jīng)驗自我”的表述;而“至今還記得”則是“在敘述中追憶”,是一種基于“敘述自我”的表述。這就是說,即便是按照第三種說法,至少在“敘述方式”這個層面上不是“從一而終”的,而是采用了一種有意式的“錯位”的方式,使孩童時代的“我”與二十多年后的“我”在對待孔乙己的態(tài)度、情感、思想上在錯位中產(chǎn)生了對比。這便在客觀上使得文本的多重意蘊和多種主題的并存成為可能。
這樣,從“赤裸文化”與“三位一體”,到“身份堅持”與“社會評判”,再到“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層層遞進”式的多重錯位思維的運用,既展現(xiàn)了《孔》文的獨特的敘事風流,又為文本的多重意蘊和多種主題的生成提供了可能。
二、敘事風流:在胚胎思維中多重觀照
在“非構思”寫作思維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胚胎思維?!胺菢嬎肌崩碚撜J為,每個文本都有“寫作胚胎”,每個“寫作胚胎”都暗含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和寫作基調(diào),且整個文本都是基于“寫作胚胎”的意圖化的明晰和情境化的展開。上述三重“錯位”之后的敘事,便是從“寫作胚胎”的寫作開始的。
《孔》文的“寫作胚胎”是文本第一自然段。
1.獨特的魯鎮(zhèn)文化
“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這里的“不同”,表明“魯鎮(zhèn)”有著非常特別的“魯鎮(zhèn)文化”。如,“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短衣幫”散工后,常常“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站在柜臺外面喝,可以用“鹽煮筍”和“茴香豆”做下酒物,而“長衫客”則到隔壁房子里坐下來喝酒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孔》文寫作胚胎中有一句話:
“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p>
這里雖然沒有提到“咸亨酒店”,不過,文中“都是”一詞透露了重要信息。這表明魯鎮(zhèn)所有酒店的格局全是一個樣子,“咸亨酒店”在魯鎮(zhèn),自然也是如此。這里有意沒有提到“咸亨酒店”,是有深意的:既然魯鎮(zhèn)所有酒店的格局是一致的,這里的文化也是相同的,那么,《孔》文中發(fā)生的故事也會在魯鎮(zhèn)任何一個酒店上演,只是人物不同、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有異罷了。我們還注意到,這里的魯鎮(zhèn)也沒有標明是哪里的,如此模糊化的處理,其實是想進一步地告訴人們,像孔乙己這樣的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悲慘故事,不但會在魯鎮(zhèn)的任何一家酒店里上演,而且還會在全國的任何地方上演,從而使本文具有了更為廣闊而深遠的悲劇意義。
2.異樣的對比風格
《孔》文的“寫作胚胎”并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敘事性的展開,展開的是孔乙己那個年代的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且運用了異樣的對比風格展開的。
先看“寫作胚胎”對“短衣幫”的渲染: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p>
“短衣幫”之所以站著喝酒,是因為他們常常只買一碗酒,而一碗酒很快便喝完了,沒有必要坐下來慢慢地喝。即便是稍有一點錢的“短衣幫”肯多花一文錢,買來的下酒物“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并沒有多少,似乎也不值得坐下來慢慢地吃,慢慢地品。再說了,“短衣幫”喝酒只是傍午傍晚散了工之后稍作休息罷了。而“長衫客”則不同。
我們來看“寫作胚胎”對“長衫客”的渲染:
“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p>
“短衣幫”是“熱熱的喝了休息”,他們大都匆匆來又匆匆去,只有孔乙己到店時偶爾笑兩聲罷了;而“長衫客”則不同,他們是“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要酒要菜”說明他們的經(jīng)濟地位跟“短衣幫”大不一樣,他們之所以能夠“慢慢地坐喝”,是因為他們不需要為生存而奔波。他們有的是時間,也有的是金錢讓他們慢慢地喝慢慢地品。這便是他們“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喝酒的根本原因?!磅狻弊直砻婵磥硎锹叫凶叩囊馑迹嗟膭t是表現(xiàn)了“長衫客”的一種悠閑的狀態(tài),一種故意在“短衣幫”面前擺出來的充滿優(yōu)越感的姿態(tài)。這就使得“長衫客”和“短衣幫”之間充滿了非同尋常的對比性。而這個對比性,便形成了魯鎮(zhèn)頗為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對比,從本質(zhì)上講,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思考,下文中孔乙己在作者精心營造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既非“短衣幫”,又非“長衫客”的十分尷尬身份出場,也是為了使孔乙己與“短衣幫”“長衫客”的比中引起人們的思考:在這充滿異樣對比的敘事中,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孔》文究竟有什么樣的審美張力呢?
3.深沉的反思基調(diào)
“寫作胚胎”中有一句話很有意味,需要特別注意: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
看起來,這是作者閑閑的一筆,僅僅交代酒錢漲價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其實不然。整個“寫作胚胎”除這句話外,都是“在敘述中追憶”二十年前魯鎮(zhèn)的風土人情,以及魯鎮(zhèn)發(fā)生的事情,這是一種基于“經(jīng)驗自我”的表述,其敘述視角是孩童時代的“我”;而“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這句話,則是“在追憶中敘述”二十年后魯鎮(zhèn)的一碗酒的價錢跟以前不一樣了,這是一種基于“敘事自我”的表述,其敘述視角是二十多年后的“我”。這可見,“寫作胚胎”沒有采用“從一而終”的敘述方式,而是在有意無意中,使孩童時代的“我”與二十多年后的“我”發(fā)生了“錯位”。而這個“錯位思維”的巧妙運用,暗示著全文都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審視,其多重意蘊和多種主題的并存便在這樣的審視中成為可能。
三、敘事風流:在對比思維中多重觀照
從某種意義上講,“錯位思維”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形成不同人物、不同事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間的矛盾與差異,從而引起更為深層的“對比”。如果再作進一步的審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對比思維”也是一種手段,一種更高級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通過“對比”引起人們的深深的反思。而且,對比越是強烈,引起的反思便越是深刻,由此而生成的文本的主題意蘊就越是深邃而豐厚。
1.孔乙己自身的對比
(1)肖像對比
【斷腿前】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斷腿后】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斷腿前,孔乙己雖然生活得不好,還經(jīng)常挨打,好歹還有個“青白臉色”,還有點兒人樣兒;但是斷腿后,他就又黑又瘦,完全不成個樣子。斷腿前好歹還有一件長衫可穿,盡管這件長衫又臟又破,但是再怎么說,那也是一件長衫,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然而,斷腿后,就只能穿一件破夾襖了,而且還不得不在肩上用草繩掛一個蒲包,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讀書人的模樣了。從斷腿前的“窮困潦倒”到斷腿后的“茍延殘喘”,前后的對比竟然如此之大,使人不得不思考:他究竟經(jīng)歷了多少事,受了多少苦,忍了多少辱?他的生存狀態(tài)何以變得如此糟糕?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還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酷?抑或是還有其他什么原因?
(2)神情對比
【斷腿前】
渲染一:(“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渲染二:(“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保┛滓壹罕銤q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渲染三:(“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上述加點的詞很有意味,它們寫出了孔乙己斷腿前獨特的神情。渲染一中的“睜大眼睛”是寫“短衣幫”沒有見到事實,就十分篤定地稱孔乙己偷了人家東西時,孔乙己認為污了他的清白,而略有些慍怒地爭辯;渲染二中的“漲紅”“綻出”“爭辯”是寫“短衣幫”具體指出他偷書的事實時,他的尷尬、窘迫和他的“據(jù)理力爭”。而渲染三中的“不屑置辯”的神情,則寫出了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僅有的一份驕傲和自尊??傮w來說,在斷腿之前,孔乙己的生命狀態(tài)還不算是特別的糟糕,至少還能為自己爭辯,還擁有些許的自尊。
【斷腿后】
渲染一:(“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xiàn)錢,酒要好?!?/p>
渲染二:(“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渲染三:(“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
然而,斷腿之后就大不一樣了。當掌柜問他還欠十九個錢時,他已經(jīng)沒有了往日的神態(tài),而是很頹唐;當掌柜嘲笑他偷了東西時,他也不像往日那樣的十分地分辯;當掌柜直戳他的心靈創(chuàng)傷,說他因為偷書而被打斷腿時,他也不再十分的分辯而是露出了一種懇求的神情。如果說肖像對比中,大多呈現(xiàn)的是生活的磨難對他身體的折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還只是外傷,假以時日還是可以愈合的。而神情的對比中,卻直擊孔乙己靈魂的卑微與凋敝,那是內(nèi)傷,是無法自愈的。從斷腿前的還能為尚存的些許“自尊”勉強爭辯,到斷腿后不得不面對卑微的靈魂而無以為辯,孔乙己的靈魂質(zhì)態(tài)竟然相差如此之大。在這強烈的對比中,不禁使人思考:如此一個自命清高的讀書人,何以就會變得如此頹唐呢?
(3)語言對比
【斷腿前】(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他當然知道,在古代“‘竊書指的是欺世盜名,是將自己寫的書盜用他人的名印出。而‘偷書則指寫詩作文時襲用他人的文句”。(劉玉凱語)所以,“竊書”是不能算“偷書”的。即便是按照當時的語境,就偷東西而言,在孔乙己的思維邏輯里,“竊書”也不能算“偷”,這是因為“書是用來閱讀的,與其他東西,比如金銀財寶等貴重物品,以及吃的、穿的、用的等,均不相同”“書不是東西,竊書不能等于偷東西”。(谷興云語)所以,他才會漲紅了臉,青筋條條綻出地爭辯。
【斷腿后】(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然而,斷腿之后,古意中的“竊書”與“偷書”還是那個意思并沒有變化,孔乙己還是那個思維邏輯也沒有變化,那么,他為什么又不十分爭辯,僅僅說一句“不要取笑”呢?這不得不使人思考:在面對“偷書”這件事上,他的語言在他斷腿前后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如此大幅度的對比說明了什么呢?唯一的解釋是他的生命質(zhì)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不是不想分辯,而是他的社會處境、沒落知識分子命運,使他無力分辯,也無須分辯。其中的悲涼與凄慘可見一斑。
當然,談到孔乙己的語言,除了上述的前后對比外,還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口語文言化。人們大都認為,孔乙己的文言化的語言是一種自命清高的表現(xiàn),是一種面對尷尬處境而不得不自我掩飾的表現(xiàn)。這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還不太夠。要想有更深的體會,還需要跳出《孔》文進行跨文本的對比。
【范進】(鄰居來報喜時)范進說:“你奪我的雞怎的?你又不買?!薄盀樯趺茨眠@話來混我?我又不同你頑,你自己回去罷,莫誤了我賣雞?!?/p>
(接受張鄉(xiāng)紳慶賀時,)說:“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p>
【孔乙己】(孔乙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p>
范進在跟鄰居對話時,完全是“村野之語”,也就是我們常用的口語、古白語,而在接受張先生慶賀時,立馬變得“文雅知禮”起來。他之所以“能夠根據(jù)語境而轉換,這是因為他的讀書,意在追求功名富貴,讀書之于他的性情、習慣、趣味和修養(yǎng)并無關聯(lián),只是一種工具,自然能隨機應變”。而孔乙己則不一樣,他只要一緊張,一尷尬,就會露出“本性”,就會滿口的“之乎者也”,哪怕是面對孩子。魯迅之所以用“這樣富有書面色彩的語言來描寫孔乙己的說話方式”,很顯然是為了“顯示出他深深浸潤于書籍的特征”。(何宏玲語)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落寞知識分子特有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命質(zhì)態(tài)使然。
(4)動作對比
【斷腿前】(“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保┍闩懦鼍盼拇箦X。
人們大都認為,這個“排”字十分形象地表現(xiàn)了孔乙己拮據(jù)窮酸而又死愛面子的本質(zhì)特征。孔乙己“拮據(jù)窮酸”是事實,“死要面子”也能說得通,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當孔乙己到店時,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更是指在臉上嘲笑他,這在一個知識分子看來是有辱自尊的。然而,面對“短衣幫”這群沒念過書的“粗人”的戲弄、嘲笑,在他一個“知識分子”看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最好的“回擊”,便是無聲的反抗,于是很是闊綽地“排”出九文大錢。所以,這個“排”字里更有著孔乙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些許的自尊與驕傲,有著他對“短衣幫”無聲的抗議,當然,也有他面對當下處境的無奈。
【斷腿后】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是用這手走來的。)
而這個“摸”字就不一樣了,不僅寫出了孔乙己窮途末路的慘狀,而更為關鍵的是在與“排”字的強烈對比下,我們顯然看到了作為一個沒有“進學”的知識分子的無邊的落寞、生命的衰竭和尊嚴的消隕。
至此,通過“肖像”“神情”“語言”與“動作”的多重對比,我們就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讓孔乙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沒落、消亡?中國知識分子的地位與命運何以竟如此的充滿悲劇性與荒謬性呢?為什么人生是如此的孤獨呢?
2.孔乙己與別人對比
在孔乙己與別人的對比中,孔乙己與丁舉人對比常常被提及,這里不再細言,這里著重分析的是孔乙己與“短衣幫”“掌柜”“我”的對比。
(1)孔乙己與短衣幫的對比
我們先看《孔》文對“短衣幫”的渲染:
渲染一: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渲染二: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渲染三:“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p>
渲染四:“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
渲染五:“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在上述渲染中,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短衣幫”對孔乙己這個“苦人”的戲弄、嘲笑都是主動的、蓄意的。二是他們的戲弄、嘲笑主要集中在“新傷疤”“偷東西”“被吊打”“當真識字”和“撈不到秀才”這幾點上,而這些都是直擊孔乙己這個“苦人”的心靈創(chuàng)傷的。本來,孔乙己就是一個孤獨而悲慘的“苦人”,他們還一次又一次地在孔乙己的心窩里撒鹽,給孔乙己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傷害。
再來看《孔》文對“孔乙己”的渲染:
渲染一: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北闩懦鼍盼拇箦X。
渲染二:“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渲染三: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渲染四: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渲染五: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
在孔乙己的渲染中,唯有“不屑置辯的神氣”中還略有點兒讀書人的自豪與驕傲,其他四次渲染,都是面對“短衣幫”的咄咄逼人的嘲弄、戲耍,而不得不被動、勉強地爭辯,以努力維持一個讀書人的最起碼的尊嚴。然而,這樣的爭辯,無論是語氣,還是底氣,都是那樣的蒼白,那樣的孱弱。所以他非但沒有讓對方有所收斂,孔乙己越是尷尬、痛苦地爭辯,“短衣幫”越是病態(tài)地快樂了起來。于是,在“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里,孔乙己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傷害。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短衣幫”和“孔乙己”同樣處于生活的底層,同樣是被剝削者,都生活得很是艱難,他們本應相互同情,相互扶持才對?!氨臼峭?,相煎何太急”,這最起碼的人性訴求?!岸桃聨汀北静粦摳翱滓壹骸睒嫵蓪Ρ汝P系的。然而,長期生活在生命的底層,他們的“愚昧無知”“尖酸刻薄”和“麻木不仁”使這些“看客”的人性發(fā)生了嚴重的扭曲。他們竟然以被他們更慘更窮更艱難的“苦人”的痛苦為快樂,集體無意識地欺辱這些“苦人”。這樣,“短衣幫”以“苦人”的痛苦為“樂”便與“孔乙己”的艱難、尷尬、痛苦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并在這樣的對比中引起了人們細思極恐的反思:真正殺死孔乙己這個“苦人”的僅僅是封建科舉制度嗎?僅僅是殘酷的等級觀念嗎?不,還有這些人性已經(jīng)嚴重扭曲的“看客”。
(2)孔乙己與掌柜的對比
在孔乙己與掌柜的對比中,我們先來看對孔乙己的渲染。
渲染一: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xiàn)錢,酒要好?!?/p>
渲染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渲染三:“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
在這三次渲染中,都是掌柜首先發(fā)問嘲笑、戲弄孔乙己,而孔乙己只是被動地勉強應對。他的“頹唐”“不十分分辯”中可見孔乙己的生命質(zhì)態(tài)已經(jīng)十分糟糕,他甚至懇求掌柜的給他一點最后的尊嚴。然而,掌柜的跟后來聚集來的幾個人還是得意地、開心地、舒暢地笑了。但是這樣的“笑”,卻是以孔乙己的“哭”為基本前提的。
再來看對掌柜的渲染:
渲染一: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
“每每”這個詞說明掌柜也跟“短衣幫”一樣常常拿孔乙己最深的傷疤嘲笑、戲弄孔乙己。這可見,掌柜也是一個“看客”,只不過是一個擁有“金錢”的“看客”罷了。
渲染二: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掌柜“取下粉板”才“忽然”記起孔乙己欠他十九個錢,這說明,孔乙己這個生命在掌柜的心里已經(jīng)“消失”很久了,要不是孔乙己還欠有十九個錢的賬,掌柜怕是想不起來的。
渲染三:(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保┱乒裾f,“哦!”……“后來怎么樣?”……“后來呢?”……“打折了怎樣呢?”……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這里的“哦”“后來怎么樣”“后來呢”“打折了怎樣呢?”說明掌柜只是在隨口應答,完全沒有情感。他只不過在聽一個稍微有點意思的故事罷了,故事聽完了,也就完了。他便若無其事地算自己的賬。這可見他的心里有多么的冷漠。
渲染四: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
孔乙己已經(jīng)變得不成樣子了,當掌柜的再次見到孔乙己時,他不是關心孔乙己是怎么斷了腿,也沒有關切地詢問孔乙己的生命處境究竟怎么樣,他首先關心的是孔乙己欠了他十九個錢,他依然嘲笑他偷了東西被打斷了腿。這就不是一般的冷漠所能涵蓋的,而是一種令人發(fā)指的殘忍。
渲染五: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掌柜的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之所以兩次提到孔乙己,是因為他還欠十九個錢,到了中秋掌柜的之所以沒有再提起孔乙己,那是因為孔乙己在掌柜的心里已經(jīng)死了,無需再提了。
孔乙己生活在生命的最底層,既無心,也沒有能力嘲笑、傷害掌柜,而掌柜的作為那個時代金錢的擁有者,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孔乙己。孔乙己的悲苦而凄慘的懇求與掌柜冷漠、殘酷的嘲諷、戲弄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這樣的對比中,把另外一個層面的“看客”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把一個十足的剝削者、冷酷的生意人的扭曲的人性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3)孔乙己與“我”對比
通常我們都能注意到,第七自然段中的孔乙己與“我”的對比。
孔乙己對“我”從“熱心的問”到“懇切的說”到“極高興”再到“極惋惜”,孔乙己一直都是想跟“我”交流,且真心地想教“我”,然而,“我”又是如何對他的呢?從稍顯不不耐煩的“略略點一點頭”,到認為孔乙己是“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從“懶懶”的回答,再到“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我”始終不太愿意跟孔乙己交流,不但不愿意,甚至很鄙視孔乙己。這“一老一少,一冷一熱、互相對比的細節(jié)描寫,”“真實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和這個社會對不幸者、孤獨者的冷漠”。(孫景鵬語)?輥?輴?訛其實,不但“我”是如此,鄰居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只是想吃孔乙己的豆而已,最后,在當時社會的“薰陶”下,都在“笑聲里走散了”。他們對孔乙己這個“苦人”同樣是冷漠的。
解讀到這一步,還只是停留在表層,要想更進一步地解讀,還必須關注這樣一句話:“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這個“只好”很有意味,它說明孔乙己在成人世界里得不到起碼的人格尊嚴,只能十分無奈地期盼著希望在孩子世界里獲得。這是很有深意的。對當下的社會的失望,使得作家常常把目光轉向充滿希望的孩子的世界,這在中外作家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如魯迅在小說《故鄉(xiāng)》里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我”與“閏土”的隔膜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的失望而把目光轉向“宏兒”與“水生”,法國作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因為“菲利普”夫婦對叔叔的冷酷無情的逃避、嫌棄,而把目光轉向“若瑟夫”。而無論是“宏兒”與“水生”,還是“若瑟夫”都寄予了作家滿滿的理想和希望。但是在《孔》文中,從“我”及鄰居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了嗎?沒有。在“我”的冷漠、不耐煩,鄰居孩子的“笑”聲中,不但是孔乙己沒有看到希望,作家自己也沒有看到希望,同樣,讀者也沒有看到希望。所以,孔乙己與“我”和孩子的對比,并不是孔乙己與成人世界對比的簡單延伸,“看客”世界里竟然有孩子的身影,這使得《孔》文的悲劇意味散發(fā)出令人窒息的絕望。
而如果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考量的話,這樣的對比中,就不得不使人思考:中國知識分子地位與命運為何如此地充滿悲劇性與荒謬性?如果再進一步的以作者自身的生命觀照《孔》文的話,人們就不得不思考:為什么人生會如此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為何竟然“隔膜”到了這樣的程度,竟然連與小孩都無法溝通交流了呢?
3.社會環(huán)境中的對比
“寫作胚胎”中,對“長衫客”和“短衣幫”之間非同尋常的對比性,以及由這個對比性形成的魯鎮(zhèn)頗為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言。在這里,我們著重關注的是“其他人的笑鬧”與“孔乙己的悲愴”的對比中所形成的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
在《孔》文中一共有14次寫到“笑”。有喝酒人的笑,有眾人的哄笑,有掌柜的引人發(fā)笑與取笑,有小伙計的附和著笑與感到好笑,在這些“笑”中,除小伙計的笑沒有太多的惡意外——多是一種陪笑、拾笑外,大都是一種沒有絲毫同情心的戲耍、欺凌的笑。(谷興云語)而他們嘲笑、戲笑的是一個沒有進學的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一個逐漸沒落并逐步走向死亡的“苦人”。一邊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一邊“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笑”,孔乙己便在這“其他人的笑鬧”與“孔乙己的悲愴”的強烈對比中所形成的無邊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里,逐漸而不可能逆轉地走向了死亡,這便“使得孔乙己的悲劇籠上了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溫儒敏,王本華語)
綜上所述,從“赤裸文化”與“三位一體”,到“身份堅持”與“社會價值評判”,再到“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的“層層遞進”式多重錯位使得《孔》文的獨特敘事成為可能,而“獨特的魯鎮(zhèn)文化”“異樣的對比風格”和“深沉的反思基調(diào)”在“寫作胚胎”中悄然孕育后,便在“孔乙己自身”“孔乙己與別人”以及“社會環(huán)境中”的強烈對比中進行意圖化、情節(jié)化的展開。正是這種“錯位思維”“胚胎思維”以及“對比思維”的巧妙運用所形成的獨特的敘事風流,才使《孔》文多重意蘊、多種主題的并存成為可能。所以,閱讀《孔》文不能僅僅關注主題意蘊,更要以作者的身份去關注多重意蘊背后的獨特的敘事風流。
參考文獻
①溫儒敏、王本華.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5-56、62.
②周仁政.論《孔乙己》與“純粹教育”——《吶喊》重讀[J].魯迅研究月刊,2018(12):4.
③[新加坡]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93.
④孫伏園.關于魯迅先生[N].晨報副鐫,1924-01-12(4).
⑤王曉東.《孔乙己》閱讀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3.
⑥⑧王志蔚.九十年來《孔乙己》主題的五種解讀[J].上海魯迅研究,2015(2):69-79.
⑦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62.
⑨⑩王富仁.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15.
佘小云.淺析《孔乙己》的復調(diào)及原因[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1):66.
陳丹.《孔乙己》的文學解讀與教學解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4:22.
劉玉凱.論《孔乙己》悲劇的豐富性——紀念《孔乙己》發(fā)表100周年[J].魯迅研究月刊,2019(11):8.
谷興云.孔乙己的邏輯[J].中學語文教學,2019(2):65.
何宏玲.長衫、抄書與孔乙己的形象寓意[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3):73.
孫景鵬.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試析《孔乙己》的細節(jié)描寫[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7.
谷興云.《孔乙己》中的幾種笑——兼談課后練習一及其說明[J].中學語文教學,2018(1):59-60.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寶應縣城西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