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琦
(甘肅省隴南文縣梨坪趙村小學,甘肅 隴南 746400)
“意象”,對中國古典文學來說并不陌生。從和樂而歌的《詩經》到浩如煙海的唐詩,都存在“意象”。它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藝術形象?!耙庀蟆痹臼莾蓚€分離的詞匯,最早由王充合二為一,形成一個獨立的詞匯,他在《論衡》中點明:“夫畫布為熊糜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他指出“意象”原指動物畫像,此處指代禮制。真正使“意象”具有審美寓意的是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段男牡颀垺ど袼计分赋觯骸案Q意象而運斤。”旨在說明“意象”是審美主體經過構思、想象等腦力活動后加工而成的審美意象。
繁花映眼,只取一枝。在此,本文只選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進行研究。
在白居易的詠花詩研究方面,前人探究過的花卉意象有蓮花、櫻花、桃花、石榴花等等。在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研究問題上,有《白居易與花》《略論白居易詠花詩》等涉及研究梨花的文章。作者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對梨花進行描寫:一是梨花喻雪,二是梨花喻美人(楊貴妃)。其中,陜西理工學院楊榴霞的《淡妝濃抹總相宜——論唐宋詩詞的梨花意象》較為全面,論文主體分象征形象和情感內涵兩大部分,較詳細地分析了梨花的多重意象性。新加坡教授王潤華的《我看〈長恨歌〉的梨花》也是研究梨花意象的佳作,文章深刻分析了白居易《長恨歌》中梨花喻貴妃的形象。他的觀點對本論文的寫作產生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前人對白居易的梨花意象研究單一,對其全面研究者甚少。本文將從白居易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梨花詩入手,由梨花詩的表象向其深層探究。從細處著筆,先溯其意象的淵源,多方面研究白居易詩歌中“梨花”意象,再具體闡述白居易詩歌中“梨花”意象的內涵。
中唐之際,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日漸繁盛,梨花意象層出不窮。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意象獨特而又新穎的作品多出自白居易之手。他一生寫作了12 首梨花詩,其意象大致可分為三類:1.超脫現(xiàn)實,追求在幻境中解脫的梨花花神;2.同情弱者,慰藉被拋棄冷落的陵園妾;3.追憶往事,融入親身經歷的情感之花。
白居易對梨花的感情深厚。因其前半生的仕途跌宕起伏,愛情不盡如人意,又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頗深,所以他特別傾情于被時俗冷淡的“梨花”。“梨花”對仕途艱辛、旅居在外的白居易而言,既可以安慰現(xiàn)實中孤寂的靈魂,又促使他對生命、命運以及人生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仕途、愛情和個人思想賦予了白居易梨花意象豐富的內涵。
“花神”是主宰花開花落命運的主管。何小顏先生在其著作《花與中國文化》中指出“花神”是:“人花溝通的一個結合點,在古人那里便是靈魂的轉化。古代民間有許多傳說,說某某花是由人的靈魂變化而成,或者人死后靈魂升天,成了某某花主管,人稱‘花神’或者‘司花之神’,算起來大多是人間的凡人死后被敬奉而來的?!?/p>
縱觀有花神之名分者,明末進士黃周星在《將就園記》中述其特征為:“有花神祠,主祀百花之神,而以歷代才子、美人配享焉。”多如屈原、林逋、陶淵明、息夫人等佳人才子。例如,蘭花葉子細長、姿態(tài)優(yōu)雅,常年蔥綠,開花淡雅而幽香,以此象征高潔、正直、淡泊的人格特征。蘭花的這種特質是最符合中國人謙遜自持的人格觀的,它所孕育的文化內涵既是孔子懷才不遇的“當為王者香”(《孔子家語》),也有屈原對蘭花美好的贊揚:“幽而有芳”“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屈原將蘭花視為正氣之宗,以表示對邪惡的抗爭,對權貴的憤怒和對國破家亡的悲憤。此外,他又有高潔的品質。因此,后人尊奉屈原為蘭花花神。林逋,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和靖詩集》)讓人稱贊不已,被譽為詠梅之千古絕句。讀此詩如親臨梅花之境。形者,歷歷在目,神者,心存梅魂,一幅山園小梅圖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成功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姿態(tài)。但最令人感到癡狂的還是他個人生活的態(tài)度——終身不仕,未娶妻室,與梅花、仙鶴為友,自稱有“梅妻鶴子”做伴,怡然自得,樂在其中。而林逋這種養(yǎng)梅、愛梅、詠梅之情,已經達到了一種癡迷的境界,鮮有人能與之比較,梅花花神寶座自然歸林逋所有,而他人是不能夠享有的。
清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清明承襲了前人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一方面,古人在清明多有出門踏青(今指春游)的活動,或進行拔河比賽、放風箏、品嘗新茶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而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已是暮春之季,察看暮春景物,早已“花落知多少”,綠肥紅瘦,多是一場花褪殘紅之景。這對于有著最為濃烈的傷春懷景之情的古人來說,清明最易觸動人生感傷的琴弦,最易感受到暮春的那一絲輕寒。而此時節(jié),若要賞花,恰恰有一種素雅白花為之開放,自然是玉潔冰清的梨花。
春風沐雨,千樹梨花,有一種獨擋暮春,壓盡天下花的氣勢。這為清明蕭颯的氣氛增添了不少的生機,賞梨花之人自然增多,歷代文人對其更是賞識有加,梨花與清明結下深厚的情緣。
另一方面,清明是祭祀的重要節(jié)日。掃墓多以燒紙錢、進獻鮮花水果等為主,其次會在親人墓旁手植松柏之木。既有綠葉相伴,更需好花來配。這花的選擇要顯得莊重、肅穆,與陵園的格調相互統(tǒng)一、協(xié)調。大紅大紫自然是與其格格不入的,多以黑白二色為主。但在自然界中沒有黑色的花卉,只能用白色的花朵寄托對親人的哀思。梨花正好在清明前后開放,又“梨花”的梨與“離”字的發(fā)音相同,梨花亦有離別、悼亡之意。文人的眼光便聚集在梨花身上。
因梨花有花瓣易脆弱,花期很短的特點,所以文人多將其當作婦女紅顏易老和命運凄慘的標志。白居易在《陵園妾》中描寫道:“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陵園妾,即被發(fā)配至帝王陵寢守陵的宮人。守陵人顏色如花,擁有像鮮花一樣青春美麗的容顏。命如葉,綠葉是鮮花的陪襯,人們常贊嘆鮮花的美麗,卻沒有人會去贊嘆綠葉。如同大多詩人會去夸贊帝王的功績,往往忽視了宮人的默默奉獻。她們命運悲慘,命薄如葉,在后宮爭寵的斗爭中失敗,得不到皇帝的恩寵?;虼蛉肜鋵m,或辭別家人,被太監(jiān)遣送至陵園之內,終年守奉帝王的祭殿,自由被冰冷的大門束縛,青春被無期的審判摧毀。而陵園地處郊野,周圍多種松柏之木,少有人煙,氣氛清冷,陰森又恐懼。寒食清明之際的郊外,梨花慘白,一年年,淚落無人見。
清明的梨花,經不起幾場暮雨的洗刷。“手把梨花寒食心”,唯有緊握手中的梨花,才能暫時留住暮春最后的芳華。這一刻的人與花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人既是花,花又是人,融為一個整體。
自白居易《長恨歌》問世之后,“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與“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深受唐人及以后文人雅士的推崇。在他們贊嘆、化用之余,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讓樸素不染的梨花遍地開花,更使梨花一樣的楊貴妃被世人所熟知。
南宋劉才邵《官舍有梅花一株偶賦絕句》曰:“香山謾說工纖艷,錯把梨花比太真?!苯鹉┰跷膶W大家元好問一生也癡迷于梨花意象,留有10 多首詠梨花佳作,現(xiàn)存于《遺山集》當中。其作品直接繼承了唐宋余韻,例《同漕司諸人賦紅梨花二首》詩:“梨花曾比太真妃,別有風流一段奇。白雪為肌玉為骨,淡妝濃抹總相宜?!痹脝栍山鹑朐?,雖未出仕元朝廷,但對元代的詩文風氣影響很大。之后,元代文人的梨花詩也喜歡用“太真”。如陸文圭有“粉香初試曉妝勻,花貌參差是太真”(《梨花》)等。
綜上所述,在白居易開創(chuàng)性地將梨花比作楊貴妃之后,宋元很多作家延續(xù)了白居易梨花喻貴妃的主張,使梨花喻貴妃的傳統(tǒng)進一步發(fā)展開來。提梨花者必言楊貴妃,加之膚如凝脂,貌美如雪,古人已有雪與梨花相通的例證,雪如花,花如人,三者合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