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鳴 史瑞華
Post Epidemic Er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conomy
LIN Zuo-ming SHI Rui-hua
(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12,China)
一、引言
后疫情時代,是很多學者普遍關心的一個話題,也是世界需要共同關心的一個重要命題。從2020年1月我國武漢市采取封城措施,到本文完成的四個多月時間內,全世界的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累計新冠確診人數已經接近540萬,死亡人數超過34萬,尚有確診病例280多萬。世界的疫情發(fā)展并沒有出現拐點,因此要說世界已經進入了后疫情時代為時尚早。但后疫情時代的發(fā)展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研究。
最近,我國很多城市的道路又擁堵起來,讓人感覺社會經濟生活又恢復了活力,值得人們欣慰。很顯然,我國率先進入了后疫情時代。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確實難能可貴。這充分展現出我國黨中央和政府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的英明果敢、堅強有力和高效負責的偉大形象。
在我國率先取得抗疫斗爭勝利的時候,本文就世界面臨的技術和經濟的新挑戰(zhàn),以及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抓住技術經濟融合發(fā)展的新機遇,化危為機,以奪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勝利的問題作出粗淺的研判。
二、世界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
世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不停地面臨著一些技術挑戰(zhàn)。以我國為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口有六七億,糧食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考慮如何發(fā)展例如化肥等農業(yè)技術,以解決農業(yè)發(fā)展中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解決了糧食問題,又面對棉花產量有限,如何解決穿衣的問題,化纖生產技術給了我們滿意的答案;再后來,隨著經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又面臨著環(huán)境污染的挑戰(zhàn)等等。由于世界各國發(fā)展的不均衡,有些國家比較發(fā)達,有些國家相對落后。一般而言,落后的國家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更多一些,全世界同時面臨同樣技術挑戰(zhàn)的情況相對比較少。這種全人類同時面對共同挑戰(zhàn)的情況,主要出現在近代。如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地球環(huán)境變化問題,就是比較典型的世界共同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而這次抗擊新冠病毒產生的疫情,又再次成為我們共同面臨的新技術挑戰(zhàn)。
從技術挑戰(zhàn)的角度來看,這次疫情的出現顯得撲朔迷離。2003年爆發(fā)的SARS,當時號稱是全球性的疫情,但主要感染的是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qū)。按照世衛(wèi)組織統(tǒng)計的數據,中國的感染人數是8422例,死亡919人。2014年,在西非地區(qū)爆發(fā)了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數19031人,死亡人數7373人。這次新冠疫情剛爆發(fā)時,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距今最近的這兩個重要的疫情,以及它們曾對我們經濟生活和社會發(fā)展造成的重大影響。對比這次新冠病毒對人類造成的傷害,過去的SARS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只能算“雷聲大雨點小”。
此次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因為它選擇的攻擊地點是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選擇的攻擊時間是春節(jié)這樣的我國人口流動最多的節(jié)假日,這是對我國最容易造成重大影響的地點和時刻。后來筆者對這個問題做了分析,如果同樣的攻擊,發(fā)生在京津冀地區(qū)、長三角地區(qū)或者是大灣區(qū),可能破壞力都不及發(fā)生在武漢,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傷害也不會這么大。
當武漢疫情爆發(fā)時,世界其他地方的疫情尚未明顯出現。從坊間的輿情當中能夠感覺到,某些國家大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他們帶頭撤回駐武漢人員,甚至這些國家的政客趁機提出,將在中國的產業(yè)鏈和供應鏈撤回,對中國落井下石。當時國外有輿論認為,新冠病毒只攻擊亞裔。梳理近代的重大疫情,我們確實看到:2003年的SARS幾乎只攻擊亞裔;2014年的埃博拉則主要攻擊黑人;再追溯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雖然病毒傳播范圍比較廣,但也主要是對白人國家造成了重大的影響,曾令當時的白人“談虎色變”,所以,這種觀點并非是無稽之談。
當時坊間有一種說法,新冠病毒來源于科技發(fā)達的國家,言下之意是病毒或許不是自然的。這種說法現在看起來也未必是空穴來風。目前關于新冠病毒的來源尚不清楚,但最近很多證據表明,有些國家感染新冠病毒要早于中國。前幾天(4月30日),美國新澤西州貝爾維爾士市市長承認自己去年11月份已感染新冠病毒。更有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指出,檢測機構從紅十字會血庫中保存的2019年1-3月份的500人份無償獻血的血樣中,檢測出了2名新冠病毒陽性。這比武漢出現疫情早了整整近一年。要追溯病毒的來源和產生的時間,我們還要做很多的科學研究工作。很明顯,全世界對病毒能發(fā)展到今天這樣的態(tài)勢,是一點兒思想準備都沒有的。
關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最近國際科學界有人提出病毒分為五個家族,已是三代同堂。中國感染的是C家族,屬于第二代。還有的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已經有149個突變,以及L、S兩個亞型。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的變異能力比艾滋病毒更強,更不是流感病毒可同日而語的。迄今為止,埃博拉和艾滋病等傳染病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指望很快能夠研制出可以大量應用的新冠疫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思路研制疫苗,人們剛研制出疫苗,病毒就變異,再繼續(xù)研發(fā)新疫苗,病毒又變異了。以現有人類熟悉和掌握的技術,要研究一種對付不斷變異的病毒的疫苗,獲得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顯然需要投入巨大的力量。
即便有了新的技術思路,能夠研究出和以往不同的疫苗,其研發(fā)周期也相對較長。最近有媒體報道,美國疫苗研制失敗,與此同時中國科學家在疫苗研制方面?zhèn)鱽砹撕孟?,令人十分鼓舞。但是要廣泛進入臨床應用,估計還需要時間。至少要再經歷幾次病毒變異的考驗后,仍然具有免疫能力才行。另外,靠傳統(tǒng)的化學技術合成的西藥來對付新冠病毒,在病毒特性和變異規(guī)律沒有被完全掌握之前,就更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股赜脕韺Ω兑恍┚惣膊?,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對于病毒效果就未必好了。所以,當前我們如何應對新冠病毒,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挑戰(zhàn)。
人類對病毒的發(fā)展稱為變異,對人類自己的發(fā)展稱為進化。在人類發(fā)現了DNA之后,就有人開始質疑達爾文的進化論,基本上就逐步結束了達爾文觀點單獨影響人類的歷史。達爾文的進化論未考慮遺傳信息對進化的影響,認為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類的活動可以實現人類的進化,從而推斷出猴子通過勞動可以進化成人?,F代通過基因科學的分析發(fā)現,猴子和人類的基因不同,是不可能變成人類的。
1953年,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發(fā)現了遺傳基因(DNA)?;蚝?4對堿基,有遺傳密碼(信息)。這一發(fā)現,比較合理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那就是進化源于信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病毒的變異也會受到自然信息的極大影響。
遺傳信息增量的變化,決定了生物的進化。實際上人類一代一代往下延續(xù),并不是對上一代基因的100%拷貝和復制,并不是父親和母親的信息疊加就構成了人類的下一代,否則就不存在進化了??寺⊙蚓褪菍ρ虻募毎M行培植,產生出與原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的后代,是對上一代基因的100%復制,但克隆羊一般都活不久,克隆體會出現多種問題。
生物的進化,主要是依靠物質之外的自然信息。有研究認為,人類是最容易進化的物種,因為人類接受除父母之外的外來信息的比例,最高可以超過50%。動物接受外來信息的比例不會超過10%,所以動物進化的能力和水平比人差。植物的進化就更慢,接受外來信息的比例不超過2%,這也是中藥的藥效,幾千年來都比較穩(wěn)定的原因。
我們把在自然界存在的影響生物進化的信息,稱為主體信息。把容納新的外源信息,使得生物的內質和外形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的最高級的自然形態(tài),稱為容介態(tài)進化。這次疫情的發(fā)生,把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擺到了臺面上,那就是:至今人類只認識物質,不認識自然信息;只關注物質,不關注自然信息。迄今為止,人類的科學主要是對物質進行研究,幾乎沒有多少科學家對自然信息開展研究。實際上,以人類目前掌握的技術,還不能捕捉到沒有載體的信息(主體信息)。例如量子技術,量子的速度超過了光速,其中一定存在信息,這些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或者不需要有任何的載體,或者有可能是以很小的物質粒子作為載體,也有可能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主體信息。人類現在對基因圖譜做了很多的研究,但也只是了解到載體信息,沒能掌握自然中存在的主體信息。
宇宙,是主體信息加物質(含有載體信息)的組合。信息和物質有完全不同的特性:物質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信息則相反,是同性相吸、異性相斥。這一點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的情景加以理解,比如圖書館書柜中的圖書,一般是按照物理、化學、數學等不同的門類擺放的,這就是根據信息的同性相吸原理,把含有同樣或相似信息的書放在一起,以方便查找。
我們可以有這樣一個推測:此次影響新冠病毒變異的源頭可能是來自宇宙空間的主體信息。為什么有些國家一開始對新冠病毒不以為然?假如新冠病毒一開始確實主要攻擊亞裔人種。從已有的證據可以看出,有些國家發(fā)現這個病毒很早,在去年九、十月份一些國家出現大流感時就出現了白肺病。有一種說法,認為是電子煙造成了白肺病,甩鍋電子煙,同時還壓制了發(fā)明電子煙企業(yè),一箭雙雕。當時這些國家就發(fā)現,新冠病毒會傳染,但受感染的人很快就產生了免疫抗體。因此,在武漢疫情剛爆發(fā)時,這些國家就有人提出,新冠病毒是一個只對外、不對內的“武器級”病毒。也正因為如此,在新冠疫情爆發(fā)初期,某些國家才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病毒不會對他們造成什么影響。但人算不如天算,可能隨著宇宙環(huán)境的變化,出現了大量影響病毒的主體信息,促使其快速變異。最終病毒不分青紅皂白,對誰都攻擊,疫情在全世界開始大蔓延。
以上只是一種推測,現實或許就是這樣一個演變路徑。之前被感染的人,身體產生了新冠病毒抗體,但由于病毒變異,原有的免疫抗體失去了作用,再次感染后的情況往往更嚴重。媒體曾報道,被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個別人出現了復陽,按常理說人體已經產生了抗體,不應該再次被感染?,F在,隨著疫情的發(fā)展,出現了病毒不只是先攻擊人類的肺部,還有攻擊心臟或者中樞神經等其他部位的情況,后者也許是沒有明顯癥狀的,一旦出現癥狀,人很可能就不行了。有媒體報道已經出現了這類病例,造成了患者猝死。
如果上述推測成立的話,那么人類面臨的問題是很嚴峻的。研發(fā)疫苗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這種病毒對人類來說就是防不勝防了。因此,人類需要尋找特效藥。那么靠化學辦法合成的化學藥品,要做到只殺死病毒,而不殺死人體自身的細胞,其實是很難的。在自然界中,要對付一種彪悍的生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尋找它的自然天敵。在我國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藥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因為中藥是天然形成的,中藥材中就含有新冠病毒的天敵。我們發(fā)現,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比如野生的漆樹能讓人過敏,但在其方圓100米的范圍內,一般都能夠找到另一種植物來治療。同樣的,新冠病毒的出現,自然界一定有它的天敵。因此,研究中草藥來應對新冠病毒,應該是將來人類尋找治療新冠病毒特效藥的重要途徑。
當前,中醫(yī)藥行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少困難:一是世界對中醫(yī)不了解,對中醫(yī)非科學體系有成見。中醫(yī)確實不是當今語境下的科學體系,但筆者認為它屬于真理體系。從華夏民族誕生直到現在,正因為有中醫(yī)解決了各種瘟疫和傷病,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延續(xù)到現在。中醫(yī)的理論體系,是通過哲學的方式來描述的。當然,這也是因為歷史的局限性,中醫(yī)在誕生時,只能用哲學理論的方式來描述。二是用現代物理、化學的方法來指導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造成當今中醫(yī)藥發(fā)展出現的一個比較大的偏差。
筆者曾碰到一個爭論,新鮮的中草藥與曬干的中草藥,效果是否一致?很多人認為效果是一樣的,因為通過化學分析發(fā)現,無論新鮮的還是干的中草藥,成分是一樣的。同樣的,萃取中藥成分,采用高溫萃取和低溫萃取是否一樣呢?很多人認為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化學成分一樣,那效果就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屠呦呦之所以采用乙醚低溫萃取青蒿素,這應該是保護了中藥中最重要的成分——自然信息,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除了物質之外還有信息。人參是非常好的中藥材,但有研究發(fā)現,人參葉子的化學成分比人參還要好,而人參葉子恰恰沒有人參同樣的藥效。因此,用物理的技術來研究中醫(yī),用化學技術來研究中藥,是中醫(yī)藥發(fā)展中一個很大的障礙。只有認識主體信息的存在,才能使中醫(yī)藥走上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去年,俄羅斯科學家從拍攝的一組太陽表面照片中,驚奇地發(fā)現有大量的飛碟在太陽表面活動。其中最大的,從其平面面積上看與地球相當,這樣一些令人驚異的宇宙活動,也許會對太陽系產生深刻的影響。
宇宙環(huán)境一直在變化,來自宇宙外太空不尋常的主體信息,可能誘發(fā)地球病毒的變異,使其越來越難對付,不會很快被消滅掉。病毒的長期存在,使人類不得不選擇封閉和隔離,從而徹底改變我們已有的生存范式。只有等到人類投入精力研究主體信息,了解和掌握主體信息發(fā)展的規(guī)律后,人類才有可能重獲自由。這個說法可能有些石破天驚,但也絕不是危言聳聽。
所以,人類對科學探索必須加大力度,不但要研究物質,更要研究主體信息。這是當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突出的技術挑戰(zhàn)。
三、世界面臨的經濟挑戰(zhàn)
在疫情發(fā)生之前,美國帶頭掀起了一場孤立中國,企圖與中國脫鉤的風波。他們參與建立了已有的全球化格局,現在他們反過來要逆全球化。關于全球化的問題,社會上討論很多:有人認為全球化不可逆轉,也有人認為疫情是壓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現在下結論都為時尚早,但全球化的格局重構卻已成定局。之前美國玩退群的把戲,想通過逆全球化來掣肘中國,以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實際上美國的政治把戲很難得逞,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力仍然很強大,美國退群,其他國家未必跟進。但是新冠疫情發(fā)生以后,局面確實有了新的變化,等于疫情間接幫助美國實現了圖謀。各國的封閉和隔離,成了改變已有供應鏈運行的重要因素。他們借此機會與中國脫鉤,與已有的全球化體系脫鉤,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根據大數據技術的觀點,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流量指標——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來判斷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發(fā)展程度。這三個流量指標中,人流量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錢是不會自己長腿的,一定是跟著人走的。隨著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的進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人,幾乎都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地球的任何角落。
疫情爆發(fā)后,在尚未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封閉和隔離成了抗擊疫情最有效的方法。這一點我國做出了榜樣,在除夕前一天,非常果斷地對武漢進行了封城。這種壯士斷腕的措施,不但救了武漢,救了全國,也救了全世界。在疫情蔓延下,作為病毒的宿主——人類,被限制了行動,過去的地球村成了后來咫尺天涯的孤島群,不但是各個國家之間,就是一個國家的各個省市之間也都成了孤島群。當時我國人民在國家進行隔離封閉的決策下,迅速行動起來,就像電影《地道戰(zhàn)》那樣“人自為戰(zhàn),村自為戰(zhàn)”,各地很快就完成了隔離封閉。
在疫情下,構成經濟的三種流量指標中,人流量大幅度下降,只剩下物流和信息流保持相對正常;實際上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物流也不是正常的,唯一保持相對正常的是信息流。有報道稱,各國的機場在疫情期間,都快成了航空展覽館了,地上停滿了飛機??ㄋ栐?月30號曾經宣布恢復對中國的航班,讓人很是振奮,但結果飛機只載物不載人。一旦以上情況成為一種新的常態(tài),從三維的立體流量變成二維的平面流量,無疑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
我們現在看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力,主要看人流量。人流量的大幅下降引發(fā)的經濟危機是全局性的。當前的全球經濟,越來越依賴非物化的價值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服務業(yè)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本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恰好是服務業(yè)。據我了解,國內一些大城市,春節(jié)期間的旅游訂單都是上百億的,結果因為疫情這些訂單全部取消。服務業(yè)的萎縮,又導致了制造業(yè)復工難復產。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服務業(yè)的萎縮,生產出來的東西無法銷售出去;二是因為國外的疫情十分嚴峻,所有的供應鏈被迫中斷,工人回到了工廠,但是生產難以為繼,這種現象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消費的坍塌,所有的業(yè)態(tài)都受到嚴重沖擊,經濟面臨的危機是全局性的。
因此,這次疫情很有可能導致全球化格局的重構,劃時代的歷史轉折即將開啟。過去的經濟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均衡發(fā)展。新的全球化經濟格局,要考慮在人流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信息流和物流?而從我國的發(fā)展情況來看,這兩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有報道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長期與人類共存,就像乙肝病毒一樣。但新冠病毒的危害更大,少數康復患者復陽,且具有傳染性。這種情況下,在我們真正認識主體信息技術之前,最有效的防疫只能是封閉和隔離。未來的情景,真有可能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描述的那樣,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地球人類很可能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社會生活范式和經濟發(fā)展局面。
面對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轉折,我國必須要自我掌握命運,必須形成我們自己的全產業(yè)鏈和全價值鏈,否則我們的發(fā)展就會嚴重受限。
四、抓住經濟融合發(fā)展的新機遇
環(huán)境和形勢的變化,意味著我們要適應新的變局,把握新機遇得以發(fā)展,既必須考慮對傳統(tǒng)的發(fā)展思路進行及時調整,又必須堅持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方向不動搖。在當前疫情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激活內需消費是頭等大事,必須堅持不動搖。
說到消費的重要性,可以回顧一下蘇聯時期的歷史。俄羅斯民族近代以來最輝煌的時代,筆者認為是被人們淡忘的勃列日涅夫時代?,F在的俄羅斯,在軍工科技領域還是在吃蘇聯時期的“老本”。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想要脫離華沙組織,當時蘇聯馬上采取措施,用軍用運輸機謊報機械故障,迫降到布拉格的機場,運輸機內涌出的特種兵馬上占領機場的塔臺,緊接著就是大批軍用運輸機飛抵機場,大量的主戰(zhàn)坦克隨即開上了布拉格的街頭。這一大手筆,確實體現了一個超級大國的魄力,令當時的美國都嘆為觀止。1979年,我國對越反擊戰(zhàn)后,蘇聯就迅速占領了阿富汗,對我們虎視眈眈。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是很強大的,當時他們自詡為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即便是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三四年后便開始走下坡路,直到1991年解體,一座大廈轟然倒塌。
分析個中原因,蘇聯作為當時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很多方面都與美國旗鼓相當,唯一比美國不發(fā)達的就是消費。這一點多次去過俄羅斯的筆者感觸很深??上攵粋€連購買西紅柿和黃瓜都需要排長隊的國家,消費水平如此之低,即使其他方面再發(fā)達,這個國家最終也是沒有希望的。所以我認為這次疫情之后,美國如果要出問題,也一定是消費出了問題,從而導致各行各業(yè)的全面衰敗。
我們經常說科技是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正確的。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抓科技發(fā)展,但同時也不能忽略消費,消費是經濟的拉動力,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是由科技和消費雙力融合而成的。在科技和消費中間還存在一個重要的要素,那就是人。古人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是很重要的要素,在人的兩翼是科技和消費兩個重要的要素。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除了重視人這個因素以外,我們關注科技,也關注生產力,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必須始終不懈地堅持這么做。但一直以來,我們對消費的重要性認識始終不足,尤其是對內需消費的認識很不夠。疫情之后,這個觀點一定要轉變,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在當前情況下,內需消費成了我們經濟發(fā)展的決定性要素。沒有消費何來就業(yè),沒有就業(yè)就無法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
過去我們對消費的理解是狹義的,認為消費就是吃喝玩樂,帶有一定的貶義性。實際上,消費的內涵是很廣泛和深刻的,它包括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例如剛才講的關于自然信息的技術挑戰(zhàn),屬于科技探索,本身體現的就是一種消費。它與技術創(chuàng)新不同,技術創(chuàng)新是一種生產力,但科技探索是一種廣義的消費。這類消費很重要的,人類通過這類消費才能掌握新的科學認識規(guī)律,并以此來指導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過去我們對這一方面的認識是有欠缺的,現在需要我們及時調整。
最近我國準備推出REITs,這是完全正確的。長時間以來,我國都面臨著投資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正因如此,老百姓才在股市不理想的情況下,一窩蜂似的去炒房。房子當然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國家需要繼續(xù)給老百姓提供好的投資渠道,REITs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國家的一些基礎設施也可以通過REITs來籌集資金,這樣國家就可以騰出更多的財力,來發(fā)展科學探索這類的廣義消費,從而使我國的科學、科技、經濟實現良性循環(huán)。
在后疫情時代,抓好內需消費,要十分重視對高科技制造產業(yè)的引領和帶動。前面談到了三種流量結構——人流、物流、信息流,后疫情時代人流量有可能減弱,或者是人流量的形式出現改變。在這種減弱的趨勢,較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要維持經濟的發(fā)展態(tài)勢,就必須千方百計地提升信息流和物流的供給能力,提升信息流和物流的內需消費。對此,筆者有幾點建議:
一是狠抓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yè)發(fā)展。這個問題我們黨和國家看得很清楚,一直在抓,從未松懈。這次疫情爆發(fā)之后,如果沒有互聯網,很多學校的教學就無法推進,很多需要人際交流和溝通的工作就無法開展。通過全面布局5G網絡、推動區(qū)塊鏈技術應用、大力發(fā)展裸眼3D全息投影技術、推動VR和AR技術、發(fā)展感應測試技術、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等,用信息技術來彌補人際交流不足的矛盾,意義十分重大。
二是加強海域和空域管理改革,推動消費升級。我國高鐵和高速公路為主的公共交通體系已經比較發(fā)達,只有航空和航海仍然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大人流量的公共交通,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是否有必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是需要討論的。未來的發(fā)展重點,應從公共交通體系轉向個性化更突出的通用航空和游艇領域。并促進信息技術與智能化技術在無人機領域的應用,構建通用飛機和無人機物流配送的網絡和體系。應該利用5G技術和智能化技術,在空中建設類似于高鐵的大流量無人機物流配送網絡。
下一步,配合新基建,我們應該進一步開放海岸線,開放低空空域,發(fā)展通用飛機、無人機和游艇等個性化消費。而這些消費必定會帶動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再把房車產業(yè)和冷鏈物流產業(yè)做起來,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推動我國的消費升級。
最近隨著疫情的發(fā)展,有人因為國外當地的醫(yī)療條件所限而偷渡回國,讓我們防不勝防。而如果沿海的游艇業(yè)比較發(fā)達,很多游艇在近海海域活動,偷渡的船只就不會這么猖狂。如果房車及房車露營地發(fā)展得好,可以成為我國的應急救援基地,在遇到疫情或戰(zhàn)爭時,房車營地可以快速改造為應急方倉醫(yī)院和野戰(zhàn)醫(yī)院。
美國的通用飛機有22萬架,我國只及美國的1%;美國與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大體相當,但美國的房車有1200萬輛;美國的游艇有1750萬艘,我國卻少得可憐。這三方面,如果中國發(fā)展到與美國相當的水平,粗略估算就有4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量。如果考慮到這些產業(yè)帶動的GDP,那更是一個可觀的數字。所以,把老百姓的消費激活,做好消費升級,才是我們經濟的活力所在。
三是重視基礎科學探索,發(fā)展生物技術產業(yè)。就科技探知的領域而言,人類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微觀領域。目前人類掌握的能源技術,還不足以走出太陽系。而要進一步發(fā)展,首先要破解基本粒子特性,發(fā)展新材料技術和進一步發(fā)展生命技術,全面了解基因特性,逼近了解和掌握主體信息的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十分重視發(fā)展科學探索研究所需的基礎設施,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廣義消費。比如貴州的“天眼”,就是一種廣義的消費,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創(chuàng)造利潤。同樣的,很多其他的科學探索都是廣義消費。
人類,和蛋白生命、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朝夕相處、密不可分。最近有學者指出,有人喜歡吃甜食,是因為其體內有喜歡甜的微生物;有人喜歡喝酒,是因為其體內有喜歡酒的微生物。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也許是有道理的,人體內有很多的微生物,同時人類的很多食物都是依靠微生物來實現的,諸如酒、醬油、醋、奶酪等等。但人類對微生物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像歸納化學元素周期表那樣,把其譜系梳理出來。如果能夠發(fā)展這個領域的技術,無疑會形成很多新的大規(guī)模產業(yè),推動經濟發(fā)展。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們要非常重視微觀科學的發(fā)展。微觀科學需要新技術來支持,同時它又有利于指導新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四是重視發(fā)展社會群落構造新模式。我們在這里假定一個人流綜合指數,它是由人流頻率和人流幅度兩個要素組成的。兩個人單位時間內見面的次數,我們稱之為人流頻率;兩個人見面跨越的距離遠近,我們稱之為人流幅度。中心城市有利于人流頻率的提高,航空國際交通有利于人流幅度的提高。如果說過去發(fā)展大工業(yè),是靠中心城市的產業(yè)園區(qū)這樣的社會構造模式來實現的話,那么發(fā)展微生物產業(yè),由于其強烈地依賴地域菌群的繁殖,則更依靠特色小鎮(zhèn)這種新的社會群落構造模式。發(fā)展微生物,如果以產業(yè)園區(qū)的形式集中在大城市,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們都知道貴州的茅臺酒好,但如果在北京成立一個茅臺產業(yè)園區(qū)來釀酒,那肯定是不行的。茅臺酒的釀造需要茅臺鎮(zhèn)這個特殊地域的菌群,離開了茅臺鎮(zhèn),即使采用相同的工藝和原料,依然無法釀造出原有的口味。古人有南橘北枳之說,其實也有著菌群具有地域性的內涵,要因地制宜。
所以,城鎮(zhèn)化的下一步發(fā)展趨勢,應該是在已有的中心城市的周邊開發(fā)形成特色小鎮(zhèn),構造城市集群。這樣有利于在保持人流頻率的基礎上,提高人流幅度,對整個經濟的發(fā)展大有裨益。而通過特色小鎮(zhèn)的建設,也可以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fā)展。
特色小鎮(zhèn),將農業(yè)、微生物制造業(yè)和文旅業(yè)整合為一體,在達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問題,維持人流頻率處于較高水平。在通信和交通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更有利于人流幅度的擴大,使人流綜合指數保持在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進而可以彌補在疫情條件下人流綜合指數下降的問題,確保經濟不受影響。這樣的布局,在應對疫情甚至是戰(zhàn)時,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是探索智能化分布式能源模式。除以上四方面外,我們還要十分重視把傳統(tǒng)的集中供應能源模式,改為分布式智能化供應模式。這樣既有利于解決環(huán)保問題,總體上更節(jié)能,也有利于應對自然災害或者戰(zhàn)爭等特殊情況的發(fā)生。我們假設這次的疫情是一場基因戰(zhàn)爭,同時敵人利用巡航導彈摧毀了我們的電廠和變電站,那么整個城市就全癱瘓了。現代社會對電是十分依賴的,記得5·12汶川地震后,筆者第一時間趕往災區(qū),當時感觸最深的,是沒電而造成通信全部中斷,給救援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現在的電力供應系統(tǒng)是十分脆弱的,經受不起攻擊。應對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分布式智能化能源供應模式。
實際上,我們采取分布式能源具有十分有利的條件。我國有很多軍用航空發(fā)動機,其使用壽命一般在2000小時以內。退役下來的發(fā)動機經過再制造工程就可以成為燃氣輪機,作為分布式能源的發(fā)電機,其壽命可達10萬小時。采用智能化方式精準控制,在出現大規(guī)模斷電的情況下可以快速啟動,解決電力供應問題。這樣的產業(yè),需要我們納入后續(xù)發(fā)展的產業(yè)視角。
綜上所述,我們下一輪通過消費升級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領域包括:
新信息技術:發(fā)展5G、區(qū)塊鏈、AR和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
新基礎設施:發(fā)展房車及露營地、游艇及海岸線碼頭、無人機、通用飛機及通用機場等基礎設施。
新社會群落:發(fā)展生物研發(fā)制造技術及各類相關特色小鎮(zhèn)。
新能源體系:發(fā)展燃氣輪機、家庭太陽能、社區(qū)生物能等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產業(yè)。
再把上述新業(yè)態(tài)推向西部地區(qū),強化西部大開發(fā)。西部開發(fā),意義深遠。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世界再發(fā)生一次大洪水,我國西部將成為世界上存在的最大一塊陸地。西部有些地方缺水,但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水塔,新疆沙漠之下是最大的天然地下水庫。只要愿意開采,就能解決水的問題。從能源角度看,如果鉆井技術能夠實現,西部就會成為第二個“中東”,有巨大的能源資源。同時,也有人指出,西部是世界天然的元素周期表,各種礦藏資源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必須要把西部大開發(fā)這篇文章做好、做足。
那如何開發(fā)西部呢?要以發(fā)展高科技的生物產業(yè)、互聯網商業(yè)和文旅產業(yè)為主,我們可以稱之為新“農、工、商”,并以新的社會群落的形式進行開發(fā)。
法國波爾多的葡萄酒莊園,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莊園大的有上百畝葡萄園,小的也有一二十畝。法律規(guī)定葡萄酒莊園必須種葡萄,不允許種植其他作物。這些葡萄酒莊園成為搶手的財富標志,成為了貨幣的“錨”。與此類似的,歐洲的奶酪、香水等產業(yè),很多都是以小鎮(zhèn)這種社會群落的形式來發(fā)展的。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中,像“北大荒”這樣地勢平坦的地區(qū),可以學美國做成機械化的大農場;其他一些地區(qū)則可以學習以色列,做精細化的農業(yè)。以法定的形式把精細化農業(yè)和土地組合,作為財富標志,成為貨幣的“錨”,以此來引入投資。西部開發(fā)的策略,是要提高人口聚集度,更適合做精細化農業(yè),發(fā)展農、工、商一體的業(yè)態(tài)。此外,我們再充分利用西部的礦產資源開發(fā),用好青藏高原這個水塔和新疆沙漠底下的天然水庫,解決水資源問題。如此,應該說我國的發(fā)展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西方國家與我國脫鉤與否,我們都要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對外,不放棄開放,按照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政策方針,發(fā)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往來;對內,重視內需消費,做好消費升級,并把市場機制引入西部大開發(fā),發(fā)動群眾到西部去開發(fā)。在中國要做成功任何一件事,只要認真解決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的問題,就一定大有希望,搞好西部開發(fā)同樣是如此。
實際上,中華民族是個雖歷經折騰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民族。過去,一旦我們進入對外開放,就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可以海納百川;一旦遭遇封鎖而依關自守就進入超穩(wěn)定狀態(tài),可以固若金湯。在當前新形勢下,即便有人要封鎖我們,要與我們脫鉤,我們也可以對時空開放,照樣做到海納百川、快速發(fā)展,并穩(wěn)如泰山、固若金湯,從而完成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