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芡芡
(天津市和平區(qū)新華職工大學,天津 300070)
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一書中曾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1999)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各民族地域、歷史、風俗及宗教等的不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富有個性的文化,而一個民族的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演化過程中必然帶有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與其他民族的語言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文化差異性影響對語言的理解,舉例來說,“green hand”從字面意思上看是“綠手”,很多英語學習者會很費解,但如果了解這個短語的起源就會恍然大悟。英語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為維修保養(yǎng)船只,常用與海水一樣的綠色油漆來漆船,而不熟練的油漆工,工作時常會雙手粘滿油漆,所以green hand實際上就是指業(yè)務不熟練的“新手”。文化差異除影響對語言的理解,也會對語言表達產(chǎn)生消極作用。在中國文化中,我們見面打招呼習慣說“您去哪兒?”“您吃了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只是寒暄的一種方式,并非真正要詢問出個答案。但如果我們生搬硬套,用到與外國人的交際中,則會令對方很困惑,被誤以為打探別人隱私或請人吃飯等,從而達不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由于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溝通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帶入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來詮釋另一種文化傳來的信息,并按照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習慣做法向對方傳達信息或交流情感。這種對對方文化背景缺乏認識和理解的溝通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舉例來說,在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時,中西方人的反應截然不同。中國人收到禮物后,一般會客氣一番,推辭不過才會收下禮物,并且將禮物放置一旁不會當面打開,認為急于打開禮物是“貪財”的表現(xiàn)。而西方人為表示謝意,則會當面打開禮物,并且不會吝嗇贊美之詞,夸贊一番禮物并熱情地感謝對方。所以,當我們向西方人贈送禮物或者收到他們的禮物時,要了解和正確認識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才能避免誤會,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當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普遍現(xiàn)狀為:知識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低等。從生源來看,高職學生大多來自中專學校,入學門檻較低,學生的英語知識基礎非常薄弱,最基本的語法都沒有掌握,詞匯量更是少得可憐。另外,同一班級內(nèi)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較大,“吃不飽”與“跟不上”現(xiàn)象并存,導致教學內(nèi)容選擇上的矛盾性。由于大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加之欠缺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和興趣,在英語課堂中參與度低。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中,如果延續(xù)傳統(tǒng)的以詞匯和語法為重心的教學模式,則會加重學生學習的挫敗感,讓學生更加排斥英語學習。相反,如能在課堂教學內(nèi)容中適度增加文化導入,則會降低學生接受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且有利于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于文化差異對語言理解和表達、人際溝通的消極影響,加之學生在課堂上不容樂觀的學習現(xiàn)狀,筆者認為,高職英語課堂中增加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勢在必行。但文化導入需遵循一定的原則,并運用適當?shù)姆绞椒椒?,才能在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起到開闊學生文化視野,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其一,切合主題,適度相關。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應首先遵循相關性原則,切合課程主題,一以貫之。文化介紹要與教材內(nèi)容相融合,為課堂教學服務,應盡量避免引入空洞抽象的文化或脫離教材漫談文化的做法。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應為理解教學內(nèi)容服務,所學的語言知識又能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學以致用。文化導入的目的是豐富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比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第七單元主題是“Holiday Celebrations”,在閱讀部分介紹了圣誕節(jié)在全世界的慶祝習俗。我們知道,圣誕節(jié)是西方最重要最隆重的節(jié)日,重要性近似于我們的春節(jié)。我們在講西方節(jié)日的慶祝習俗時,可以適當延伸節(jié)日的起源和由來,便于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節(jié)日的內(nèi)涵。同時,又可適當引入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時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但是在切合主題進行文化導入的同時,我們要做到適度。不可脫離教材而毫無邊界地漫談文化,語言和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導入要為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及跨文化交際服務。
其二,客觀評價,文化公正。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進行文化導入時還應遵循文化公正的原則,客觀對比和評價中西方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長期歷史發(fā)展的深厚積淀,各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不同民族文化各有千秋,在審視西方文化時,我們要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文化都有其發(fā)展的依據(jù)和價值,認為中國文化優(yōu)于西方文化的自高自大的觀點不可取,一味地拔高西方文化否定本民族文化的 “崇洋媚外”的態(tài)度也不應提倡。正確的文化觀念應是繼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吸取外來文化的優(yōu)點和精華,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在課堂中,教師要把這種文化觀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文化交融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當代社會,文化已無國界,各民族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在文化交融中互相學習,不斷同化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可以使本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和深邃,同時,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能得到更好地保護,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其三,由小及大,探究根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核心要素是價值觀的差異。由于歷史發(fā)展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存在分歧,對待相同的事物或持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對語言表達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在語言中會反復出現(xiàn)。因此,教師在分析某一語言現(xiàn)象時,有必要帶領學生一起探究語言背后反映的文化根源,從深層次理解中西方價值觀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在遇到類似語言現(xiàn)象時,能夠舉一反三,降低理解的難度,加深文化認知。這種從小處入手,探究文化根源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活學活用的水平。
舉例來說,在受到別人贊揚時,西方人一般會欣然接受并感謝對方的肯定。而中國人絕不會毫不客氣地接受別人的贊美,第一反應一般是“哪里哪里”、“過獎了”等的謙辭,因為中國人行事一般低調謹慎,崇尚謙遜的美德,習慣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強調的是一種中庸的價值觀,不欣賞個人出頭的做法,偏好集體主義,主張和諧、大一統(tǒng)思想,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社會關系的和諧,中庸思想和集體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而西方人則崇尚個人主義,這點在西方的英雄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可見一斑。在待人接物上,西方人更樂于直接坦率地表達個人觀點,通常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強調自由平等,反對集體或他人以任何形式干涉?zhèn)€人的發(fā)展。中西方在價值觀上的此類分歧在人們對隱私的觀念上也有體現(xiàn):詢問別人的年齡、婚姻狀況、收入等,在中國人看來是對他人的關心,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的長輩,逢年過節(jié)最愛詢問晚輩“找對象了嗎?”“收入多少啊?”,而在西方,則會被認為是對隱私的侵犯和對他們生活的粗暴干涉。
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呈現(xiàn)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視聽渠道,尤其是視頻,具有信息量大、表現(xiàn)力好、直觀性強等特點,在表達和傳遞信息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手機上的各種應用軟件也是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來源,人機互動、立即反饋的交互模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時,可以運用這種學生喜歡并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教學更為形象和直觀,增加課堂內(nèi)容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形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教學內(nèi)容圖、文、聲并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神經(jīng),豐富的感性認識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對西方文化的感知力,對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現(xiàn)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雙向和多向性活動過程。在高職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把文化導入這一知識難度相對較低的部分作為實施互動教學的時機,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中西方文化相關的話題,為學生布置自主探索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主收集材料、小組討論、班內(nèi)分享等方式,實現(xiàn)文化知識的內(nèi)化。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獨自去探究、采集信息的過程,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摸索并逐漸領會學習的方法。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另外,分享交流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文化導入時,采用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法,即將中西方文化相似的部分進行橫向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與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本質和特征。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學生可以感知到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中國文化強調集體觀念、和諧中庸。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飛躍,排除母語思維負遷移的影響,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生能夠對中西方文化有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知道哪些東西需要傳承,哪些東西需要創(chuàng)新。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能夠進一步對如何進行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增強對中西方文化的理性認識。
由于文化對語言的深刻作用,文化差異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高職英語課堂中語言的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加之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興趣寡淡的現(xiàn)實情況,單純的語言教學實在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適當穿插西方文化的學習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教師進行文化導入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堅持主題相關性原則,文化介紹的內(nèi)容應為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服務。對中西方文化的評價,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帶有色眼鏡看待外來文化,既認同本土文化,又懷著學習的態(tài)度看待西方文化,從而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有更為理性的認識。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帶領學生探究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幫助學生在語言運用時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英語課堂中適度增加文化導入的教學內(nèi)容,不僅可以降低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擺脫母語文化的文化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增強語言的實際溝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