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濟中學 侯張平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被譽為愛情中的千古絕唱,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學生對這一文學故事耳熟能詳。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出現(xiàn)能夠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究如何用音樂語言講述故事情節(jié),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作者將中國戲曲元素融入西方協(xié)奏曲中,突出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所要求的世界范圍內各種音樂形式的結合,旋律優(yōu)美,結構新穎,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的社會價值。而以怎樣的授課方式,使這段經典的音樂作品真正進入高中的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在講述這一作品的時候,首先要簡單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特殊時代背景和社會制度,這也是理解其事件起因、發(fā)展過程以及最終結局等諸多音樂內容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強調:要緊抓作品中的幾個“三”進行講述,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結構、理解作品的內涵、體驗作品的美感。
這是一首單樂章標題性音樂作品,采用奏鳴曲式的結構形式,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三個部分,前面加上引子,后面省略尾聲,條理清晰,結構嚴謹。
呈示部,小提琴奏出純樸美麗的愛情主題,梁山伯與祝英臺經過三載同窗、共讀共玩,建立深厚的情誼,而且這種情誼已經升華為愛情。如果沒有外力的干涉,他們的生活定會幸福、祥和,獲得大團圓的結局。愛情主題可以重復欣賞一次,讓學生隨著音樂哼唱主旋律,培養(yǎng)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能力。展開部,以祝員外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不容許祝英臺自己決定婚姻大事,這和祝英臺追求愛情自由的思想完全對立,形成矛盾的兩個方面。展開部就描寫矛盾雙方激烈斗爭的過程,以封建勢力的勝利而結束。再現(xiàn)部,豎琴再次響起,引人回味。長笛、雙簧管描繪出來的優(yōu)美景色已經不在人間,而是云煙繚繞、虛無縹緲的天國境界:彩蝶雙飛,悠然起舞……在人世間不能盛開的愛情之花,只有在天國才能盡情綻放。
從文學的角度而言,這一愛情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圍繞著三個主要情節(jié)來推進的,即草橋結拜、英臺抗婚與投墳化蝶。第一個情節(jié)是草橋結拜,這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友情建立、愛情開始的標志。因為志同道合,兩人由一般的同學關系發(fā)展為結拜兄弟。這里的情還停留在同性間的吸引與敬重。隨后,祝英臺對梁山伯的情感已經由結拜之情演變成朦朧的男女之情。而創(chuàng)作者運用樂隊齊奏的方式表達出他們兩個相遇的喜悅之情,同時也傳達出對他們由衷的祝賀,希望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
第二個情節(jié)是英臺抗婚,這是矛盾雙方進行激烈斗爭的過程,也就是爭取愛情與破壞愛情的經過。他們追求的是戀愛自由與婚姻自主,這與封建禮教制度中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信條相違背,因此注定是失敗的。這是矛盾雙方激烈斗爭的段落,在這一段的結束處出現(xiàn)第二次樂隊齊奏,速度偏快,旋律輕挑,大有封建勢力幸災樂禍、小人得志的諷刺意味。這種曲風占了上風,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之音就只能暫時敗下陣來。
第三個情節(jié)則是投墳化蝶,這是斗爭的結果,也是愛情的升華。從現(xiàn)實的層面來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在封建禮教制度的重壓下沒能成功,可祝英臺縱身投墳,又宣告了她所堅守愛情的勝利。此時,樂隊出現(xiàn)第三次齊奏,銅管樂器寬廣有力、悲壯大氣,表現(xiàn)人們痛恨封建制度、頌揚真摯愛情、同情梁祝遭遇的心情。
從人物的角度來看,此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以小提琴指代祝英臺,以大提琴指代梁山伯。而小提琴與大提琴,即這對戀人一共有三次內心的對話,從而訴說愛情中的甜美、纏綿與離別、傷痛之情。
第一次對話出現(xiàn)在草橋結拜時。兩個人的對話是以大提琴開始的,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祝英臺是一個性格內斂、情感含蓄的傳統(tǒng)女性,所以大提琴先說話,而且大提琴相對比較平穩(wěn),因為在梁山伯看來他是遇到了一個知己、兄弟,而小提琴祝英臺音區(qū)較高,短短的六個小節(jié)的譜子就有三個八度大跳,表現(xiàn)祝英臺內心的喜悅,至于他們所說的內容,一前一后,這個說完那個說。
第二次對話是十里相送依依惜別時。這個時候的祝英臺已經把梁山伯當成她的愛人,但是她又不便于直接說出口,就借用眼前的景物做比喻,暗示梁山伯。在音樂里面,這些內容是:水中的一對鴛鴦、井底的兩個人影……祝英臺為梁山伯的迂腐而著急,所以,祝英臺在長亭惜別的這次對話中先說話,兩個人都感到分別的惋惜,所以音區(qū)相對較高。
第三次對話是在樓臺會時。一年以后,梁山伯得知祝英臺原來是個女孩子,又回想起他們三年同窗的林林總總,以及十里相送的不斷暗示。為此,梁山伯悔恨交加,急忙趕赴祝家莊探望祝英臺,這個時候小提琴奏出哀傷的傾訴,無比痛心地告訴梁山伯,這一段時間她與父親進行怎樣艱難與激烈的斗爭……梁山伯在這次對話中首先說話,表達自己的后悔,祝英臺說話的音區(qū)很高,可以看出祝英臺的無奈,以及悲傷的程度……
從欣賞者的聽感來說,如果只有平鋪直敘,這樣的音樂作品未免單調。而用音樂語言講故事,旋律線條需要波浪式向前推進,而那個浪頭就是樂曲的高潮部分。樂曲的展開部出現(xiàn)祝英臺與封建勢力的較量。小提琴的惶恐不安代表著祝英臺抗爭中的心態(tài),雄厚、低沉、有力的聲音代表著頑固不化的封建勢力,兩者形成一對尖銳的矛盾沖突,而兩個主題交替出現(xiàn),將整個樂曲逐漸推向第一個高潮。不過,英臺的抗婚最終以封建勢力的勝利而告終。
而梁山伯因為懊悔自己的迂腐不化,以及對祝英臺的無限思念,從而積怨成疾、郁郁而終,此后的作品以散板、快板的形式來表現(xiàn)。為了增強悲劇的效果,作品借鑒中國戲曲元素,交替使用京劇中倒板和越劇中囂板的緊拉慢唱手法,逐漸形成第二個發(fā)展高潮——哭靈。在獨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個音之后,鑼鼓管弦齊鳴,這時,祝英臺大吼一聲:梁兄,我來也……縱身投墳,全曲達到最高潮。
高中學生對于情感的認知已經趨于理性,有著強烈的自主音樂需求。音樂教師要利用音樂作品的講述欣賞,合理地貫徹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思想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文化。要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學生才能通過音樂形式及其內容的學習獲得審美感受,領略藝術的魅力?!读鹤!窡o疑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通過對其音樂符號與愛情故事的細致解讀,從而有效實施中學期間不可或缺的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