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船山對“禮尚往來”中君子之道的開顯

2020-01-19 16:47:20吳國梁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施惠行禮修德

吳國梁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王船山身處烈焰震天、烽火彌漫的明清鼎革之際,時局多艱致使船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數(shù)載背井離鄉(xiāng)亦使船山目睹了廣大社會民眾的悲慘遭遇,切身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坎陷危機。但是,船山并未消沉,而是秉持“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起活埋”的“殉道”精神,“從中華文明史和古今之通義的高度反思歷史,創(chuàng)新哲學理念,提煉可資未來文明復興所需要的價值理性并揭示出中華文明‘衰而復興’‘闕而復振’的道德機理及其規(guī)律性”。[1]

這也正是船山作《禮記章句》的緣由,船山自述:“夫之生際晦明,遘閔幽怨,悼大禮之已斬,懼人道之不立,欲乘未死之暇,上溯三禮,下迄漢、晉、五季、唐、宋以及昭代之典禮,折衷得失,立之定斷,以存先王之精意,征諸實用,遠俟后哲?!盵2]10長城內外動亂不止,大江南北禮之不明,船山哀念大禮傳統(tǒng)已遭斬砍,懼怕為人之道不能挺立,希望通過上溯三禮,下迄漢、晉、五代、唐、宋以及昭代之典禮,取正得失,立之定斷,以傳承先王之精意,警示世人,寄希望于后來者。

船山雖為《禮記》章句,疏其滯塞,但《禮記章句》卻非只是紹述《禮記》思想的作品。特別是船山對《禮記·曲禮上》中“禮尚往來”命題的承繼,創(chuàng)造性地開顯了蘊涵于其中的君子之道。《禮記·曲禮上》中記載:“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盵2]18東漢鄭玄撰寫的《禮記注》對此處注解:“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其次,三王之世,禮始興焉。”[3]179鄭玄認為“太上”指稱特定的歷史時期,即帝皇之世。在這一時期,注重施報往來的禮尚未興起,施與報相分離,民施而不惟報。到三王之世,推崇施報往來的禮才開始興起,鄭玄之注表征了禮在興起之時就伴隨有施報往來的屬性。

唐代孔穎達依據鄭玄的《禮記注》疏證補闕,撰定《禮記正義》。關于禮尚往來部分,孔穎達承接鄭玄的注解,比對帝皇之世和三王之世的差異,說明禮尚往來的緣由:“‘太上貴德’者,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也。其時猶淳厚其德,不尚往來之禮?!盵3]176孔穎達詳細分析了鄭玄所指的帝皇之世乃是指三皇五帝之世,在三皇五帝之世,帝皇以上皆厚德、行德,不崇尚施報往來之禮。其時既然“貴德”,所以有施惠而不思回報。到三王之世,世道變殊:“三王之世,獨親其親,獨子其子,貨力為己,施則望報,以為恒事,故云‘務施報’?!盵3]178孔穎達認為到三王之世,由于時風轉變?yōu)椤蔼氂H其親,獨子其子”,所以施惠而望回報就成為平常之事。他在《禮記正義》中指明“禮尚往來”專就三王之世而言,其禮崇尚施報往來的緣由在于世變道殊。

鄭玄、孔穎達從時代變遷、禮的興起說明禮尚往來的緣由,突顯了禮與生俱來的施報往來屬性,這一注疏進路對后世影響頗深。北宋呂大臨在他撰寫的《禮記傳》中延續(xù)了這一進路,明確指出:“‘太上’者,‘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時也?!盵3]179進一步確認禮是“太上”之后興起的“交際之道”。與呂大臨同時期的劉彝不認同“太上”是指特定時期,他主張“太上”指特定的人,他在《禮記中義》中主張:“‘太上’者,至極之稱,猶言大備全德之人也?!盵3]179劉彝認為“太上”指的是全德之人,這種人不以被奪取為損失,不以被給予為增益,自得而已。全德之人以外的人則以被奪取為損失,以被給予為增益?!肮适﹦t必報,是以不可無禮也。”[3]179因為全德之人以外的人是知損益的人,所以這一群體不能缺少施則必報之禮。劉彝劃分不同人群,從禮所關照的人群特性來解釋禮尚往來的緣由。

此外,宋朝馬睎孟另辟蹊徑,將禮尚往來的緣由歸于“人情之所樂”。他所撰寫的《禮記解》現(xiàn)已亡佚,但他關于禮尚往來的見解收錄在宋朝衛(wèi)湜編撰的《禮記集說》之中,并多次被后世集說所收錄。他認為:“圣人因人情之所以樂,制為往來之禮,所以使天下之人亹亹而不倦也?!盵3]180圣人因人情所樂而制禮,這種具備往來屬性的禮,可以使天下所有人于往來之中勤勉不倦。馬睎孟亦從燕飲、際接、喪紀等具體之禮中指明禮的往來屬性。他認為如果往來雙方中,其中一方往而不來或是來而不往,那么為禮的一方就會因此而有所倦怠。

王船山秉承“存先王之精意,征諸實用”的旨歸,折衷漢、晉、五代、唐、宋以及昭代之典禮的得失,從君子人格的維度突顯了“禮尚往來”命題中的倫理意蘊。他不僅說明了禮的往來施報屬性,更是強調了現(xiàn)實的人在行往來之禮時,應當“秉仁義”,行君子之道。船山言:“‘大上’,謂大賢以上也;君子秉仁義以接物,而不因人之順逆以異其施。‘其次’,則雖自盡而不能忘于物矣,故施報交致,而后人勸于善?!Y’者,以齊天下,合貴賤賢不肖而納于道者也,是故因其報施之情而獎之以酬酢,則達情與行而人無不勸也,是以‘禮尚往來’。以禮接人者,必以禮應;應以禮者,必更以禮接之。”[2]18

一、君子之道在大中至正而不遠乎人

船山指稱“大上貴德”中的“大上”為“大賢以上”。孟子曾判分小賢與大賢:“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盵4]429船山詮釋此句為:“有道之世,人皆修德,而位必稱其德之大小。天下無道,人不修德,則但以力相役而已。”[4]429有道之世,小位和大位之判分以修德為準;無道之世,小位和大位之判分以力量為準??梢?,小賢和大賢皆是指修德之人,只是小賢和大賢在修德水平上存在高低。反而觀之,既然小賢和大賢是依據修德水平判分的,那么大賢以上亦是人人皆可通過修德達到的水平。船山后用具體的人格指稱“君子”同義替換“大賢以上”,引出“君子秉仁義以接物”,其中“君子”是指修德水平至大賢以上之人。因而在船山看來,《禮記》中“大上”即是指人人皆可通過修德而成的“君子”。

后學解《禮記》中“君子”之意的說解眾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鄭玄注《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云:“君子,國中有德者。”此處鄭玄解君子之意為有德之人,他在注《禮記·少儀》時言:“君子,卿大夫若有異德者?!本幽耸怯形挥钟械轮?,與此意相近的有孔穎達疏《禮記·曲禮上》曰:“君子,是有德有爵之通稱?!贝送饩佑钟袑V竾猓骸熬訉I宮室,宗廟為先?!盵5]由此可見,即便只是在《禮記》當中,“君子”的釋義就有多種,概而分之,有偏重“德”之意,有偏重“位”之意,以及兼容“德”與“位”雙重意義。那么船山解“禮尚往來”中的君子在“德”與“位”中有何偏向?首先從船山用“君子”來替換“大賢以上”可以得知,“君子”一詞是言群的,即指代修德水平至大賢以上的一群人,而非特指某一國君;次而,從船山言“君子秉仁義以接物”可以知曉此處船山把“君子”作為道德指稱使用的,“君子”是遵循“秉仁義”這一道德規(guī)范的人,并未著重強調“君子”所具之“位”。再者,從船山強調的“而位必稱其德之大小”可以得知,船山認為大賢小賢之位必須與其德之大小相稱,也就進一步反映出船山在君子之“德”與“位”二者中,更加看重君子之“德”。最后,結合船山思想發(fā)生的背景來看,船山身處社會大變亂之際,哀念大禮之已斬,船山自述為此章句乃是“將為仁天下者之一助”,希冀天下能夠“復禮為仁”。所以,船山在詮釋“禮尚往來”時,所言稱的“君子”當是偏重指稱具有“正心誠意”圣賢品質的修德之人這一群體。

君子人格除了內在修德這一面向外,船山亦在詮解中指出君子肩負有“人勸于善”的使命,即外在現(xiàn)實的面向。君子不僅于內在有著較高的修德水平,能夠挺立起自身為善的主體精神;而且于外在自覺擔當起勉勵他人為善的主體責任,救人道于亂世之中,發(fā)揮移風易俗的作用,以保國泰民安,如船山所言:“人勸于善,國以保,民以寧,此本末之序也?!盵6]847這種品質意即船山所言的豪杰品質:“豪杰者無他,惟不與流俗同其好尚者也?!盵4]838豪杰者,非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且能夠成風化俗引領社會風尚,這種品質非社會外力作用所成就,而是君子獨立人格之精神的自覺彰顯。正因這種獨立人格之精神,君子能夠勇于擔當,卓然興起,以身任天下之豪氣,破流俗之弊病,復禮為仁,利濟蒼生?!皢韬?!古所謂豪杰之士者,亦力為其難耳。為其難,則欲愈淡而志愈篤,為其難,則氣愈剛而物愈無所待?!盵7]力為其難即是迎難而上之精神的向外開顯,君子既要攻克己身私心橫欲之難,也要攻克世俗綱紀紊亂之難。這種“力為其難”的豪杰品質與“正心誠意”的圣賢品質綰合于君子人格之中,使得君子在保有內在操守的同時能夠向外在社會發(fā)力,經天緯地,為仁天下。

這雙重品質在君子行禮的過程中得以彰顯,“蓋天理人欲,同行異情,順天地之化,而禮之節(jié)文自然行乎其中,非人欲之必妄而終遠乎天理,此君子之道所以大中至正而不遠乎人也?!盵2]1185君子在行禮之中所踐行的乃是“大中至正而不遠乎人”的君子之道。其“大中至正”的君子之道,即以禮之節(jié)度功用,不偏不倚地實現(xiàn)天理和人欲的辯證統(tǒng)一。船山認為天理和人欲之間是“同行異情”的關系,“異情者,異以變化之幾;同行者,同于形色之實?!盵8]一方面,天理和人欲“同于形色之實”,即二者根源于“形色之實”,皆是以“性”和“形”、精神和肉體合一的人為基礎。這就意味天理和人欲在根源上就不能截然分開,并且二者之間并非是生死存亡的對抗關系。也就是說,既不能憑借仁義禮智之天理完全泯滅掉聲色嗅味之人欲,也不能依據聲色嗅味之人欲廢棄掉仁義禮智之天理,因為天理和人欲不光是在人這個根源基礎上分不開,而且在現(xiàn)實展開中也相互交匯不能分離,“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無人欲之或異。”[9]另一方面,天理和人欲“異以變化之幾”,即二者各自展開變化而有不同特性,因而天理與人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并不是每一種人欲都始終合于天理,也并不是一切天理都系于并最后落于人欲。那種非各得或非大同的人欲完全有可能反天理,而天理也會對非各得或非大同的人欲予以譴責和抨擊?!盵10]天理和人欲之間的“同行異情”是一種本然意義上的關系,而“禮”則在此二者之間處于連接和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故先王立政,制為禮以達人情,即以合天德,體用一原而功效不爽也?!盵2]565圣人制禮的目的在于將“禮”架構于天理和人欲之間,以調和天理和人欲,以達人情、合天德。君子行禮,則君子就使處在天理和人欲之間的大中之位,進而通過現(xiàn)實地行禮來避免天理和人欲背道而馳,實現(xiàn)“人欲之各得”“天理之大同”,顯明“體用一原而功效不爽”的至正之道。

因君子之道在“不遠乎人也”,表明君子人格相對于圣人人格更具此在現(xiàn)實性。其一,君子人格作為現(xiàn)實的非抽象的道德人格典范,為人們提供的皆是當下可以立即施行的道德規(guī)范。這從船山對于君子待人接物之禮的語言描述中可以看出,例如君子“秉仁義以接物”“不因人之順逆以異其施”“不能忘于物矣”“獎之以酬酢”等等,這些不離人們的日用常行,沒有什么不可切實施行。所以,君子之道“不遠乎人也”在于君子之道本身是人人皆可實行的,人們通過行禮是能夠在現(xiàn)實中成為君子的。其二,就圣人人格而言,船山指稱:“圣人,謂在天子之位而制禮者?!盵2]555圣人之位乃是天子之位,按照船山所言“位必稱其德之大小”,那么圣人亦具有與其天子之位相稱的天子之德,這種天子之德是為至德?!抖Y記·禮器》記載:“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贝浇狻爸恋隆睘椋骸绑w其法象,達其變化,則天理存于己而用之咸宜,德之至矣。”[2]608圣人所具之德稱為“至德”,說明其德具有至上完美性,而船山用“法象”“天理”等抽象語詞詮解“至德”,亦表征其形上屬性。其三,從君子人格與圣人人格的關系觀之。君子需要在不斷地行禮過程中使人欲合天德,而圣人“則欲即理也”,既具有內在至德將天理存于己而用之一切皆適宜,又于外在制禮致力于社會總體的價值提升,是內圣與外王的完美統(tǒng)一。因此,圣人相較于君子,是一種至上、完美的虛懸人格,是作為君子的至高目標而展現(xiàn)的,對于君子具有牽引的價值意蘊。這也就讓君子始終處在不斷趨向圣人的前進過程之中,而不是處于一種靜止的已完成的狀態(tài),從而讓人始終獲得向上的精神鼓舞,避免倒退到世俗中再次沉淪。

由此可見,作為君子至高目標的圣人是內圣與外王的完美統(tǒng)一,也就表明并包圣賢與豪杰雙重品質的君子既要向內修德,亦要關照他者。“天下萬世之為君子,修己治人?!盵2]10強調了君子之道不僅是成己之道,亦是成人之道。君子若要現(xiàn)實地施行“大中至正而不遠乎人”的君子之道,就需要秉持仁義以行禮。

二、君子之道在秉持仁義以行禮中彰顯

“君子秉仁義以接物”,即明確君子在行禮的同時秉持仁義,這是君子行禮有別于非君子之人行禮的關鍵?!捌錇槿怂氂卸B獸之所必無者,禮而已矣。故‘禮’者,人道也。”[2]18“禮”是人所特有的,而鳥獸所必然沒有的。船山斷定行禮是為人之道,將行禮作為區(qū)別人與鳥獸的界線,這條界線蘊涵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行禮是人之為人的防線,人只有行禮才能防止自己淪為鳥獸,保有作為人的尊嚴。如果個人不行禮,那么就會與鳥獸無別而盡失為人之道。如果由個人組成的社會整體不行禮,那么社會中的禮教文物就會被毀滅;小位和大位之別就不再以修德為標準;人人就會像禽獸那樣全憑武力較量強弱;整個社會就會陷入弱肉強食的境況?!岸Y教墮,文物圮,人將胥淪于禽獸,如之何其不懼邪?”[2]18另一方面,行禮是成為君子的基線,人通過行禮成其為人,若能進一步“秉仁義以接物”,就能成為君子,獲得無限接近成為圣人的可能。這就確證了成為君子的基本規(guī)定性在于秉持仁義以行禮?!叭柿x”各有側重,仁側重于愛,義側重于敬,船山言稱:“仁主愛,愛以遠而漸輕;義主敬,敬以尊而愈重。推原一本之理一也,而愛敬之情,輕重之差,出于自然,則道異而并行不悖矣?!盵2]832盡管仁與義各有側重,但是二者并行不悖,不是對立的二德,共同規(guī)定著君子人格。

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不是稱呼其為君子就是君子,最為重要的是有君子之實。唯有做到君子人格上名實統(tǒng)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而君子之實的關鍵在于懷有仁心?!把跃铀詾榫樱云淙室?。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也,何所成其名乎?”[11]362稱呼君子為君子的首要依據是其懷有君子仁心。如果為人一味地貪戀富貴而厭惡貧賤,那么就會使自己與君子仁心相遠離,而未能成其君子之實,也就不能稱其為君子。富貴是常人所欲求的,但懷有仁心的君子,信實富貴之中存有不可欲求的部分,所以君子辭而不受這種富貴;貧賤是常人所厭惡的,但保有仁心的君子有超然貧賤之定力,所以君子甘于貧賤而不求不義之富貴。“以君子之所以異于人,莫大于不徇欲惡之情,而守其欲惡之正?!盵11]363君子能夠保存仁心,不為欲惡之情所動搖,更不會使用不仁的手段求得不義的富貴,這是君子有別于常人的關鍵所在。所以,君子之仁心是君子之為君子的根本特性,更是君子安身立命的首要前提。

“仁之經緯斯為禮”,船山引述《周易》中“顯諸仁,藏諸用”來闡明仁與禮之間的體用關系:“緣仁制禮,則仁體也,禮用也?!盵2]9船山在此從禮的制定路向闡釋仁為體,禮為用。因為禮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緣起于仁,制禮的依循乃是仁,“緣仁制禮”說明仁為體,禮為用。此外,船山繼承孔子仁禮合一說,從仁以生禮的路向再次確證仁體禮用。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船山訓義:“夫真愛真敬者,人心惻怛自動之生理,則仁是矣。故禮樂皆仁之所生,而以昭著其中心之仁者也?!盵11]320在仁心當中生發(fā)出來的對他者的愛敬之情是不容己的,惻隱仁心自會生理有序,與儀文度數(shù)相契合。惻隱仁心所生發(fā)的真情實感與禮之定體相結合,使得行禮的過程不是死板、程序化的,而是豐富、生動的。禮由仁所生發(fā),仁以生禮表明仁為體,禮為用。除了制禮與生禮的現(xiàn)實路向的闡釋以外,船山亦在形而上的層面闡釋了仁體禮用?!抖Y記·禮運》篇中講:“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船山詮解此句為:“蓋仁者大一之蘊,天地陰陽之和,人情大順之則,而為禮之所自運。”[2]573船山將仁與禮的關系提至形而上的層面,理清仁與禮之間形上關系,指明仁為禮之至本,禮依據仁而有自用。

王船山堅持“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的體用不二的方法論,這在他闡釋仁與禮的關系當中得以體現(xiàn)。他在強調“緣仁制禮,則仁體也,禮用也”的同時也強調“仁以行禮,則禮體也,仁用也”。[2]9對于禮為體,仁為用的詮釋,船山首先指明禮是仁能夠外在顯明的必要條件,沒有禮就沒有仁的彰顯?!岸莸抑⒚?,小人之夜氣,仁未嘗不存焉;唯其無禮也,故雖有存焉者而不能顯?!盵2]9禽獸稍微而有的一點明白,以及小人靜思而有的良知,其中未嘗沒有仁的存在。只是禽獸與小人不懂得行禮,即使于細微處有仁的存在,卻不能通過行禮來彰顯。所以從仁的顯明需要禮作為必要條件來看,禮為體,仁為用。其次,禮之所以能夠使仁顯,是因為仁藏于禮之中,禮是仁的載體?!叭手浘曀篂槎Y,日生于人心之不容己,而圣人顯之。逮其制為定體而待人以其仁行之,則其體顯而用固藏焉?!盵2]9圣人逮住仁心生發(fā)出來的經緯,以禮的形式制為定體,因而禮就成為承接仁的載體。而禮這一載體的交互屬性,允許圣人以外的人也可以依自己的仁心而行禮。人們在懷仁施行各種禮儀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生發(fā)出與之相宜的肅穆之感。所以從禮作為承接仁的載體來看,禮為體,仁為用。最后,具有交互屬性的禮,能夠聯(lián)結與禮相關的任何人。仁有賴于禮這一載體,不僅在圣人身上得以開顯,而且顯明于天下,顯明于萬世?!坝浿c禮相倚以顯天下之仁”,[2]9這也是船山作《禮記章句》的初衷,希望弘揚仁之載體的禮,以顯明天下之仁。禮不僅在空間上聯(lián)結著天下人,而且在時間上通過代際傳遞而跨越萬世以顯仁?!坝腥f世不可易之常道焉……其道必因,其所因之道曰禮。”[11]314跨越萬世的禮是延綿不斷的,身處亂世的王船山殷切期盼天下后世能夠“復禮為仁”,他在《禮記章句序》中大聲疾呼:“大哉禮乎!天道之所藏而人道之所顯也?!盵2]9

“義”同于“仁”一樣植根于君子的內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盵11]846船山訓其中之“義”為:“‘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干。”[11]846君子的內在本質規(guī)定在于有“義”,君子以“義”作為自己制事之本。“義”作為質干,其以“仁”為前提,君子懷有仁心而有信實,確證了行事之應當與不應當;君子在此基礎上秉義,將仁心之信實立為制事之準則,以實現(xiàn)仁心,所以君子須兼有仁與義,不可偏廢。船山有云:“心有可信之實,而立以為事物之準者,必有質焉?!盵11]847君子憑借自身之仁心,斟酌行事之應當與不應當,裁定仁心對于行事的內在規(guī)定,堅定執(zhí)行應當執(zhí)行之事,不為謀利計功所屈服,“執(zhí)其當然而不可撓,唯義而已矣?!盵11]847君子執(zhí)著于仁心而守義,但仁義之中的愛敬之情畢竟是內在的,完全只仰仗愛敬之情行事,或許會造成直情徑行之失。要避免這種直情徑行之失,君子就不可只憑借自己的愛敬之情裁度行事,畢竟君子仍然處在無限接近圣人的修德過程之中,唯有圣人能將天理存于己而用之。所以,君子要以“禮”作為“義”之節(jié)度,使自身內在之“義”通過“禮”來顯明。

船山講:“乃君子之行之也,又以禮焉,備乎文以傳其質,彬彬乎中度矣。蓋禮者義之節(jié),而義以禮而始著其必然之則也。”[11]847禮與義二者是文與質的關系,“‘禮’者,義之文;‘義’者,禮之干?!盵2]1505“質勝文則野”,船山注解“野”為“野人,言鄙略也”。[11]459船山認為野人也有愛敬之情,但是野人言語粗俗簡略,缺乏禮儀節(jié)度而不能順暢地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愛敬之情。質勝于文的人就往往容易任隨自己的性情徑直去行事,而難以達其情、傳其意。“文勝質則史”,船山注解“史”為“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11]459文勝于質的人,熟諳禮節(jié)文飾,過分使用禮節(jié)修飾自己,希求他者覺得自己可觀,而忘了自己內在仁心的顯明。這種缺乏愛敬精神實質的行禮,只是空心化的、形式化的虛擬表演。禮與義從文質關系來看,作為義之文的禮是義的外在表現(xiàn),作為禮之質的義是禮的內在實質,禮與義相雜而適均,禮的完備與義的通達才能相得益彰,“彬彬乎中度矣”。

從禮與義發(fā)生的過程來看,二者共屬同一過程,禮義合一而不可離。船山講:“禮為義之實,而禮抑緣義以起,義禮合一而不可離,故必陳義以為種也?!盵2]572船山接續(xù)《禮記·禮運》篇中“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的比喻,指出“‘田’謂禮所自植。‘耕之’修治使淳美也?!悺謩e其宜也。‘種之’者,義為禮本,猶種之生苗也?!盵2]572船山揭示圣人之田的內在精意在于禮是為自己所植,于此表明行禮首先要挺立自身主體之價值,彰顯獨立人格之精神;而耕圣人之田指出修禮的目的在“淳美”,體現(xiàn)出“修治”的價值所在;“陳義以種之”其中“陳”字表達禮與義相雜適均,相得益彰;而“種之”一詞表明義為禮之本,義與禮的關系猶如種子生苗,缺失義之禮就像沒有生命力的無本之木,行禮也只是虛行;缺失禮之義只會埋沒于人情荒地之中,不能生根發(fā)芽而得以彰顯。義是禮的來源和依托,禮是義的實現(xiàn)和豐富,二者共屬同一過程而不可分離,禮義合一而相互貫通,使得義禮之苗既合于天德,又大順人情。

仁義雖各有側重,但二者并行不悖,共同規(guī)定著君子人格,是君子之為君子的內在本質特性,更是君子能夠施行“大中至正而不遠乎人”君子之道的價值內核和前提保證。君子唯有秉持仁心才具有對己欲做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可能,從而不斷修德以保有圣賢品質,進而實現(xiàn)人欲各得、天理大同。有了仁心之前提,君子亦須守義。只有既克己身私心橫欲之難,又克世俗綱紀紊亂之難,君子才能挺立起自己的獨立人格以保豪杰品質,成風化俗引領風尚。而仁義又與禮之間有著密切關聯(lián),禮含仁體,禮以義質,仁義是藏于禮之中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內核。君子與禮之間,因仁義的存在而有所聯(lián)系。君子秉持仁義以行禮能夠使這種聯(lián)系在君子的主體行為之中得以現(xiàn)實化,由靜態(tài)的聯(lián)系轉化為動態(tài)的貫通,而君子之道就在此貫通之中得以彰顯。

三、行君子之道于禮尚往來之中

船山言:“以禮接人者,必以禮應;應以禮者,必更以禮接之?!盵2]18接,接待;應,回應。君子對于以禮接待他者的人,一定要以禮回應他;君子對于以禮回應他者的人,更要以禮接待他。這里強調君子無論是作為接待者,還是作為回應者都要以禮對待他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禮的本質屬性在于其往來交互性,禮不是獨白式的對己規(guī)范,禮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才能現(xiàn)實地存在,并且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因而只有在施報交致這一完整的交往關系之中,君子才能獲得行禮的前提基礎。再者,在施報交致這一完整的交往關系中,接待者和回應者都因主動行禮而處于主體地位,沒有一方是被迫的、強制的。如果在此交往關系中作為其中的一方卻不主動行禮,那么就無法挺立起自己在此交往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更為重要的是,處于施報交致關系的雙方皆因行禮而平等。如果作為接待者為一己私欲而不行禮或者作為回應者而不以禮回報,那么就會使接待者與回應者之間的平等關系被打破,而淪為主奴那樣不平等的關系。

在施報交致之中,君子既可能成為接待者,也可能成為回應者。但君子無論處在何種身份,皆要行禮且如船山所言要“秉仁義以接物”。從君子作為接待者施惠視之,首先,君子施惠的動機應當源于愛敬之情?!熬又剩皇镉谇橹懸?,而虛以順萬物之理,與義相扶,而還以相濟?!盵6]779君子之仁發(fā)于愛敬之情中,愛敬之情作為一種情感對于貞淫皆存的情感來說,猶如空寂之中的破曉。常人的情感容易受利欲的影響而有所變動,但君子之仁信實施惠有應當與不應當,守義以執(zhí)其當然。因而君子秉仁義而施惠,必定是個人自發(fā)、自愿的愛敬之情的表達,并且,這種情感表達符合大中至正的君子之道,既合乎人情,也順于天理。其次,君子本仁行禮,施惠不應當出于私心。“乃人而不仁矣,施報唯其私?!盵11]320不仁之人,其施惠的目的是求得回報。君子作為接待者施惠,應當保有仁心而無私,不應當謀求一己之私。這就說明君子作為接待者,將施惠視為一項道德義務,并不謀求回報。再者,君子施惠不能以私義害公義。船山將“義”劃分為三個層次:“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6]535有一人行為適宜上的義、有一時人們共奉的義、有貫穿古今的義。這三個層次的義在價值序列上有著輕重的不同,要以其公私性質加以辨析,公義為重,私義為輕。因而君子在施惠的過程中,應當權衡義之輕重,以公義、大義為重,不能因一人之正義而有損一時之大義或者古今之通義。

《呂氏春秋·察微》中記載子貢贖人還金的故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盵12]1013在子貢贖人還金的故事中,子貢兼具接待者與回應者雙重身份。子貢贖人是作為接待者依禮施惠,子貢還金是作為回應者而不取其酬金。魯國之法,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條文法,帶有更多倫理法的色彩,或者說是禮法。子貢作為接待者的身份按照魯國的禮法去贖人施惠,并且他在贖人之后不取其金,可以看出他贖人并非出于私心而去贖人,這是“大中至正”的君子行為。但是,子貢作為回應者的身份,卻沒有按照當時魯國的禮法去取金?!秴问洗呵铩げ煳ⅰ分性u價子貢的行為:“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盵12]1013子貢的行為突顯了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的關系問題,個人道德注重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社會倫理注重社會公共的規(guī)范有序。道德和倫理之間存在聯(lián)系,也存在張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應對其中的張力。子貢贖人還金,如果單從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來看,子貢的行為是高尚的,但是子貢如果作為君子就不能只考慮個人道德修養(yǎng),也要考慮社會中的他者。

劉向撰寫的《說苑·政理》中對此事也做出評論:“賜失之矣,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盵13]圣賢之人行事不光是獨善其身,而且對于社會能夠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贖人本身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魯國之法就是為了補償這種代價,這不僅鼓勵了人們去行善,而且通過補償使得這種行善可以長久的持續(xù)。但是子貢不取其金,在無形之中抬高了社會倫理的標準,以致原本愿意贖人后領金的人,也不愿去贖人行善,最終導致“魯人不贖人矣”?!抖Y記·檀弓上》言:“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贝阶⒔狻摆枴睘椤爸^足舉踵也,黽勉之意”。[2]159先王制禮是為了讓達不到標準的人踮起腳盡力,就能夠達到禮的標準。禮架構在天理與人欲之間,是常人都可以依循而行的。因而圣賢之人行事,應當踐行“不遠乎人”的君子之道。“是故因其報施之情而獎之以酬酢,則達情與行而人無不勸也?!盵2]18船山認為由于施惠之情給予酬酢回報,是達于情、合于禮的。這就點明了君子作為回應者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受惠。如果接待者的施惠行為是秉仁義而達情合禮的,那么回應者就可以也應當收下;如果接待者的施惠行為不是秉仁義而達情合禮的,那么回應者就應當拒絕受惠,因為君子懷仁義而有所信實,執(zhí)其當然不可撓。

王船山對“禮尚往來”中君子之道的開顯,對于現(xiàn)實情境下“禮尚往來”語詞的誤用,具有“正名”的價值意義。船山首先強調了“禮尚往來”之中的主體人格乃是君子。于此,也就說明行往來之禮的必要條件是成為君子,并非任何人行任何往來活動都可以被稱為“禮尚往來”。最應注意的是,船山主張往來之禮的最終價值指向“人勸于善”,即人在禮尚往來之中被勸于善。船山注解中:“故施報交致,而后人勸于善”,此處“勸”字,表征作為個人道德的善在禮尚往來這一社會倫理行為中得以擴充。禮在人與人往來商談之中勸人于善,這就與“天理”以絕對命令式的要人向善互為補充,共同促進社會整體向善。船山言:“‘禮’者,以齊天下,合貴賤賢不肖而納于道者也”,往來之禮的最高價值取向在使天下有序。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君子之道于禮之中若能得以廣泛彰顯,也就預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勢不可擋。

猜你喜歡
施惠行禮修德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從好意施惠行為探討友善價值觀在民法中的落實
好意施惠行為的性質及責任承擔
法制博覽(2020年27期)2020-11-30 15:47:37
論民法中的好意施惠
法制博覽(2019年27期)2019-12-13 23:37:40
施惠葆 從發(fā)布新品到定義新品
高職旅游院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
莊園主與農夫
左贡县| 惠东县| 富川| 北川| 临清市| 巢湖市| 台湾省| 罗田县| 偏关县| 简阳市| 嘉荫县| 牟定县| 葵青区| 屏南县| 郁南县| 拉萨市| 开阳县| 奉节县| 盐津县| 玉门市| 房山区| 新晃| 图木舒克市| 定远县| 诸暨市| 安化县| 闵行区| 北川| 宜州市| 乡宁县| 贵州省| 霍林郭勒市| 阜平县| 麻城市| 平罗县| 太原市| 上虞市| 临江市| 彰化县| 洛南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