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吳美玉
語文教學除了要關(guān)注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之外,還需要充分彰顯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元素。統(tǒng)編版低年級教材中不僅編選了大量契合學生認知能力的課文,同時編選了一定比重的家國情懷的文本,旨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統(tǒng)編版二上中的《大禹治水》就是一篇經(jīng)典的體現(xiàn)家國情懷的文本故事。課文的語言淺顯易懂,契合了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如何讓學生從簡單淺顯的故事中獲得家國情懷的內(nèi)涵浸潤,且讓低年級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呢?筆者嘗試運用“伙伴式游戲性”項目化學習的方式,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環(huán)境,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也應該是不同的。教師需要開掘文本內(nèi)容中所蘊藏的責任擔當,引導學生嘗試與人物進行多維的對話。
以《大禹治水》為例。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大禹理應承載的責任意識呢?教師開展“伙伴式游戲性”項目,鼓勵學生形成伙伴式項目化學習小組,嘗試運用采訪的形式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大禹內(nèi)心的責任擔當。教學中,教師先組織學生緊扣文本中“洪水泛濫”“淹沒天地”“沖毀房屋”以及“只知道筑壩擋水”“仍然沒有消退”等關(guān)鍵性詞語,對大禹治水的背景進行了解。然后以項目化的方式設置“采訪”提綱:1.人們生活痛苦,你看了是怎樣想的?2.對父親鯀的治水方法,你是怎么看的?對于治水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這樣的問題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對于文本背景資料的了解,同時也搭建了走進人物內(nèi)心的有效路徑。作為“伙伴式游戲性”活動中接受采訪的“大禹”,就可以從文本內(nèi)容入手,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從而將責任擔當意識從“大禹”口中和盤托出。
從直接告知到學生“采訪”時的語言表達,教師就是借助于“伙伴式游戲性”的項目化學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原本宏觀的命題趣味化、直觀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家國情懷要以個體的生命特征為基礎,學會關(guān)注個體自身的認知價值,就能夠巧妙地推動學生認知意識的發(fā)展。因此,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浸潤與熏陶,就應該從每一個人物的體驗出發(fā)。
《大禹治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不僅僅在于大禹的責任擔當,也不僅僅是因為大禹治水方法得當,還在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懷。學習《大禹治水》的故事,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過“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情節(jié)。但面對的是低年級學生,課文描述相對簡單,只有一句話:“他曾經(jīng)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可是他認為治水要緊,一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边@簡單的言語背后蘊藏著多少的酸甜苦辣,蘊藏著多少的故事,又蘊藏著怎樣的個人情懷呢?這些其實都可以運用“伙伴式游戲性”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向?qū)W生進行滲透。為此,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伙伴學習的互助優(yōu)勢,構(gòu)建游戲化的實踐平臺,組織學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將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節(jié)再現(xiàn)出來。在學生正式表演之前,與學生進行討論:每次可能會看到怎樣的場景?面對自己的家人,大禹會怎么做,怎么說?有了方向,學生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以表演的方式將課文中沒有展現(xiàn)出來的任務呈現(xiàn)了出來,真正體會到了大禹內(nèi)心個人與家國的情懷,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家國情懷蘊藏在生命意識之中,更需要落實在具體的言行上。很多課文中對人物都會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而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體悟人物、解讀家國情懷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借助“伙伴式游戲”,以分層角色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的家國情懷。
比如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描寫了大禹治水的具體經(jīng)過,并配置了插圖。教師鼓勵和組織學習小組的同學,依照課文內(nèi)容從三個維度表達對大禹的感激之情。當洪水流入大海之后,當毒蛇猛獸被驅(qū)趕之后,當農(nóng)業(yè)漸漸恢復之后,百姓會怎樣感激大禹呢?所有的學生在“伙伴式游戲性”項目化的支撐下,以游戲的方式,走進了那群百姓之中,表達著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借助這樣的言語實踐和表達傾吐,大禹身上以及文本故事所蘊藏的家國情懷就被徹底激活了。
低年級學生理解家國情懷有一定難度,但“伙伴式游戲性”項目化學習方式,為學生搭建了認知通道,將原本高高在上的目標直觀化、淺近化,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鹿苑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