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林外史》中的秀才群體主要可以分為堅守八股的理學(xué)派和放棄科舉另謀出路派。這些秀才群體一代又一代或執(zhí)著于“科舉”或恪守于“理學(xué)”,經(jīng)歷過泰伯祠的熱鬧,也終歸于四大奇人的靜默。對吳敬梓筆下的秀才群體的形象、塑造特點和代際問題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和體會吳敬梓對于當時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出路的思考。
關(guān)鍵詞:儒林外史;秀才群體;社會內(nèi)涵
《儒林外史》自問世以來,對它的研究便沒有間斷過,研究性的文章更是不可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僅2005年到2019年期間,發(fā)表在各大報刊雜志有關(guān)《儒林外史》的研究性論文就已達千余篇。目前,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集中在文獻研究、作品思想、語言、形象、比較研究和文化、英譯研究等方面。本文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分析當時秀才群體的代際問題,思考吳敬梓的創(chuàng)作傾向。
一、秀才群體的形象
《儒林外史》塑造了眾多的秀才形象,這些秀才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機會取得功名,一直未科舉成功,本文的秀才群體即為科舉階梯的最底層。這些秀才在科舉失敗后,或堅守與科舉有關(guān)的職業(yè),即依靠八股文謀生;或執(zhí)迷理學(xué),造成心理扭曲;值得關(guān)注的是已經(jīng)醒悟科舉危害、另謀生計的秀才。
(一)依靠八股文謀生的秀才
這類人有馬純上、衛(wèi)體善、隨岑庵等八股文選家和以余特、余持為代表的坐館先生。他們無法取得科舉功名,卻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八股選文上,如馬純上,其實質(zhì)上是八股舉業(yè)的堅定的支持者和宣傳者,“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1]200坐館先生余特,雖然未取得功名,但仍覺“舉業(yè)其實好的”[1]539,還要勸弟弟余持“你科考去不妨”[1]542。余特、余持兄弟二人都是五河縣的秀才,五河縣是作者家鄉(xiāng)全椒縣的影子,反映著家鄉(xiāng)人們對于八股舉業(yè)的重視程度。蕭云仙重建青楓城,為孩子們請來沈大年先生,可沈先生教的仍是“破題、破承、起講”[1]495的八股文。
可見改革并沒有改變?nèi)藗兏畹俟痰挠^念,改革的只是表層,深層的思想沒有變。正如:“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盵2]代際間不斷復(fù)制重復(fù)錯誤的道路,其結(jié)果必然還是愚昧無知。因此,群體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體有意識行為,群體無意識科考的根源在于禁錮思想,一代人科考失敗,再繼續(xù)教下一代人科考,群體傳染對思想的科舉催眠。
(二)恪守理學(xué)心理扭曲的秀才
30年未考中舉人的秀才王玉輝,他對程朱理學(xué)服膺不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編纂禮書、字書和鄉(xiāng)約書上。為此,他把女兒為禮教而死看作是人性的升華,可以說他是滅絕人性的吃人者。作為個人,他看中“禮”,女兒受他的影響,隨時準備為家族利益犧牲個人生命。
二余兄弟克盡孝悌之道,居然不顧人命關(guān)天之事,或遠避他鄉(xiāng),或軟磨硬抗,逃脫法網(wǎng)。他們雖盡孝悌之義,做的卻是包庇罪犯的事。
二余的家鄉(xiāng)是在徽州,王玉輝父女的原型(汪洽聞)也出自于徽州?;罩菸幕暮诵氖浅讨炖韺W(xué),南宋后,徽州已被稱為“東方鄒魯”,受地域環(huán)境影響,人們的思想活動相互聯(lián)系?!胺柣诱摗笨梢宰C實這個觀點,該理論是說人類社會或者人類群體是由處于聯(lián)合體之中的人們組成的?!爱斔麄冃纬伤麄冏约旱男袆訒r,他們必然需要互相考慮對方的行動?!盵3]因此,處于徽州文化的地域中,人們彼此深受程朱理學(xué)影響。將恪守理學(xué)心理扭曲為心中靜土,全然沒有真實的人性。
(三)憑一技之長轉(zhuǎn)型的秀才
這類人以倪霜峰為代表,和王玉輝一樣,倪霜峰也是做了30多年的老秀才,但是他知道舉業(yè)不成,便另謀出路,固守清貧,潔身自重,自食其力,憑一技之長,專心于修理樂器。而不像王玉輝一介寒士,撫養(yǎng)一子四女,生活相當艱難,卻不肯坐館教書謀生。面對鮑文卿的詢問,他將自己讀書不成、以修理樂器為生的感慨道出:“壞在讀了這幾句的死書,拿不得輕,負不得重。”[1]312他覺悟到了自己一生的不幸在于讀了“幾句死書”上。
雖然僅靠修理樂器養(yǎng)家糊口不容易,但能夠及時覺悟,也不失是在當時的社會中放棄科舉、另謀出路的一種選擇,也是作者尋求知識分子另外出路的一種覺醒。
(四)不愿科舉做官的秀才
杜少卿出身于科舉世家,卻不愿意做舉業(yè),拒絕朝廷的征辟。他公開挑戰(zhàn)舊禮教,攜妻子同游清涼山;他在治學(xué)上對朱熹《詩集傳》提出懷疑,在社會交往上主張社會各階層平等?!度辶滞馐贰分械亩派偾?,在一定程度上是吳敬梓的自況[4]。如杜少卿積極參與到修建全書主腦“泰伯祠”中,而吳敬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修建先賢祠,為此花盡了家財,變賣老家房產(chǎn)。
吳敬梓,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歷史加以構(gòu)造、理想化的重建,不僅證實了“泰伯祠”這種祭祀是有其原型的,也提出了文化理想,作為評價“真儒”們的標準和行動的向?qū)А?/p>
二、秀才群體的特點
《儒林外史》中沒有考上功名的秀才群體,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大多善良但迂腐,有德行且胸懷抱負卻屢次受挫,吳敬梓用諷刺的筆觸,以含笑帶淚的心情來描寫這些秀才群體的代際墮落的特點。
(一)有德行無社會地位
古道熱腸的馬二先生勤懇做文章,卻未能實現(xiàn)科舉舉業(yè)的理想,而一心謀求功名富貴、貶低馬二先生的文章、吹噓自己的八股文選本“外國都有”、對馬二先生以德報怨的匡超人,卻以“優(yōu)行貢入太學(xué)”,步步高升。作為書中的第一、二、三人,虞育德、莊紹光和杜少卿三個人,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皇帝的征召或是得罪官員未被授職。由科舉榮升的范進等人則一心維護著朝廷的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在官場游刃有余。正如李漢秋先生所說:“用《儒林外史》里的話說‘儒者愛身,遇高官而不受。這關(guān)系到一個人重要的政治節(jié)操。能做官而不做,就意味著不與無道的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是對黑暗政治的不滿和抵制?!盵5]前言5由此看來,與取得功名而有錢有地位的達官貴族相比較,那些沒有取得功名或沒有得到朝廷征召的秀才,在《儒林外史》中往往有良心。恰恰是有德者無位,有位者無德。
(二)迂腐服膺程朱理學(xué)
《儒林外史》刻畫了一群腐儒的形象,這些腐儒多是迂腐且多不濟世。他們服膺程朱理學(xué),卻半世潦倒,無法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如倪霜鋒無力撫養(yǎng)子女,只能賣掉自己的孩子;如王玉輝的贊女殉夫。相反,中了進士的人,如荀玖,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仕途,不顧“百善孝為先”而隱瞞丁憂。范進不用銀箸、象箸,卻穿吉服,吃大蝦圓子,等等。也就是說,理學(xué)對這些科考成功的人來說只是口頭背誦的教條,而大部分沒有通過科考舉業(yè)的秀才卻將程朱理學(xué)奉為圭臬,苦苦地踐行著。正如康有為所認為的,以“程朱理學(xué)”為主的八股科舉使“三百萬可用之精力……舉而投之枯困搭截文法之中”,造成“無才無用,盲聾老死”[6]的絕境。
(三)代際墮落
秀才群體的品行呈現(xiàn)出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的發(fā)展趨勢。馬二先生選文章兢兢業(yè)業(yè),時常為一個批語都要坐到半夜,不肯茍且下筆;匡超人選文章則把它作為成才之道、發(fā)財之徑。世風日下,文瀚樓的店主人對匡超人六天批完馬二先生兩個月批完的三百篇文章頗為贊賞;時文行家里手的文章,倒不如文章理法都欠通的匡超人的文章暢銷。同樣,盡管倪霜峰自食其力,頓悟科舉戕害半生,但其子倪廷珠卻繼續(xù)走官路,失敗后為人作幕,倪廷璽更是做幫閑,品行日趨敗壞。虞育德、莊紹光、杜少卿的一代,還有“真儒”的存在,可是到了嘉靖中期,五河縣的勢利之風卻日漸盛行。再經(jīng)歷兩代人,到了萬歷中期,功名富貴已經(jīng)成為評價人們價值地位的標準。觀向知府言語可證其世風趨勢,“而今的人,可謂江河日下。這些中進士、做翰林的,和他說到傳道窮經(jīng),他便說迂而無當;和他說到通今博古,他便說雜而不精。”[1]323全社會的江河日下正是書中代際墮落的印證,同時,也體現(xiàn)出積重難返的社會狀態(tài)。
三、代際問題的解決方式
吳敬梓塑造秀才群體的成功之處是自己屢遭科舉失敗的打擊后,認清了科舉實質(zhì),又受到新時代明清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切身思考未來秀才之群體出路。
(一)明清時期重視“經(jīng)世致用”
“經(jīng)世致用”的明清實學(xué)思潮引起明清進步思想家的廣泛關(guān)注。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認為,八股取士的危害較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7]。顧炎武、黃宗羲和顏李學(xué)派等思想家推進了明清實學(xué)思潮的發(fā)展,這一思潮具有“尚真反偽,崇實黜虛”的特點。顯然,吳敬梓對實學(xué)思潮有過思考并把罪惡和墮落的主要責任歸于八股取士制度。他從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和講究“文行出處”出發(fā),于辛辣的諷刺中流露出對人們把一生投入到舉業(yè)中的同情和沉痛。但又因為其受時代和自身的限制,導(dǎo)致他對科舉制的批判也不可能透徹,如“書中第一人”虞育德為生活所迫也要買兩本考卷讀一讀,蕭云仙即使改革青楓城,也沒有改變沈先生的教授內(nèi)容,沈先生仍然教授學(xué)生“八股文”。值得注意的是,吳敬梓雖然反對八股文,但對經(jīng)史子集卻較為重視。從親友關(guān)系看,其好友程廷祚、程晉芳都對吳敬梓接受明清進步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廷祚好治經(jīng),吳敬梓晚年亦治經(jīng),曰:‘此人生立命處也。”[5]62另外,吳敬梓有很多研究自然科學(xué)的朋友,如沈大成、嚴東等,讓吳敬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加之自身的家難、科考失意等因素,使得吳敬梓的思想由激憤轉(zhuǎn)而深沉,進而批判八股文,重視經(jīng)世致用,思考秀才群體的出路?!疤┎舸箪胍还?jié)”,是作者所期待的理想社會的縮影,是顏李學(xué)派“禮樂兵農(nóng)”的學(xué)說在“禮樂”方面的體現(xiàn),也是作者欲打破秀才們把一生都耗費在封建八股科舉制度的牢籠、尋求其他出路的一種思考。
(二)秀才群體推崇“真儒”人格
作者推崇的“真儒”是具有真才學(xué)、真道德的儒生,書中對于“真儒”們是非常尊重的,參加泰伯祠是全書主腦,在五河縣“真儒”們受到冷遇是作者影射自己家鄉(xiāng)的弊病,感情是痛苦惋惜的。另外,書中正面敘述杜少卿攜妻出游驚得“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1]411,和“娶妾的事,小弟覺得最傷天理?!盵1]425等表現(xiàn),都顯現(xiàn)了作者對破除封建禮教的贊美和向往,體現(xiàn)出男女平等的萌芽。反面敘述王玉輝贊女殉夫,由王玉輝前言“死的好”[1]588后“熱淚直滾出來”[1]590,體現(xiàn)出了禮教對人性扭曲之罪,從中也透露出作者反抗世俗的不易與痛苦。
杜少卿對王知縣榮升與下臺的態(tài)度,和眾趨炎附勢的人截然不同,不難發(fā)現(xiàn),杜少卿救人于水火是不論對方身份的,即主張社會各階層平等。也由此看出,吳敬梓的抨擊勢利之風、同情失勢者、藐視權(quán)勢者等思想,實具有解放個性和平等思想的人道主義色彩。但是他只是反對禮教的虛偽,并不反對虛偽的禮教[8]。吳敬梓沒有批判孝、悌等封建道德理念。如在《儒林外史》中,他把宗法關(guān)系的松弛、宗法觀念的喪失,視為儒林墮落的一個象征。節(jié)孝寺一節(jié),作者借余大先生之口發(fā)出:“我們縣里,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1]581要注意的是,前文提到吳敬梓重視經(jīng)世致用,在《儒林外史》中,有眾多可稱得上“真儒”的人也都熟讀經(jīng)史。如書中稱得上“真儒”的“第一、二人”——胸懷坦蕩的虞育德、淡泊自然的莊紹光,其中虞育德更是“經(jīng)史子集之書,無一樣不曾熟讀”[1]572。
由此可以看出,吳敬梓是反對滿口仁義道德,而實際上卻是滿心勢利見識的偽儒、俗儒的,對于恪守封建倫理道德的“真儒”們,他是肯定和贊美的。必須承認的是,在總體上他批判的深度已遠超于自己的時代。
(三)秀才群體尋求新出路
吳敬梓沒有讓以自己為原型的杜少卿走舉業(yè)道路,索性連秀才籍都拋棄了,顯然是不認同知識分子一定要走科舉的道路。作者也是早年熱衷于科舉,可到晚年也如倪霜峰一樣,憎惡“讀死書”,并把這種批判寫到《儒林外史》中。一直未考中舉人的秀才倪霜峰,修理的物件是各種樂器而不是其他,倪霜峰憑一技之長謀生的方式與開篇王冕的“畫”、篇末四大奇人的“琴棋書畫”謀生的方式不謀而合,從中可窺探出吳敬梓欲從市井中尋找知識分子的出路:讓儒生們有一門可以傍身的雅好,不失為自己對社會理想和完美人格的一種折中方式,而這種方式也是作者深受魏晉之風熏陶的結(jié)果以及對知識分子出路的思考,既不通過科舉又可保持一種出世又入世的隱逸狀態(tài)。這也是吳敬梓起初所尋求的類似蘧祐、虞育德(原型:吳蒙泉)、莊紹光(原型:程綿莊)式的“真儒”人物,是其欲實現(xiàn)儒家“禮樂兵農(nóng)”的理想未成、破滅后的寄托。蘧祐辭官返鄉(xiāng)時將“書畫”裝了“半船”,可見蘧太守的雅致清明,他不以八股舉業(yè)教育孫子而是“常教他詩詞”,目的是讓孫子“吟詠性情,要他知道樂天知命的道理”。虞育德為生計不得不仕宦,但不愿子孫做官而是尋找新的生活之路——學(xué)醫(yī)。
倪霜峰的兒子再次探尋他的科舉道路,品行日下,而篇末的四大奇人卻保持自己的雅好,不走科舉,從而云淡風輕,蕭然恬淡,代際對比來看,讀者可以依稀看到未來儒林的希望。
四、結(jié)語
《儒林外史》是中國諷刺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中一流的文學(xué)作品。吳敬梓把八股制度、程朱理學(xué)和腐敗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批判,展現(xiàn)了其對時代發(fā)展趨勢的敏銳認知。對吳敬梓筆下的秀才群體的形象、塑造特點和代際問題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和體會吳敬梓對于當時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出路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吳敬梓.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0-590.
[2]勒龐.烏合之眾[M].胡海燕,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35.
[3]蘇國勛,劉小楓.社會理論的諸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642.
[4]何滿子.論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21.
[5]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舒蕪,陳邇冬,王利器,編注.康有為詩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73.
[7]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372.
[8]張錦池.論吳敬梓筆端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現(xiàn)象《儒林外史》創(chuàng)作本旨及其深層意蘊[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98(4):130-138.
作者簡介:卜月,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