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
【摘要】隨著我國對新課改的逐步推廣,在音樂教學中也開始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改革中要求教師能夠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展開教學活動,這樣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夠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起到實質性的教學作用。本文就從歌唱起步為例進行小學低年級教學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歌唱起步;教學研究
隨著對現(xiàn)在小學低年級教學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總會利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一個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且這些導學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在真正的歌唱教學的過程中,由于過于重視對知識的引入,從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手法的講述,教學過程中對唱法的技巧和教學一概而過,而且很少有教師能夠關心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歌唱的技巧,甚至有些教師只是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學生去復習知識,沒有研究歌唱起步中的教學策略。
一、自然放松——歌唱的入門要訣
在低年級歌唱教學起步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沒有太多的歌唱技巧,總是會出現(xiàn)“大聲喊叫”的現(xiàn)象,其實這種歌唱方式是錯誤的,“大聲喊叫”主要是靠聲音的高低而不是在共鳴腔中引起共鳴,這樣學生的發(fā)音器官就會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tài),甚至會因為肌肉的過分緊張造成血管對氣管的壓迫,從而導致氣息不暢,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很難學會歌唱。因此,學生想要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很好的進行歌唱,就要學會自然放松。
在歌唱起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輕聲、耳語等類似的感覺入手,讓學生學習歌唱?!拜p聲入手”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習慣,從而使學生在以后歌唱過程中投入感情能夠很快的進入到最佳的狀態(tài),在歌聲中透露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要用指令式的方式讓學生降低音量,而是用示范性的教學方式,對“低聲入耳”的歌唱進行示范,這樣在榜樣的引導下,學生就會放松身心,從而更好的投入到歌唱的教學過程當中。而且在教師的感染作用下,學生還會記住教師的歌唱狀態(tài),形成長時間的記憶,從而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能夠輕易的學會歌唱。
二、高音開始——喚醒聲音的位置
根據(jù)相關的研究:嬰兒最先發(fā)出的音區(qū)是中音區(qū),新生的嬰兒在剛剛開始發(fā)音的時候,所在的音區(qū)較高,能夠引起共鳴的地方一般在眼睛的附近,因此在聽覺上感覺嬰兒的聲音較為“洪亮”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共鳴區(qū)的位置會逐漸的發(fā)生變化,位置下移。當嬰兒年齡到三歲左右,共鳴區(qū)的位置會在喉嚨附近。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共鳴區(qū)進行重新的喚醒,讓學生能夠從高音的位置找到發(fā)音的感覺,從而為以后的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共鳴腔重新喚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在歌唱中從高處進行聲音的下滑,直到聲音變低。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盡量保證大部分的音調都能夠在C調“fa、sol、la”等的周圍。這樣經(jīng)過鍛煉能夠很好的喚醒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能夠很好的練習歌唱的發(fā)音。
三、聽覺模仿——本能的吐字習慣
“向前唱”是我國母語在發(fā)音過程中一種最為常見的發(fā)音方式,該方式主要是通過口面腔中的共鳴,從而得到吐字清晰、聲音洪亮的聲音。“向前唱”能夠將聲音在口面腔中引起共鳴從而有效的避免聲音被壓入喉嚨或者是胸腔中,因此在低年級的歌唱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歌唱,要盡可能多的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诿媲坏墓缠Q是一種肌肉運動,該運動具有精細的特點,因此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對這種肌肉運動進行有效的控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無法用語言能夠表述清楚。但是這種共鳴能夠通過學生的聽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這樣在模仿的過程中能夠接近共鳴的發(fā)音模式。比如說在同一個家庭或者是同一個語言文化中,大部分人的說話方式和發(fā)音方式都是相似的,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教師的熏陶作用下,學生也會很快的學生“向前唱”的發(fā)音模式。
四、鏡面對照——范唱的榜樣作用
我們經(jīng)常會提到“字正腔圓”,在歌唱的過程中也要求“字正腔圓”,這就要求在歌唱的過程中能夠對字的發(fā)音恰到好處,還能夠在結尾的過程中恰當?shù)慕Y束?!白终粓A”不僅能夠讓聽眾清楚歌手所演唱的內容,還能夠在歌唱的過程中能夠唱出引起共鳴的歌聲。但是在低年級的學生主要學習歌唱的方式是模仿,所以,教師在進行示范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字正腔圓”,還要能夠在沒有任何伴奏的情況下,能夠準確的表達出歌曲所蘊含的情感,從而保證歌曲的感染力。
五、三者合一——準確的表達情感
在歌唱中主要的三大元素是:咬字、吐字和氣息。這三者合一能夠對情感的表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咬字和吐字能夠準確的表達出歌唱內容,還能夠感染歌唱者在進行歌唱時的情緒。而氣息能夠決定在歌唱過程中的停頓、跳躍等歌唱特征,還能夠影響著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咬字、吐字和氣息三者之間的綜合利用,從而達到完美的歌唱效果。
在進行優(yōu)美、悲傷的歌曲的歌唱過程中,可以采用語速較慢、力度較為柔弱,在氣息上較為連貫的歌唱手法;在進行活潑、歡快較為輕松的歌曲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采取語速較快、力度較為適中,但是在氣息上較為短促、不連貫的歌唱手法;在進行堅定、朝氣蓬勃的歌曲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語速較快、力度較強,但是在氣息上較為短促、不連貫且氣息有張力的歌唱手法;在進行沉穩(wěn)的歌曲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語速較快但是比較穩(wěn)重、力度較強,但是在氣息上較為綿長、不連貫的歌唱手法。這樣針對不同風格的歌曲進行不同的咬字、吐字和氣息流動速度,從而保證能夠有效的演繹出歌曲的風格。
六、結語
在低年級學生歌唱起步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放松心態(tài),喚醒學生在高音區(qū)的共鳴位置,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去模仿教師的發(fā)音方式,然后從吐字、咬字和氣息上進行最美歌曲的表達。在實際的生活中,每一個歌曲都具有不同的風格,沒有固定的形式,因此,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表達。
參考文獻:
[1]陳紅燕.小學低年級學生歌唱起步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兒童音樂,2014(12):71-73.
[2]金燕南.和諧歌唱的起步——淺談小學低年級歌唱教學[J].音樂天地,2010(11):19-20.
[3]沙云.小學低年級音樂唱歌教學的探討[J].才智,2009(34).
[4]孫琳.小學低年級歌唱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J].文理導航旬刊,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