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芒
志于繪事者多矣,成“匠”者多,成“家”者寡,蓋求實與求真之別也,趨同與立異之別也,無我與有我之別也。從郭大年藝術成長軌跡、觀其創(chuàng)作特色,究其蔚然成家的原因,我們可以視作解釋上述命題的典型例證。
“實踐出真知”這當然是至理名言。郭大年忠實恪守這一至理:小時從臨摹一本沒有頭尾的連環(huán)畫、臨摹《芥子園畫譜》開始,后來又在著名畫家門下苦練基本功。到獨立作畫時,他的“老師”就是他所畫的對象:小雄雞、螳螂、獅子等。祈寒酷暑也擠到菜市場去觀察小雄雞,險被人當作偷雞賊;飼養(yǎng)螳螂,能長到半尺長,天寒地凍也不僵;辦了紅山動物園的飼養(yǎng)證,以致獅子也認識了他,他一來便躍然而起,像模特那樣走來走去,做出各種姿態(tài)。
他還愛游山玩水,取法自然,物我兩忘,積累了大量速寫素描資料。他每天下午兩點鐘開始,一直畫到翌晨天明,習以為常。練基本功、取法自然、勤學多畫,這三條并不特別,我想任何畫家都是這么苦過來并且會終身恪守的。這是畫內功夫,也就是實踐的作“求實”“趨同”階段,也只能達到“無我”境界。如果習畫者連畫內功夫都不肯下,那么他就連“匠”人的水平也達不到的。
更重要的實踐在于畫外。繪畫的至高境界,在于主題思想之深粹含蓄,在于人格精神之傳達到位,在于表現(xiàn)手法之個性獨創(chuàng)。一句話,不在形似而在于神似,這也是我國寫意畫的核心追求,看似玄妙,也難一蹴而就,必須在實踐中傾心以赴,提高知識素養(yǎng),強化思維能力,博中取約,淺中求深,然后庶幾可以進入化境。郭大年的畫外功夫,概括起來,大致也有三條:
知識面,不以畫自囿,力求廣博,尤其對詩詞頗注入心力。他從韓少嬰學畫時也向其學習詩詞,后來又與我結師生緣。文藝各門道理均通,而畫為無聲詩,畫家足可以從詩詞的意象中獲得種種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啟示。何況自作詩詞題畫,詩畫相補,更可提高畫的品位。
動態(tài)追求,從動中出神。他近年畫獅,便觀察研究獅子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尤其是骨骼肌肉在運動中的變化形態(tài)及其與獅子的神情、氣質的內在關系,終于提高了自己概括處理其形體特征的能力,筆筆傳神。
其三曰突現(xiàn)個我。國畫之惰性傳統(tǒng)在于千古一律,梅蘭竹菊畫了幾千年,畫來畫去,很難出新出“我”。郭大年敢于獨立思維,從選材開始就不與人同,不拘成法。陳大羽獨擅公雞,他就畫羽毛未豐而生命力旺盛的小公雞;陳大羽重氣勢,他就偏重表達情趣;別人畫草蟲只作為畫面之點綴,他畫螳螂?yún)s作主體表現(xiàn)。
畫內功夫是基礎,畫外功夫是提高,因而才能在求實求形的基礎上求真求神;在趨同(包括趨古、趨時)的傳統(tǒng)風氣下,立異、創(chuàng)新,然后也才能在泯滅個性(無我)的境界下,到達突現(xiàn)個性(有我)的更高的境界。這就是郭大年多年來從實踐中取得真知、從真知產生價值的發(fā)展軌跡,也是其得到各地名畫家和收藏家一致好評的原因。
他出版畫集,舉辦畫展,邀我為序。乃探求其發(fā)展脈絡,梳理其成功頭緒,概括言之,一以賀其成,亦思總括經(jīng)驗,言之有物,期有以益畫界同仁之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