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蘇軾泗州運河詩詞

2020-02-11 16:50趙豫云
關(guān)鍵詞:運河蘇軾

趙豫云

(洛陽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 河南 洛陽 471934)

北宋時的泗州故城(州治)在今江蘇盱眙東北,州境轄今盱眙縣以及周邊的天長、泗洪、明光(原嘉山縣)等地的一部分。(1)北宋泗州不包括楚州(今淮安)的洪澤湖。查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頁)可知,泗州和楚州的分界即為洪澤湖。北宋時的洪澤湖面積約為今天的二分之一,洪澤湖在泗州城東北,距泗州城不遠。洪澤湖南岸的龜山則在泗州境內(nèi)。蘇軾一生,宦游四海,其在江蘇的行跡幾乎都與當(dāng)時的交通大動脈大運河有關(guān)。[1]而其運河行程,經(jīng)行或逗留泗州的就多達十余次。他或在泗州淮上會友,或游覽泗州名勝,或抒發(fā)一己、一時之感懷、感悟,創(chuàng)作了二十余首詩、詞,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并令人深思的優(yōu)秀作品。已往的蘇軾詩詞研究少有從運河交通、泗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進行的。基于此,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探討。

一、蘇軾泗州詩詞與運河淮上風(fēng)物

古泗州在商周時為徐國,春秋時屬吳、越,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泗水郡,西漢先屬楚后屬沛國,東漢為臨淮郡。三國時亦為臨淮,后周時改稱泗州。北宋泗州轄臨淮、招信、盱眙三縣,屬淮南東路,盱眙為其州治、州城。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于黃河奪淮,洪澤湖擴張,使其沉淪澤國,成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由于宋代運河各段水文情況和所處地勢的不同,導(dǎo)致運載量和運輸期的顯著差異,宋代漕運采用“轉(zhuǎn)般之法”(2)見《宋史·食貨志》。,泗州為四大“轉(zhuǎn)般倉”州治(另為真州、揚州、楚州)之一?;始忆罴Z皆在此中轉(zhuǎn),成群結(jié)隊的船只在此停泊。

泗州地處汴河和淮河的連接點,是運河的漕運重地,它處在南北交通要沖,扼守淮河兩岸及南北大運河由汴入淮的南端口岸,其戰(zhàn)略、交通和經(jīng)濟地位突出,是北宋淮河下游一座繁華的港口城市、通都大邑。泗州城當(dāng)時不但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更兼有秀麗的山水風(fēng)光。《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jié),山水朝拱,風(fēng)氣凝翠,形勝之區(qū)也?!盵2]

宋代泗州至楚州的一段淮河屬于汴河和江淮運河(邗溝)的連接段,既是淮河又是運河。蘇軾在泗州行程中多次會友,也用他飽含文采的筆墨描繪泗州的運河淮上風(fēng)光。

(一)淮山樓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桐柏山,經(jīng)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復(fù)經(jīng)淮陰、漣山入海。運河泗州一段依山俯淮、風(fēng)光旖旎,唐宋以來包括蘇軾等大詩人皆曾流連于此,多有詩詞吟頌。

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3)一說作于元豐七年初四啟程北上時,亦通,參見莫云《東坡泗州行》,載于《江蘇地方志》2003年第2期。,蘇軾從黃州東下,在江南游歷之后北歸,滯留泗州,作《如夢令·題淮山樓》詞:

城上層樓疊巘,城下清淮古汴。舉手揖吳云,人與暮天俱遠?;陻?,魂斷。后夜松江月滿。[3]544

“舉手揖吳云”是言蘇軾即將拜別吳地回北方。蘇軾一生共十余次途經(jīng)泗州,詞中所表為他由黃州團練副使移汝州團練副使過泗州,四月離開黃州,十二月一日才抵泗州,因為之前他曾長期停留于真州、潤州、常州,“日以求田為事”(《與王荊公二首》之二)[4],還在宜興買有莊田,并不想去汝州。此時經(jīng)歷“烏臺詩案”、人生低潮之后的蘇軾對漂泊的厭倦形諸于文。他立志歸隱宜興,故一直遲緩北上。抵泗州又遇淮水淺凍,居留長達一月有余,得以于泗州游覽名勝,寫有大量詩詞。此詞即為十二月中旬題在淮山樓上的,言辭充溢眷戀吳地之情,表達了他身在泗州卻心念吳地的心態(tài)。

詞題中的“淮山樓”,據(jù)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第四十四”《淮南東路·盱眙軍·景物下》載:“淮山樓,在郡治,其治即舊都梁臺也?!?4)見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紀(jì)勝》卷44,清影宋鈔本。“城下清淮古汴”“舉手揖吳云”句也可推斷出宋代“淮山樓”這一人工閣樓應(yīng)在州城、淮河北岸與汴河的連接處即“汴口”一帶,今已隨泗州城沉陷于洪澤湖。登淮山樓,映入眼簾的是美不勝收的淮河山色,這讓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起他依依不舍的、吳淞江畔的滿月之夜。

(二)南山(又名都梁山、第一山)與泗州長橋

如前述,蘇軾自黃州移汝州、中道起守文登途中,有短暫居留泗州(從元豐七年歲末至正月初四),在泗州亦作有《行香子·與泗守過南山晚歸作》詞:

北望平川,野水荒灣,共尋春、飛步孱顏。和風(fēng)弄袖,香霧縈鬟。正酒酣時,人語笑,白云間。飛鴻落照,相將歸去,澹娟娟、玉宇清閑。何人無事,宴坐空山。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3]552

該詞用歡快的基調(diào)寫他同泗州太守劉士彥攜歌妓同游秀美的南山,晚歸過十里灘(在南山與泗州州城之間)時的情形。南山即泗州城南、臨水聳峙的都梁山?!氨蓖酱ā笔钦f從“南山”上往北望去一片平坦,滿眼的美景和野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五有載:“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師至汴口,并無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為第一山,有詩云:‘京洛風(fēng)塵千里還,船頭出沒翠屏間。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5)見宋代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35,清乾隆刻本?!般昕凇痹阢旰尤牖粗幍你糁菽仙?第一山)附近(對面)。詞作于臘月二十四日,寫臘盡春回,“尋春”、宴飲之樂。

《行香子》詞中“長橋”并非是明清兩代方志所載的跨汴河、通泗州城的“汴泗橋”。原因有二,其一,清人穆彰阿《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四“津梁”載:“汴泗橋在舊州城西,跨汴河,一名通會橋,古泗州臨淮二城分晛處,宋時漕舟由此入淮?!?6)見清代穆彰阿的《大清一統(tǒng)志》(嘉慶)卷134“津梁”,四部叢刊續(xù)編影舊鈔本。其二,明人柳瑛《中都志》卷三載:“泗州州城依淮河北岸,古有東西二土城,國初始以磚石修砌為一,汴河徑其中?!?7)見明代柳瑛的《中都志》(成化)卷3“泗州”,明弘治刻本。汴水穿城而入淮,河西為唐時建的臨淮縣城,河?xùn)|為宋時建的土城,二城由一座汴泗橋相連。明初二城合而為一,砌以磚石。可見,上述兩處,記載的都是汴河上東西向的長橋。

而蘇東坡所稱“望長橋,燈火亂”不是明清方志所載的汴泗橋,而是從城南即淮河南岸都梁山到淮河北岸泗州城的、架在淮河上、南北向的浮橋,即蘇軾泗州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的“長橋”“橋”等。

蘇軾在元豐八年(1085)所作《正月一日,雪中過淮謁客回,作二首》(其二)詩曰:

攢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霽霧開寒谷,饑鴉舞雪城。橋聲春市散,塔影暮淮平。不用殘燈火,船窗夜自明。[5]2751

蘇軾在泗州度過了除夕,宋代泗州一帶,在“元旦”(8)“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xué)作品中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一般在立春后。這天人們有拜訪好友的習(xí)俗,生意人開年為了圖個彩頭,還要“開春市”。蘇東坡過泗州長橋到對面去拜訪客人,傍晚才回,見到長橋上一片熙熙攘攘,“橋聲春市散”應(yīng)是趕春市的人們散場的情形。詩中“橋聲”所指橋應(yīng)同《行香子·北望平川》所指“長橋”,皆為當(dāng)時泗州跨淮河的“泗州長橋”,亦可知宋人于橋上設(shè)集市已屬常見。

(三)其他運河淮上風(fēng)光

蘇軾行旅詩中對風(fēng)、霜、雨、雪時的泗上淮河風(fēng)光多有描摹。如元豐八年新年,蘇軾《正月一日,雪中過淮謁客回,作二首》(其一)詩云:

十里清淮上,長堤轉(zhuǎn)雪龍。冰崖落屐齒,風(fēng)葉亂裘茸。萬頃穿銀海,千尋度玉峰。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5]2749

這是對泗州淮河奇異、壯觀的雪后景色的一段白描,用屐齒以狀冰崖上之窠,風(fēng)吹葉動,紛亂如裘毛,比喻形象。特別是“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句贊賞雪后淮河一帶的冰雪世界,瑩潔如月中仙宮,可謂鬼斧神工。

蘇軾過泗州偶遇老友,亦有《過泗上喜見張嘉父二首》(其一)詩言“眉間冰雪照淮明”[5]1962,寫的也是雪景。紀(jì)曉嵐評論此詩“眉間”句寫出“喜見之神”(9)見清代紀(jì)昀的《紀(jì)評蘇詩》卷26,清道光刻本。。另有《再過泗上二首》(其二)詩云:“客行有期日月疾,歲事欲晚霜雪驕。山根浪頭作雷吼,縮手敢試舟師篙?!盵5]5711是對泗上運河行程中所遇霜、雪等極端天氣的描繪?!把勖鞒跻娀茨蠘?,十客相逢九吳語。旅程已付夜帆風(fēng),客睡不妨背船雨”(《再過泗上二首》其一)[5]5710,則是寫的舟行遇雨的情況?!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6],蘇軾泗州運河行旅詩中所狀之風(fēng)、霜、雨、雪大多色調(diào)明快,也反映出蘇軾雖處挫折而不消沉的心理狀態(tài)。

唐宋時期,文人詩歌中不乏對水上行旅中的“早發(fā)”現(xiàn)象展開書寫。蘇軾元祐七年(1092)三月作于自汴京赴揚州知州途中的《淮上早發(fā)》詩曰:“澹月傾云曉角哀,小風(fēng)吹水碧鱗開。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shù)淮中十往來。”[5]3942應(yīng)作于泗州,整首詩語言平淡,意味深遠。此時為元祐年間高太后執(zhí)政時期,蘇軾較為得意,由潁州任被改知揚州太守。整首詩看似有些悲涼,但總體來看他對宦途的奔波怨而不怒,可能相對潁州而言他還更喜歡揚州。“默數(shù)”二字,傳達一種無奈的氣息?!板T聝A云曉角哀,小風(fēng)吹水碧鱗開”寫早發(fā)時的淮河天際和水面秀美景色。但早發(fā)畢竟通常是一種較違反常規(guī)的行旅和生活狀態(tài),唐宋人的詩歌中詩題“早發(fā)”“晚發(fā)”的“早”“晚”除有清晨、凌晨和夜晚、傍晚之意外,還“暗含了一層‘太早’‘太晚’的強調(diào)意味”[7]。“曉角哀”是一種無奈、消極情緒的流露,但又有“澹月傾云”“小風(fēng)吹水碧鱗開”,整體來看其基調(diào)仍似乎是積極的,至少也是中性的,這符合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創(chuàng)作背景。

自隋唐大運河開通以來,泗州就成為行人南北往來的重要中轉(zhuǎn)站。蘇軾宦游、訪友、謫居多次途經(jīng)泗州,其運河風(fēng)物詩詞多數(shù)作于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至元豐八年(1085)元月的居留泗州期間。蘇軾所寫的泗州運河山水景物詩中,不論水光還是山色,不少是經(jīng)過詩人知性介入的景物,所狀景物有一種疏闊的意境,也是蘇軾曠達心境和人格的某種投射。

蘇軾陶情于泗州的美景,頌美山水之色,也能看出其追求自適隨緣、超然物外的心理趨向,而此種思想往往又以對現(xiàn)實功名的否定作為相輔相成之思想構(gòu)成,亦可謂佛禪思想之體現(xiàn)或映射。

二、蘇軾泗州運河詩詞與佛蘊禪思

蘇軾雖不是真正的佛教受戒教徒,但他自稱“居士”,其詩詞也受到佛學(xué)的巨大影響。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是唐宋時期與鳳翔法門寺(佛骨圣地)、終南山(三階教圣地)、五臺山(文殊菩薩圣地)齊名的全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普光王寺的“僧伽塔”建在泗州城的運河河畔。蘇軾那些滲透著佛蘊禪思的泗州詩詞大多與僧伽塔有關(guān)。

(一)從《泗州僧伽塔》等詩可見蘇軾學(xué)佛理但并不執(zhí)迷于神佛的態(tài)度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十月自請外任赴杭州通判,由汴涉淮途中作有《泗州僧伽塔》詩云: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風(fēng)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zhuǎn)?;仡^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fēng)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yīng)須日千變。今我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愿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退之舊云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繞淮甸。[5]587

寫他沿汴河南下至泗州汴口、龜山的一些經(jīng)歷,詩中泗州僧伽塔位于交通要沖“汴口”(即泗州城一帶)附近,“長橋”即上文有論的泗州城南的都梁山至泗州城之間的淮河上的長橋?!褒斏健痹阢糁莩菛|北的洪澤湖南岸,即今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的道教名山老子山,為淮河入洪澤湖的湖口處,北宋時屬泗州。泗州普照王寺有座高“三百尺”(見下文論及的韓愈《送僧澄觀》詩)的僧伽塔,聳立城邊,影投淮水,蔚為壯觀。蘇軾一行在汴河尾遭遇逆風(fēng)而不能進,舟人認為禱告靈塔可以平順風(fēng)浪,故往來舟楫廣有拜祭、敬香、禱求平安的,相沿成俗。阻風(fēng)滯行期間,蘇軾還饒有興致地登上僧伽塔,回望淮山景色。

“靈塔”即泗州僧伽塔,始建于唐中宗時,是為紀(jì)念僧伽大師而筑?!吧ぁ逼淙耍评铉叩摹躲糁菖R淮縣普光王寺碑》和宋代的《太平廣記》《傳燈錄》《宋高僧傳·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等均有錄,說明其本為歷史實有人物,后被神化。如《景德傳燈錄》載:

泗州僧伽大師,世謂觀音大士應(yīng)化也,但此土有緣之眾乃謂大師自西國來,唐高宗時至長安、洛陽行化,歷吳、楚間,身執(zhí)楊枝,混于淄流?;騿枺骸皫熀涡眨俊贝鹪唬骸拔倚蘸??!庇謫枺骸皫熓呛螄??”師曰:“我何國人。”尋于泗上欲構(gòu)伽藍,因宿州民賀跋氏所居,師曰:“此本為佛宇?!绷罹虻?,果得古碑云香積寺,即齊李龍建所創(chuàng)。又獲金像,眾謂然燈如來,師曰:“普光王佛也?!币蛞詾樗骂~。景龍二年,中宗遣使迎大師至輦轂,深加禮異,命住大薦福寺。三年三月三日,大師示滅。(10)見宋代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卷27,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

僧伽(624—710年)為唐西域高僧,和李白同時代人,李白有《僧伽歌》:“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8]353僧伽俗姓何,曾在泗州建造寺院。唐中宗時迎入長安、尊為國師,后歸葬臨淮(泗州)、起塔供養(yǎng),即僧伽塔。從《景德傳燈錄》“身執(zhí)楊枝,混于淄流”等細節(jié)來看,僧伽儼然是唐宋時期男版觀音菩薩的化身。

在唐代,僧伽就已被神化,“泗州僧伽大師者,世謂觀音大士應(yīng)化也”。中國的“觀音菩薩像”早期就是仿照僧伽像造的,為男性特征,后來慢慢演化為女性。如淮安地區(qū)保存至今的一尊唐朝觀音像就有胡子,是男身,原型為僧伽大師。韓愈《送僧澄觀》詩言唐洛陽名僧澄觀所重建之僧伽塔:“僧伽后出淮泗上,勢到眾佛尤恢奇?!寤礋o波平如席,欄柱傾扶半天赤?;馃D(zhuǎn)掃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盵9]即蘇軾所言“退之舊云三百尺”,或有夸張,但亦可想象其雄偉。

北宋時,由于統(tǒng)治者的重視,泗州僧伽塔得以重建?!夺屖匣配洝肪硭妮d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詔修泗州僧伽塔,加謚‘大圣’二字,寺曰‘普照’”(11)見元代覺岸禪師編《釋氏稽古錄》卷四,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故宋時泗州僧伽塔亦稱“雍熙塔”。僧伽塔的祭拜活動亦非常盛大,如熙寧五年(1072),日僧成尋北上開封途中,親眼看到祭拜泗州大圣塔的盛況,有“途中十萬人滿路無隙,買賣食物如杭州市”[10]的描述。也因為僧伽是觀音化身,僧伽信仰是庶民佛教,黃庭堅說:“僧伽本起于盱眙,于今寶祠遍天下?!盵11]泗州大圣的信徒遍及四海,至今在福建等地,仍有信仰和影響。

元、明兩代屢有重建、重修泗州僧伽塔。趙孟頫《重建大圣寺靈瑞塔碑記》載:“寺(筆者注:泗州普照寺)舊有塔,唐國師僧伽之所作也。肇建于唐龍朔年間,重建于宋雍熙八年,凡十有三級?!盵12]清康熙十九年(1680),塔與古泗州城同沒于水。

蘇軾《泗州僧伽塔》就禱風(fēng)于神靈的事,闡發(fā)詩人對神佛原屬虛妄的議論,并寫出自己超然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詩中先追憶當(dāng)年即治平三年(1066)護送父親蘇洵靈柩舟行返蜀,自汴入淮,經(jīng)過泗州適遇逆風(fēng),為風(fēng)沙所困的艱難情形,以及“舟人共勸禱靈塔”之后,風(fēng)頭轉(zhuǎn)順、舟行如飛的狀況。但詩人并未因此便迷信神佛的靈驗,而提出了“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yīng)須日千變”的較為唯物的觀點。而今又為逆風(fēng)所阻,舟不得行而求神無驗,但蘇軾對此已看得很淡然?!暗眯泄淘噶舨粣骸?,明為指行路而言,實則表達他對進退出處的超脫態(tài)度,“無心”于仕途得失;更登塔眺望,一覽淮上云山的開闊景象,愈突顯其品格之清高、襟懷之豁達,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13]的特色。

由《泗州僧伽塔》詩可見蘇軾雖受佛教文化影響但其內(nèi)心并不真正信佛,至少可以說并不迷信虛妄之神力。蘇軾不信“怪力亂神”是有思想基礎(chǔ)的,其早年就作有《夜行觀星》,認為“天人不相干”[5]142,他對佛教只取其“參悟”“智慧”之道。

雖然蘇軾不執(zhí)迷于神佛,不相信禱告神佛之效,但他于紹圣元年(1094),仍寫《僧伽贊》(一作《泗州大圣像贊》),勸人知佛、敬佛乃至成佛。蘇軾家人也篤信僧伽,“吾妻沈素事僧伽謹甚”[14],元祐七年(1092)他到揚州經(jīng)泗州時又作有《祈雨僧伽塔祝文》等。從蘇軾的另一些泗州運河詩詞中也能看到他對神佛的敬畏和尊重,這些矛盾表現(xiàn)其實體現(xiàn)了一種慈悲或民本情懷,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一個特征。

《書泗州孫景山西軒》是蘇軾在元豐二年(1079)四月由徐州赴任湖州途中作于泗州的,他于詩中寫道:“落日明孤塔,青山繞病身。知君向西望,不愧塔中人?!盵5]1961“孤塔”指泗州僧伽塔,“塔中人”是唐代名僧、觀音的化身僧伽。劉攽《中山詩話》言:“泗州塔,人傳下藏真身,后閣上碑道興國中塑僧伽像事甚詳。退之(韓愈)詩曰:‘火燒水轉(zhuǎn)掃地空’?!?12)見北宋劉攽撰寫的《中山詩話》,《四庫全書》集部。其認為真身焚矣,但當(dāng)時人們還是普遍認為僧伽真身仍在雍熙塔內(nèi)。孫景山為皇祐元年(1049)進士,是蘇軾好友、同道。因論新法不便,為鄧綰所劾,這時在泗州作官。蘇軾運河行旅中拜會友人,作有此詩加以勉勵,“知君向西望,無愧塔中人”應(yīng)是對孫景山為民諫言之磊落胸懷的同情和贊許。僧伽、觀音是關(guān)心民生、救民疾苦的榜樣和代表,與將天下視為己任的宋代士人可以類比。

元祐三年(1088)九月,蘇軾在汴京有《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詩云:

江湖不在眼,塵土坐滿顏。系舟清洛尾,初見淮南山?;瓷较嗝暮?,曉鏡開煙鬟。持此娛使君,一笑簿領(lǐng)間。使君如天馬,朝燕暮荊蠻。時無王良手,空老十二閑。聊當(dāng)出毫末,化服狡與頑。勿謂無人知,古佛臨清灣。赤子視萬類,流萍閱人寰。但使可此人,馀事真茅菅。[5]3331

“清洛尾”指汴河將入淮河的部分。汴河舊引黃河水,元豐二年(1087)六月導(dǎo)洛水通汴,故汴水此時亦有清汴、清洛之稱?!盎茨仙健敝付剂荷健⒌谝簧?,其山在淮河南,山生蘭草(又名都梁),故名。“淮山”是淮河、都梁山的合稱。前半部分言山水相映之美,后半部分言表弟的文德。傳聞泗州僧伽塔頂多現(xiàn)佛像,故云“古佛臨清灣”。“勿謂無人知,古佛臨清灣”言善政自有神知,有“舉頭三尺有神明”之意,這些又可看出蘇軾對神佛的敬畏和重視。顯然,總體來說,神佛在蘇軾眼中只是類似儒家推崇的高尚人格的代表,而不是幻想世界里的主宰人們命運的神祗。

(二)《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中對禪理的參悟

宋代是禪宗發(fā)展中的成熟、定型期。禪宗是宋代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佛教宗派。禪宗的繁榮也深刻影響了宋代詩歌的風(fēng)貌,其一是禪宗越來越文人化,禪門中“公案”“禪偈”等形式的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禪僧與士大夫借詩談法等交往增多。其二是宋人中有不少士大夫信仰禪宗,禪宗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文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極為深刻,同時,他們有意識地將禪宗作為一種重要文化資源吸收到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15]。宋人詩詞中禪宗的印記鮮明是宋代詩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蘇軾在泗州作《如夢令》: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兩闋。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币蛉∫詾槊?。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3]547

南宋人傅藻所著《東坡紀(jì)年錄》認為此詞作于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他本皆言作于十二月十八日。筆者認為當(dāng)作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因為這時接近除夕,在熱水洗浴條件較為匱乏的古代中國,人們一般在農(nóng)歷新年前洗澡較合情理。而此時泗州雍熙塔(即僧伽塔)下“有一所寺院經(jīng)營的澡堂”[16],逗留泗州期間,蘇軾也有去光顧,洗熱水澡。

“水垢何曾相受”,語義雙關(guān),明說“垢”為身上之“污垢”,暗喻釋氏所謂的“垢染”,即煩惱之意?!肮浮睘榉鸺?、禪宗的一個常見術(shù)語,詞中所表是清凈而無垢染之意。如《大無量壽經(jīng)》(卷上)云:“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薄洞鬅o量壽經(jīng)》(卷下)亦云:“猶如凈水,洗除塵勞諸垢染。”《維摩詰經(jīng)》偈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凈華,浴于無垢人?!薄洞蟪肆x章》(卷五)曰:“染污凈心,說以為垢?!奔匆匀旧碇赣鳠乐?,故需以凈水洗之。李白《僧伽歌》亦言:“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一言懺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8]353

蘇軾詞中言“居士本來無垢”,故無需大洗,這是“水垢何曾相受”和勸“揩背人”“輕手”的原因。雖浸潤著佛法的氣息,但實際上是借佛教詞匯來談禪理的一種戲謔之語。臘月里在佛寺的一次沐浴,引發(fā)了蘇軾對禪理的參悟,“詩中借垢寓托塵世之煩惱,通過佛浴來擺脫塵垢,即通過參禪來修心定性,忘卻世俗之煩惱,擺脫肉身之桎梏,從而達到精神的絕對超脫……”“借禪語以表明自我已經(jīng)身心兩忘,達到一種至純的禪境”。[17]這是蘇軾對身心關(guān)系的探討,蘇軾《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詞作于烏臺詩案、黃州四年之后不久,即元豐七年(1084)的調(diào)任途中,這一年是其人生走向高峰的轉(zhuǎn)折年,他已意識到將被皇帝重新啟用,亦在心理層面或潛意識層面借無“垢”以進行自我表白,是對自己清白無罪而因言獲罪的一種辯白。

(三)《龜山辨才師》中對清凈僧侶生活的向往

蘇軾于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在泗州還作有《龜山辨才師》詩曰:

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語長淮今好在。故人宴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龜山背。木魚呼客振林莽,鐵鳳橫空飛綵繪。忽驚堂宇變雄深,坐覺風(fēng)雷生謦欬。羨師游戲浮漚間,笑我榮枯彈指內(nèi)。嘗茶看畫亦不惡,問法求詩了無礙。千里孤帆又獨來,五年一夢誰相對。何當(dāng)來世結(jié)香火,永與名山躬井硙。[5]2723

蘇軾一生與佛有緣,有很多僧人朋友,如佛印、道潛等,此詩中提到的是龜山辯才和尚,是泗州名僧,郭祥正亦有《贈辯才棕衍大師》。“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語長淮今好在”,“念念”詞出《維摩詰經(jīng)》,形容極短時間。夢想隨著現(xiàn)實的打壓瞬息有變,而滾滾淮河水還依然奔騰不息?;此牟蛔兎匆r出人生的變故,大有悲涼之感?!把缱币辉~亦出《維摩詰經(jīng)》卷上《弟子品》:“心不住內(nèi),亦不在外,是為宴坐?!薄昂缌骸敝搞糁蓍L橋?!靶潞印笔侵冈S年間發(fā)運史蔣之奇為避淮流之險所開龜山運河。“羨師游戲浮漚間,笑我榮枯彈指間”,言空幻之人世往往為偶然的變故所決定,荒謬、迅忽、不可測,就像急湍的泡沫浮漚一般,旋生旋滅。面對命運的叵測、宦海的浮沉,人們能控制的實在太少。俗世生活如此悲涼無奈、飄零不定,詩人也越來越羨慕僧人的生活,“嘗茶看畫亦不惡,問法求詩了無礙”。況且自己獨來獨行、無人理解,“千里孤帆又獨來,五年一夢誰相對”。蘇軾元豐二年(1079)自徐州赴湖州過龜山,已逾五年。此時的蘇軾剛剛離開貶謫四年的黃州,生活又將居無定所,處在人生的低潮期,他被這種清凈的僧侶生活所吸引,“何當(dāng)來世結(jié)香火,永與名山躬井硙”,表達了希望與辯才一同奉佛的愿望,這一愿望顯然只是一時心態(tài)之反映。

三、蘇軾泗州運河行程中的羈旅遺韻

蘇軾一生奔波,宦游四海。泗州是宋代的運河樞紐,是運河南北運輸中的一個必經(jīng)要站和水陸交通咽喉。宋代的運河行程,動輒數(shù)日、數(shù)十日,乃至數(shù)月,漫長的行旅容易觸發(fā)各種思緒。蘇軾運河行旅中過泗州者多達十余次,他在泗州運河詩詞中凝注了各種復(fù)雜情感。

(一)仕與隱的沖突

李澤厚認為蘇軾“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zhì)變點”[14]。蘇軾一生都未真正退隱、歸田,但其詩文所抒發(fā)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往往比旁人更加沉重、深刻,這在他的運河泗州詩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

1.《龜山》

熙寧四年(1071)十月,蘇軾乞外任,在由汴京赴杭途中、逗留泗州時(13)此詩的準(zhǔn)確寫作年代,尚有爭議,如清代馮應(yīng)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7頁)認為此詩寫成于元豐二年(1079)赴湖州任途中、路過泗州龜山時。作有《龜山》詩云:

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地隔中原勞北望,潮連滄海欲東游。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頹今在不?[5]592

《方輿勝覽》卷四十七載:“龜山在(泗州)盱眙縣北三十里,其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14)見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卷47,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龜山在今淮安老子山境內(nèi),地處泗州和楚州的交界,宋時屬泗州。龜山交通便捷,且地勢顯要,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宋代的佛教圣地。治平三年(1066)秋蘇軾曾走運河、護蘇洵靈柩歸鄉(xiāng)過龜山,至作此詩時已整五年,這讓詩人頓起今昔之感。五年中蘇軾已身行萬里,而庵中一舊相識僧人仍然高臥,只是發(fā)已初白。對光陰之疾、動靜之殊深為感嘆,又潛蘊厭倦仕途之情,也可說是在平凡之事中見禪意?!拔疑h蕩去何求”暗含對自己漂泊宿命的無可奈何。事隔多年,重見龜山,本應(yīng)有物是人非之感,然而“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以僧人靜臥庵中、閑散無事、只是“初”見白發(fā)來映襯自己的萬里漂泊而身亦見老,暗含對僧人清靜無為生活的羨慕?!暗馗糁性瓌诒蓖边B滄海欲東游”,蘇軾產(chǎn)生了歸隱、遁世之念。最后兩句借古今興亡之事,感慨一切都在變化,又何況自己呢!語調(diào)感傷,表達了詩人的反思和體悟。

2.《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

蘇軾在元豐二年(1079)四月作于自徐州赴湖州途中的《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詩曰:

其 一

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今日風(fēng)憐客,平時浪作堆。晚來洪澤口,捍索響如雷。[5]1965

其 二

過淮山漸好,松檜亦蒼然。靄靄藏孤寺,泠泠出細泉。故人真吏隱,小檻帶巖偏。卻望臨淮市,東風(fēng)語笑傳。[5]1965

第一首由“長淮水”“洪澤口”(即龜山一帶)可知尚在泗州境內(nèi),為從西至東的過淮行程。從熙寧四年(1071)至當(dāng)時共九年,近十年中三過淮河(15)蘇軾于熙寧四年自京赴杭州,曾過淮;熙寧七年由杭州赴密州,又過淮;當(dāng)時由徐州赴湖州,再過淮。故云“三過淮”。,仍是不停奔波,“功名真已矣”抒發(fā)了看淡功名的喟嘆以及對歸隱生活的向往,然而離致仕尚遠,故云:“歸計亦悠哉。”第二首是贈孫景山,泗州又稱臨淮郡?!对S九域志》卷五有載“泗州,臨淮郡,……治盱眙縣?!?16)見宋代王存的《元豐九域志》卷5,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吏隱乃隱于吏之意,意指地位不重要的小官,公務(wù)不多,較為輕松,這讓蘇軾十分羨慕。

由于泗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多為蘇軾宦海奔波中??康囊粋€港灣。蘇軾泗州運河詩中多有融注“仕”與“隱”的矛盾沖突,但蘇軾的人格底色畢竟為進取的儒家而非歸隱的道家、佛家,因此短暫的停留、歇息之后,蘇軾依然選擇風(fēng)雨兼程。

(二)思鄉(xiāng)、話別與自我寬慰

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晦日,蘇軾在泗州作有《滿庭芳》詞:

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云帆。故人驚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異趣,君何事、奔走塵凡?流年盡,窮途坐守,船尾凍相銜。巉巉?;雌滞?,層樓翠壁,古寺空巖。步攜手林間,笑挽攕攕。莫上孤峰盡處,縈望眼、云海相攙。家何在?因君問我,歸夢繞松杉。[3]563

“三十三年”言他與眉山老友劉仲達認識至今的年頭,詞題中有注:“余年十七,始與劉仲達往來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此疁\凍,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話舊感嘆,因作此詞?!盵3]563劉仲達是蘇軾少年時的同鄉(xiāng)好友,此次,偶然相逢于泗州淮上,三十余年未見面,因此感慨萬分:“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云帆。”四處飄零,光陰悠悠,人生坎坷。歲月使蘇軾憔悴漸老,引得故人驚怪,兩人敘舊有說不盡的話題,遂相約同游泗州南的都梁山(即南山、第一山)。“家何在?”大約是劉仲達問其在何處安家等話語,蘇軾回之“歸夢繞松杉”。雖無直白表達思鄉(xiāng)之心切,但思鄉(xiāng)情之深、之悠意在言外。

之前,同年十一月,秦觀在高郵與蘇軾會面,更遠送至淮上,在泗州汴口與蘇軾作別,蘇軾作《虞美人》詞感傷這場離別: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fēng)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3]541

詞應(yīng)作于淮上舟中,秦觀為揚州高郵人,“西州”代稱揚州,上闋以“長淮”起興,是東坡想象秦觀舟中返揚情景,下闋“風(fēng)鑒在塵?!保窍儆巫孔R非凡而遭遇不幸,敘與秦觀之情分。作為一首離別詞,飽含深情,又獨具特色。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以祠部員外郎自徐州移知湖州,舟行過泗州運河遇劉景文,有《泗州過倉中劉景文老兄戲贈一絕》詩云:

既聚伏波米,還數(shù)魏舒籌。應(yīng)笑蘇夫子,僥倖得湖州。[5]1964

蘇軾好友劉景文“工詩能文”“練達武經(jīng)”,(17)見蘇軾《乞擢用劉季孫狀》。擅詩曾為王安石所賞,使其兼饒州教授,又懂軍事,曾任兩浙西路兵馬都監(jiān)兼東南第三將,蘇軾了解劉的詩文和軍事才能?!凹染鄯?,還數(shù)魏舒籌”兩句用對方熟知的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擅謀典和《晉書·魏舒?zhèn)鳌分形菏嫔盟愕洌髢删鋺蛘f他們(也戲指劉景文)謀來算去,尚不如我,僥幸得到湖州這個好地方。此五言詩,基調(diào)歡快,詩人雖外任,卻安閑自得,有如此豁達的心境。

(三)面對奔波人生的喟嘆和“禪悟”

蘇軾的部分泗州運河行旅詩詞,在質(zhì)樸、平淡的語言中,在一些“以才學(xué)為詩”的“學(xué)問詩”里,彰顯出他對其人生歷程的深沉思考。

元祐七年(1092)九月初,蘇軾離揚州赴汴京途中有《行宿、泗間,見徐州張?zhí)祗K,次舊韻》詩曰:

二年三躡過淮舟,款段還逢馬少游。無事不妨長好飲,著書自要見窮愁。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鳥雖還豈是休?更欲河邊幾來往,只今霜雪已蒙頭。[5]4051

詩中所用典故頗多,“款段還逢馬少游”用《后漢書·馬援列傳》中馬援言論:“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zāi)?,鄉(xiāng)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19]“款段馬”指行動遲緩之馬,非良馬。這里以馬援比好友張?zhí)祗K,暗勸好友要樂于清苦生活?!盁o事不妨長好飲”典出《史記·張儀列傳》中陳軫之論,進一步強調(diào)應(yīng)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尋生活情趣?!爸鴷砸姼F愁”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太史公的議論,又勸張?zhí)祗K要在逆境中發(fā)奮圖強、著書立說。“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鳥雖還豈是休?”典出劉禹錫《廟庭偃松詩·序》的“孤松早偃”,以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鳥倦飛而知還”,意在讓友人相信暫時的人生低潮、落魄不是自己的問題所致,要等待時機。這些都是在勸友人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曠達、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紀(jì)昀有評此詩:“東坡七律,駿快者多,難得如此沉著?!?18)見清代紀(jì)昀的《紀(jì)評蘇詩》卷35,清道光刻本。其實這首詩除尾句有些嘆老之外,整體來看仍屬“駿快”之作。

蘇軾泗州詩詞中寫對人生的感悟(也可認為是其受佛教影響的“禪悟”)之作最為膾炙人口的當(dāng)屬他的《浣溪沙》詞:

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3]550

詞題中有說明:“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蹦仙郊础暗谝簧健?19)“第一山”得名于紹圣四年(1097)的米芾詩《題泗濱南山石壁曰第一山》。,背倚群峰面臨淮河,是泗州最高處,因盛產(chǎn)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山?!短藉居钣洝肪硎逗幽系馈ゃ糁荨份d:“都梁山在(盱眙)縣南一十六里?!薄短藉居钣洝肪硎嘁稄V志》云:“都梁山生淮蘭草,一名都梁香草,故以為名?!?20)見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16,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古逸書叢書影宋本。泗州劉倩叔應(yīng)是泗州名流,但其生平不詳。(21)蘇軾逗留泗州期間,與之交往且人又在泗州者有三劉:一為泗州劉士彥,一為眉山劉仲達,一為泗州劉倩叔?!端问贰肪砭潘摹逗忧舅摹份d:“元豐二年四月,命宋用臣導(dǎo)洛通汴,以代漕渠,六月清汴成?!盵20]汴水舊引黃河,元豐中始以洛水易之,故稱之“清汴”或“清洛”。

詞的上片寫登南山所見,下片寫從泗守劉倩叔游南山之后,午間歇息時共進清茶、野餐的歡樂。古俗在立春日,取生菜﹑果品﹑春餅置盤中為食,稱春盤。寫作此詞時,雖然仍“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但“元旦”已經(jīng)臨近,天色晴好,人們的心情也變得愉快。整首詞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tài)度。特別值得玩味的是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即遠離塵囂,遠離官場的爭斗,忘卻名利,走向山林,過一種平淡、質(zhì)樸、寧靜的生活。體現(xiàn)了蘇軾在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后,心態(tài)上的變化——由一種積極入仕的態(tài)度,轉(zhuǎn)向佛老思想的清靜無為,進入一種隱退的、曠達的人生境界。

四、結(jié) 語

蘇軾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身行萬里,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其宦游(包括外任、貶謫、回鄉(xiāng)、回京等)中的長途奔走大都走水路特別是運河。宋代的運河行程一般較為漫長,碰到逆風(fēng)和風(fēng)浪、阻凍等復(fù)雜情況,甚至需要下船等候,因舟行速度有時很慢,還有可能在途中偶遇多年未見的好友。文人們有感于眼前景物時,也順手形諸與詩。在眾多宋人的泗州詩詞中,蘇軾憑借他廣博的學(xué)識和曠達的心胸,其泗州運河詩詞中的寫景詩和感懷詩尤為引人矚目。

蘇軾是宋型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在泗州運河旅程中留下了許多談佛參禪的優(yōu)秀作品。他游心佛老,馳于方外,具有一代文學(xué)大家、思想大師的超邁情懷,而他之于泗州,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僧伽、泗州大圣的佛教信仰是深入宋代民間的一種“庶民信仰”,也得到了皇帝、學(xué)士文人的推動,蘇軾和家人與之也有許多交集。蘇軾對佛教的態(tài)度較為復(fù)雜,對佛教的信仰談不上虔誠,但總體來看他又深受佛教文化、禪宗思想之影響。

總之,由于蘇軾運河行旅中十余次途徑泗州,最長的一次居留一月有余,獨特的運河風(fēng)物及運河航行推動了蘇軾寫景和感懷詩詞的創(chuàng)作,泗州運河沿途的佛教名勝,如僧伽塔、龜山等也加深了蘇軾從佛禪的角度對人生的感悟。蘇軾泗州運河詩詞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這是泗州獨特的地域文化使然。泗州運河羈旅也對蘇軾一生的思想發(fā)展和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使他的心態(tài)更為達觀、詩風(fēng)更加清雅。

猜你喜歡
運河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中國運河志》簡介
從善如流
如泰運河謠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詩情畫意運河賽 古往今來傳奇在
太湖县| 茂名市| 新竹市| 紫云| 綦江县| 诸暨市| 镇坪县| 平阳县| 班戈县| 铜鼓县| 富源县| 卓资县| 宿州市| 兖州市| 元阳县| 城市| 长丰县| 隆昌县| 麻江县| 阿合奇县| 苍梧县| 昌乐县| 甘南县| 平遥县| 加查县| 通城县| 桦甸市| 锡林浩特市| 湖南省| 浙江省| 五指山市| 太和县| 射洪县| 扎鲁特旗| 日照市| 昭觉县| 襄垣县| 盐山县| 堆龙德庆县| 根河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