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辰 劉常喜
[摘要] 20世紀2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巨浪,列寧根據當時的世界形勢提出了關于民族和殖民地解放的問題,共產國際也相應制定了“東方戰(zhàn)略”,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根據這一戰(zhàn)略思想建立了臺灣共產黨。然而臺灣共產黨從1928年建立到1932年解體僅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其失敗的原因既有共產國際“第三時期”理論的錯誤指導,也有自身內部的不團結因素,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與啟示。
[關鍵詞]共產國際;“東方戰(zhàn)略”;“第三時期”;臺灣共產黨
[作者簡介]梁宇辰(1992-),男,山西太原人,延安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劉常喜(1964-),男,陜西府谷人,延安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 D33/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1-0017-02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發(fā)動革命,奪取政權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也為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開辟了新的道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之下,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紛紛建立起本國的共產黨,地處東方的中國和日本的無產階級也積極響應號召,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簡稱日共)。此時的臺灣因為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成為了日本殖民地,遭受到了殘酷地殖民統(tǒng)治。在此期間,涌現出蔣渭水等一批仁人志士與殖民者發(fā)起斗爭,其目的都是為擺脫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民族獨立與解放。臺灣共產黨(簡稱臺共)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的誕生、發(fā)展與最終的失敗都跟共產國際的指示密不可分,雖然其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但卻留給人們許多深刻的教訓與啟示,它的出現也成為20世紀2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潮中涌現出的一朵浪花。
一、共產國際“東方戰(zhàn)略”與臺灣共產黨的建立
1920年8月,共產國際二大通過《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決議》,指出民族解放運動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必須共同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當波蘭、匈牙利、芬蘭等國的蘇維埃政權相繼夭折后,列寧與共產國際改變了對歐洲革命形勢和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認識,并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東方戰(zhàn)略”。1922年12月,共產國際四大通過《關于東方問題的總提綱》,指出:“一切民族革命運動共同的基本任務,就是實現民族統(tǒng)一和取得國家獨立。要想真正而徹底地解決這項任務,就要看到這個民族運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把廣大勞動群眾吸引到自己的行列中來?!雹贋榇?,東方各國共產黨必須依靠廣大工農群眾發(fā)動革命,在思想和物質上幫助殖民地的革命運動,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共產國際“東方戰(zhàn)略”的提出,標志著革命重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對東方各國和各地區(qū)的民族獨立運動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20年代,臺灣工農運動蓬勃發(fā)展,部分知識分子受到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恰逢共產國際“東方戰(zhàn)略”的實施,促使臺灣的無產階級產生成立共產黨的設想。但由于臺灣處于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下,臺灣想要建立共產黨須在日本共產黨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日共于1922年7月15日在東京成立,1923年便被特務檢舉,遭到日本政府血腥鎮(zhèn)壓,于1924年被迫解散,到1926年12月,日共才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重新召開代表大會,通過了重建組織的決定。1927年4月至7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進行了關于日本共產主義運動諸問題的討論,其中討論到臺灣的相關問題時,發(fā)出了建立臺灣共產黨的指示,并安排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臺籍學生謝雪紅和林木順與日共主要領導人接觸,共同商討成立臺灣共產黨的事宜。在共產國際、日共以及中共三方的策劃和指導之下,臺灣共產黨于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臺共成立伊始,就把脫離日本殖民統(tǒng)治、重回祖國懷抱作為其奮斗目標,并通過派遣骨干力量參加農民組合的工會,引導工農運動不斷發(fā)展。臺共還通過深入工人群眾,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組織紅色總工會,把在臺灣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協會作為重要的聯合對象,發(fā)展并壯大了臺共的組織和革命力量,使臺灣人民對封建主義和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反抗進入歷史新時期,極大地推動了臺灣民族民主革命的進程。
共產國際“東方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直接影響著臺共的成立與發(fā)展,為臺灣無產階級的斗爭指明了方向。但是,“東方戰(zhàn)略”本身也有很強的局限性,其重點是反帝和反殖民地革命運動,而將反封建革命運動置于反帝和反殖民地革命運動之下,沒有將二者放在同等的位置。這一“右傾”的錯誤直接導致了中國大革命的失敗,也促使共產國際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評判形勢,最終調整了“東方戰(zhàn)略”。
二、共產國際“第三時期”理論與臺灣共產黨的解體
1928年7月,共產國際六大通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提出了“第三時期”理論,“這一理論把一戰(zhàn)后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18年—1923年,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尖銳危機,無產階級直接發(fā)動革命的時期。第二個時期是1923年—1928年,是資本主義生產力恢復,政治和經濟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從1928年起,是資本主義進行改造,其內部矛盾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雹诖髸J為目前的世界正處于“第三時期”,資本主義內部矛盾劇烈,危機即將來臨,各國和各地區(qū)的共產黨應該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向敵人發(fā)起總攻。
“第三時期”理論的提出,成為共產國際在理論指導上的重大失誤,對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國際共運的發(fā)展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列寧早在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上就講道:“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有保證的。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已經為期不遠了。”③從共產國際二大到六大的八年間,這種“左”傾的思想一直在蔓延,整個共產國際都沉浸在了實現世界革命的幻想中。除此之外,聯共(布)黨內的斗爭持續(xù)擴大,斯大林猛烈攻擊布哈林的“右傾”思想,為了“反右傾”,最終才提出了脫離各國實際的“第三時期”理論。這樣一來,共產國際便把“第三時期”理論、“反右傾”斗爭以及“左”傾錯誤路線傳達給了各國共產黨,并加以執(zhí)行。臺共在當時是屬于共產國際日共支部下的一個民族支部,所以面對共產國際的各項指示,也必然積極貫徹并執(zhí)行。因此,共產國際的“第三時期”理論、“反右傾”斗爭以及“左”傾錯誤路線不可避免地成為臺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臺共自1928年成立以來,一大批在日本和中國大陸的年輕黨員先后來到臺灣,在島內開展起各種活動,但不久后臺共黨內卻出現了路線和策略的分歧,所以急需共產國際的指導,然而共產國際卻將“第三時期”理論、“反右傾”斗爭以及“左”傾錯誤路線傳遞給了臺共。1931年召開的臺共二大確立了通過武裝斗爭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新綱領,并將聽命于共產國際的王萬得等人扶植上臺,成立了新中央,開始全面貫徹“第三時期”理論,繼續(xù)推行“反右傾”斗爭和“左”傾的錯誤路線,給謝雪紅等臺共“舊中央”領導人扣上了“右傾”的帽子,并開除出黨。此外,臺共在島內的活動逐漸公開化、擴大化,全臺各地紛紛出現了罷工和抗日的斗爭,一些地方還發(fā)生了武裝暴動,這些激進的做法使日本警察在全臺開展了對臺共的大搜捕行動,謝雪紅、王萬得等100多名臺共黨員被捕,其中有將近一半都被判刑。在經過多次鎮(zhèn)壓和逮捕后,臺共黨組織被徹底破壞,最終于1932年宣告徹底失敗。
這樣看來,臺共的失敗和解體與共產國際“第三時期”理論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種種錯誤的指示使得原本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并依靠合法組織進行地下斗爭的臺共毫無保留地暴露在敵人面前,直接導致了其失敗與解體。
三、臺灣共產黨失敗的教訓與啟示
臺灣共產黨從1928年成立到1932年徹底失敗僅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其誕生、發(fā)展是因為“東方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失敗則是受“第三時期”理論的影響。臺共在“東方戰(zhàn)略”實施后有過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但在“第三時期”理論提出后迅速走向解體,其“興”與“亡”都離不開共產國際這兩項政策的指導,它的失敗也帶給人們一些教訓與啟示。
第一,要科學對待理論與經驗,切實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在當時的背景下,臺共把共產國際的指示神圣化,教條地照抄照搬,沒有對臺灣的社會性質和革命形勢進行正確分析來制定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也沒有提出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符合臺灣民族獨立實際、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目標任務和正確方向,這也成為臺共失敗的最大教訓。
第二,要理論聯系實際,走適合自己的道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臺共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臺灣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入調查研究當時臺灣社會的具體情況,積極總結臺灣人民反殖民斗爭的實踐經驗,絕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國家革命成功的方法和模式。然而以臺共新中央為首的教條主義者照搬共產國際的路線和指示,沒有結合臺灣的實際情況,其結果注定是失敗的。
第三,要重視內部的團結,共同抵御外部勢力的鎮(zhèn)壓。面對共產國際的路線和指示,臺共黨內出現了派系斗爭,使得原本力量就很薄弱的臺共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殖民統(tǒng)治者面前。這樣不團結的、分裂的行為,使原本可以共同抵御外部勢力鎮(zhèn)壓的力量被徹底摧毀,其失敗也是必然的。
臺共只存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回頭再看可發(fā)現其失敗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但不管怎么說,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的臺灣共產主義者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為了擺脫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值得深深紀念!作為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原則不能改變。同時作為新時代的共產主義者更應該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為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堅定鞏固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1輯[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67.
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譯.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文件Ⅰ[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1-42.
③列寧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