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只是一個知識轉移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主探究和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注意與學生的對話是平等的對話,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空間。
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不能僅僅針對教材中的課文節(jié)選進行教學,而是應該從頭到尾完全理解著作的核心內容和中心思想。
在學習《邊城》一文時,該文僅僅是針對翠翠、爺爺、天保、儺送和順順的故事進行了描述,著重描寫了翠翠在端午節(jié)看龍舟時發(fā)生的事情,而只有教師對相關的文獻進行過研究,明白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會知道《邊城》其實是通過描寫湘西自然風光與人文環(huán)境思考人性的本質,才能讓學生理解文章表面的同時也能與作者達成思想上的交流,提高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
筆者在講解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時,會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設計為一課時,把鑒賞小說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讓他感動的精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并試著闡明原因。一個學生從文本中找到了這個句子:“如果這是一條健康的狼,那么,他覺得倒也沒有多大的關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這么一只令人作嘔、剩下一口氣的狼,他就覺得非常厭惡。他就是這樣吹毛求疵。”這是有關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學生分析:人區(qū)別于動物就在于人是有尊嚴的生命,被這樣惡心的病狼咬死,是對生命的褻瀆,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絲力氣咬死了狼。筆者為他對生命尊嚴的維護而震撼,又給他介紹了其他幾本關于“生命”的讀物,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語文的教學應該在師生的對話過程中進行。”“對話”應該是一種“分享”,分享知識、分享經驗、分享智慧、分享師生之間的一種情感體驗。曾經有位學生和筆者說到,高中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習文言文,至于其他課文,不必教得太深。在課程改革之前,筆者也認為這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對于小說和散文的教學,筆者一般是在教室里給學生講述上下五千年發(fā)生的歷史文化事件。
在教學契科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時,筆者摒棄了之前的教學方法,采用了“對話”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使用網絡工具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契科夫說同事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原因是什么。為了讓學生理解“臉好像蒙著套子”、“晴朗的日子穿著棉大衣”和“違背法令、不合規(guī)律的都跟他不相干”的描述,筆者只是點撥,但比筆者全面講授更有效。學生都愿意帶著問題去自主尋找答案,并享受著收獲帶來的樂趣,不單單是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邏輯能力、自信心、上進心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學生養(yǎng)成了“疑問—閱讀—思考—總結”的高效思維模式,這對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無疑具有明顯的助力作用。
語文教學有規(guī)律,但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蘊,那么,教師就有必要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的閱讀課堂。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講述的是林沖在被刺配滄州后幾經周折被分配到草料場工作,但是由于大雪不得不到山神廟中借住,卻無意中知道了自己是被陷害的,且差點被害死,林沖惱羞成怒,所有對官場的美好愿望全部都化為了泡影,絕望的林沖提槍戳死三人,被逼上梁山。如果在教學中僅僅針對這一片段進行教學,那么學生便無法理解林沖對高俅的恨和官場的丑陋,針對“封閉式”閱讀教學的弊端,課文閱讀頻率越來越低,閱讀量越來越少;重教學,輕學習的教學方法必然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相應的影視短片,讓學生對該事件之前的環(huán)境和林沖心理的變化進行介紹,在此基礎上開始《林沖風雪山神廟》的教學。開放式閱讀教學,超越了封閉式閱讀教學,既要繼承傳統,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又要開拓文學鑒賞領域。筆者明白,在教學過程中既尊重結論,又不能迷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引導學生。
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游褒禪山記》中的環(huán)境描寫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將學生僅僅局限于文章表意層面的了解,還應該讓學生理解王安石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的處境。王安石推行變法,希望通過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改善當時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因此,該文既描寫了環(huán)境,又描寫了王安石知難而上的堅定意志,因此,教師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憂國憂民、敢于質疑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探究式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思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用稚嫩的心靈去體驗有趣的文本,從而發(fā)現美、欣賞美,豐富學生情感的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像李白的《蜀道難》,該文充滿了自然美、品質美和意境美。當學生接觸并品味該作品時,就可以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文學語言的品味、形象和審美的品味。《蜀道難》主要是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蜀道艱險崎嶇、崢嶸且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李白以此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該詩字數多,且語句晦澀,只有讓學生字句斟酌才能品味出一字一句中表現出的作者豪放灑脫的情感,才能體會到中國山河之瑰麗。
又如筆者在教學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散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引用的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荔枝外表、口味的記憶,與文章中描述的“亮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等荔枝的外觀和口味相結合,以此讓學生將自身的理解與教材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使學生體會到文章蘊含的文化意蘊。而當筆者教《囚綠記》這一文章時,抓住文中常青藤追逐生命的文字,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抒發(fā)感慨,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作者對綠色的摯愛,也能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從常青藤的生命特征引申到華北地區(qū)人民面臨侵略所承受的苦難。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有力手段,常常以一種不可改變的方式,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挖掘教材的人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建立情感。充分運用開放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與課文進行生動的對話,迸發(fā)出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在課堂上,筆者與學生一起分析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向往自由等優(yōu)秀品質,譜寫了華麗的閱讀教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