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 上海 201100)
案情:田某以170萬元的價格將店面轉讓給劉某經(jīng)營飯店。因劉某尚欠40余萬元遲遲未付,某日晚,田某將劉某經(jīng)營的飯店門鎖住,并派人駐守在飯店內(nèi)。幾日后,田某將門鎖打開、人員撤離,物業(yè)公司將此情況告知劉某,但劉某未予理會。出租方組織雙方協(xié)商未果后,因劉某超期未續(xù)付租金,決定收回店面、沒收押金,并對店內(nèi)腐爛發(fā)臭的食品等物進行了清理。事發(fā)兩個多月后,田某就欠款提起訴訟。一年余,劉某亦訴至法院,要求田某賠償?shù)昝嫜航稹T工工資、店內(nèi)物品(含食品、用品等)、營業(yè)收入、裝修等損失合計200余萬元。
財產(chǎn)損害賠償屬侵權之訴,此類案件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侵權是否成立,二是如果侵權成立,則侵權責任如何認定。本案中,田某的行為是否構成自助行為、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是否存在過錯以及是否形成侵權責任減輕事由,均系認定自助行為失當所致?lián)p害后果的關鍵因素,對雙方責任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加害行為又稱致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做出的致他人民事權利受到損害的行為。任何一個民事?lián)p害事實都與特定的加害行為相聯(lián)系,亦即民事?lián)p害事實都由特定的加害行為所造成。沒有加害行為,損害就無從發(fā)生。[1]通說認為,加害行為的違法性特征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必不可少之要素。因此,如某個行為系合法行為或法律未禁止的行為,則不應認定為侵權行為。若導致?lián)p害發(fā)生的行為系自助行為,便構成違法阻卻事由。
自助行為系與公力救濟相對應的私力救濟方式,是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有關國家機關救濟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chǎn)或自由予以扣押、拘束或采取其他相應措施。自助行為成立要件包括如下幾方面:一是須為保護自己的合法請求權,且一般應限于行為人自己的權利,如第三人受權利人請求而實施幫助行為,則其行為依附于權利人而實施,具有從屬性;二是須為時間緊迫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設立自助行為制度的目的在彌補公力救濟之不足,通常情況下應優(yōu)先選擇公力救濟,只有情勢緊迫,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才能實施自助行為;三是須采取恰當?shù)姆绞?,實施自助行為不得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如對債務人或加害人的人身自由進行臨時性限制但不得捆綁或毆打,對財物進行暫時扣押但不得毀損泄憤;四是須不超過必要的限度,自助行為具有進攻性,故對其限度應嚴加限制,如扣押財產(chǎn)能實現(xiàn)權利的情況下不得限制人身自由,扣押一項財產(chǎn)足以償還債權的情況下不得扣押數(shù)項財產(chǎn),扣押財產(chǎn)能實現(xiàn)債權的情況下不得毀損財產(chǎn)等;五是自助行為實施后應立即請求公力救濟,如私自扣押債務人財產(chǎn)后應立即向法院申請財產(chǎn)保全,若實施自助行為的行為人不申請或遲延申請公力救濟,則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行為人錯誤地認為具備自助條件,而實際上當時情況下并不具備而行的“自助行為”,為假想自助(錯誤自助),應對損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2]
本案中,劉某與田某之間存在店面轉讓的合同關系,田某基于該基礎法律關系對劉某享有債權,在劉某怠于履行債務的情況下,其采取私力救濟方式關閉劉某開設的飯店、扣押飯店內(nèi)財產(chǎn),債權仍未得償,方于事發(fā)兩個多月后訴諸法律。雖然田某對劉某享有合法請求權,但本案中并不存在情勢緊迫的情況,且田某在事發(fā)兩個多月后才轉而尋求公力救濟,其行為不符合自助行為成立要件。故田某以此為由辯稱關閉飯店、扣押飯店內(nèi)財產(chǎn)的行為構成違法阻卻事由,難以成立。田某應當對其非法私力救濟行為所致?lián)p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guī)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該條系侵權責任中過失相抵原則的規(guī)定。所謂過失相抵,是指根據(jù)受害人的過錯程度依法減輕或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的制度。[3]過失相抵的構成要件可以從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兩方面來考察??陀^要件指損害的同一性,包括損害結果的統(tǒng)一性和損害原因的統(tǒng)一性,即侵權人與被侵權人的行為導致同一損害結果,且均與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主觀要件指受害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行為人主觀上應受譴責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本條規(guī)定所稱之“過錯”,一般情況下指的是被侵權人對損害發(fā)生有過失的情形,如被侵權人主觀心理狀態(tài)為故意,適用第27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之規(guī)定。
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方成立侵權責任。而《侵權責任法》第27條的規(guī)定,實際系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之割裂。如受害人的作為或不作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全部的因果關系,可排除侵權人之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從而不承擔責任。但實踐中有一點值得注意,該條規(guī)定行為人不承擔責任,是指損害完全因受害人的故意造成,即受害人的故意行為是損害發(fā)生的唯一原因。如果存在受害人的故意行為,但對方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之行為,則適用《侵權責任法》第26條的規(guī)定。
本案中,劉某主張的損害賠償有五個方面,其中店面押金和裝修損失,系因其拖欠出租方的房屋租金,由出租方收回店面、沒收押金,并對房屋內(nèi)裝修進行了處理,對該兩項損失,難以認定與田某鎖飯店門的行為存在直接因果關系,故田某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對員工工資、店內(nèi)物品、營業(yè)收入損失,該損失的形成與田某鎖飯店門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田某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田某鎖門幾天后即將門鎖打開,且物業(yè)公司將田某將門鎖打開的事實告知了劉某,劉某應當預見到如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挽救就會導致?lián)p害結果進一步擴大,但劉某仍采用不作為的方式,放任損害結果擴大,對此劉某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應為故意,而田某鎖門之行為亦為故意,雙方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具有同一性,故適用《侵權責任法》第26條的規(guī)定,因劉某之過錯,減輕田某的賠償責任,確定田某賠償劉某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