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依 孫 擎
(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9)
后馬克思主義思潮是由受到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雙重影響的學者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變化、新情況,試圖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有關理論、精神研究社會問題的社會思潮,它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有著雙重影響。我們應正確認識與科學對待后馬克思主義思潮,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一)話語理論。后馬克思主義話語理論既包括語言,也包括非語言的意義總體。話語是言語與行動的結合,是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的統(tǒng)一。歸根結底,話語是一種社會構造,它可以確定社會行動的意義。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單一話語在整個社會中,是自由隨意的、消解總體的,是去總體化、去中心化的“碎片”。在方法論方面,他們拋棄了宏大敘事的思維方式,正如赫勒在《什么是“后現(xiàn)代”》的報告中從歷史概念、真理概念、生活方式、藝術、博物館排列五個方面集中批判了“去總體化”方法論原則,提出了以不損害他人的“我”和多元生活方式中的“什么都行”的一種關于個性的自由宣言。同時,后馬克思主義者將傳統(tǒng)視域轉向對日常生活,以此為基點批判集權主義體制,表達出構建社會主義過程中對人道主義的共同訴求。誠然,很大意義上即對個性的追求。向度的轉變?yōu)閭鹘y(tǒng)馬克思主義開創(chuàng)了新的范式。概言之,后馬克思主義者基于話語分析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擊碎了意識形態(tài)階級同一的基礎,認為不同意義的“碎片”通過偶然性邏輯接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社會存在。也就是說,他們主張以社會性游戲規(guī)則來實現(xiàn)話語接合以期構建意義總體。正如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拉克勞、墨菲所說:“話語是有利于塑造和構成社會關系的現(xiàn)實力量”的功能。[1](P121)
(二)霸權理論。霸權理論亦稱領導權理論,指的是某一社會集團把自己的特殊利益、主張上升為社會普遍利益和主張,而這一過程即霸權的形成過程。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專政即霸權。霸權理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葛蘭西基于當代政治提出的“文化霸權”運思,他提出霸權理論這一概念,旨在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集團和群體之間構建政治認同。后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文化霸權”論,強調霸權研究只能在開放、多元、差異的政治中展開,因為現(xiàn)代世界是多元的,而多元化時代要想達成政治認同,應該通過霸權來完成。正如拉克勞所指出:“一個階級行使霸權,與其說是在于它能夠將一種統(tǒng)一的世界觀念強加于社會中的其他階級,不如說它能夠將各種不同的世界展望如此地結合起來,以至于它們之間存在的對抗被中立化?!卑詸嗬碚摰慕槿氩粌H為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開啟了新的視域,也為“激進多元民主”理論提供了重要思想來源。
(三)激進多元民主理論。激進多元民主理論是對20世紀各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三國際各國共產黨所進行的斗爭、批判反思的產物。這一理論的倡導者們對蘇聯(lián)模式的批判反思,特別是社會民主黨和第三國際之間的交鋒論戰(zhàn),引起了很多馬克思主義者們的關注研究和反思,后馬克思主義者就吸收了很多激進多元民主理論的內容,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的理論體系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拉克勞、墨菲的《霸權與社會主義策略》,這部著作“不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話語進行了解構,而且系統(tǒng)闡發(fā)了后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民主政治構想”[2](P268),將重建新霸權確立為激進民主政治的構想目標,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使后馬克思主義真正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一理論重視當代西方新社會運動的各種力量,主張改變和擴展革命的主體,主動放棄階級論,強調社會主義的自主性,努力去置換新的主體,以實現(xiàn)廣泛主體的民主。激進多元民主理論強調多元主體、廣泛主體,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唯一主體論的理論主張。
(一)反本質主義。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本質主義,進而表明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致命問題所在。本質主義是現(xiàn)代性的內容,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觀念,我們的思維方式亦基本沿著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找尋其內在規(guī)律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作為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一種,固然也是堅持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正如馬克思的兩大發(fā)現(xiàn):其一,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二,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質和邏輯,都是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產物。而反本質主義可以說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共性特征,深受其影響的后馬克思主義者同樣將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本質主義。后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概括為本質主義的三大表現(xiàn):其一,唯物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其描繪了世界存在的圖景,揭示了世界本質;其二,經濟決定論,也就是唯物史觀核心立場,即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最終決定性因素是經濟基礎;其三,階級還原論,馬克思主義者將復雜的社會關系皆歸結為階級,以階級解釋社會關系。而他們認為上述反映馬克思主義本質特點的三大表現(xiàn),都很難在實際生活中經受住檢驗。波德里亞將馬克思主義解讀成“生產之境”而試圖解構其政治經濟學;德里達將馬克思、馬克思主義解讀為“幽靈”性存在而試圖解構其辯證法與基本結論,西姆以“否定的辯證法”,或“非同一性思維”直接批判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純潔性;拉克勞與墨菲在將馬克思主義解讀成一部危機應對史和一套霸權譜系而試圖解構階級觀念、無產階級革命主體、無產階級政黨與政治,以使馬克思主義在所謂的激進多元民主政治構建中碎片化;齊澤克將馬克思主義解讀成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征兆的理論工具而解構了馬克思主義現(xiàn)實的革命力量。后馬克思主義者對這三大表現(xiàn)的正面批判突破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自身思想的閥限,開通了后馬克思主義的大門。
(二)否認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當今世界的關注焦點已經從批判經濟不平等的視角轉向消除文化不平等和身份不平等,因此,馬克思主義階級政治學已經過時。他們指出,不同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社會,現(xiàn)階段,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已經從啞鈴型社會結構過渡為橄欖型結構,兩極分化狀態(tài)漸趨緩和,經濟不平等關系趨于弱化,之前的主要矛盾轉變?yōu)榇我?,取而代之成為主要矛盾的是更加突出的文化不平等和身份不平等問題。政治領域的活動則已由階級等集體政治轉向以個人為主的私人政治。如此,政治斗爭發(fā)生的場所主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了集中體現(xiàn)個人活動的消費、文化娛樂、日常生活等領域,政治斗爭的形式也從階級斗爭轉向了多元社會主體關于認同政治的社會運動。顯然,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以經濟不平等為基礎的階級政治學,已不足以解決今日社會的現(xiàn)實矛盾,從而失去了其原先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當今社會關系復雜化、階級多元化造成了社會結構的多樣性,放棄傳統(tǒng)宏觀革命、轉向政治體制的微觀改良是適合現(xiàn)今社會整體要求的。故而后馬克思主義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解釋當代的認同政治和身份政治,對諸如女性社會主義運動、生態(tài)運動、新社會群體運動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試圖尋求性別不平等、環(huán)境破壞、人性異化、膚色、種族和職業(yè)尊嚴歧視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案。后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涉學科愈加豐富,理論研究呈現(xiàn)多元格局且日趨細化。
(三)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后馬克思主義者普遍認為,民主不是社會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相反,社會主義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期階段,是要在前者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認為民主革命是從屬社會主義革命的組成部分。然而,后馬克主義者打破這一傳統(tǒng)范式,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內在于民主革命,是民主革命的組成部分。這一觀點源于他們對蘇聯(lián)、東歐出現(xiàn)的集權主義的恐懼心理。通過對集權主義國家的剖析反思,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國家集權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國家的民主制度尚未健全,社會民主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故而強調,若忽視民主在政治體制中的重要作用,則勢必會走向專政的局面。
(一)認識到后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積極意義。后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存在有其積極意義。一方面,這一思潮的發(fā)展拓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理論視域。后馬克思主義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時代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和策略的新思考,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研究主要是階級分析,伴隨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社會矛盾趨向復雜,馬克思所處時代的階級問題趨于淡化,相反新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xiàn)。因而后馬克思主義研究,更多關注于當代新的問題,或是現(xiàn)實較為突出、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問題。后馬克思主義從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階級一元論邏輯,演變?yōu)榉请A級多元論邏輯,從經濟主義一元論轉變?yōu)榉墙洕髁x多元論,不僅關注經濟問題,還關注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問題,對我們在新的時代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另一方面,后馬克思主義開辟出一種具有自身價值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空間。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借鑒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有關理論,結合社會現(xiàn)實進行深入分析,以多種方式解構古典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理論和階級理論,并在古典馬克思主義解構的過程中,重新調整社會主義策略,突出強調文化的社會作用,并對意識形態(tài)自主性進行了立論和詮釋,旨在重建對社會主義價值的信念。雖然后馬克思主義存在批判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但也對馬克思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文本做出了個性化解讀,且其目的是通過批判研究當下的馬克思主義,拓寬馬克思主義視域,解決當下社會遇到的新問題。后馬克思主義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因此,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吸收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積極成果。
(二)認識到后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盡管后馬克思主義不能被簡單認定為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潮,但它也不同于那種雖然偏離經典馬克思主義,但卻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絕對忠誠的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許多核心范疇進行了解構,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思想與政黨政治理論,也動搖了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原理,這其中蘊含的歷史懷疑論思想可能對人的思想帶來一定的沖擊。人們一旦完全接受了這種理論,就可能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中迷失方向、喪失革命信心,完全放棄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甚至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因此,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后馬克思主義的迷惑性和隱蔽性,形成更為合理的意識形態(tài)認同與批判機制,在理論交流時敢于亮劍,開展旗幟鮮明的思想斗爭;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話語體系,加強意識形態(tài)在人們日常生活維度的建設,提高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盡可能限制后馬克思主義的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盡管后馬克思主義存在嚴重的理論誤區(qū),許多內容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容易干擾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但它為我們重新認識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思想靈感和寶貴借鑒。有必要對其做出進一步的探討與批判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其中有利于擴展馬克思主義研究視域、改善人民生存狀況的思想成分,發(fā)揮其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