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晉祠稻作農業(yè)文化遺產特征研究

2020-02-26 02:32蘇澤龍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12期
關鍵詞:晉祠稻作稻米

蘇澤龍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晉祠傳統(tǒng)稻作

(一)晉祠稻作歷史沿革

歷史上的山西,河流密布、泉水眾多,水資源豐沛。因水資利,水稻在山西種植歷史悠久,泉水是山西稻米種植的主要灌溉水源,產于晉水流域的晉祠稻米即以品質姝美著稱。晉水是晉祠難老、善利、魚沼三泉匯聚而成河流的一個總稱。根據(jù)文獻記載,早在3500多年前,晉水就開始灌溉農田了(1)酈道元《水經注·晉水》記載:“沼水分兩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zhàn)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上述文字記述了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晉國的卿大夫智伯聯(lián)合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襄子一事。趙襄子固守晉陽(今太原市南郊古城營村一帶),智伯在晉水上游造蓄水池,下游開挖渠道,準備水淹晉陽城。智伯請韓康子和魏恒子一起察看水勢,對韓、魏說:“今天我知道水能滅國,晉水能夠淹晉陽,那么汾水就可以淹安邑,絳水也能淹平陽(二者為魏國、趙國的都城)。”韓、魏聽后意識到自己也會遭到智伯的攻擊。于是,韓、魏陣前倒戈聯(lián)合趙襄子擊敗智伯。戰(zhàn)爭結束后,當?shù)匕傩赵谠小八ァ惫こ袒A上,“踵其遺跡,遂為溉田之渠,名曰智伯渠”。。西周時期,唐國(今天的晉祠一帶)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吨芏Y·職方氏》中有“并州,黍、稷、菽、麥、稻”的文字。東漢元初三年(116年)春,安帝詔令“修理太原舊溝渠灌溉官私田”(2)摘自劉大鵬著《晉水志·源流》(未刊行)。,就是用來種植水稻。隋開皇年間,晉水周邊村莊已經大面積種植水稻,“引晉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1]。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太原人史守一再次興修晉祠水利,稻田面積又有所擴大,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溉田六百有余頃”。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題晉祠》詩有“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xiāng)田”之句,說明晉祠水稻種植已是十分普及。金元時期,元好問在《惠遠廟新建外門記》一文中描述:“山之麓出兩大泉,噴薄湍駛,流不數(shù)步,遂可載舟楫。匯為巨陂,派為通渠,稻塍蓮蕩,延袤百余里,望之令人渺焉有吳兒洲渚之想?!盵2]從“延袤百余里”可知,晉水流域的稻田是頗具規(guī)模的。明代宋應星著的 《天工開物》一書就曾寫道:“太原晉水,稻田尤饒。”及至清末,“晉水南北河總計灌溉面積仍有310多頃,其中北河灌溉面積170多頃;南河灌溉面積140多頃,其中晉水所溉田畮為晦甚多,稻田居其半。一歲之中,兩種兩收。凡資晉水灌溉之田,莫不皆然。”[3]126截至新中國成立前,晉水三泉共灌田325頃58畝,灌溉范圍北至董茹村,南至棗園頭,南北長22公里;西起難老泉,東至五府營,東西寬3公里。北河、南河、中河、陸堡河四河渠總長32公里,周邊35個村莊受益[4]。

(二)傳統(tǒng)水稻耕作體系

晉水屬巖溶地貌水,穩(wěn)定、充沛的水量為當?shù)胤N植農作物提供了便利條件。而在以晉水澆灌的農作物中,以水稻最為著名,晉祠水稻之所以有優(yōu)良的品性,完全得益于晉水。優(yōu)越的水資源成為當?shù)貍鹘y(tǒng)稻作技術的核心要素,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實踐中,晉水流域老農形成了一套依“水”而定的傳統(tǒng)水稻耕作體系,其取法于因晉水之利“乘勢利導, 因時制宜”的自然耕作法。周禮云:“稻人掌稼,蓄水、止水、蕩水、均水、舍水、瀉水,俱有成法?!?3)摘自劉大鵬著《晉水志·水利》(未刊行)。稻農通過對稻田灌溉水量的調節(jié),來適應水稻下種、秧田整治和秧田管理等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同時達到調節(jié)水稻長相、肥料供給和防治病蟲害的目的。所以,晉祠自古以來就有“泉水肥而宜稻”之說。

宋、明、清三代是晉水灌溉體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嘉祐五年(1060年),太原縣令陳知白整飭晉水水利,形成北七南三的固定分配比例,同時設置渠長、水甲,四河灌區(qū)初具規(guī)模。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冀寧道蘇皋立水利禁例,實施輪灌制,確立按序用水、有地者即有水的灌溉原則。清雍正年間,設立總河,改變了總河有水無例的舊狀,同時各村莊丈量土地造《河冊》,晉水灌溉體系趨于完善?!稌x水總河河冊》規(guī)定:“晉祠總河渠長管轄發(fā)源地界有例無程田畝。北河北至薄堰口,為晉祠發(fā)源之地界,有白地、靛地、稻地、藕地等口,自南而北鱗次一十八口,無不應灌之田。薄堰口界外眾村輪程灌溉。南河南至遨河子,為晉祠發(fā)源之地界,有白地、靛地、稻地、藕地等口,自北而南鱗次二十八口,無不應灌之田。遨河口界南眾村輪程灌溉,白地口開一口,以閉眾口。靛地口時時用水,稻、藕口長流細水,其有地高水莫能上者,用柳斗提灌,均屬有例無程?!盵3]849

從晉祠傳統(tǒng)稻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晉水流域世世代代的稻農完全是“資水之利”“依水而作”。在一定意義上說,其稻作技術是依靠對水的認識與利用,“上善若水”“利莫大焉”。 稻作生產的悠久歷史,使晉水流域生成并衍化出與水有關的一系列農業(yè)文化特征。

二、晉祠稻作文化遺產特征

(一)農業(yè)特征

晉祠水稻是指以太原城南的晉祠鎮(zhèn)為中心,包括附近的晉源、姚村、金勝等鄉(xiāng)鎮(zhèn)在內,凡是受到晉祠泉水灌溉的稻田所產之水稻。傳統(tǒng)“晉祠稻米” 米性微寒,其特點是顆粒長大飽滿,質地軟而韌,色澤褐中發(fā)亮,吃起來筋韌、耐嚼且清香爽口,連蒸數(shù)次仍然顆粒分明,以質優(yōu)味香被稱為“北米之最”,又因“米潔白纖長味殊”“蒲茁炊香晨饌美”[5]72,曾作為宮廷貢米。與其他谷物相比,晉祠稻米所含粗纖維最少,富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據(jù)檢測,大米含碳水化合物75.2%,蛋白質7.7%;而上等晉祠稻米含蛋白質高達9.8%,脂肪0.4%,纖維素2.2%,灰分0.5%[6]。晉祠稻米之所以有優(yōu)良的品性,與晉水水質有很大關系。賈思勰在《齊民要術·水稻》一文中指出,種稻“選地欲近上流,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也”。晉水水質清澈,具有水稻種植得天獨厚的條件?!皶x水澄清,毛發(fā)可鑒。毫無障,即見底。色如碧玉,光耀靡窮?!?4)摘自劉大鵬著《晉水志·晉水源流圖說》(未刊行)。李白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稱贊“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宋代范仲淹在《題晉祠》中以“一澤甚澄澈,數(shù)步忽潺溪……錦鱗無敢約,長生如水仙”的名句來褒獎晉水之美。民國時期《中國實業(yè)志》將晉祠稻米的優(yōu)良品質歸因于“太原之晉祠,有泉水七流,水清而多”[7]。晉祠泉水經科學考證是由地下巖溶排泄而出,泉水保持恒溫17℃的特性,且含有明礬、鉀、硫磺、碳酸鈣、硫酸鈣等多種礦物質,礦化度保持在0.7克/升[8]。用晉祠泉水澆灌稻田,稻米質地軟、粘、韌、香、甜。因此,歷代詩人在唱頌晉水的同時自然地與晉祠水稻聯(lián)系在一起,清代詩人雷霖寫道:“清泉已代千家井,美利猶滋萬頃田?!痹娋渲忻枋隽藭x水與晉祠水稻之間的密切關系,說明泉水灌溉是晉祠大米優(yōu)良品質的主要農業(yè)生產條件。

(二)生態(tài)特征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晉祠泉水冬暖夏涼,“天愈寒而水愈溫,水汽蒸騰如釜上氣。非但水不成冰,而且能將冰雪融化”(5)摘自劉大鵬著《晉水志·晉源》(未刊行)。。據(jù)《晉源縣志》載:“晉水無蛭,有亦不鳴?!弊怨乓詠?,晉祠稻米就與青蛙、魚、蟹、蝸牛等在稻田共生,這無疑是與好的水質、適宜的水溫有關。晉祠泉水形成距今至少已有二三百萬年時間?!案鶕?jù)地質學家的初步研究,大約遠在中石炭紀造成古侵蝕面的那個時代,就有這股水了?!盵9]晉祠泉水屬于巖溶地貌水,出自懸甕山的石灰?guī)r地層中,石灰?guī)r的內部常有許多空洞,能大量儲存地下水,加之有汾河河水和大氣降水等多方面的補給,所以泉水不因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而變化,水量充沛穩(wěn)定。史書記載:“大旱不涸,隆冬不凍?!必S沃的土壤也為晉祠稻米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清道光《太原縣志》載:“原邑在郡屬縣中為最貧,而土地最為沃衍?!?6)摘自劉大鵬著《晉水志·凡例》(未刊行)。據(jù)記載,晉祠周邊赤橋和紙房二村至少已有400余年的造紙歷史。赤橋村劉大鵬在《退想齋日記》中就寫道:“里人生涯資耕作者十之一,資造草紙者十之九?!盵10]25而制作草紙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秸。“里人皆以造作草紙為生活,而草紙以稻秸為料。往年秋季家家購買稻秸,自鄰村搬取回村,堆積村之周圍,以備冬春造紙。”[10]77在制作草紙的工序中會排出大量的稻沫、紙渣,其富含有機物質,是稻谷生長所需的優(yōu)良肥料,可以促進水稻生長,進而提高水稻產量,實現(xiàn)晉祠泉水、水稻、稻稈、造紙、肥料的生態(tài)循環(huán)。此外,晉水流域地處太原盆地的西南邊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的季節(jié)性分布明顯有利于土地保墑和農作物的生長,是典型的傳統(tǒng)水稻耕作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文化特征

稻花飄香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晉祠水稻的文化意象。“并人昔游晉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顏。晉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澆平田?!盵5]72這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描繪山西太原晉祠稻田生產場景與民生的詩句。清代詩人許榮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描繪出水、荷花與稻米的立體美景。古人的詩文為晉祠稻米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色彩。豐富的歷史文化傳說也是晉祠稻作農業(y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晉祠難老泉三七分流處,有一小石塔,稱“中流砥柱”,又稱張郎塔。石塔高不過兩米,下為蓮花基座,中為多棱石柱,上為檐剎,是為紀念爭得七眼分水的張郎而建。明清以來,由于環(huán)境變遷導致當?shù)厮Y源日趨緊張,流域內村莊出現(xiàn)了水利糾紛,花塔村張郎演繹了“跳油鍋撈銅錢,三七定水程”的故事。為了紀念張郎,“晉水”各村的老百姓還公推張郎的后人擔任北河都渠長。《晉祠志·河例》就有這樣的記載,晉水北河設渠長六名,“其中花塔村一名曰都渠長,為北河之首,張氏輪流充應”。解放前,晉水北河都渠長一直由花塔村張氏世襲。

(四)景觀特征

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筑群,始建于北魏386年,現(xiàn)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樹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實屬罕見。晉祠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里現(xiàn)存的許多建筑是與晉祠稻米有聯(lián)系的。明代詩人張頤在《題晉溪流水》一詩中寫道:“唐叔祠前溪水碧,泉涌頹波挾崖石。一泓清流瀉寒聲,千載居民仰靈澤,小小渠平古殿涼,西風十里稻花香?!睍x祠圣母殿兩側至今有一副對聯(lián):“溉汾西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數(shù)十里淆之不濁;出甕山一片石,冷于夏溫于冬,淵淵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清?!彪y老泉旁也有詩碣:“晉陽黎庶沾沾喜,千秋水利靡涯渙。溝澮滿盈,阡陌迤邐,一瀉平田八百頃。源如醴液漪瀾魚,化成香稻千萬粒,歲積無歉荒,人壽得安遠?!鼻О夙曁锏仉m有夸張,但也反映了晉水兩岸長享灌溉之利的事實。還有清昊雯在《晉祠》中用“一溝瓜蔓水,十里稻花風”的詩句形象地描寫了晉水流域稻田相連、稻花飄香的江南景觀,等等。

三、晉祠稻作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農業(yè)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huán)境長期協(xié)同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具有豐富的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獨特的生態(tài)與文化景觀、傳統(tǒng)知識與技術體系等,對我國農業(yè)文化傳承、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11]。通過對晉祠稻作體系的歷史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晉祠稻作具有巨大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價值,凝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具有地方性、技術性、稀缺性、文化豐富性等多重特征。晉祠稻米種植村莊承載著當?shù)氐娜宋?、農耕、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每一處村莊都有著講不完的大米故事,當?shù)剡€保留了豐富的農耕祭祀、祈福等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活動。晉祠稻米的稻作體系在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的山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粒晉祠稻米負載著如此大體量的歷史文化記憶,這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十分罕見。晉祠稻米的稻作體系在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qū)形成了一道綠色的風景線。當前,需要在晉祠稻作農業(y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晉祠稻米”景觀再造、講好“晉祠稻米”故事、塑造歷史文化品牌,將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xiāng)村文化結合,使具有3500多年栽培歷史的晉祠稻米為古老的稻作文化添磚加瓦,讓老百姓在“美麗鄉(xiāng)村”中重溫稻米之香、記住鄉(xiāng)愁。

猜你喜歡
晉祠稻作稻米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隱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飄香醉人時光
稻米香噴噴
收割啦!晉祠大米再獲豐收
稻作村落建設: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視野
——以寧波市為例
發(fā)揮內外因作用 促進稻米業(yè)發(fā)展
晉祠周柏
“首屆(長沙)國際稻作發(fā)展論壇”將于9月在長沙舉行
黔東南稻作農業(yè)文化景觀與糯稻品種的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