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雙, 周晨曉
(1.河北醫(yī)科大學 社會科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17;2.河北地質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西柏坡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作出了正確的戰(zhàn)略決策,展現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念[1]。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在駐扎西柏坡指導中國革命期間所創(chuàng)立的西柏坡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一脈相承,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西柏坡坐落在河北省平山縣,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從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黨中央駐扎西柏坡期間,指揮了著名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zhàn)役并取得了勝利;組織農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確定了黨在取得全國勝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2]。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是形成西柏坡精神的源頭和根基,西柏坡精神主要包含“兩個敢于”的革命精神、“兩個善于”的創(chuàng)新精神、“兩個務必”的進取精神、“兩個堅持”的團結精神等。
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在決定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的歷史關頭經得起新的歷史階段的考驗,西柏坡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提供了優(yōu)質紅色教學資源。要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奉獻的人才[3]。切實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將西柏坡精神融入思政課課堂,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思政課的責任。
西柏坡精神繼承了中國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以思政課堂為主要抓手,弘揚西柏坡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4],有利于扎實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嘉興、上海、井岡山、延安、遵義等革命圣地考察,曾強調“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fā)力量”[5]。西柏坡精神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教育資源,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鮮活教材。
“培養(yǎng)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時代新人,就是當前高校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6]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挖掘、研究和整合紅色資源,又需要結合高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狀況以及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情況,探索符合思政課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與方法。西柏坡精神內涵豐富,具有探索性、學習性和前瞻性等特征[7],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優(yōu)質素材。西柏坡時期,共產黨人敢于沖破舊世界的枷鎖,開辟新世界的大道。這種精神啟示青年學生要志存高遠,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結合起來,自覺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西柏坡時期,共產黨人面對新形勢、新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提升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能力。這種善思好學的精神啟示青年學生要努力學習,夯實理論基礎,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新理念,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西柏坡時期,共產黨人認識到,在奪取全國勝利以后的路程更艱巨、更漫長,毛澤東同志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8]。共產黨人始終保持這一優(yōu)良作風,工作中勤勤懇懇,生活中勤儉節(jié)約。這種嚴于律己的精神啟示青年學生要明德修身,艱苦奮斗,慎終如始,永不懈怠,自覺遵守和踐行高校學生行為準則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
西柏坡精神繼承了中國革命傳統,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具體體現,也成為高校學生立志成才的精神財富。
大學之道,德居于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盵9]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和命運。以西柏坡精神為依托,探索高校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用紅色文化武裝頭腦,匯聚力量。青年學生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10],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西柏坡精神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思想底蘊能豐富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為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精神動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在提升國家經濟發(fā)展“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文化繁榮的“軟實力”,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西柏坡的文化資源,為立德樹人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歷史素材。西柏坡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開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導意義。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將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激發(fā)學生勇于拼搏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作為高校思政課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文化載體,既提升了青年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又能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在社會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其中不乏西方一些國家極力推介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青年進行思想滲透。在這一重要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面對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和交鋒,西柏坡精神可以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文化載體,弘揚西柏坡精神是增強思政課人文內涵和精神底蘊的有效途徑。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闡明思政課教育的意義,強調要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時提出“八個統一”的要求,揭示了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明確了思政課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路徑[11]。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進程中,要結合學生實際,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率。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12]思政課要講理,一是要講清理論,二是要講清理論的邏輯支撐。樹人之道,內容為王;立德之基,課程為要。思政課要以鮮活的思想感染人,深厚的內涵教育人,其前提是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闡明真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透徹分析西柏坡精神的豐富內涵和科學原理。解釋學理,需講清理論的邏輯支撐,具體闡釋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實踐根基,讓學生對西柏坡精神的認識更加透徹,理解更加深刻。要將深厚的理論根基和豐富的歷史知識融合,這樣的教育才能入眼,入心,真正做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9]。
思政課教學中,要透徹分析西柏坡精神的形成背景、發(fā)展過程和繼承創(chuàng)新等,努力解學生心之所困、意之所憂,使學生真正領會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義,也要切實從理論世界走向現實世界,講出理論背后的邏輯關系,作出有說服力的分析和闡釋,給出清晰具體的行動指引,才能切實完成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理論為人們提供價值引導,實踐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理論只有融合于實踐之中,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讓學生真正把握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方能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理論在實踐中得以內化,才能在實踐中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政課需要訴諸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革命圣地西柏坡,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氛圍,經受革命思想的洗禮,或組織學生重走進京趕考路,追尋紅色記憶,牢記革命歷史,或者以西柏坡精神為主題,賞一場舞臺劇,讀一本經典,寫一篇感悟,體會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精神,感受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內涵,將西柏坡精神內化為學生的人生定位和價值追求,使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知情意行相統一。
思政課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要有正確的價值引領,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讓學生具備判斷和辨別是非、黑白、曲直的能力,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積極主動弘揚社會正能量。教育的價值在于求真求美,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固有的必然聯系,注意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的科學性。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靈活運用教育方法并適時創(chuàng)新,將思政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機融合,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提升思政課的說服力必須以科學性為支撐。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國革命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形成的,符合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著必然的邏輯關系,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要著力分析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邏輯必然性。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西柏坡精神有機融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學習,培養(yǎng)其科學的思想方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恪守教學規(guī)律,又要兼具藝術性,堅守本真又與時俱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要結合紅色教育資源,增加弘揚正能量的教學素材。西柏坡精神傳遞出的理想信仰,為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補鈣”,使他們以更加開闊的思維去考慮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要求。要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西柏坡精神的內涵與思政課程內容有機結合,運用西柏坡精神蘊含的正能量,激發(fā)思政課的藝術魅力,讓思政課堂既豐富深刻又生動形象,既有嚴謹的理論分析,又有兼具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運用,達到教育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由教育者利用教學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直接且外顯的教育活動屬于顯性教育范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價值認同屬于隱性教育范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在思政課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是引導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產生認同的有效途徑。高校思政課大多運用顯性教育方式,顯性教育具備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效果明顯等特點。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夠切實了解客觀事實,剖析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將西柏坡精神內涵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進程中形成的革命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詳細了解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歷史知識,準確把握西柏坡精神的理論體系、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等,這是直接高效的育人方式。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隱性教育更容易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情感。以西柏坡精神引領立德樹人教育可以借助文學或藝術形式,可以展播紅色歌曲,觀看影視作品,欣賞繪畫作品,聆聽偉人故事等,也可以聘請西柏坡紀念館專家舉辦西柏坡精神講座,組織學生觀看由西柏坡藝術團表演的大型紅色情景歌舞劇《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通過觀看戰(zhàn)爭篇“柏坡繪藍圖”、情景篇“柏坡美”、土改篇“柏坡人”、擁軍篇“柏坡情”、輝煌篇“柏坡頌”等板塊,重溫黨的光輝歷史和艱苦卓絕的奮斗歲月,有助于學生汲取西柏坡精神的思想營養(yǎng),加深對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堅定理想信念。這種教育模式,更容易感化學生心靈,濡染學生的情懷。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兩種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建立德樹人“一盤棋”的整體格局。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性與藝術性相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配合,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藝術性,發(fā)揮好思政課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作用,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