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花麗 梁聰沖 程露
結腸癌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患病人群為男性患者,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改變了自身的飲食習慣,增加了脂肪的攝入量,減少了纖維食物的攝入量,致使結腸癌患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1]。臨床治療結腸癌均選擇根治術,在對患者生殖和排便功能保護的同時將其生活質量提升,患者進行根治術后會產(chǎn)生胃腸并發(fā)癥,對其產(chǎn)生不良預后。對于患者而言,雖然早期運動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但是因為術后體質問題,不能有效進行自行訓練[2]。早期運動護理可將患者的訓練效果提升,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改善不良預后。此次研究分析結腸癌根治術患者進行術后早期運動護理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30 例結腸癌根治術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 例。對照組男40 例,女25 例;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58.9±7.0)歲;病程0.5~3.0 年,平均病程(1.4±0.6)年;觀察組男42 例,女23 例;年齡40~78 歲,平均年齡(60.5±6.9)歲;病程0.6~3.0 年,平均病程(1.5±0.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入選患者經(jīng)過診斷后均為結腸癌;入選患者存在手術適應證;入選患者手術前并未進行化療。排除標準[4]:患者存在腹部手術史;患者患有嚴重原發(fā)性系統(tǒng)疾??;患者患有其他惡性腫瘤。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基礎護理,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并予以相應的胃腸蠕動藥物。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早期運動護理,內(nèi)容如下:①訓練膈肌。結腸癌手術會抑制患者反射性膈神經(jīng),削弱其通氣功能。手術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返回病房后6 h 選擇半臥位,微閉雙眼,經(jīng)過鼻吸氣和唇縮呼出,呼氣時患者需要查數(shù),當查到7 時發(fā)出譜加強膈肌運動,將氣道死腔減少,有助于恢復通氣功能。每日需要進行3~4次呼吸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②被動訓練。手術后患者返回病房1 h 后對其進行被動訓練,護理人員或者指導患者家屬加壓按摩肢體肌肉,從遠心端開始直至近心端,按壓方向自下而上順延靜脈血流,此外幫助患者進行足趾運動,每隔2 h 按摩1 次,15~20 min/次。③手術后6 h轉變體位。每隔2 h 指導患者翻身,并按摩腹部進行四肢活動,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如果患者活動限制,需要進行肢體被動訓練,護理人員幫助患者翻身,對翻身角度進行注意,以免產(chǎn)生壓瘡。手術后6 h 護理人員對患者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按摩時需要將切口避開,操作過程中依據(jù)患者耐受情況加重按摩力度,改善切口張力。按摩時間為10~15 min/次,如患者產(chǎn)生顯著的腹脹,按摩時間為30 min,2~3 次/d。④手術后第2 d 指導患者嚼口香糖進行訓練,并予以深呼吸訓練以及吹氣球,避免肺感染的出現(xiàn),有助于腸蠕動,而后對患者進行運動療法及四肢功能訓練,運動療法則采用科室床上單車,患者在床上慢慢踩,每次踩15 min,2 次/d,不能踩床上單車的患者可進行雙下肢氣壓治療,以免產(chǎn)生深靜脈血栓,避免肌肉萎縮,有助于病情康復,指導患者盡早離床,從床上進行背部離床活動,直至床上坐起,到床邊坐、床邊站、床邊走以及離床走,對患者運動情況進行動態(tài)評估,循序漸進,及早讓患者進行離床活動[5,6]。如果患者為老年者應進行提臀訓練,患者選擇仰臥位,屈曲雙膝,雙腳著床,雙手進行下壓,抬升臀部10 cm,持續(xù)時間3~5 s。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胃腸功能恢復包括腸鳴音恢復、開始進食、胃管留置、肛門排氣以及排便;并發(fā)癥包括腹脹、腸粘連、腸梗阻以及腹膜粘連。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胃管留置、開始進食、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5±0.5)、(1.7±0.6)、(2.1±0.8)、(1.0±0.6)、(2.2±1.1)、(9.1±2.6)d 均短于對照組患者的(3.1±1.3)、(3.6±1.2)、(4.3±1.7)、(2.2±1.3)、(3.7±1.4)、(16.1±2.9)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2%(3/6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8.46%(12/6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n(%)]
結腸癌患病率近年來顯著提升,臨床首選治療方法為根治性手術。結腸癌手術為腹部手術,手術時麻醉以及刺激性對胃腸道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激活,麻醉胃腸功能,影響胃腸蠕動功能,因此產(chǎn)生腹脹[7,8],致使患者長時間無法排氣和排便,極易產(chǎn)生腸脹氣以及腹壁粘連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嚴重者會發(fā)生腸梗阻。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能夠對胃腸血液循環(huán)起到促進作用,機械刺激胃腸道,加快胃腸蠕動,有助于恢復其功能,對早期排便以及排氣可起到促進作用。手術后早期活動可加強身體各個系統(tǒng)代謝,將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降低,可將患者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提升,恢復患者胃腸道運動功能,緩解腹脹,加強食欲,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物質,促進傷口愈合,降低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將住院時間減少[9-11]。
護理干預能夠對主動下床活動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恢復胃腸功能。臨床研究表明[12],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早期下床運動,有利于恢復胃腸功能。然而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早期下床運動的意義,為此在護理時應選擇科學方法制定護理計劃,對患者實施教育指導,患者依據(jù)護理人員的要求進行訓練,有助于及時排氣和排便[13]。結腸癌根治術會影響患者膈神經(jīng),阻滯信號傳出,將通氣效果降低,對患者實施膈肌訓練可提升其運動強度,將氣道死腔現(xiàn)象減少,利于通氣功能恢復[14]。手術后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和體位改變,可對肌肉組織正常運動起到促進作用,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胃管留置、開始進食、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開始進食、胃管留置、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研究過程中部分患者由于身體不適或者個人因素勉強聽從護理人員的指導,雖然進行訓練但是并不認真,未進行有效的訓練,影響了胃腸功能恢復。部分患者由于年齡和體弱等因素無法按時訓練,影響了訓練效果,因此怎樣提升此類患者的護理依從性為日后臨床研究課題。
綜上所述,對結腸癌根治術患者進行肢體運動、按摩以及全身運動,可顯著促進患者胃腸蠕動,對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存在重要臨床意義,縮短排氣、排便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調(diào)節(jié)患者心理以及精神情況,待精神狀態(tài)改善后增加運動量,對病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