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教師教學必須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漸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維,被公認為學生缺少而又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思維能力和品質。然而,對這一概念,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情況,十分不利于語文學科教學與研究的系統(tǒng)推進,難以順利落實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本文意在通過各種途徑探討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內涵,廓清迷霧,系統(tǒng)整合,以期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方便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概念界定 ;根本屬性;理想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4-0131-02
【本文著錄格式】顧生倉.批判性思維的概念界定[J].課外語文,2020,19(04):131-132.
著眼學生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要著力的重要內容。同時,思維品質的提升在學生文章閱讀與寫作過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中學語文界,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尚存在表述不清晰的情況。
概念界定,即給事物下定義,是邏輯、思維的起點。而概念,就是借以準確地把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跟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的思維形式。概念界定一般需要準確把握此概念的根本屬性。
“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柏拉圖的定義之所以顯得可笑,就是因為錯把“沒有羽毛”“兩足直立”這一人的特點當成了“人”的根本屬性。在批判性思維的概念界定上,也常有錯把原則、理想特征當成事物根本屬性的現(xiàn)象。
一
有的人認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的“從來如此,便對嗎”即是“批判性思維”的最佳解讀,進而指出,“敢于懷疑和否認現(xiàn)存的觀點和論點就是批判性思維”。后文所舉例證,又分明顯示作者并沒有真正努力去理解對方話語含義的誠意,而只是在默認自己正確的前提下,對他人思想觀念簡單否定。而所謂要“敢于懷疑”“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權威的勇氣”,看似正確,卻只是彰顯了作者的傲慢,看不到平心靜氣認真探討的誠意。的確,不加辨析的盲從是批判性思維的死敵,同樣,一味的質疑、批判也不是批判性思維的應有之義。
在陳之藩的《謝天》一文中,祖母虔誠地“感謝老天爺”與“我”“感謝老天爺”是“既多余、又落伍”的兩種理念相沖突,而隨著“我”閱歷的增加,才明白了“謝天”的意義,逐漸理解并認同祖母的話語。對暫時不理解的言語思想,“我”并沒有急著反對,而是用數(shù)十年的經(jīng)歷去理解對方,背后是做人的謙卑,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在行文中表現(xiàn)出了作者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當然,也有同學認為,作者在發(fā)現(xiàn)與祖母理念相矛盾時,采取的是擱置的態(tài)度,能看得出作者的謙恭,但很難說“謙恭”就是批判性思維。
綜上,批判性思維,需要質疑,需要否定,但它不是只有質疑、否定;批判性思維,并不排斥審辯之后的“順從”,它排斥的只是“盲目”地、一味地順從;批判性思維,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與他人不一樣,也不意味著就不能堅持己見,只要他能傾聽不同的意見,并有辨別接納對方的能力和胸懷;批判性思維,也不應該只有對對方的批判,對自我的批判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內在之義。
二
關于批判性思維,說法眾多。它可以指抓住問題要領,依照邏輯規(guī)則,不斷反省和質疑的思維形態(tài)(MBA智庫百科);或是富于辨別力的回顧性反思(百度百科);或是一種判斷命題是否為真或部分為真的方式(維基百科)。謝小慶先生以“審辯式思維”來替代批判性思維的說法,并用其所稱的“最簡單的表述”來界定這一概念: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谷振詣教授稱“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決斷而能做出合理決定的思維能力”。
以上說法,無異都頗有見地,但或失之繁冗,或失之偏頗。而布魯克·諾埃爾·摩爾的定義——“對思維展開的思維”即是批判性思維,如此簡潔,令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比較之下,可以發(fā)現(xiàn),摩爾的定義沒有把批判性思維陳述得高不可攀,而又確實把握住了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屬性,并同其他的思維形式區(qū)分了開來。而其他的定義陳述并非單純的概念界定,而是把批判性思維的理想特點、原則或目的也雜糅了進來。謝小慶先生更是把思維手段、審辯態(tài)度和最終策略選擇的整個過程都包含了進來。
谷教授在批判性思維領域做出的貢獻無法被忽視,但筆者無法認同其將批判性思維等同于思維能力本身的說法。筆者認為,批判性思維,首先應是一種思維活動。正如摩爾所說:“當我們考量某個主意好不好的時候,我們就在進行批判性思維。”同時,谷教授所說的“做出合理決定”或者“做出合理論證”也是批判性思維的理想和目的,并非批判性思維活動本身。
梳理以上信息,筆者認為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可采用摩爾的說法,即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某種既存的理念或行為是批判性思維的對象;對命題是否為真進行判斷,或達成做什么的決斷,是其目的;言之有據(jù)、包容異見、敏銳、理性、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對象等等是其理想特征或一般標準,不可與批判性思維必須的內涵屬性相混淆。
三
有的人認為“批判性思維”一詞與英文的“criticle thinking”原意存在較大距離,而主張采用其它的譯法,比如謝小慶的“審辯性思維”,龔亞夫的“評判性思維”,劉淑儀、何漢權等所稱的“明辨性思考”……然而,筆者認為采用“批判性思維”的說法仍然是最合適的,無庸改為其它。
英文“critical”(批判的)這個詞源于希臘詞“kritikos”,意思是“分辨力”“決斷力”或“決策能力”。而“批判”二字組合,即有逐個分辨以定真?zhèn)蝺?yōu)劣的意思。以“criticle thinking”和“批判性思維”來指稱“對思維展開的思維”,都是非常合適的。
“批”,形聲,從手,比聲?!氨取北玖x為“等列”、“逐個隨同”?!笆帧迸c“比”聯(lián)合,表示用手逐個拿取物品,做同樣的連串動作。判,形聲兼會意,從刀,半聲?!墩f文》中解“判,分也?!庇信懈睢⑴辛阎?。可見,“批判”二字組合,“逐個分辨以定真?zhèn)蝺?yōu)劣”是此詞的自然之義。
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批判”曾被用作對已經(jīng)認定為“錯誤的”思想或言行進行批駁,或是出于某種目的的“找茬”之類。但我們不能就此拋棄了“批判”二字的基本意義,就像不能因為別人占了我們家的房子,就干脆將自家房子拱手相讓了事。
而且,僅僅把“批判性思維”一詞當作是對英文“criticle thinking”被動的翻譯,忽視了“批判性思維”這一活動的自生性,好似批判性思維僅是我國人民缺少、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品質。其實,根據(jù)摩爾和谷老師的定義,我國自古以來,都一直在進行著批判性思維的實踐?!拔崛杖∥嵘怼?,“博學慎思明辯篤志”。我們是與其它語言文化群體各自找尋合適的詞語來指稱這種對思維展開的思維這一活動的。
綜上所述,用“批判性思維”來指稱“對思維展開的思維”這一活動,是十分恰當?shù)?。其它的一些“譯法”,由于過于強調了批判性思維的理想特征和要求,反倒不如本來就是強調思維過程的“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來得清晰簡潔。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6.
[3]谷振詣,劉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美)Moore.B.N.批判性思維(第10版)[M].朱素梅,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
[5](美)Moore.B.N.批判性思維(第9版)[M].朱素梅,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6](美)朱迪絲·博斯,岳盈盈,譯.獨立思考——日常生活中批判性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