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1]、《漢語大詞典》(第1版)[2]中均收錄了詞匯“天知道”,并為其設立單獨的解釋詞條“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分辨”。由此可知,“天知道”已經由短語演變?yōu)楝F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一員。
“天知道”是由三個字組合且定型的語言單位,一般被稱為三音詞,學界對三音詞還有其他命名,如“三字格”“三字詞”和“三字語”等。
三音詞一般有三種組合形式,分別為“1+2式”“2+1 式”和“1+1+1式”,其中以“1+2 式”和“2+1式”最為常見?!疤熘馈睂儆凇?+2式”,是由“天”和“知道”兩個詞組合并凝固定型而成。
“天知道”在現代漢語中多以凝固形式出現,表達說話人對當前事件或情形不清楚,不明白,例如:
(1)通過公開,剎住了大吃大喝和揮霍浪費歪風,控制了非生產性開支。以往“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公開后變成了“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人民日報》1998年6月12日)
雖然“天知道”已凝固定型為詞,但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以主謂短語形式出現的用法,表示“老天知道”,例如:
(2)那大哥揪著女的發(fā)髻,跪到神桌邊去,問她:“還有什么話說?”女的說:“沒有什么說的。冤有頭,債有主。凡事天知道。” (沈從文《湘西》)
除此之外,“天知道”還進一步虛化,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了話語標記的性質,用來表達說話人對當前情況或結果的難以理解或無法分辨,例如:
(3)天知道,她這樣站了多久,直到他發(fā)現,穿著單薄的連衣裙的姑娘顫抖起來。(西財紅社《英國紳士與愛爾蘭女工——恩格斯的愛情故事》)
(4)天知道,這些理論和思路是不是在將來會給某個物理或者化學理論開道,打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來。(曹天元《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基于此,本文通過收集和分析語料,先從歷時角度探究“天知道”的詞匯化進程,后從共時層面分析其在句中的話語標記功能。
“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為會意字,下面是正面的人形,上面指出頭的位置,本義為人的頭頂?!墩f文解字》卷一一部釋“天”,其義為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漢語大詞典》(第1版)收錄了“天”的19個含義,主要包括方位、時間、萬物主宰者、自然之體等。例如:
(5)乃命義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周《今文尚書》)
(6)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周《今文尚書》)
由此可知,“天”在古代常用來指代某些未知的事物和力量,對先民具有護佑和領導的作用,而先民對這種事物和力量懷有敬畏和臣服之心,對“天”的指示絕對服從。
“知道”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其含義為:對于事實或道理有認識,懂得。在古代漢語中,“知”和“道”是兩個單獨的詞。“知”表“曉得,了解”?!暗馈北怼笆吕?,規(guī)律”?!爸馈毕噜徥褂玫暮x為“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最早出現在戰(zhàn)國時期,例如:
(7)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 (戰(zhàn)國《呂氏春秋》)
兩晉時期,“知”與“道”相鄰出現新的含義,“道”表“道路”,“知道”即“認識道路”,例如:
(8)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 (晉干寶《搜神記》)
唐代,“知道”出現現代漢語的常用含義“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例如:
(9)山僧見我衣裳窄,知道新從戰(zhàn)地來。(唐楊汝士《建節(jié)后偶作》)
明清時期,“知道”常用于公文詔令,表“知悉”之意,例如:
(10)奉圣旨……知卿已在途,朕心慰悅。炎天遠道,宜甚加調攝,用副眷懷,便從容些行不妨。吏部知道。(明張居正《奉諭還朝疏》)
清代、民國時期,“知道”還可表“厲害”,前可用數量詞“一個”修飾,也可單用“個”,例如:
(11)金榮如此欺負秦鐘,連你們爺寶玉都干連在內,不給他個知道,下次越發(fā)狂縱。(清曹雪芹《紅樓夢》)
例(10)(11)的用法僅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并未保留。
由此可知,“知道”由短語凝固成詞是以唐代為界的,唐代之前,“道”具有實際含義,唐代以后,“道”的含義逐漸隱沒,“知道”的含義由“知”承擔。
在古代漢語中,“天知道”是由“天”和“知道”組合而成的主謂短語,“天”是被陳述、說明的對象,“知道”是用來陳述、說明對象的動作行為,其含義為“老天知道”。“天”和“知道”相鄰使用的形式最早出現在宋代,例如:
(12)老去愛持齊物論,誰管彭殤壽夭。待細說、教天知道。(宋劉克莊《賀新郎——已未九日同季弟子侄飲倉部弟免庵,艮翁、宮教來會》)
此處“教天知道”即讓天知道,“天”是想讓知道的對象。這一時期關于“天知道”的語料較少,主要出現在詩詞中。至元朝起,“天知道”的使用明顯增加,元曲、小說中都有出現,表達的含義不變,與此同時還出現了“神天知道”“老天知道”“上天知道”“蒼天知道”“皇天知道”等形式,例如:
(13)【朝天子】母親呵壽高,您兒呵不肖,不想咱人死呵天知道。(元《全元曲·雜劇3》)
(14)宋敦想道:“我今日為求嗣而來,做一件好事回去,也得神天知道?!保黢T夢龍《警世通言》)
(15)寶玉還要說話,因見麝月在那里,不好再說別的,只得一面同麝月走回,一面說道:“罷了,罷了!我今生今世也難剖白這個心了!惟有老天知道罷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
(16)多積些口中德上天知道,保佑你今年子翻個大稍。(清劉省三《躋春臺》)
(17)上有蒼天知道。必然還報。(明劉知遠《白兔記》)
(18)現在我既不怨天,又不怨人,只要我居心無愧,皇天知道就罷了。(清西泠野樵《繪芳錄紅閨春夢》)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天知道”仍然是“天”和“知道”的臨時組合,表達的含義也是二者含義的疊加。人們對“天”也有“老天”“上天”等稱謂,所以也會出現“老天”“上天”等與“知道”的組合形式,表達的含義不變。
清代,“天知道”的結合更加緊密,在使用中開始出現肯定形式表否定的用法,進入詞匯化的最后階段,在這種用法中,“天知道”一般與“只有”“罷了”等詞共現。例如:
(19)但據“唐書藝文志”記載,有“武氏字?!币话倬?,現已亡佚,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也就“只有天知道”了。(清蟲天子《香艷叢書》)
(20)襲人細揣此話,好似寶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勸,因嘆道:“天知道罷了?!?(清曹雪芹《紅樓夢》)
例(19)中,“也就只有‘天知道’了”,其含義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例(20)結合上下文內容可知,“天知道罷了”是襲人對寶玉質問的回應,原因“天知道”,即隱含自己不知道的意思。
現代漢語中,“天知道”表否定成為其主要用法,例如:
(21)“就如你所說罷,攤牌攤出什么樣的結果來呢?”小蝎兒搖搖頭?!澳侵挥刑熘??!?(司馬中原《狂風沙》)
(22)不管怎么說,短時間內是征服不了她啦,天知道什么時候能如愿呢。(克拉林《庭長夫人》)
例(21)中,“小蝎兒搖搖頭”即表明“只有天知道”表不知道的否定之意,例(22)中,“天知道”后出現疑問代詞,也是一種否定的用法。
至此,“天知道”在短語“老天知道”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表示否定的含義,表明其已經完成了詞匯化。
“天知道”的含義會發(fā)生上述變化,究其緣由還是在于人們對“天”的理解。“天”是初民信仰體系的核心,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先民們不了解自然,面對自然帶來的巨大災難,根本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唯一的做法就是將其訴諸于充滿神秘感的上天,對其充滿敬畏之情,并賦予其某種意志。哲學上提出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也被稱為“天子”,這都表明神秘莫測的上天是人類的主宰,對人類的一切情況了如指掌。因此,天可以知道人類了解的事情,也可知道人類不了解的事情。通常使用主謂短語的“天知道”時,說話人是希望人類的主宰者明白自己的處境和想法,并對自己的行為給予一定的評價。而對于詞匯“天知道”,說話人一般強調自己所說的情況只有人類主宰者才能夠領會,普通人都無法理解,因而有了否定用法。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天知道”在表否定時一般與“只有”“罷了”等詞共現。
在“天知道”成詞之前,古代漢語中與主謂短語“天知道”表達相同含義的形式還有“天知”,并且“天知”的使用頻率遠遠超過“天知道”,當“知道”取代“知”成為常用詞時,“天知道”才漸漸取代“天知”成為高頻使用的結構,也加快了它詞匯化的進程。
由董秀芳(2007)對話語標記作出的判斷標準可知,話語標記是依存于前言后語、劃分言語單位的依附成分,其存在并不影響命題的真值意義,基本不具有概念語義。它標志說話人對于話語單位之間的序列關系的觀點,或者闡明話語單位與交際情境之間的連貫關系。話語標記也可以表明說話人對所說的話的立場和態(tài)度,或者對聽話人在話語情境中的角色的立場或態(tài)度[3]。
“天知道”在成詞之后語義進一步虛化,逐步成為表明說話人立場或態(tài)度的話語標記,用來表達驚訝或者消極的語氣,例如:
(23)天知道,這么小的地方,居然也擺出官僚作風來了?。只稹渡侥沁呅值堋罚?/p>
(24)天知道,跟他這樣的好人一塊過日子,總是感到精神上的不平衡,總像失落了什么,找不到似的,更談不上有什么溫馨甜蜜的愛情。(《讀者》1985年6月,總第52期)
例(23)句中出現“居然”,可知句首的“天知道”有表驚訝的意味。例(24)由“天知道”之后的句子可推斷其表達的是消極語氣。
“天知道”成詞之后,其在句中的位置比較自由,既可出現在句首和句尾,也可出現在句中,如:
(25)天知道他們是怎么打聽到群眾出版社并找到我的住處的。(張平《抉擇》)
(26)為什么在四天以后連審訊也不曾正式審訊過一次,又即松松快快為人趕出牢外?只有天知道。(沈從文《老實人》)
(27)拉拉:您是有品味的女人,可您穿的天知道是什么。如今有誰還像您這副打扮?還有您的發(fā)型,您最后一次去美發(fā)廳是好久以前了吧?……您用的香水四盧布一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婭《青春禁忌游戲》)
在這些例句中,“天知道”的位置并不固定,例(25)的“天知道”可以移至句末,例(26)的“天知道”可移至句首,例(27)的“天知道”可移至“可”之后,移位后,句子的含義不發(fā)生任何變化。
除了可以出現在句子中,“天知道”還可以作為獨立語出現在相關小句或句群之前,也可以出現于其后。例如:
(28)天知道,這個人把他那無著落的心,寄托到些什么事情上面,居然就有勇氣活下來! (沈從文《煥乎先生》)
(29)頭頂長著藍色的毛邊,用來漂浮自己,還長著些須是起感觸作用的,那根長須或許是用來泊岸用的。天知道。(戴維·赫伯特·勞倫斯《袋鼠》)
例(28)(29)的“天知道”不與其他成分構成句法單位,在功能上可看作一個認知性插入語,其轄域是整個句子。這時,“天知道”的詞匯意義已經虛化,只是表明說話人對當前情況的難以分辨,不影響句子的真值。并且,由于表達認識情態(tài),所以“天知道”的語義主觀化了,開始具有了主觀性。
當“天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已發(fā)生的事實時,“天知道”在情態(tài)功能之外,又產生了話語連接功能。例如:
(30)我這樣一拐一瘸,這樣殘缺其形,我的公爵爵位又哪兒值得半分一毫,顯然我在這一向一直把自己看錯了。天知道,她卻是另眼相看,把我抬得很高,雖然我還有些莫名其妙。(莎士比亞《理查三世》)
(31)在給家里和親戚朋友寫信時,我總是打腫臉充胖子,說自己生活很好,已經有“汽車”了等等,并讓家里人等著我寄一大筆錢。天知道,我在這里每天幾小時幾小時拼死拼活的干了幾個月,才掙了不到3000美元。(《人民日報》1991年07月27日)
在例(30)(31)中,“天知道”處于敘述的主線上,引進小句或者句群,將敘述向前推進,雖然去掉后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但會影響句子的連貫性。這里“天知道”的主要作用是銜接前后的句子,并指示讀者正確理解話語之間的關系。因為此時“天知道”前后的句子并不呈正態(tài)發(fā)展,而是與預期相反。
許濤(2009)認為,話語標記“天知道”來源于“天知”[4],類似董秀芳(2007)中“誰知道”來源于“誰知”。但董秀芳認為“誰知”在唐代即產生了話語標記的用法,“誰知道”是沿著“誰知”的詞匯化路徑發(fā)生了同樣的變化,并在口語中使用頻率更高。我們通過考察語料發(fā)現“天知”在古代雖然使用頻率高于“天知道”,但并未發(fā)展成為話語標記,其含義一直停留在“老天知道”的階段。因而我們認為話語標記“天知道”是在短語“天知道”詞匯化為詞之后又進一步虛化的過程中形成的。
“天知道”是由主謂短語發(fā)生詞匯化而進入詞的范疇,之后進一步虛化成為話語標記。在這一過程中,“天知道”的高頻使用含義由“老天知道”逐漸演變?yōu)楸矸穸?,且多用于口語中。另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含有“天知道”的語料很多來自外國文學作品,由God knows翻譯而來,由此可知,“天知道”在其他語言中也有類似的含義和用法,日后可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