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到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關系到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小學語文教學思辨課堂卻仍然不夠成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思辨能力和思辨習慣均沒有得到有效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語言教學的矛盾點,通過認識矛盾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在教學中關注文本語言的空白內容,以此激活學生的思辨觀點。將思辨思想引入課堂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能夠在思辨探究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言語品質,促進學生思想的成熟與進步,最終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素養(yǎng);語言表達;思辨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3-0059-02
【本文著錄格式】杜淼.關注言語表達 ? 點亮思辨課堂——小學語文思辨閱讀策略例談[J].課外語文,2020,19(03):59-60.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有所提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成為小學語文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有效落實。思辨能力,一方面體現思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彰顯了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思辨最核心的內容是公正、開放、求真、反思。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給學生不一樣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始終保持正確的反思態(tài)度,而并非一味地遵守規(guī)則,墨守成規(guī)。關注語言表達點亮思辨課堂,就是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提高學生思維品質,通過引導,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發(fā)展。在總結和吸收先進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思辨閱讀可以從如下幾點展開。
一、關注閱讀文本中存在矛盾的地方,激發(fā)學生思辨意識
小學語文學習過程本質就是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通過高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不斷被激活,思辨意識也能夠有效得到激發(fā)。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文本中存在矛盾的點,讓學生在充滿質疑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思考與總結,這樣一來,學生的表達欲望能夠有效被激活,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出學生的認知起點,給學生更好的教學指導。閱讀教學本就是一個交流分享的過程,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通過語言經驗的傳遞,喚醒學生思辨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格。為此教師要從教學過程中進行總結與提升,巧妙抓住文本語言矛盾的地方,并且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理解矛盾,解決矛盾,形成思辨的好習慣。
例如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特征進行設計和分析。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事物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他們愿意深入思考,樂意分享,抓住學生的這一特征巧妙設計問題,將文章中存在矛盾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學生便能夠有效地融入課堂學習氛圍中。《丁香結》一文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對丁香結中的“結”字存在疑惑,明明是開得嬌羞的花,為何在古詩詞中頻頻稱之為“丁香結”。本來“丁香結”寄予的是愁,作者又有了什么思考?她是如何來體現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巧妙地抓住這一矛盾點進行分析和歸納,結合作者給出的解釋與學生共同探討。由此引申,《古詩詞三首》三個作者的人生又有什么“丁香結”?各自的人生態(tài)度是什么?在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辨意識被激發(fā)出來,而文本中的矛盾成為了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藥引子”。學生在思考中,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中的意蘊。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從文章存在矛盾的點或是理解不透徹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分析與探討。結合文章的實際情況,每位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生活中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矛盾點,學生便能夠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在自己的寫作與生活中,也能形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在思辨中產生覺悟,而且也能踐行到生活中。
二、關注文章留白,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訓練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文字表面,往往追求逐字逐句的解析與鑒賞,這樣雖然能夠加深學生印象,但是教學效率太低,同時忽略了文章語言表達特點與表達方式的變化,這樣一來,文章中經典的深層次內涵無法得到彰顯。閱讀作品首先要把握語言文字的意義,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分析,品位出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希望,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從而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的嗅覺。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重點放在情感表達的字句,放在文本留白的部分,這些內容雖然被忽略,但卻是最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受的素材。
例如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的學習中,教師應當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解釋說明,對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偉大地位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帶著別樣的情感融入閱讀活動中。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配合恰當的講解,讓學生懂得“少年閏土”與“我”所處的大環(huán)境。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今時代許多小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月色下看瓜刺猹的場景,魯迅先生精妙的文筆能給學生帶來想象留白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配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農村相關的視頻,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沖擊,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下,加深對文章背景的理解,更加明白友誼的真誠與可貴。文章最末還提到了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結局,兩人自分別后互送幾次禮物,很少有聯系往來,針對這部分留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比如當“我”收到閏土的禮物時是何種表現,或者是假設作者與閏土相見,會是怎樣的情形,這些留白給了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利用留白進行思辨訓練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關注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生思辨能力
語文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學科,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巧妙地將生活實際與識別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將閱讀與生活相結合。語言表達能力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與實踐來實現這一目標。具體而言,文本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教學活動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式。思辨能力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具備思辨能力的學生對事物能夠有強烈的認知,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課文講解入手,為學生普及一定的歷史知識,比如開國大典的基本流程,文章配圖中的關鍵人物等。在基礎知識講解之后,教師可以從閱讀感受的角度出發(fā),和學生展開交流,與學生共同討論看完文章之后的感受。此外,教師還應將文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可以向學生描述自己觀看國慶大閱兵的感受,并結合“國慶節(jié)”的一些愛國活動進行分享。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聯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國慶,在與生活所見所聞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認同感,這對學生的成長很有幫助。思辨能力培養(yǎng)本身就需要學生多思考多感受,所以說將文本與生活實際結合是強化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思辨閱讀的實施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共同實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通過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思辨意識,通過關注文章留白,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訓練,將文本與生活相聯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思辨課堂中自我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志娥.小學生以課外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35).
[2]余黨緒.比教學范式建設更迫切的,是改善我們的思維——關于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8(1).
[3]吳靜靜,魏登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病例分析及深度閱讀策略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8(26).
[4]柳亞芳.思辨之旅,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