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是個神童。據(jù)說生下來才六七個月,就能默識“之”和“無”兩個字,后世稱識字不多為“略識之無”,就是從這里來的。長大后,白居易的勤奮程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他在散文《與元九書》中寫道:“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fā)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shù)。蓋以苦學力文所致,又自悲矣。”意思是說:我白天作賦,晚上練字,中間還抽空寫詩,根本顧不上休息。長此以往,口舌生瘡,手肘起繭,最后更是未老先衰,發(fā)白齒松,而且視力嚴重受損,眼前常常像有無數(shù)的蒼蠅在飛舞,這些都是刻苦學習,努力創(chuàng)作造成的,想起來,忍不住對自己有一點心疼。
白居易的奮斗史證明了一句話:所謂天才,不過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當然,白居易獲得的回報也是豐厚的,16歲時他就寫出了家喻戶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當然,提起白居易,就不得不提“新樂府運動”。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代表詩人就是白居易、元稹,二人也因此合稱為“元白”。白居易一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xiàn)實而作?!顿u炭翁》就是這樣一首“為時” “為事”所作的詩篇。
這類詩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淺白平易,就連不識字的老婦人都能聽懂。每次讀到“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我的內(nèi)心便會涌起陣陣心酸。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每日塵灰洗面,十指烏黑,在南山中伐木燒炭。那“咚咚”的伐木聲,那繚繞的炭煙,仿佛生命最絕望的掙扎。對于老人而言,賣炭所得的錢,是維系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天寒地凍,你看他身上那件薄薄的衣衫,粗笨的針腳,仿佛一聲聲嘆息?!袄咸毂S樱倮湟稽c吧,再冷一點吧!”這哀求的聲音在心頭盤旋又盤旋。
第二天清晨,牛車拉著炭在一尺厚的積雪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從晨光微曦到冬陽高懸,這其中行路的艱難可想而知。而所有努力換來的卻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的悲憤與無奈。
那么,賣炭翁究竟虧了多少?據(jù)史料記載,天寶年間(742年—756年)的木炭價格,中等質量每斤大約1.5文,中等質量的絹價每匹460文。就按天寶年間的物價來算,賣炭翁的一車木炭等于是五折,說是血本無歸應該距離事實不遠。
白居易《賣炭翁》大概創(chuàng)作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考慮到中唐以后物價飛漲的因素,基本生活用品木炭價格上漲肯定會超過紗、綾這些耐用品。所以,賣炭翁賠得只會更多。
黃衣使者、白衫兒為什么敢如此豪橫?物價就由他們隨口而定?市場管理部門哪去了?這一切還得從詩中尋找答案——白居易的《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小序,標注說明這首詩的主題?!顿u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據(jù)《舊唐書·張建封傳》載:“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焙喍灾?,就是市場的價格由太監(jiān)們說了算。一個賣炭的人,既不敢怒,更不敢言。白居易實在看不下去了,揮筆寫下這首《賣炭翁》,他用最樸素的文字,表達出內(nèi)心最大的憤慨。
(郭學萍,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