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陳兵
四○七年,后燕皇帝慕容熙的皇后符訓英死了。為讓符氏在墓中仍享受 “巧思 ”的服務,慕容熙殺嫂:
慕容隆妻張氏,熙之嫂也,美姿容,有巧思。熙將以為苻氏之殉,欲以罪殺之,乃毀其禭靴,中有弊氈,遂賜死。(《晉書 ·慕容熙載記》)有巧思,張氏殺。如此不祥褒獎引出一個被
主流研究視野忽視的關鍵詞:巧思?!抖迨贰分校坝星伤?”之譽頗不易得。自
《三國志》首稱諸葛亮 “長于巧思 ”,下至明清,獲譽者多為天文歷算或工程營建方面杰出人物。另一方面,“有巧思 ”亦近邪佞,易招禍,張氏不算寂寞。
正如李約瑟之問所集中表達的問題:十八世紀西方的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沒有發(fā)生在東方的中國?中國古無科學技術之說,也未產(chǎn)生與現(xiàn)代科學類似或接近的學科分類。天文歷算、營造法式、都水考工之類,大致都是基于民生實務與行政管治而產(chǎn)生的對應性安排。古漢語描述科技方面的詞貧乏含混,大致不外技、技(伎)巧、方伎、術藝、巧智,而說一個人喜鉆研、懂技術,有超出普通士人、文官知識范疇的可資實務的專才特長,通用說法便是 “有巧思 ”。但此詞詭魅飄忽,暗藏殺機。何以然?須溯源。
兩千多年前,一只木(竹)鳥飛上天?!赌?·魯問》: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惫敯慵呆敯?、魯班。
新版本很快出來?!俄n非子》說,墨子發(fā)明木鳶,“蜚(飛)一日而敗 ”。其后《淮南子》又讓兩人共同列名:“魯般、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
東漢王允著《論衡》,大發(fā)疑古之辯,引出魯班 “巧罪 ”:世傳魯般 “為母作木車馬、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qū)不還,遂失其母 ……魯般巧,亡其母 ”。
在別處,魯班之巧也被視為可能危及人母?!抖Y記 ·檀弓》:季康子葬母,魯班推薦其使用新發(fā)明的木工器械,有人大罵:“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毋以嘗巧者乎?則病者乎?噫!”
魯班 “巧罪 ”在民間傳說中繼續(xù)荒忽遠騖?!冻皟L載》謂魯班為敦煌人,騎自制木鳶到?jīng)鲋萏嫒嗽焖?。其父偷開木鳶,飛到吳會,被視為妖人殺了。故事末尾說:“六國時,公輸般亦為木鳶以窺宋城。”這一來,事件又被拉回到兩大巧人公輸與墨子辯難斗法之時。
《墨子 ·公輸》說,公輸般為楚造云梯將以攻宋,墨子赴楚見公輸與楚王,通過辯難和攻守模擬,證明楚無勝算,成功弭兵。記木事的《墨子 ·魯問》,即在《公輸》之前: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巧,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蹦又^公輸般木不巧的理由是 “故所為巧 ”,即巧的實用性和性價比。之前公輸炫夸他發(fā)明的鉤強,吳人用此武裝舟師打了勝仗,為有大用,但也遭墨子否認。這回墨子的王牌是 “義之鉤強”,巧的評判標準,被置換成道德倫理和社會效益?!俄n非子》中,木鳥再次出現(xiàn):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先生之巧,蜚一日而敗。弟子曰:至能使木鳶飛?!澳釉唬骸拔岵蝗鐬檐囌咔梢?。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于歲數(shù)。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拙為鳶?!?/p>
同因?qū)嶋H功用不如車,巧鳥木鳶不免自承丑拙。讓墨翟自我否定,還加上惠子評論,更是以矛攻盾。墨翟也屬咎由自取,“非巧 ”話頭原由他起,“轄巧
拙”(功利的)、“義之鉤強”(道德的)都是他定的調(diào)。墨翟與魯班兩大巧人當初在 “巧”上互相攻難,已大不堪,孰料到了戰(zhàn)國晚期,竟被 “自覺 ”為墨翟的自否、自限,個中消息足發(fā)深思。
“巧”的故事在繼續(xù)杜撰生發(fā),如“偃師之巧 ”,事見《列子 ·湯問》。外國所獻工人偃師用革木膠漆等物造成的倡優(yōu)機器人歌合律,舞應節(jié),無異真人,還向周穆王侍妾拋媚眼。穆王要殺偃師,偃師只好 “剖散倡者 ”,而“合會復如初見 ”。穆王嘆服:“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末了加上一句:
夫班輸之云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zhí)規(guī)矩。這使中土兩大巧人噤聲的段子由弟子傳述,更具戒儆折辱。不過
“時執(zhí)規(guī)矩 ”總算指涉對 “巧”之標準和應用的另一設定:可為客觀取則的規(guī)矩銓衡?!搬屢?guī)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韓非子·飾邪》)這是從另一路向?qū)η傻暮蠂c否定,將巧與其成果 “規(guī)”對立起來,以規(guī)制巧。四百來年后,葛洪用一份清單回應了韓非:“有似堅白厲修之書,公孫刑名之論,雖曠籠天地之外,微入無間之內(nèi),立解連環(huán),離同合異,鳥影不動,雞卵有足,犬可為羊,大龜長蛇之言,適足示巧表奇以誑俗,何異乎畫敖倉以救饑,仰天漢以解渴?!保ā侗阕?·應嘲》)這份清單所列,正是別墨時代墨家與名家巧思深辯的系列命題。“中國古代哲學莫盛于 ‘別墨 時代??础赌q》諸篇,所載的界說,可想見當時科學方法與科學問題的范圍。無論當時所造詣的深淺如何,只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范圍,便可推知這一支學派,若繼續(xù)研究下去,有人繼長增高,應該可以發(fā)生很高深的科學和一種 ‘科學的哲學 。不料這支學派發(fā)達得不多年,便受一次根本的打擊。這種根本上的打擊就是莊子一派的懷疑主義。……古代哲學中絕的第二個原因,便是荀子、韓非一派的狹義的功用主義?!保êm:《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華書局二○一三年版)胡適的嘆悼回響不絕。
若明了對巧的內(nèi)外合圍 ——從巧者互攻、自戒到外部的懷疑否認,從狹隘功利、道德正義的比較到作為巧之成果的規(guī)矩的異化 —的傳統(tǒng)從何而來,嚙指之疼,會如電擊: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呂氏春秋 ·審應覽》)周鼎是先王彝器,倕為堯時巧匠,傳其發(fā)明規(guī)、矩、準繩等,兩者的權威均為后世賢王巧匠無法比擬。周鼎刻畫巧倕形象,但讓他自嚙其指,意即不可一味追求大巧而必須有所限制摧折。而早在《呂覽》之前,莊子已經(jīng)發(fā)出折指令: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莊子 ·胠篋》)
道家棄智絕圣,自可折指。圣王治天下,儒墨法術之士濟世佐時,百工之巧不可不用,關鍵在于對巧實施控制,使巧者互攻,時自龁指。自先秦始,“周鼎著倕”這套鉤具已初步配齊 “金抓三爪 ”,即義之鉤強(以德制巧)、不如轄(功利主義)、以規(guī)制巧(異化反噬),作為鼎倕之抓在不斷成熟并外化為社會意識與權力話語的過程中比選合成的新詞,巧思恰如一支時而疼痛的憂傷手指,它被殖入使命,即將 “巧”的水平與模態(tài)抑制在這位于亞洲東南部完整而相對平坦的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廣闊地域?qū)夹g創(chuàng)新消極保守的需求之下。
《說文解字》:巧,技也,從工丂聲。工之熟者達乎巧?!斗窖浴罚骸案l、貌,治也。吳越飾貌為竘,或謂之巧?!敝巍椧喙ぶ畬?,引申為冶容飾貌。《詩經(jīng)》之《衛(wèi)風 ·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缎l(wèi)風 ·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洱R風 ·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臧兮。巧笑、巧趨都美好,一涉思慮言說就變味?!缎⊙?·巧言》諷刺當軸者“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墩撜Z》中“巧言令色 ”“巧言亂德 ”數(shù)數(shù)出現(xiàn),均為鮮仁敗事;“巧言破律 ”更被孔子列為必誅之罪。其后道家的虛無懷疑與墨家道德主義、儒家的狹隘功利聯(lián)手夾擊,巧之況味,江河日下。
一是與社會治理與教育設計協(xié)同,從專業(yè)價值與社會角色諸方面,對巧擠壓、擠出。《禮記 ·王制》:百工之人 “不貳事,不移官,出鄉(xiāng)不與士齒 ”?!豆茏?·小匡》: “士農(nóng)工商四民 ”不可使雜處,“工必就官府?!薄敖穹蚬と狠投萏?……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 ……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边@種世代聚居勞作的管理模式以匠為師,手目相傳,只要簡單的手藝可以滿足致遠負重的基本需求,車轄永遠巧于木鳥,“巧”被錮滯在不斷重復的簡單操作中。工匠多不識字,遑論記錄積累?!叭藗儗@些技術細節(jié)所知較少主要出于社會因素,致使能工巧匠們掌握的秘訣不能公之于世。不過我們還是能不時找到某些文字記載?!赌窘?jīng)》的作者是著名寶塔匠人喻皓;此書一定是他口述而成。他雖然不識字,卻仍然能把自己所知所學傳給后人。”(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中華書局二○一七年版)。喻皓屬例外,絕大多數(shù)的匠人的經(jīng)驗與技巧無法得到記錄,也就不能積累并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技巧、技術無從顯示其核心價值與專業(yè)地位。上則巧士不尊,下則百工非巧。從“大巧 ”“巧人 ”“巧士”到“巧官 ”“巧宦 ”“巧婦 ”等,巧一路紆尊降貴,流落民間,或寄身于游戲消遣和民俗,如月下乞巧、被李約瑟稱為 “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 ”的七巧板;或賤俗在中下層女性的取名中,如《水滸》之潘巧云、《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之三巧兒、《紅樓夢》的賈巧姐。周郎巧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借詞義引申不斷植入觀念,使巧浸潤道德原罪,充滿疑變。奇巧、文巧、曲巧、巧詐、巧佞、巧法、邪巧、玩巧、傾巧、利口巧辭、深文巧詆 ……疊疊而來,撟舌驚心。而雖然咬龁不斷,工倕卻不能收巧縮指。作為有別于經(jīng)史策試、刀筆法律的技巧營造、天文水利等方面?zhèn)€人能力的界定,巧仍是最合適的表述,它將這種意識形態(tài)難以控制的危險力量描述為個人的、偶然的,至多是家傳的,避免、推遲用普適的制度比如學科設置、學校教育去接納它,后者可能引起社會結(jié)構(gòu)、分工等的變化。個人之巧匯集、整合,也可能成為引發(fā)變數(shù)的創(chuàng)新力量。另方面,僅一巧字已不克其負,當又一個墨翟、魯班級的大巧人出現(xiàn)在三世紀初葉,在陳壽《三國志》中,“巧思”終于鏗然出世:“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巧固命薄,思也多舛。
《爾雅 ·釋詁》:“悠、傷、憂,思也;懷、惟、慮、愿、念、惄,思也?!庇滞瑫夺層枴罚?“悠悠、洋洋,思也?!睋P雄《方言》: “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之無寫。江濱謂之思,皆相見
喜有得亡之意也?!薄稜栄拧犯嬖V人們思之初義是憂傷,憂傷生念慮;《方言》釋“思”,竟帶出屈子投江的悲風回響。古之謂 “思”,底色是悲涼肅殺,未可簡單對應于思念、思考、創(chuàng)思。
其一,思作為強烈情感自始帶著多種可能和傾向?!对娊?jīng) ·》之“思無邪 ”,“思”為助詞,孔子借為 “思想、思慮 ”。詩三百思無邪,別處的呢?換句話,也就是思或邪,思可邪。如何防邪?“君子思不出其位?!保ā墩撜Z》,《周易》)這也是圣賢們對巧的要求:“巧而好度,必節(jié)?!保ā盾髯?·仲尼》)如此一來,巧與思湊一塊,褒則巧且思,貶則佞而邪。
其二,巧的個人化與思的感性化,共同區(qū)隔、消解技術的積累、傳播并形成理論體系?!拔釃L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荀子 ·勸學》)此類語境中,“思”被視為多向而飄忽的低層次精神活動,而非系統(tǒng)化、理性化的 “學”,與巧這種高度個人化、隨機化的技能或者說天賦結(jié)合,沉滯為帶著倫理道德印記的介于情感與思維間的含混工作方式?!坝星伤?”遂自帶颶風,使經(jīng)驗和技術在整合、細分并向理論升級發(fā)展的路上飄忽難安。
一八九四年,鄭觀應《盛世危言》刊行。鄭氏指出西方之強 “源于汽學光學化學電學 ”,但又認為這此種學科分類中國古已有之:
……一則化學,古所載爍金、腐水、離木,同重體合類異,二體不合不類。此化學之出于我也。一則重學,古所謂均發(fā),均懸輕。重而發(fā)絕,其不均也。均其絕也?莫絕。此重學之出于我也。一則光學,古云:臨鑒立影,二光夾一光。足被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被上光,故成影于下。近中所鑒,大影亦大,遠中所鑒,小影亦小。此光學之出于我也 ……誰謂中人巧思獨遜西人哉?以中國本有之學還之于中國,是猶取之外廄,納之內(nèi)廄 ……鄭氏所引古人關于化學、重學(即力學)、光學等的論述,基本
出自《墨子》?!岸际怯捎谀业暮笕?,于‘宗教的墨學 之外,另分出一派 ‘科學的墨學 ?!薄埃ā赌q》六篇)全沒有一句淺陋迷信的話,都是科學家和名學家的議論。”(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當年卻被譏斥為 “倍譎不同 ”(《莊子 ·天下》)、“示巧表奇以誑俗 ”(《抱樸子》),相關的探索中絕,《墨子》長期被打入冷宮。當中國面臨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鄭觀應才拾起話頭,要把 “操御水御火御風御電之權衡 ”的功夫收回中國 “內(nèi)廄 ”,“巧思 ”則仍然是他用來比較中西科技的主要概念。考察從 “倍譎別墨 ”到“盛世危言 ”二千來年間 “巧思 ”發(fā)揮的效應,主要有三:泛化,邊緣,消解。
其一,巧思所指對象、所譽才能模糊泛化。正史一直比較嚴格的在技巧建造即準科學的才能事功上使用 “巧思 ”。獲此譽者,從諸葛亮、馬鈞到郭守敬等人,都有天文歷算、制作營建、攻戰(zhàn)器械等方面突出才能。但在筆記、詩文中,巧思所譽嚴重泛溢,不僅藝術,連用兵、治史、道術等都適用。如《歷代名畫記》稱戴逵、謝莊等人有 “巧思 ”,葉適《習學記言》稱左氏 “盡其巧思 ”,吳淑《江淮異人錄》稱女道士耿先生 “多巧思 ”。又巧思入詩,如“楚匠饒巧思,秦箏多好音 ”(白居易),“謝郎巧思詩裁翦 ”(秦觀)。這種泛溢沖淡 “有巧思 ”的獨特性、專業(yè)性,間接消解技巧的獨特價值。
第二,巧本賤,“有巧思 ”動輒引謗招咎,易處危險邊緣。技巧之事原屬工匠賤役,又巧近佞多詐,思近憂而可邪?!坝星伤?”帶著原罪,易惹惡名霉運。宇文愷、姜確、徐游等人皆因 “有巧思 ”負媚主惡名;閻立本曾以畫師身份被唐太宗急召入宮臨寫異鳥,深以為辱;負責監(jiān)制、織造的將作大匠、少府監(jiān)這一類官員常由有巧思者擔任。唐朝少府監(jiān)裴匪躬曾作鏡殿,宰相劉仁軌陪高宗上去一照,大喊不祥,因為照出數(shù)天子。這種危險的邊緣性,必持續(xù)發(fā)揮警示、抑制作用。
第三,多少巧思者,如夢幻泡影。個體之巧或者說眾巧存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本該是通過匯集、累積,有序轉(zhuǎn)化為規(guī)矩銓衡即穩(wěn)定的公共知識,由伎巧、技術而科學。然而,巧的個人化與思的感性化,共同阻隔、狙擊、消解此一過程,以“有巧思 ”的個體為描述對象,同樣不利于學科門類的建立。一部《二十五史》不過零星記錄了一個個 “有巧思 ”的個人或家族,他們在歷史的水皮上乍然吐冒,旋即消散如泡影。諸葛亮、李沖、杜預們都不過孤然一泡,就是巧思家族如南朝祖沖之三代、閻毗一門四朝五世,也泡過無痕。指南車、木牛流馬、渾天儀之類,既無實物留存,亦無營造資料。
行將結(jié)筆,我又想起公輸般。公輸般巧可勝敵攻國,當時已具相當大影響,其宗匠地位也得到后世確認。技雖至巧而自相矛盾的墨翟,其宗派與言說卻仍不免在秦漢以后衰落寂滅。今日我們不難檢討 “有巧思 ”對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木鳶與車轄兩巧相逢,用大則勝,負重致遠者優(yōu)先,卻也是不爭事實、歷史面相。也許,在我們這個地域廣闊、族群繁多、以農(nóng)為本的東方古國,適當抑制伎巧 —技術的發(fā)展以降低創(chuàng)造與活力的過早高漲所可能導致的震蕩破壞,積聚、保有穩(wěn)定的巨大體量和后發(fā)優(yōu)勢,以在近現(xiàn)代東西方自清末以來已持續(xù)一個多世紀的對抗式劇烈碰撞中,有“負重致遠 ”的足夠韌性和質(zhì)地抗住初期的深創(chuàng)巨擊,舒徐吸收西方科技發(fā)展與工業(yè)文明成果,后發(fā)制人,也算另一種意義上的巧思,又或者是對 “李約瑟之問 ”一個大巧若拙的迂回之解。
《正倉院》正倉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機構(gòu),原是日本于八世紀中葉在奈良建造的東大寺附屬倉庫。本書的價值韓昇 著在于對正倉院文物背后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定價:98.00元及文物本身所蘊含信息的解讀。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