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平
2 0 2 0 年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 8 0 周年。一八四〇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華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內(nèi)部戰(zhàn)爭,中國人民遭遇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真正是苦難深重、命運多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舉國一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對鴉片戰(zhàn)爭相關重大問題進行再分析、再研究,總結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啟示,無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
180年前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該條約共13款,主要內(nèi)容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在關稅、貿(mào)易等方面出讓主權;不僅如此,英國于1843年又迫使清政府在虎門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等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關稅值百抽五、口岸租地、停泊軍艦等條款,從而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極大損害中國的利益。在《南京條約》《虎門附約》簽署后不久,美國和法國于1844年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了除割地賠款之外的英國在華攫得的全部特權,甚至更具體和進一步擴大。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標志。這些不僅是學術界關于鴉片戰(zhàn)爭公認的評價,也已經(jīng)成為國人對近代中國歷史共同認識的最基礎的部分。今天我們紀念鴉片戰(zhàn)爭180周年,最基本的就是勿忘歷史,勿忘國恥,這樣才能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
但是,在關于以《南京條約》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基本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一方面承認《南京條約》“無疑是一項苛刻的不平等條約”,但又把《南京條約》區(qū)分出“不平等”條款和不能視為“不平等”的條款,稱其中有些條款或不涉及平等及不平等、或很難簡單以平等或不平等來界定,甚至認為這項不平等條約有“平等條款”。還有的觀點認為:雖然英方把以何種方式進行對外貿(mào)易強加中國,“無疑是強權的表現(xiàn)”;但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縛了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不應當繼續(xù)保留。《南京條約》中關于“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則”的各條款,雖然對中國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客觀上為中國提供了擺脫循環(huán)的新途徑;甚至認為這些條款從短期負面作用大于正面效應,從長期來看,負面作用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在逐漸生長,至本世紀,正面效應超過了負面作用。
那么,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南京條約》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呢?本文擬梳理相關條約條款的形成提出、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內(nèi)容和造成的惡果,辨析《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基本性質。
鴉片戰(zhàn)爭是老牌西方殖民主義大國英國向中國發(fā)起的侵略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名義上是為了對華鴉片“自由貿(mào)易”,實際上是英帝國主義力圖通過侵略戰(zhàn)爭把中國納入其全球殖民地體系的既定國策使然。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一資本主義強國,英國早已進入機器大工業(yè)時代,迫不及待地需要開辟新的海外商品市場,當“自由貿(mào)易”行不通時,必然訴諸于戰(zhàn)爭手段。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因,可以追溯到英商在華鴉片“自由貿(mào)易”與中方嚴厲禁煙之間的矛盾,這方面的矛盾竟然發(fā)展為兩國之間的持續(xù)兩年之久的戰(zhàn)爭,不是偶然的。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使得英國的商品暢行無阻,很早已然成為英國商界和政府的共識。這方面的例證不勝枚舉。如東印度公司的商務專員胡夏米于1835年7月24日致信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建議直接用武力來對付中國,稱因為中國不是一個“文明國家”,“這就使得動用武力成為必要手段了”。甚至具體提議派出艦艇的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艦隊開往中國的季節(jié)。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義律一面在中國挑釁禁煙政策,一面不斷向英國政府提議向中國發(fā)動戰(zhàn)爭。如1839年4月3日向英國外交部提出了更具體的對華軍事行動建議,達及特定區(qū)域甚至地點,并且提出了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要達到的直接目標,即中方放棄禁煙政策并且割地、賠款和開放商埠,這些正是中英《南京條約》的核心內(nèi)容。在英國國內(nèi),商界和政府在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有著更多和更高的一致性。如應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要求,在倫敦的東印度與中國協(xié)會向英國政府提議,最好能與中國締結一通商條約,包括下列各項: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揚子江,在北緯二十九度至三十二度之間,與茶、絲、棉布產(chǎn)地相近,也是暢銷英國呢、絨、布匹、羽紗的地域;在以上各地,英商須有與本地華人直接交易之權;在華英商不得受官府歧視,“出入口關稅,應由中、英政府協(xié)議厘訂,以后非經(jīng)雙方同意,不得更改”;“商務監(jiān)督應準予與中國皇帝大臣以及地方當局直接交涉,居住北京或其他商埠”。這些主張補充了義律的建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840年2月20日英國政府預擬了對華條約草案,共10條,包括對英商開放五口、英國得派駐領事與中國官憲直接交涉、割讓島嶼、賠款(鴉片貿(mào)易損失、賠償商欠、軍費)和賠付要求、英軍撤兵的條件、條約文本、條約的批準和換文。同日,英國政府向清政府下達發(fā)動戰(zhàn)爭的照會,提出各項苛刻要求,并宣稱須待到各項商定、辦竣并使英國政府滿意為止,英軍將不會撤兵。
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形成提出過程表明,英國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并迫使中國簽約,絕不是為了實現(xiàn)雙方之間的平等貿(mào)易,絕不是為了幫助中國擺脫落后走向富強。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赌暇l約》共計13款,其主要內(nèi)容如下:(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五口通商。中國向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英國派領事官駐五口辦理通商事宜。(3)中國對英國賠款洋銀2100萬元,包括鴉片煙價600萬元、行商商欠300萬元、軍費1200萬元。英軍在廣州等地勒索的贖城費除外。(4)規(guī)定英商在通商五口“應納進口出口稅餉,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fā)曉示”。1843年10月上旬,耆英與英方代表璞鼎查在虎門正式簽訂了作為《南京條約》附約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和《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主要內(nèi)容有:(1)英人在華享有以領事裁判權為主的治外法權。(2)英國享有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3)規(guī)定約200種進出口商品的稅率,較鴉片戰(zhàn)爭前大幅降低,凡稅則中未載明的“進口新貨”,按其價值“每百兩抽其五兩”。(4)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5)其他細則,包括廢除行商壟斷貿(mào)易制度、英國軍艦可在五口停泊等。這些條款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南京條約》簽訂后,美國政府所派全權代表顧盛率使團來華,通過對清政府武力威脅,于1844年7月初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該條約使美國獲得了除割地、賠款以外,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全部特權,并將其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xiàn)為:(1)明確協(xié)定關稅這一特權。(2)規(guī)定將存在了100多年的行商制度廢除,“議定將洋行名目裁撤”,美國商人“與中國商民任便交易”。(3)將外人在華居住、租地權擴大,準許美國人在五口“租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建立醫(yī)院、教堂,進行傳教活動。(4)對領事裁判權作出更清晰的規(guī)定:美國人在華犯罪,“由領事等官捉拿審訊,照本國例治罪”。(5)規(guī)定美國兵船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巡查貿(mào)易”,隨意停泊、逗留。該條約也規(guī)定了美國在中國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這一條約比中英條約更具體、更多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法國隨后也逼迫中國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1844年10月下旬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使法國輕易地獲得了英、美兩國獲得的各種侵略特權。此外,該條約還規(guī)定,法國人在通商口岸修建的禮拜堂、墓地等,中國須加以保護。該條約簽訂后,法國與清廷多次交涉,最終于1846年迫使清政府宣布弛禁天主教,發(fā)還康熙年間被沒收的天主教堂,允許法國傳教士在通商口岸傳播天主教。至此,被清朝禁止了100多年的天主教正式解禁?;浇绦陆桃搽S之獲得在華傳教的權利。
那么,能否一方面承認《南京條約》是“一項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卻稱《南京條約》的不平等主要是割地、賠款和赦免“漢奸”三項內(nèi)容,共涉及6款半,其余6款半或“并不涉及平等或不平等”,或“合乎國際法管理”,甚至有1款屬于“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還有的條款“很難簡單地以平等或不平等來界定”?
應當從整體和全局的視野來評價《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基本性質和作用,對于每一個具體條約,不宜簡單割裂各條款、不能只從單一條款的文句來判斷。以《南京條約》為例,第1條“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表面字句似乎沒有任何不平等,但只要了解英國蓄意謀劃對華戰(zhàn)爭的過程、梳理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進而看看《南京條約》第12條關于英軍撤兵須以中方允準條約各條施行并交清第一批賠款600萬元為前提的規(guī)定,就會清楚地知道這絕不是在“宣布所謂和平”。而從第2條到第12條,都是規(guī)定中方必須滿足英方提出的要求。第13條確實是關于批準程式的規(guī)定,即批準前述條款。
再從有關條款的含義看。如被某些人稱為是“平等國交”“平等條款”的第11款,其內(nèi)容僅僅是駐華的英國官員及其屬員在中國應享有平等對待,至于中國官員是否駐英及能否平等對待,則無一字提及。這很難稱得上是兩國之間的“平等”。
又如第2款五口通商、第5款廢除行商、第10款稅則,能否只根據(jù)字面稱之為“關于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條款,很難簡單地以平等或不平等來界定”,是否“從長期來看,負面”,從短期上講,負面作用大于正面效應,而從長期看,負面作用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在逐漸生長,至本世紀,正面效應超過了負面作用?如果聯(lián)系《南京條約》及虎門附約規(guī)定了英方具有以領事裁判權為中心的治外法權、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協(xié)定關稅,那么五口通商等條款的實際上包含的非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特定屬性,以及相關規(guī)定不僅在經(jīng)濟貿(mào)易領域,而且在財政、政治乃至司法領域始終存在和愈益嚴重的負面作用,就不難理解了。
《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之后,其負面作用和影響愈益突顯,受到中國朝野上下的負面評價和反對,廢約、修約的主張乃至運動不時興起。
西方列強借口《南京條約》中已有原則性的規(guī)定,要求中方作出后續(xù)更明確、更大和更多的讓步。
以虎門附約而言,其訂立的理由便是“和約(指《南京條約》)議定后另有緊要數(shù)款,必須議酌定,以為萬年和好之確據(jù)”。
再看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訂立過程中《南京條約》的作用。美國方面非常明確地以“締結類似英國同中國所締結的那樣的條約”為對華交涉的目標,應“使美國的船只和貨物,在同英國商人所享受的同樣有利條件下,進入這些港口(指新開放的廈門、寧波、上海和福州)”。這兩個條約除了沒有提到割地、賠款和撤兵之外,幾乎照抄了英國從《南京條約》及虎門附約中獲得的所有權益。
正是因為《南京條約》有五口通商等規(guī)定,英國方面遂借口須就相關具體事宜與中國地方官憲“審慎議定”,于1845年達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國先行“合法”在上海開設租界,然后其他國家也得以在上海設立租界,進而作為“國中之國”的外國租界擴大到中國多個城市。
雖然英方在達成《南京條約》時稱之為“萬年和約”,但十多年后就爆發(fā)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此相應中英《天津條約》序文中,一面提出1842年達成的《南京條約》“仍留照行”,同時大為擴展和增加英方的權益,如公使駐京、增加開放口岸等。稍后中英訂立《北京條約》則在《天津條約》基礎上加碼,如增加賠款數(shù)額、把九龍司一帶擴大至英屬香港界內(nèi)等。
又如關于鴉片貿(mào)易的合法性,雖然《南京條約》并無直接的規(guī)定,但因對英賠款中包括鴉片損失,這顯然意味著鴉片弛禁,并導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藥”即鴉片貿(mào)易的合法化。
因為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關于片面最惠國待遇的規(guī)定,中國要求取消協(xié)定關稅和實現(xiàn)關稅自主的要求變得十分復雜和困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巴黎和會及后來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團都提出過包括廢除協(xié)定關稅和實行關稅自主的要求,試圖整體意義上對所有相關國家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但遭到拒絕。而與單個國家逐一解決關稅自主的道路,則變得十分困難和漫長。如1921年中德協(xié)約就有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利的條款,但該條款對于其他國家并無約束力,于是中國政府只能繼續(xù)與各國逐一談判交涉該問題。經(jīng)歷了1928年的中美關稅新約以及1928-1929年與10多個歐洲國家的關稅新約或通商條約,再通過艱苦的談判于1930年達成中日關稅條約,才在條約文本層面廢除了協(xié)定關稅制度。
至于取消治外法權、徹底撤銷各國在華租界和租借地、取消外國兵船停泊巡弋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問題,更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的1943年,在中美和中英新約中才得到解決;再往后通過逐一與有關國家簽署平等新約,直到抗戰(zhàn)勝利之初,才算與所有列強在條約意義上基本廢除了《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而香港直到1997年才得以徹底回歸祖國。
綜上所述,因鴉片戰(zhàn)爭所達成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是打開了近代中國外患的“潘多拉盒子”,給中國帶來的是領土主權及諸多權益遭到破壞,導致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乃至瀕臨民族存亡的危急境地。這些不平等條約標志著國恥,而非平等、和平、友睦,更談不上引領中國的進步和現(xiàn)代化。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0周年的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重道遠,而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國際變局。落后就會挨打,忘記歷史,誤讀歷史,都會導致思想混亂,憂患意識懈怠,那必然招致危機。勿忘這段歷史,牢記歷史教訓,警鐘長鳴,強國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