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王冠, 杜彥良, 曹昱洲, 徐瑞祥, 郭進
(1.石家莊鐵道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2. 石家莊鐵道大學 河北省大型結構健康診斷與控制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43;3. 河北省減隔震技術與裝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我國地震斷裂帶分布廣泛,高速鐵路橋梁建設會不可避免地橫跨斷層或處于斷層附近[1],如津秦高速客運專線地處華北平原地震帶;滬昆高鐵客運專線云南路段位于歐亞地震區(qū)帶的東段側緣,屬于強震多發(fā)地帶。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99年集集地震后修訂了相關的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考慮了近斷層地震的速度脈沖效應。而國內的相關抗震設計規(guī)范尚缺少對近斷層地震動的特殊考慮[2]。因此,研究高速鐵路橋梁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減隔震技術為橋梁抗震設計提供了新的途徑,但是不同學者對其抵御近斷層地震的有效性持不同觀點:廖文義等[3]指出減隔震支座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會產(chǎn)生過度變形,從而可能對橋梁結構和支座裝置造成更嚴重的損壞;Michael等[4]研究了在近斷層地震動作用下,斜拉橋隔震技術的有效性;王統(tǒng)寧等[5]研究表明,橋梁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減震效果降低,近斷層地區(qū)橋梁不宜采用鉛銷橡膠支座隔震;雷濤等[6]分析了近斷層附近的橋梁震害,表明合理的支座設計,能夠有效地防止落梁發(fā)生。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將運用理論易損性分析方法,分析我國高速鐵路普通連續(xù)梁橋與減隔震連續(xù)梁橋在不同特征的近斷層地震和遠場地震下的損傷概率,以說明近斷層地震的危害性,并指出減隔震措施對高速鐵路橋梁的地震反應控制效果。
本文采用的模型是某雙線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上的一座三跨連續(xù)梁橋,連續(xù)梁橋的跨徑布置為60+100+60 m,總體布置見圖1。其中16#、17#墩高為15 m,15#、18#墩為過渡墩。為考慮相鄰簡支梁橋的影響,計算模型兩側各引入一跨簡支梁。地震波輸入方向為順橋向,不考慮豎向地震動的影響。
圖1 某高速鐵路三跨60+100+60 m連續(xù)梁橋布置Fig.1 A high-speed railway of three-span 60+100+60 m continuous beam bridge layout
模型基于SAP2000有限元軟件建立。橋梁的上部結構用彈性框架單元模擬,不考慮材料的非線性。橋墩用框架單元模擬,沒有考慮材料的隨機性,對于橋墩構件的塑性性能用塑性鉸模擬。樁土相互作用的土彈簧參數(shù)通過《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中的“m”法確定,計算時采用等效的“六彈簧模型”,以節(jié)省計算時間。
近幾十年來,近斷層地震時有發(fā)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7]。相比于遠場地震,近斷層地震具有諸多特點[8],主要包括:近斷層地震動的方向性效應、滑沖效應、速度脈沖效應、上盤效應、豎向加速度效應等,其中突出的特點是速度脈沖效應[9-10]。這種脈沖是長周期、短持時、有明顯峰值的高能量脈沖。常見的速度脈沖有2種,即破裂向前方向性效應(rupture forward directivity)速度脈沖、滑沖效應(fling step)速度脈沖。本文將重點分析這2種脈沖作用下結構的響應。
通常震源機制有多種,如傾滑斷層、走滑斷層,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等,為排除不同震源機制的影響,本文選取臺灣集集地震記錄作為地震輸入。且Shome[11]研究表明:采用增量動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時,選取10~20條地震記錄即可滿足精度要求。依據(jù)近斷層地震的特點,選取滑沖效應近斷層地震記錄10條;前方向效應近斷層地震記錄10條;以及遠場地震記錄10條,見表1,斷層距(測站與斷層表面的距離)超過20 km為遠場地震。
表1 臺灣集集地震記錄Table 1 Recordings of the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地震易損性可以采用連續(xù)的地震易損性曲線描述,其中,理論易損性曲線又因其工作量小、計算結果也較準確而被廣泛應用[12]。本文采用基于非線性時程分析方法[13]的增量動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14]進行理論易損性分析。
2.1.1 地震強度指標和損傷量化指標
基于Mackie[15]、Padgett[16]的研究,本文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作為強度指標。選取墩頂位移作為算例橋梁的損傷量化指標,并依據(jù)Hwang[17]等的研究,將算例橋梁在地震下的損傷狀態(tài)分為無損傷、輕微損傷、中等損傷、嚴重損傷、完全破壞(倒塌狀態(tài))。算例連續(xù)梁僅在16#墩順橋向布置固定支座,其余均為縱向滑動支座。因此,16#墩即為順橋向最易破壞構件,其墩底截面及彎矩-曲率曲線如圖2所示。對16#墩進行Pushover分析,最終得到墩底截面彎矩-曲率與墩頂位移的關系,具體描述見表2。
圖2 16#墩底截面及彎矩-曲率曲線Fig.2 16# pier bottom section and moment-curvature curve
表2 損傷狀態(tài)及損傷量化指標的描述Table 2 Description of damage status and damag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注:D為構件墩頂位移,Dy=0.1 m為構件塑性鉸區(qū)等效屈服曲率對應的墩頂位移,D0.4 u=0.46 m為0.4倍的構件塑性鉸區(qū)極限曲率對應的墩頂位移,D0.6 u=0.66 m為0.6倍的構件塑性鉸區(qū)極限曲率對應的墩頂位移,Du=1.0 m為構件塑性鉸區(qū)極限曲率對應的墩頂位移。
2.1.2 易損性分析方法
易損性曲線可以用條件概率表示為:
(1)
式中:Pf為損傷概率;Dd為地震需求響應;Dc為橋梁結構能力;IM為地震強度指標。
結構地震需求(Dd)與地震強度指標(IM)之間關系:
(2)
式中:a、b為回歸系數(shù)。
(3)
對處于不同地震下的普通連續(xù)梁橋進行基于IDA方法的地震易損性分析和抗震倒塌概率分析。
3.1.1 易損性分析
由圖3可以看出:1)峰值加速度PGA相同時,相比于遠場地震,近斷層地震下結構的損傷概率更大,即近斷層地震更具破壞性。以圖3(b)為例,PGA等于1.0g時,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損傷概率等同于遠場地震1.4g時的作用效果,因此在進行抗震設計時應將近斷層地震的特點納入考慮;2)地震強度相同時,與前方向效應相比,滑沖效應損傷概率往往更大,說明滑沖效應危害性更強。
圖3 不同地震下高速鐵路普通連續(xù)梁橋易損性曲線Fig.3 Vulnerability curves of high-speed railway ordinary continuous beam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
3.1.2 抗震倒塌概率分析
表3中列舉了我國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常用的3個抗震設防水準,多遇地震、頻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但由于地震的復雜性、突發(fā)性和未知性,也會偶爾出現(xiàn)一些超過基準設防烈度的地震。如唐山大地震,其設防烈度為6度,實際最大烈度卻達到了11度,峰值加速度約為設計加速度的20倍[18];設防烈度為7度的玉樹地震,實際最大烈度為11度[19];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最高烈度為9度。
鑒于以上分析,本文在規(guī)范基礎上增加2個設防水準,極大地震I和極大地震II。其中極大地震I參考了文獻[20]的規(guī)定,極大地震II參考了上述列舉的近年來經(jīng)常發(fā)生的超烈度地震實際地震加速度峰值,設定為1 000 cm·s-2,如表3所示。
表3時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時程的最大值
Table3Maximum time history of seismic acceleration used in time history analysis
cm·s-2
根據(jù)表3中的值,計算算例橋梁在設防烈度為8.5度時不同損傷狀態(tài)下的損傷概率,見表4。
表4設防烈度為8.5時不同地震下連續(xù)梁橋的中等損傷、嚴重損傷、倒塌概率
Table4Medium damage/severe damage/collapse probability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 with a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8.5
%
分析表4的計算結果,極大地震作用下,橋梁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為預防超烈度地震尤其是具有近斷層效應的超烈度地震,應考慮近斷層地震的特點;對于特別重大的工程,甚至應適當考慮提高相應的抗震設防水準。
3.2.1 新型限位型減隔震支座
相關研究表明防落梁裝置和減隔震技術應用廣泛,但傳統(tǒng)抗震策略一般都是將減隔震技術與防落梁裝置分開來談,使得裝置的設計較為復雜,經(jīng)濟適用性差。針對這一問題,郭進等[21-22]從一些常規(guī)的減隔震裝置中獲得啟發(fā),研發(fā)了一種高阻尼橡膠拉壓耗能型易修復減隔震支座。圖4所示為新型支座構造圖,新型支座基于盆式支座,將減隔震與限位功能集于一體,具體見文獻[22]。
由于支座制作存在誤差,支座的初始拉、壓間隙值可能稍有差別,為方便計算,設定支座拉、壓間隙值相等,并將非線性的橡膠塊剛度簡化為線性。圖5為支座各單元的骨架曲線及整體力學模型,其中限位單元的剛度k3遠遠大于橡膠塊的剛度k2。
模擬新型支座,用雙線性塑性連接單元里的隨動硬化模型(Kinematic)模擬摩擦滯回關系;用多段線彈性連接單元模擬間隙和橡膠塊單元、限位單元。多段線彈性連接單元沿著相同的路徑加卸載,這一過程沒有能量的耗散。
3.2.2 易損性分析
同普通連續(xù)梁橋分析方法一致,分析上述新型支座高速鐵路連續(xù)梁橋。由圖6可以看出,在近斷層地震或遠場地震作用下,同一損傷狀態(tài)的減隔震連續(xù)梁橋易損性曲線趨于接近或重合,表明新型支座對近斷層地震的減隔震效果顯著。
注:1.支座主體,2.上支座板,3.原支座底盆,4.外加支座底盆,5.聚四氟乙烯板,6.不銹鋼板,7.高阻尼橡膠塊,8.外連接鋼板,9.內連接鋼板,10.鋼連桿,11.連桿限位件,12.連接螺栓,13.限位螺栓,14.限位擋塊。圖4 新型支座構造圖Fig.4 Structural diagram of new spacing support
圖5 支座各單元及整體的力學模型Fig.5 Mechanical model of different elements and supports
圖6 不同地震下高速鐵路減隔震連續(xù)梁橋易損性曲線Fig.6 Vulnerability curves of high-speed railway of seismic-isolation continuous beam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
為評估新型支座的抗震性能,列出具有滑沖效應的近場地震作用下,高速鐵路普通連續(xù)梁橋和減隔震連續(xù)梁橋的易損性曲線,如圖7所示。比較上述結構的易損性曲線,可以發(fā)現(xiàn),與普通連續(xù)梁橋相比,滑沖效應地震作用下,減隔震連續(xù)梁橋的地震響應明顯減弱。實際上,在前方向性效應近場地震和遠場地震作用下,具有相似的結論,限于篇幅,此處沒有列出。
圖7 滑沖效應下高速鐵路連續(xù)梁橋易損性曲線Fig.7 Vulnerability curves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tinuous beams under fling step
表5為設防烈度8.5時,滑沖效應下不同地震影響對應的高速鐵路普通連續(xù)梁橋與減隔震連續(xù)梁橋的損傷概率。分析可知,隨著地震影響強度的增加,同一損傷狀態(tài)下,減隔震橋梁與非隔震橋梁的損傷概率差值越大,說明新支座能夠有效地減少結構的地震響應,具有良好的減隔震功能。
表5設防烈度8.5時滑沖效應下普通連續(xù)梁橋與減隔震連續(xù)梁橋的中等損傷、嚴重損傷、倒塌概率
Table5Medium damage/severe damage/collapse probability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s and seismic-isolation continuous beam bridges under fling step with a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8.5
%
1)同一地震強度下,近斷層地震比遠場地震更具破壞性,特別是滑沖效應的近斷層地震危害性更強,即在進行抗震設計時應將近斷層地震的特點納入考慮;超烈度地震下,高速鐵路橋梁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傷,為預防超烈度地震尤其是具有近斷層效應的超烈度地震,對于特別重大的工程,在進行抗震設防時,應適當考慮近斷層地震的特點,甚至提高抗震設防水準。
2)同一地震強度下,相比于普通高速鐵路橋梁,采用新型支座的減隔震橋梁的損傷概率更小,說明新型支座能夠有效地減少結構的地震響應;同一損傷狀態(tài)下,減隔震連續(xù)梁橋易損性曲線基本接近重合,說明新型支座對近斷層地震的作用效果顯著。
采用減隔震系統(tǒng)后,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應將相應增大,這對于線路軌道結構及其通行性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