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唐鳳緣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方言極具地域性,廣東的客家話在表達上與普通話相差甚遠,《陽江縣志》《高明縣志》等方志記載客家方言時使用了俗字俗語。俗字俗語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用,因其意義和用法容易導致誤解。漢語方志記載有不少客家方言。
氹
《陽江縣志》:
氹(積水小坑洼,也寫作“凼”)。[1]1112
按:“凼”的意思就是水坑,是有水的地方。廣東陽江方言的“凼”指蓄水池,意思仍然是由有水的地方引申變化產(chǎn)生的。清代鈕琇《觚剩》說,粵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將凼解釋為“蓄水之地”?!蛾柦h志》記載的“氹”字,《陽江市志(1988—2000)》也記載下來:
氹(積水小坑洼)。[2]1172
《漢語大字典·水部》:
氹,水坑;水池子。一般用于漚肥或蓄水灌溉。清嚴如煜《苗防備覽·險要考上》:“四面峻嶺中有田凼,廣里許,俗名五馬奔槽,象其地形也?!毙扃妗肚灏揞愨n·經(jīng)術類》:“氹,蓄水為池也。”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十三:“他佃一個五斗丘,每年作五個氹子?!盵3]1657
《漢語大詞典》《中華字海》《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字源流字典》中均有收錄?!稘h語大詞典》中有兩種讀音和解釋:
氹1[dang]水坑;田地里漚肥的小坑。清嚴如煜《苗防備覽·險要考上》“四面峻嶺中有田氹,廣里許?!眳⒁姟皻胱印薄皻敕省?。
氹2[gan]方言。蓄水池。清鈕琇《觚騰·語字之異》:“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蓄水之地焉。氹,音泔。”歐陽山《苦斗》六二:“舢板上的人劃得高興,大聲唱歌,大聲笑樂,不提防來到了一個叫做‘水鬼氹’的大漩渦前面,情況十分危險?!盵4]896
《中華字?!方忉尀椋?/p>
氹,同“凼”。[5]1010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氹解釋為:
氹,同“凼”(多用于地名):~仔島,(在澳門)。[6]261
《漢字源流字典》中解釋為:
凼dang(氹)[字形]后起字。[構造]會意字??瑫剩瑥乃谯芍袝?。異體作氹。如今規(guī)范用凼。[7]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以上書籍中出現(xiàn)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將“氹”與“凼”字當作了同一個字來對待,另一種則認為氹是獨立的字。如果我們將“氹”字簡單地直接等同于“凼”,那么它就只具有“dang”這一讀音。在漢語方志中,它被讀作“gan”,雖然被當作方言字時意思和“凼”十分相近,但卻保留了方言語音的特色,不能直接將兩個字等同。
廣西方志也有該俗字的記載?!渡n梧縣志》:
氹,[t'om35],低洼有水處。[8]
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多寫成當鋪的當,還有寫成“黨”字的?!包h”不是黨派的意思,也不是朋黨的意思,而是有水的地方、處所的意思,引申指地方、處所。四川方言說“我們那黨”“你這黨”“水黨”,均與“政黨”意思的“黨”無關,而是某一個地方。
章太炎《新方言》說:
今吳越間謂上方曰上黨,高處曰高黨。黨皆讀德挺切,陽唐轉耕、清也。時人不曉,謂是等字,則失其韻矣。[9]14
現(xiàn)在四川方言還說高黨,就是高頭、高處。從《新方言》來看,“黨”字吳方言也說。蔣禮鴻在《嘉興方言征故》一文中也指出說:
嘉興謂何處為啥何黨,去啥言何黨則以為處,如云格個何黨即此處是。何讀烏去聲,黨讀徒朗切。按:黨之訓所從鄉(xiāng)黨而來,蓋鄉(xiāng)黨為人所定居之所,故謂黨為所。[9]206
由此可見,方言俗語往往各個地區(qū)都使用。不少文學作品在判斷作者籍貫時以其使用方言作為證據(jù),我們認為,方言不能作為判斷作者籍貫的唯一參考,因為不少方言俗語在不少方言區(qū)都能通用,并不是某一個地方特有的方言特征詞。即使是方言特征詞也需謹慎,不能輕易斷定,必須有其他充分的證據(jù)。由于古今演變,古代方言的情況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存在不少未知情況。
冚
《高明縣志》:
冚被——蓋被子。[10]710
按:“冚”字在普通話中很少使用,光看字形理解其意思有點困難。高明方言的“冚”讀“坎”,動詞,意思是蓋?!稘h語大字典·冖部》:
冚,方言,蓋。清佚名《抵制美國》:“要冚金山洋氈,唔冚大布被?!薄吨猩椒窖杂洝罚骸皟葜?,有蓋的盅?!盵3]332
可見,據(jù)《中山方言記》,中山方言的“冚”也有蓋的意思。
《中華字?!ぺ⒉俊罚?/p>
(一)音坎,<方>蓋;把棉被~好。<二>音漢,<方> [~唪(bang)唥(leng)]都;全部。~唪唥畀曬佢(全部給他)。見《廣州音字典》。[5]151
“冚”字也見廣州方言?!皟荨币沧x“漢”,形容詞,意思是“嚴密”。有蓋相對嚴密,故稱冚。當“冚”字讀作“漢”這一音時,還有“全”的意思。
《高明縣志》也有“冚”字全義的記載:
冚湴爛——全部。[10]709
在廣東還有一個罵人常用的詞“冚家鏟”,讀作“漢嘎纏”?!扮P”是動詞,按《新華字典》的釋義是削平、鏟光。合在一起用是一句罵人的口頭禪,咒人斷子絕孫、全家死光的意思。例如:
搞到我冇啖好食,正冚家鏟(弄得我吃不上一頓好飯,會有斷子絕孫報應的。)[11]
除開“冚”的動詞和形容詞用法,它有時也可作為名詞來使用。如《廣東通志》記載:
“冚”還常常被用作地名。例如“冚岡渡 ”[12]。
冚的官方解釋就有兩音兩義,還未收納以上一些平常的口頭禪和用作地名的用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方言式直接表達尚可以明白其含義,如果寫成書面語,對于習慣普通話的人來說就非常容易混淆。如“冚唔(不)冚”這樣的句子,在《粵語口頭禪》一書中解釋道:
冇
《高明縣志》:
冇曬——沒有。[10]711
按:高明方言的“冇”是動詞,就是沒有的意思?!陡呙骺h志》還有該字的記載:
冇搭霎——話不對題。[10]711
《陽江市志(1988—2000)》也有記載:
冇天裝、冇地載,意為死后無葬身之地?!盵2]1174
其實,除廣東外,現(xiàn)代湖南、湖北、江西等許多地方的方言仍然把“沒有”叫做“冇”,也寫作“冒”“毛”。[14]許多地區(qū)都已習慣說“冇”,不過字面上卻分別寫作毛、冒、牦、莫、謨,方音差異,用字不同,意思是一樣的。
《辭海》:“冇(mǎo卯),粵方言,沒有?!薄皟印睂嶋H上就是“沒有”二字的合音。合音字從古至今都有,如“叵”(不可)“諸”(之乎)“倆”(兩個)“仨”(三個)等[15]。
《集韻·術韻》引《詩》:“冇驈有騜。”傳世文獻多見“冇”字。如明代湯顯祖有詩:“問到玄亭酒亦玄,諸般字說笑臨川。閁閂略近關門尹,冇有如書大有年。事取聲形時會意,書兼半滿幻成圓。通方便俗從來理,只待蘇張注服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七·史部三三·地理類存目六》載清朝王鉞撰《星余筆記》一卷“所記……乪字、滘字、牮字、冇字之類,亦足補《桂海虞衡志》所遺”。清代浙江會稽人金石家錢君匋《幾種印譜序跋》一文云:“趙之謙曾在一鈕自用印上刻上陽文刻款,自夸為‘漢后隋前冇此人’,冇即無,趙此刻必有所本,決非從俗,則清咸豐年間已有‘冇’字行世可見?!薄稘h語大詞典》例證只有《花城》1980年第2期孤例,而且時代過晚。
乸
《陽江縣志》:
牛乸(母牛。動物雌性多稱“乸”,如“雞乸、狗乸”)[1]1115
按:陽江方言的“乸”指雌性?!蛾柦兄?1988—2000)》也有記載:
牛乸(母牛)。[2]1173
《陽江市志(1988—2000)》還詳細進行了解釋,對我們研究“乸”字參考價值較大:
陽江話用語素“公”表示陽性,用語素“乸”表示陰性,構成一個復合詞,陰性動物還有“已生殖”和“未生殖”之別,前者陰性加“乸”,后者陰性加“項”或“牸”,陽性加“牯”。如“雞乸”“雞項”“牛乸”“牛牸”“牛牯”等。這種指稱還可以由動物引申到植物。如:把雌花叫“乸花”,只開花不結果的木瓜樹,叫“木瓜公”,把能結果的木瓜樹叫“木瓜乸”?!肮薄皝p”的說法,有時還引申到其他物品中,如:衣服的鈕扣,凸出的叫“扣公”,凹陷或有洞的叫“扣乸”?!肮瞾p”等只能放在名詞后頭,與普通話恰好相反?!盵2]1175
《高明縣志》也有“乸”字不少相關記載,如:
乸(音那)——母畜、母禽。[10]710
巫婆(俗稱鬼乸)。[10]707
婆乸——婦女。[10]710
蛤乸——青蛙。[10]710
蜞乸——水蛭、螞蟥。[10]710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實用方言詞典》均收錄“乸”,《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
<方>雌的;母的:雞~(母雞)。[6]908
《實用方言詞典》釋義為:
<粵>母的;雌的:十只牛有六只~。︱雞~。[16]
《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釋義為:
粵方言[na35]①母的;雌的。例:十只牛有六只乸。②用在動物名稱后面,表示雌性。例:雞乸(母雞)。[17]
《漢語大字典·毋部》:
乸,方言。表示母的,雌的。一般用在動物名詞后面表示其為雌性。如:雞乸(母雞);牛乸(母牛)。個別植物也可用它表示雌性。如:木瓜乸(母木瓜)等。[3]2549
《中華字?!の悴俊吩疲?/p>
乸,音拿上聲。<方>雌性。雞乸(母雞)|牛乸(母牛)[5]1009
通過上述詞典我們可看出,乸即“母的、雌的”的意思,且只存在于方言之中,在普通話中沒有看見過這樣的表達。為什么方言中表達“母”這個意思時,要用“乸”這個字呢?我們可以將“乸”這個字拆分開來,它是由“也”和“母”兩部分構成的?!澳浮弊郑础墩f文·女部》解釋說:
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1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牧者、養(yǎng)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之以啟后者皆曰母。[19]
拆分后的兩部分經(jīng)過釋義,都與女性或者雌性分不開,所以對于“乸”字的理解也更加清晰。
但在方言志的整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詞語后加上“乸”并沒有指性別的含義,只是作為一個詞尾出現(xiàn),沒有明確的詞義。如《高明縣志》中“蛤乸”指“青蛙”,“蜞乸”指“螞蟥”[10]710。這點在以上字典、詞典中并未提及,有待進一步考釋。
“乸”字又寫成“毑”字?!稘h語大字典·毋部》:
毑,同“姐”。方言。母親?!稄V雅·釋親》。同“姐”。方言。母親?!稄V雅·釋親》:“毑,母也?!薄都崱ゑR韻》:“姐,《說文》:‘蜀謂母曰姐?!茨现^之社。古作毑。”又《哿韻》:“姆,《博雅》:‘毑,母也。’或作姐?!薄墩滞āの悴俊罚骸皻?,羌人呼母。”[3]2549
《中華字?!の悴俊罚?/p>
毑,音姐。母親。見《廣雅·釋親》。[4]1009
《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華大字典》也均有收錄“毑”?!稘h語大詞典》:
毑同“乸”。[6]822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沒有對“毑”進行直接解釋,而是“見3頁[娭毑]”[1]648娭毑:“<方>①祖母。②尊稱年老的婦女”[1]3。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有將“乸”和“毑”直接等同的情況?!皻病焙汀皝p”在字形上十分相似,從表面上看就是將字形的左右互換了,這也讓我們十分容易將“乸”和“毑”當作是同一個字。但這兩個字其實是不同的:
首先,讀音不同?!皻病?,按《集韻》當為“子野切,上馬精。又子我切”;其次,“毑”其義同“姐”,是方言詞,“母親”義。據(jù)《集韻·馬韻》:“姐,《說文》:‘蜀謂母曰姐?!茨现^之社。古作毑。”
從這些典籍中可以看出,毑不僅是個方言字,也是個古體字。從造字法上看,若把“毑”當作一個會意字,拆開來是“母也”,根據(jù)字面上來看,也十分直觀,就是母親的意思。據(jù)以上分析,“乸”和“毑”確實存在一些共同之處,在語義上都指孕育者,但“乸”多用在動物的后面表示雌性,而“毑”多是指人的母親。
人客
《陽江縣志》:
“人客”(客人)、“針頂”(頂針)、“菜干”(干菜)、“膏藥”(藥膏)、“氣力”(力氣)、“天陰”(陰天)、“面前”(前面)、“看小”(小看)、“小膽”(膽小)、“緊要”(要緊)、“擠擁”(擁擠)以及“雞公”(公雞)、“牛公”(公牛)等一系列性別語素位次不同。[1]1112
按:陽江方言的“人客”,名詞,意思是客人?!蛾柦兄?1988—2000)》也有類似記載:
陽江話的“人客”“氣力”“天陰”“面前”“看小”“小膽”“緊要”“擠擁”“雞公”“牛公”,普通話說成“客人”“力氣”“陰天”“前面”“小看”“膽小”“要緊”“擁擠”“公雞”“公?!?。[2]1172
“人客”一詞,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東漢王符《潛夫論·斷訟》:“或后夫多設人客,威力脅載,守將抱執(zhí),連日乃緩,與強掠人為妻無異同?!毙焐秸f:《潛夫論》上引之文中的“人客”即“客人”義,“多設人客”即多請一些外人,結合上下文具體指雇傭他們?yōu)榇蚴?。[20]
傳世文獻多見“人客”一詞,曹魏王粲《漢末英雄記》:“人客從就,輒伏不視人。有于栩前獨拜,栩不答。”[21]李維琦《佛經(jīng)詞語匯釋》一書首引相傳東漢安世高譯《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jīng)》。根據(jù)俞理明《佛經(jīng)文獻語言》附錄《早期(漢魏西晉)漢譯佛經(jīng)存經(jīng)目錄》,此經(jīng)并非安世高譯,為誤入安世高譯。同時,我們認為,杜甫《遣興》詩句將“客人”吟成“人客”,是平仄格式的要求?!洱R民要術》卷五:“擬人客作餅,乃作香粉以供妝摩身體?!盵22]杜甫《遣興》詩:“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背鹱ⅲ骸秶Z》:宜為人客。察卷十三《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二首》之一:“非君愛人客,晦日更添愁?!背鹱⒁橹僭疲汗姟皢栔丝托铡?,王建詩“人客少能留我屋”,“人客”字蓋當日方言。徐仁甫說:
吾大竹人至今尚謂“客人”為“人客”,可知杜公當時確用蜀方言。洪說是,仇此引《國語》,非。白居易《酬別周從事》詩:“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洪深《青龍?zhí)丁返谌唬骸敖裉祛A備有人客來。”[23]
四川方言也說?!妒穹窖浴肪砩希骸爸^客曰人客。”注:“杜甫《感懷》詩:‘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白居易《酬周從事》詩:‘腰痛拜迎人客倦?!薄妒穹窖浴纷⑺鸥Α陡袘选吩姾桶拙右住冻曛軓氖隆酚姓`,《感懷》當作《遣興》,《酬周從事》當作《酬別周從事》。紀國泰《蜀方言疏證補》說:
至于“人客”,從所引杜甫、白居易詩句看,似有兩種理解:一是唐人用語習慣,不曰“客人”曰“人客”;二是作詩講究平仄的需要。[24]
《陽江縣志》:
《蜀語》:
蔣宗?!端拇ǚ窖栽~語考釋》引《蜀語》同[26]628。
綜上可知,俗字俗語既有著本身的特點,又時常容易混淆,稍不注意就會跟其他字詞等同。粵方言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是地方人民語言特色的重要載體,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