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各各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涼山彝族社會普遍重視人生禮儀,即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經(jīng)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如誕生禮、成年禮、婚禮以及喪禮。在涼山彝族地區(qū),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童裙”儀式,彝語稱“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成年禮儀作為社會民俗事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存在于涼山彝族社會中,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guān)鍵詞:涼山彝族;“換童裙”;成年禮;文化內(nèi)涵
在世界許多民族中,成年禮儀都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人生儀式之一,它象征著一個人生命中的兒童時代的結(jié)束,正式進入成年人階段,這也意味著由一種社會環(huán)境轉(zhuǎn)移到另一種社會環(huán)境。而這種轉(zhuǎn)變,是通過成年禮儀式來完成,實現(xiàn)社會角色的轉(zhuǎn)換,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進入社會,擔當社會所要求的責任。在涼山彝族社會,彝族女孩需要舉行成年禮儀式,一般稱為“換童裙”儀式。
一、涼山彝族“換童裙”儀式簡述
涼山彝族少女的成年禮儀被稱為“沙拉洛”(彝語,“沙拉”意為童裙,“洛”意為更換),漢語意為“換童裙”。一般在奇數(shù)年齡13-17歲舉行,在行禮前要請畢摩、蘇尼或算命者依據(jù)受禮人的生肖確定日期。要請村里一位有福分、家中人財兩旺的婦女主持儀式,以圖吉利。舉行儀式的場地,一般選擇在羊圈或柴房中舉行儀式。
彝族女孩的成年禮儀式莊重而有趣,帶有幾分神秘色彩。儀式一般在傍晚舉行,此場合男人是不得參加的,一般是少女的母親、村里的長輩婦女、兒童等參加。儀式開始,人們便把少女簇擁在中間,說些風(fēng)趣話逗弄和教育女孩。主持儀式的年長婦女用一件紅黑兩色織成的羊毛裙子,在女孩頭部和大腿部繞幾繞,象征有福氣和開禁。彩裙從受禮人的頭頂上穿下去,并將換掉的童裙向其腳下脫去。接著就由主持者為少女疏理頭發(fā),并改變發(fā)式,把原來垂于腦后的獨辮梳成雙辮,戴上鑲有花邊的黑色頭帕,用雙辮扎緊。之后是更換耳環(huán)(“斷耳線”)。女孩原是穿著耳線的,現(xiàn)在就要將這耳線去掉,換上銀子做的耳環(huán),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儀式。來賓們紛紛向受禮的少女表示祝賀,并向其施以成年女性所需的教育。
二、涼山彝族“換童裙”儀式的文化內(nèi)涵
1、“換童裙”儀式反映的彝族原始思想文化
彝族女孩成年禮年齡一般在13-17歲,就行禮的年齡而言,以奇數(shù)為限,這是彝族先民思維的延續(xù),他們認為奇數(shù)是萬物的基始。就行禮的地點而言,以羊圈或柴房為主,因為在傳統(tǒng)意識中,羊糞肥地,薪柴旺火,象征著女子日后生育能力強,兒孫滿堂,這反映了彝族的生殖崇拜情結(jié)。就行禮的重要象征物——“童裙”而言,將黑白或紅白兩截的童裙更換為五彩色布的三截百褶長裙,以此作為女童成人的標志,體現(xiàn)了彝族人獨特的服飾文化。此外,擇日擇賓均由畢摩、蘇尼或算命者來占定,整個儀式始終表現(xiàn)出濃厚的彝族宗教色彩。在儀式進行時,受禮者和賓客都進入到這種特殊文化氛圍中,無形中增強了民族認同感。顯然,“換童裙”禮儀不僅關(guān)涉女孩一人,而且對整個族群都意義非凡。
2、“換童裙”儀式蘊含的重要教育意義
“換童裙”儀式是彝族人塑造后輩的一種形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功能?!皳Q童裙”儀式保存了彝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基質(zhì),在行禮時向受禮人傳授生理知識、歷史知識、生產(chǎn)技能、風(fēng)俗習(xí)慣等,對受禮人進行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教育,不僅傳承了彝族文化,還實現(xiàn)了對后人的培養(yǎng)與塑造。
通過“換童裙”儀式,老一輩人向少女傳授必要的生活知識、倫理知識,祝愿她們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并祈求后代聰明伶俐、身體強健,家族人丁興旺。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必要的訓(xùn)誡。比如,“青年彩裙往下穿,姑舅之子往上來;莫亂倫,莫降級......”就明顯含有傳統(tǒng)公德教育的意味?!皳Q童裙”儀式的主持者就是受禮者的楷模,在彝族人看來,選擇能干、貌美、兒女多的中年婦女作為儀式主持者,能為受禮者設(shè)定一種價值取向。在這里,成年是與生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換童裙”儀式后,姑娘可以自由趕場、談朋友,“換童裙”儀式傳達了一種繁衍后代的責任意識。
3、“換童裙”儀式標志著彝族女孩社會身份的轉(zhuǎn)化
“換童裙”儀式是彝族女性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宣告了受禮者新的社會定位。這是告別“舊我”,迎接“新我”的過程,幫助受禮者實現(xiàn)社會意義上的角色轉(zhuǎn)化。彝族的“換童裙”儀式正是這樣的青春期儀式,是女童向女人過渡的“通過禮儀”,為姑娘確定了新的社會地位,也為將來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義務(wù)做好鋪墊。
通過“換童裙”禮儀的姑娘首先要脫離母親等長輩的養(yǎng)護,這是象征與原先社會地位的脫離,以一個新的身份獲得社會成年人的群體認同。此后姑娘享有婚姻和性生活的權(quán)利,并開始擔負起為家族聯(lián)姻和繁衍的義務(wù)和責任。這種成年人角色感的獲得,意味著成年之后要面臨新的社會角色帶來的許多挑戰(zhàn)。
“換童裙”這種成年禮儀,意味著受禮人不能再參加家庭的一切宗教活動,禁止上樓、上房,否則會褻瀆神靈,給家庭帶來不祥。對于將要舉行“換童裙”禮儀的姑娘們來講,其內(nèi)心世界是矛盾的,既憧憬新的人生階段,又傷心難過。因為在行過儀式后,就不能在家里享有與兄妹們相同的地位。“換童裙”儀式幫助姑娘們自我調(diào)整、融入社會,以期在成年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完成從生理成熟到社會價值觀成熟的過渡。這一禮儀具有重要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功能。
三、結(jié)論
涼山彝族女孩的換童裙儀式是彝族社會四大生命禮儀之一,是為承認具有進入社會能力和資格而舉行的儀式。彝族女孩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舉行換童裙儀式,改變發(fā)髻、服裝、耳飾等表明身份發(fā)生變化的標志,彝族社會才承認他們進入成年,享有成年人的一些權(quán)利與責任。彝族的換童裙成年禮具有重要文化內(nèi)涵,這樣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族習(xí)俗也需要我們?nèi)ダ^承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吉克曲日主編.彝族文化知識讀本[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白興發(fā).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趙建平.彝族婚俗中的信仰觀念[J].大眾文藝,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