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光
(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鄭州 450044)
在《易筋經(jīng)》眾多版本中,市隱齋本和來章氏本是清代的兩個刻本。來章氏本經(jīng)過周偉良等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廣為人知,市隱齋本則社會關注較少。就時間而言,這兩個版本均為清朝道光年間的刻本,內(nèi)容上也多有相似之處,但市隱齋本要早于來章氏本,同時也是最早輯錄“易筋十二式”的版本。本文擬對兩個版本①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其異同,以期推進《易筋經(jīng)》的相關理論研究。
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清道光三年刻本,1冊,內(nèi)容包括《易筋經(jīng)》上下卷和《洗髓經(jīng)》1卷。因封面題有“道光三年新刊 易筋經(jīng) 市隱齋藏板”,故名“市隱齋本”,該本也是目前所見《易筋經(jīng)》的最早刊本,為傅金銓所輯。傅金銓為清中期著名道人,市隱齋則無考[1]。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內(nèi)容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題為“序”的3篇序文,分別署名唐李靖、宋牛皋和元海岱游人;二是33則正文內(nèi)容;三是正文后面的紫凝道人跋和傅金銓的易筋經(jīng)后續(xù)。在正文內(nèi)容上,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上下卷共33則內(nèi)容,上卷12則,下卷21則。
來章氏本《易筋經(jīng)》,因書中有“來章氏輯”四字,故名。具體刊刻時間不詳,封頁的左下方有“本衙藏板”字樣。目前所見,印有“本衙藏板”四字的《易筋經(jīng)》刻本甚多,其內(nèi)容、版式基本相同,但文字稍有差異[2]218-219。來章氏本《易筋經(jīng)》包括《易筋經(jīng)》上下卷和《洗髓經(jīng)》1卷?!兑捉罱?jīng)》內(nèi)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2篇序文:分別署名唐李靖和宋牛皋;二是40則正文內(nèi)容(上卷30則,下卷10則),其中:外壯八段錦圖、八段錦余功2則僅存目,無內(nèi)容。
兩個版本都是道光年間的版本,都是刻本,都附錄“易筋十二式”,且都附《洗髓經(jīng)》全本內(nèi)容,都包括署名唐李靖、宋牛皋的序文。
在正文內(nèi)容上,都包括此前抄本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沈校本《易筋經(jīng)》、吳鏞跋本《易筋經(jīng)義》與述古堂本《易筋經(jīng)》中的所有則數(shù)內(nèi)容,只有個別題目的文字有異。
市隱齋本首頁即刊明“道光三年新刊《易筋經(jīng)》”,道光三年是公元1823年。來章氏本則通篇無落款時間,唐豪先生認為當在道光年間,晚于市隱齋本[3-4]。
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在正文前有3篇序文,分別署名唐李靖、宋牛皋和元海岱游人;正文后面有紫凝道人跋和傅金銓的易筋經(jīng)后序。來章氏本則僅有署名唐李靖、宋牛皋的兩篇序文。即使是兩個版本都有的兩篇序文,內(nèi)容上也有不同之處。
2.1.1 署名唐李靖的序文
市隱齋本題為“序”,來章氏本題為“易筋經(jīng)序”;此外,序文中也有多處差異,略舉數(shù)例(表1)。
表1 署名唐李靖的序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另外,有兩段文字僅為一個版本所有:
一是來章氏本有一段文字為市隱齋本所無,具體內(nèi)容為:
《洗髓經(jīng)》者,謂人之生感于愛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穢。欲修佛諦,動障真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滌凈盡,純見清虛,方可進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經(jīng),進修無基,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謂‘得髓者’,非譬喻也?!兑捉睢氛撸^髓骨之外、皮肉之內(nèi),莫非筋連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贊襄,立見頹靡。視作泛常,曷臻極至?舍是不為,進修不力,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謂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漫語也?!断此杞?jīng)》帙歸于慧可,附衣缽,共作秘傳,后世罕見;惟《易筋經(jīng)》,留鎮(zhèn)少林,以永師德。
據(jù)上下文義,如果當時就明白此二經(jīng)的具體內(nèi)容,就不會再說“第其經(jīng)字,皆天竺文,少林諸僧不能遍譯”的話了;故,此一段文字當是衍文;考正文“總論”一則內(nèi)容中有“其《洗髓》之說,謂人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體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門?!薄叭唤?,人身之經(jīng)絡也。骨節(jié)之外,肌肉之內(nèi),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jīng)非絡,聯(lián)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疑序文從此處抄來。
市隱齋本的序文中并無此段文字,而相應位置僅有一句話“乃藏密經(jīng)二帖,一名洗髓,一名易筋。皆天竺國文,僧眾不識”,這一句話與上下文義更為貼合。
二是市隱齋本有一段論述,為來章氏本所無,具體內(nèi)容為:
然此經(jīng)命名曰洗髓、曰易筋,余思非無說也,蓋其傳有在矣。昔者一客問東方朔曰:‘先生有養(yǎng)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二伐毛矣!’客以為滑稽之戲語也。孰知果有是事哉!吾意達摩大師必得東方朔之訣者耶!其間眾僧某得吾皮肉毛膚骨髓之說,實有所指,非滑稽談也。故慧可數(shù)十年竟得其洗髓經(jīng)文本,寺但傳之衣缽而去。可登正果已了其道,其洗髓之秘是以后世無傳焉!惟易筋一經(jīng)雖留鎮(zhèn)山門,以光師法,終為俗僧之武備,其西來心印法門,俱目之渺渺若空言也。
這一段文字為來章氏本中所無,客觀而言,東方朔的故事滑稽無考,此處當是借此來證明洗髓功之功效。洗髓伐毛之典故,出自宋李昉《太平廣記》:
朔以元封中;游鴻濛之澤,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濱。俄而有黃眉翁,指母以語朔曰:“昔為我妻,托形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卻食吞氣,已九十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見幽隱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伐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伐毛矣?!?/p>
卻谷食氣乃道教修煉之術,市隱齋本的這一段文字更加強化了《易筋經(jīng)》的道家文化屬性。
在序末落款時間上:市隱齋本題為“大唐貞觀二年三月朔三原李靖藥師甫題”,來章氏本題為“唐貞觀二載春三月三日李靖藥師甫序”。僅有個別遣詞用字的差別,內(nèi)容上沒有實質(zhì)性差異。
2.1.2 署名宋牛皋的序文
市隱齋本題為“序”,來章氏本題為“易筋經(jīng)內(nèi)外神勇序”;內(nèi)容上一致,具體文字表述上有差異(表2)。
在序末署名上,市隱齋本題為“大宋紹興十二年宏毅將軍牛皋鶴九甫題”,來章氏本題為“宋紹興十二年鄂鎮(zhèn)大元帥少保岳麾下宏毅將軍陰陽牛皋鶴九甫序”。表述上略有差異。
表2 署名宋牛皋的序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2.1.3 海岱游人序
該序為市隱齋本所有,為來章氏本所無,但在早期的沈校本中有署名“海岱游人”且內(nèi)容大體相同的序文。張志斌教授據(jù)此序文推論:“說明海岱游人所得此書,有可能經(jīng)其手加以整理,也不排除海岱游人就是該書作者的可能性。同時,他也可能是《易筋經(jīng)》偽序的始作俑者?!盵5]
市隱齋本與沈校本的落款時間不同,沈校本開篇即云:“順治辛丑年(公元1661年),天下一統(tǒng)”,序末加了張宗道的人物生平簡介:“明洪武初年人,約三百五六十歲,此時在武昌府住,系道家”,但序中并未言明張宗道與易筋經(jīng)有何關系。市隱齋本序末有“大元中統(tǒng)元年庚申秋九月海岱游人題”字樣,從大元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到順治辛丑年(1661年),隔了401年,根據(jù)張志斌教授考證,“元中統(tǒng)元年”乃后世作偽[6]。
序文內(nèi)容講的都是作者在長白飲酒時,偶遇一神勇西羌人并蒙西羌人贈送《易筋經(jīng)》一書的故事,從筆調(diào)語氣、遣詞用字等方面分析,可以推斷系出一人之手,但個別文字有異:
沈校本“天下一統(tǒng),四海晏然,道途無梗,予得游吟于海岱之間”“至長白,偕酒人挈杯攜壺,步于山畔伴”“紅映溪光”“劈拳可碎虎腦”“設有志,愿贈此書”“凡此皆天賦,亦出人為”等語句,在市隱齋本分別作“暮年好與方外人交,暇則游吟于海岱之間”“至太白山,偕友人挈杯攜壺于海濱”“紅映水光”“拿拳可碎虎腦”“觀爾言,志異于眾,愿以此書贈”“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凡此豈皆天賦,亦出于人為”。
市隱齋本末尾多了一句“惜吾老矣,不能用,且珍藏笥中,俟有佛骨者呈之,以為一助云爾”。
太白山乃秦嶺最高峰,這顯然與后文的“攜壺于海濱”不太符合。沈校本作“至長白”。故,市隱齋本的“太白”疑為“長白”之誤。
就文字而言,市隱齋本更為妥帖、詳盡,如多了“暮年好與方外人交”一句,與下文的偶遇西羌人“乃止而飲”的情節(jié)更能前后照應;故此推斷,市隱齋本序言當系在沈校本序言基礎上增衍而來。
在上下卷內(nèi)容區(qū)分上,兩個版本有差異。早期《易筋經(jīng)》的版本如沈校本與吳鏞跋本是不分卷的,述古堂本分上下卷,市隱齋本上卷內(nèi)容比述古堂本上卷內(nèi)容少了3則,但這3則內(nèi)容有2則列入了市隱齋本下卷,即“行功輕重淺深”“兩肋內(nèi)外工夫”,市隱齋本下卷內(nèi)容達17則,比述古堂本多了“任督二脈說”“運力勢法”“十二勢圖”“任脈之圖”“督脈之圖”等內(nèi)容;這就說明,從述古堂本到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的內(nèi)容不斷增衍,涵蓋面愈加廣泛,到了后出的來章氏本,僅上卷內(nèi)容就達30則,涵蓋了市隱齋本上下卷的幾乎全部內(nèi)容,下卷內(nèi)容10則,以圖為主,是在市隱齋本基礎上的進一步增衍。
在具體則數(shù)名稱上,兩個版本也有不同。兩個版本都有的則數(shù)共30則,具體為:總論、膜論、內(nèi)壯論、揉法、采精華法、服藥法、內(nèi)壯丸藥方、盪洗水藥方、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兩肋內(nèi)外工夫、木杵木槌式、石袋石杵式、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配合陰陽說、下部行功法、行功禁忌、下部洗藥方、內(nèi)壯神勇、煉手余功、外壯神力八段錦、神勇余力、運力勢法、十二勢圖、木杵木槌圖、任脈之圖、督脈之圖。則數(shù)名稱上個別用字有差異,市隱齋本的“行功輕重淺深”一則,來章氏本為“行功輕重法”“用功淺深法”;而市隱齋本的“余伎”一則,來章氏本為“用戰(zhàn)”。但內(nèi)容相同。
市隱齋本的“任督二脈說”一則內(nèi)容為來章氏本所無。
來章氏本的搓膀腕法、撻煉手足、煉指法、玉環(huán)穴說、經(jīng)驗藥方、骨數(shù)、筋絡、氣血說、外壯八段錦圖、八段錦余功等10則內(nèi)容為市隱齋本所無。
兩個版本所共有的30則內(nèi)容,在具體文字表述上也有差異。大體可以分為3種情況:一是內(nèi)容、意思及文字表述幾乎完全相同的(8則);二是內(nèi)容、意思基本相同,僅文字表述微有差異的(6則);三是內(nèi)容、意思及文字有明顯不同的(16則)。本文僅對第3種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2.3.1 膜論
表3 膜論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關于有形與無形的關系,兩個版本論述差異較大:市隱齋本要求“先煉無形”,來章氏本則要求“先煉有形”,看似觀點相左,但是細究兩個版本的具體解釋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市隱齋本要求“然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尤難。先從極難處立定腳跟,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在培養(yǎng)元氣”;來章氏本則認為“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先煉氣”。實際上,二者落實到操作層面,則又是一致的,都是先要求練氣,即先練無形。
2.3.2 內(nèi)壯論
表4 內(nèi)壯論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對內(nèi)和外的認識是兩個版本的顯著不同之處:市隱齋本認為“內(nèi)壯言道”“道植圣基”,而“勇僅俗務”。道植圣基的論述為述古堂本、西諦本等早期版本所通用,且都認為內(nèi)壯道的作用遠大于外壯勇的作用,更加強調(diào)內(nèi)在的修煉。來章氏本認為“內(nèi)壯言堅”“外壯言勇”,且“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從“道”到“堅”的表述變化,從來章氏本開始,來章氏本又將內(nèi)外、堅勇等量齊觀,更加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外兼修的作用。
市隱齋本作“苦為情欲雜念分去”,來章氏本作“若為情欲雜念分去”,一字之差,意思迥異,考上下文義,“苦”字更為妥帖、切合論者本意。
2.3.3 服藥法、內(nèi)壯丸藥、盪洗水藥方、兩肋內(nèi)外功夫四則
盪洗水藥方一則,內(nèi)容相同,標題不同:市隱齋本作“盪洗水藥方”,來章氏本則作“湯洗方”。早期版本沈校本作“盪洗藥方”、吳鏞跋本作“盪洗藥水方”。
服藥法一則,內(nèi)容意思基本相同,僅市隱齋本“行一次,服藥一次”在來章氏本中作“行功三日,服藥一次”。服藥頻率是三日一次還是行功一次,這個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忌蛐1尽⑽髦B本、吳鏞跋本、述古堂本等早期版本,均作每功三日、服藥一次,疑市隱齋本訛脫,當為“行功三日,服藥一次”。
內(nèi)壯丸藥一則,內(nèi)容意思基本相同,但市隱齋本無“朱砂”這一成分。朱砂,一種中藥材,具鎮(zhèn)靜、安神和殺菌等功效,中國古代用它作為煉丹的重要原料之一。考沈校本、西諦本、吳鏞跋本、述古堂本等早期版本,均有朱砂,疑市隱齋本有脫誤。
兩肋內(nèi)外功夫一則,個別文字有異:市隱齋本“不復歸于骨肉”,來章氏本作“不復來歸行于骨內(nèi)”,吳鏞跋本作“骨里”、沈校本作“骨肉”。到底是骨肉還是骨內(nèi),意思是有差別的;據(jù)上下文義,“骨內(nèi)”似更妥帖。
以上4則內(nèi)容,語言雖然差異不多,但卻可能是一字之差,意思迥異,不可不察。
2.3.4 配合陰陽說
表5 配合陰陽說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2.3.5 下部行功法
共有3點小的差異。一是對于任督二脈的描述,兩者相反。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任脈在人體的前面、督脈在人體的后面。這樣,市隱齋本的任督二脈則應該是顛倒了。二是關于下部行功的具體方法,市隱齋本作11字,而來章氏本作10字,少了在睪丸的“揉”字;早期的吳鏞跋本、西諦本均作11字,沒有“閉”字、“揉”字、“摔”字,而有“撁”“撫”2字;當是流傳過程中的錯訛之故,其具體操作也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三是關于功法作用的認識,市隱齋本多了一句“此功此法信受者,實乃宿契也,豈小補哉!”宿契,乃宿緣之意,這一句話的意思更多是想表明此功法的重要作用和習練者之間有著隱隱的宿緣,有神乎其技之意。
表6 下部行功法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2.3.6 煉手余功
表7 煉手余功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市隱齋本“以藥水頻頻盪洗”來章氏本作“以熱水頻頻燙洗”,藥水與熱水是有差別的,沈校本、西諦本、述古堂本等均作“藥水”,但均未指明是何種藥水,來章氏本“熱水”疑為“藥水”之誤;市隱齋本“其皮肉、筋膜與骨相著而不軟動”來章氏本作“其皮膚、筋膜兩堅,著骨不軟不硬”,意思略有差別,但“皮肉”與“皮膚”有差異,西諦本、述古堂本所述與市隱齋本相同,疑來章氏本之“皮膚”為“皮肉”之誤;市隱齋本“注氣一努”來章氏本作“注意一努”,氣與意也是有差別的;市隱齋本“其力多輕”來章氏本作“其力雖多,終無基本”,“其力多輕”是說外壯之力輕于內(nèi)壯之力,“其力雖多,終無基本”是說外壯之力雖然多,但是沒有內(nèi)壯作基礎,其力不足為懼,仍然肯定的是內(nèi)壯強于外壯的道理。
2.3.7 外壯神力八段錦、神勇余力二則
外壯神力八段錦一則,煉外之功的八法,市隱齋本的“擰”來章氏本作“盈”,沈校本、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均作“墜”,根據(jù)上下文義,“盈”字意思不通,疑為“墜”字之誤;末尾一句,市隱齋本“所謂手托城閘、力能舉鼎、手格猛虎、曳舟于陸、攜輈而趨、植麾于風、竊舟于壑,俱非異事,其八法若逐字單行,以次相及,更覺精專,任從其便”,來章氏本作“古所謂手托城閘、力能舉鼎,俱非異事。其八法,若逐字單行,以次相及。更為精專,任從其便”,兩個版本均是強調(diào)八法的神奇鍛煉功效,強調(diào)最好是逐個進行練習,以達到更佳的效果,內(nèi)容相同,來章氏本的表述更覺精簡。
神勇余力一則,題目有一字差異:市隱齋本作“神勇余力”,來章氏本作“神勇余功”,沈校本、西諦本與述古堂本均作“神勇余功”,疑市隱齋本之“力”或為“功”之誤;市隱齋本“一擇園林樹木之中大而茂盛者,是得旺相之氣,暇時即至樹下,任意行功,或槌或抱,或推扯踢拔,諸勢任意為之”,來章氏本作“一擇園木諸樹大而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氣,與眾殊也。有暇之時,即至樹下,任意行功,或槌或扢,或推拉踢拔,諸般作勢,任意為之”,兩個版本均是強調(diào)要借大樹之旺氣來助行功之效果,但來章氏本用語更為詳細;來章氏本末尾多了一句“蓋木石得天地之鐘英,我能取之,良有大用?;糯笏?,與木石居,非謗語也”,這一句話沈校本也有,表述為“蓋木與石實得天地之精英,我欲取之,良為有用,非漫然也”,都是再次總述要充分利用良木大石之精氣助力練功之效,市隱齋本疑有疏漏之句。
2.3.8 運力勢法
表8 運力勢法一則在兩個版本中的不同表述舉例
題目上略有差別:市隱齋本作“運力勢法”,來章氏本則作“賈力運力勢法”。內(nèi)容上個別文字表述有異:市隱齋本“其法用身蓄氣,處處運之,挺然直立”,來章氏本作“其法用意蓄氣,周身處處初立運之,立必捉直”,用身蓄氣自不同于用意蓄氣,但身為意之本,無身自然無意;攀與扳的釋義,兩個版本相同,皆有“十指端下”之意,但在描述中有不同,疑為抄、刻之誤;其他不同之處,主要是描述的詳略或字詞運用的差異,意思上則基本相同。市隱齋本“乃揮右拳,前擊數(shù)十,左亦如之,而功竣焉”,來章氏本作“乃揮右拳前擊數(shù)十,左之,乃仰臥,復卷肱如立時然,作振脊欲起者數(shù)十而工竣焉”,來章氏本更為詳細,多了“復卷肱如立時然,作振脊欲起者數(shù)十”等具體動作。
2.3.9 十二勢圖、木杵木槌圖、任脈之圖、督脈之圖四則
“十二勢圖”一則,圖片中的人物動作沒有區(qū)別,人物衣著略有不同,市隱齋本人物頭上均有發(fā)髻一個、腿上皆有裹腿,更接近道士形象;來章氏本的人物則都沒有發(fā)髻、沒有裹腿,更接近羅漢形象。圖中所配文字略有不同:來章氏本在“十二勢圖”之后有“此功昉自釋門”一段文字,具體內(nèi)容如下:
此功昉自釋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diào)息,至神氣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煉動式,必心力兼到,靜式默數(shù)三十,數(shù)日漸加,增至百數(shù)為止。日行三次,百二十日成功。氣力兼得,則可日行二次;氣力能凝且堅,則可日行一次。務至意念不興,乃成。
這一段文字是后世認為《易筋經(jīng)》源自佛家的一個重要依據(jù),但在市隱齋本中卻無此一段文字。周偉良教授認為,潘霨于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刊印的《衛(wèi)生要術》輯錄的有關“十二勢”文字,是在來章氏本基礎上增演而來,并將“此功昉自釋門”附會為“達摩西來,傳少林寺”[2]218。結合圖中人物發(fā)式等不同,可以看出從市隱齋本到來章氏本的一個鮮明轉變,這可能也是易筋經(jīng)的歸屬從道家到佛家的一個重要轉變。
出爪亮翅勢中,市隱齋本中的“拄”“膀”,來章氏本分別作“掛”“直”;三盤落地勢中,市隱齋本中的“牙呲”,來章氏本作“牙齒”;市隱齋本中的“餓虎撲食勢”來章氏本作“臥虎撲食勢”。差異較大的是“打躬勢”“工尾勢”所配文字,市隱齋本上“打躬勢”的文字與“餓虎撲食勢”完全相同,市隱齋本上“工尾勢”的文字與來章氏本“打躬勢”所配文字完全相同,疑為排版錯誤所致,來章氏本上的文字則是正常的。
“木杵木槌圖”一則,圖片樣式兩個版本沒有差異,均畫有“木杵圖”“木槌圖”二圖,圖下的文字也完全一致。
“任脈之圖”一則,圖片樣式兩個版本沒有差異,但所標穴道數(shù)目不同:市隱齋本為23穴,來章氏本為24穴,即來章氏本在“陰交”和“建里”之間有“水分”一穴,市隱齋本未標此穴;另外,來章氏本在圖下,大篇幅詳細介紹了任脈的起止點及24個穴位的名稱和在人體上的具體位置,市隱齋本則沒有這些文字的介紹與解釋,可能在流傳過程中有遺失。
“督脈之圖”一則,圖片樣式兩個版本沒有差異,所標穴道數(shù)目和名稱亦同。圖下均有文字,關于督脈的介紹兩個版本基本相同,僅市隱齋本“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腧,并于春里”,來章氏本作“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腧,并于脊里”。按照市隱齋本圖示,參考中醫(yī)對督脈的傳統(tǒng)解釋,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則“春”字當為“脊”字之誤。市隱齋本“屬陽脈之海也,中行,凡一脈下十七穴”,來章氏本作“屬陽脈之海也,中行,凡二十七穴”。但根據(jù)圖示,當為二十七穴。關于穴位的介紹,市隱齋本僅介紹了鼻柱下“素髎”“水溝”“齦交”3個穴位,可能在流傳過程中有遺失;而來章氏本則詳細介紹了27個穴位的名稱與具體位置,并錄有李時珍等人關于督脈的相關論述。
2.4.1 行功輕重淺深
市隱齋本“行功輕重淺深”一則,來章氏本分作“行功輕重法”“用功淺深法”兩則。但內(nèi)容基本相同,僅個別文字表述有異:市隱齋本“初功以輕為主,一月后,漸可加力,乃為合宜”,來章氏本作“初行功時,以輕為主,必須童子,其力平也。一月之后,其氣漸盛,須有力者漸漸加重,乃為合宜”。來章氏本語言表述更為詳盡。
2.4.2 余伎與用戰(zhàn)
市隱齋本“余伎”一則,來章氏本作“用戰(zhàn)”。內(nèi)容大體相同,個別文字有異:市隱齋本“精氣與神,煉至堅剛,永固之期,自有作用根基,希仙作佛,能勇猛精進”來章氏本作“精氣與神,煉至堅固,用立根基,希仙作佛,能勇精進也”;市隱齋本“百發(fā)百中”來章氏本作“一發(fā)中的”;市隱齋本“若于下煉之時,加吞咽、吹吸等功,相兼行熟”,來章氏本作“若于下煉之時,加吞劍、吹吸等功相間行熟”,吞咽與吞劍差異較大,當是來章氏本誤把“吞咽”作“吞劍”之故。
2.5.1 市隱齋本有而來章氏本無的1則內(nèi)容
“任督二脈說”一則僅出現(xiàn)于市隱齋本,為來章氏本所無,共123字,對于任督二脈的起止位置作了明確,具體內(nèi)容如下:
任督二脈,為陰陽之海。人之脈,比于水,故曰脈之海。任者,姙也,凡人生育之本也。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而上咽喉,至承漿而止,此陰脈之海。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督綱,起于尾閭,由夾脊、玉枕,循頂額,下鼻柱,至上齦而止,此陽脈之海。人罕知之。
在來章氏本中有如下內(nèi)容相近的表述:“任脈之圖”一則有“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屬陰脈之海也”的內(nèi)容,“督脈之圖”一則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的內(nèi)容。而市隱齋本的“任脈之圖”“督脈之圖”則僅有2圖,沒有其他說明文字,需與“任督二脈說”一則對照閱讀,來章氏本則不僅在圖下有說明,還引用李時珍等醫(yī)家的論述對所有穴位進行說明,更為詳盡精確,更方便讀者閱讀。
2.5.2 來章氏本有而市隱齋本無的10則內(nèi)容
來章氏本的搓膀腕法、撻煉手足、煉指法、玉環(huán)穴說、經(jīng)驗藥方、骨數(shù)、筋絡、氣血說、外壯八段錦圖、八段錦余功等十則內(nèi)容為市隱齋本所無,這可以看做易筋經(jīng)內(nèi)容不斷增衍的表現(xiàn),也是來章氏本晚于市隱齋本的一個例證。
搓膀腕法、撻煉手足、煉指法三則為練習四肢力量的方法;“玉環(huán)穴說”一則,選錄了《天祿識余》關于“玉環(huán)穴”的位置論述、《言鯖》關于氣息的論述、《遵生八箋》關于服食日月精氣的論述等三段文字;“經(jīng)驗藥方”一則,記錄了打虎狀元丹、大力丸、洗手仙方三種壯筋骨藥方的配方成分、服用方法、注意事項。
“骨數(shù)”一則論述了人體365節(jié)骨骼的名稱及位置。據(jù)周偉良先生考證,其內(nèi)容出自宋代宋慈的《洗冤集錄》卷三之“驗骨”[2]313。“筋絡”一則論述人體手足十二筋脈的起止點,內(nèi)容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筋》,但內(nèi)容稍有異”[2]316-317。“氣血說”一則論述人體氣血運行說,內(nèi)容來自中醫(yī)的相關理論。
外壯八段錦圖、八段錦余功兩則,僅有目錄,具體內(nèi)容已經(jīng)佚失。
封面不同:市隱齋本無封面,在《易筋經(jīng)》下卷之后,緊接《洗髓經(jīng)卷之一》目錄;而來章氏本則有單獨的封面,內(nèi)容為大字《洗髓經(jīng)》,右側小字“宋少保岳鵬舉鑒定 校正無訛 翻刻必究”、左側小字“本衙藏板”與全書《易筋經(jīng)》封面所刻文字相同。即從地位而言,與《易筋經(jīng)》是一種并列關系,是單獨成書的一種版式。
目錄不同:市隱齋本《洗髓經(jīng)》目錄包括:總意、元始鐘氣篇第一、四大假合篇第二、凡圣同歸篇第三、物我一致篇第四、行住坐臥篇第五、洗髓還原篇第六、洗髓經(jīng)跋、續(xù)考釋典翻刻本經(jīng)梵語字義等9項內(nèi)容。來章氏本《洗髓經(jīng)》則未列目錄。
3.2.1 總意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靜夜工”“搬柴”“酣寢”“明者獨儆醒”“撫髀”“無常迅速身,同少水魚頭”“然而如何救,?;垌殐勺恪薄傲骼擞谏馈薄皽劂逶 薄盁捝窬惯€虛”“靜中常醒醒”“專報四重恩,永滅三途苦”“擇人相授受”;來章氏本則分別作“靜夜鐘”“擔柴”“鼾睡”“默然獨警醒”“撫體”“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酆稳兆恪薄傲靼灿谏馈薄扒逶 薄盁捝窬固撿o”“常惺惺不昧”“待報四重恩,永滅迷途苦”“后人于授受”。
3.2.2 元始鐘氣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凡可參想此”“阻滯”“萬物何為命”,來章氏本分別作“凡可參悟者”“間滯”“萬物依為命”。
3.2.3 四大假合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常氤氳”“靜久生煖氣”“為雨又為霧”“火乃氣之燠”“生是未曾生,死又何嘗死”“凡類”“長生無盡期”;來章氏本分別作“久氤氳”“靜坐生暖氣”“為雨又為露”“火乃氣之煥”“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凡數(shù)”“長生無可期”。
3.2.4 凡圣同歸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身死埋曠野”“與我同一氣”“靈明原不異”“若能常清凈”“只因多外馳”“提念與生死”;來章氏本分別作“身尸埋曠野”“與我本一體”“靈活原無異”“心若能清凈”“因彼多外馳”“常提生與死”。
3.2.5 物我一致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妄殺成暴戾”“忘卻身生死”“若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來章氏本分別作“妄殺即暴戾”“忘卻生與死”“茍能卻嗜欲,物我而一致”。
3.2.6 行住坐臥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舉步低且慢,踏實方更進”“存心勿妄動”“坐定勿傾斜”“坐如山岳重”“夢覺渾無異”“行住坐臥工”;來章氏本分別作“舉足低且慢,踏實方可進”“存心勿外務”“立定勿傾斜”“坐如邱山重”“夢覺詳無異”“行住坐臥篇”。
3.2.7 洗髓還原篇
正文中,市隱齋本作“工”“飲食不能積”“須遵”“閉眼”“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搦”“鼻中出入悠”“兩手摩右膝”“息心并滌慮”“知此四少,長生不老”;來章氏本分別作“功”“飲食不為積”“須照”“乜眼”“脅腹連尾閭,推腎手推搦”“鼻中出入綿”“兩手俱掩臍”“思心并滌慮”“有此四少,長生可了”。推腎與搖肩的動作差別較大,都是道家養(yǎng)生中的常用動作,結合上下文義,兩者意思均通;“掩臍”與“摩右膝”動作不同,考察上下文義,“掩臍”的動作似更恰當。
市隱齋本末尾一句“又半偈曰:有人認得勾頭草,遍地草木都吃了”為來章氏本所無。
總體來看,以上正文中的文字差異不大,多數(shù)屬于流傳過程中的誤抄誤傳。
市隱齋本《洗髓經(jīng)》正文之外還有兩則內(nèi)容:洗髓經(jīng)跋、續(xù)考釋典翻刻本經(jīng)梵語字義;來章氏本《洗髓經(jīng)》正文之外僅有“翻譯經(jīng)義后跋”一則內(nèi)容。
“續(xù)考釋典翻刻本經(jīng)梵語字義”為市隱齋本獨有,是對于經(jīng)中部分文字的解釋,以便于讀者理解和領會其意思。
跋文兩個版本都有,但有3點不同之處:一是標題不同(見上文)。二是內(nèi)容上個別文字略有不同:市隱齋本“諸所有見,即不離人。執(zhí)理不通”“老死范圍”“不惟空塵,且更空理”“噫嘻祖師,生于黔底。幼而穎異”“窮諸教誼”;來章氏本則分別作“空諸所有,不即不離。人若執(zhí)經(jīng),終不通移”“在教泥教,老死范圍”“不惟空度,且并空理”“噫嘻吾師,天縱生知。生于默識,幻而穎異”“窮有敬誼”,聯(lián)系上下文義,“幻而穎異”當為“幼而穎異”之誤,“窮有敬誼”當為“窮諸教誼”之誤,其他文字略異,內(nèi)容和意思基本相同。三是落款不同:市隱齋本無落款,來章氏本有“傳臨濟正念篇第七、月庵超昱緒欣內(nèi)典翻譯”的落款。據(jù)有關學者考證,“月庵”“超昱”和“緒欣”不過是出于作者的杜撰,未必真有其人[7]。臨濟則為禪宗南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來章氏本的這一增衍可能與“十二勢圖”一樣,更加增強了《洗髓經(jīng)》的佛家文化歸屬。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市隱齋本《易筋經(jīng)》的時間早于來章氏本,從市隱齋本的33則正文內(nèi)容到來章氏本的40則內(nèi)容,可以看出易筋經(jīng)不斷增演的發(fā)展軌跡;②如果市隱齋本封面的刊刻時間無誤,被后世視為易筋經(jīng)標志性功法的“易筋十二式”的最早出現(xiàn)時間當不晚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③根據(jù)兩個版本“十二勢圖”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易筋經(jīng)》從道家文化到佛家文化歸屬的一個重要轉變;④兩個版本在序跋及正文內(nèi)容上有著不小的差別,包括具體的功法要領、服藥方式、遣詞用字等,其原因多與版本傳抄過程中的錯訛有關;⑤兩個版本都附錄有《洗髓經(jīng)》的完整內(nèi)容,正文內(nèi)容略有差別,在封面、目錄及跋文方面則存在較大差別。
注釋:
① 本文所涉市隱齋本和來章氏本《易筋經(jīng)》原文和相關內(nèi)容均引自周偉良、張全海主編的《清代易筋經(jīng)珍本匯輯》(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