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花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時候,先打哪個?是黑城。西夏的城很難攻破,因為黨項人慓悍,根本不投降。況且成吉思汗的習慣是拿下一座城,劈手就屠城。對黑城也不例外。
光陰層層疊疊,黑城消失在風沙里。1905年,有個俄國人摸到黑城遺址,挖出一批西夏的東西。估計是當年城破時,有人深藏在地下的。其中有一本西夏文的書,記載了民間諺語。后來該書被譯成俄文出版,書中保留了影印的西夏原文。
再后來,中國學者根據(jù)西夏文原本,譯成漢語。這本書很珍貴,我只見到了其中幾頁,是朋友復印給我的,原書都不曾看見哩。
一場山呼海嘯的征戰(zhàn),萬箭穿城,也穿過歷史的煙塵。西夏的騎兵退下,成吉思汗的步兵退下。殘存的西夏文字,像一支支利箭,射入茫茫時空。千年后,有那么兩支,被我窺見,拿來與君切磋——
賞心悅目者。
僮倌牛頸項,禽腳短為好。
女子馬脖項,鷹腳長為妙。
家禽的腳,牛的脖頸,還有僮倌的脖頸,短而結(jié)實者好看。
鷹的腳,馬的脖子,女人的脖子,細長為美。
——一開始我想不明白,牛馬是一伙的,為啥牛脖子要短,馬脖子要修長?仔細琢磨,果然。倘若駿馬長個短抓抓脖子,委實丑。而牛脖子下,贅著一大片松垮垮的贅肉,倘若脖子太長的話,像一面厚旗子,丑得不要不要的。所以,牛要藏拙,脖子短好看。
轉(zhuǎn)瞬即逝者。
五月如駱駝,衰朽將倒斃。十月如黑鹿,遠逃劫伏去。
——西夏人體格健壯,打獵不過是小菜一碟。十月是圍獵季節(jié),倘若黑鹿跑得不快,分分鐘變成烤肉。不過,我從沒聽說過黑鹿,大概絕種了。賀蘭山巖畫上有長角的鹿,大概是黑鹿吧。
可是五月和駱駝是怎么回事呢?駱駝是西夏“潑喜軍”主力呀。幾百峰駱駝,駝峰上架著拋石機,縱石如拳,亂石飛濺,宋人恨透了這支旋風炮。而成吉思汗有一次搶了西夏的駱駝,喜得不行。
按理,不該衰朽,轉(zhuǎn)瞬倒斃呀?大概是指老朽的駱駝吧?;蛘呙耖g說,五月的駱駝,灰不出溜??赡芪逶聦︸橊勈莻€劫。也可能,西夏的五月是個不吉祥的月份。
最容易的事。
誘捕空中鳥,一舉手上來。父母杖童子,一打各逃奔。
西夏人是怎么捕鳥的呢?用網(wǎng)罩的吧?反正我覺得西夏的民間很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啥都逮住果腹。連最難吃的棘刺,也煮熟了吃掉。既然捕鳥很容易,說明常常吃烤鳥,也說明西夏鳥兒很多。按理,西夏地域牧場農(nóng)田遼闊,不至于窮成這樣吧?
事實上,西夏的賦稅很重,有錢都繳稅了。稅品有很多種,僅我們涼州,就有麥子、大麥、麻褐、黃豆、粟、糜、秫等稅。黑城出土的文書記載,除了納糧稅外,還有傭、草、水等稅。
父母打娃,也很方便,抬手就是幾巴掌。而且自古一理,我小時候被奶奶追打得都逃奔到房頂上去。那時候娃多,挨打的都是跑得慢的。
兩樣討巧的事。
修網(wǎng)補眼,舔筆舔尖。
青衫窄袖的西夏人坐在屋檐下,慢條斯理拾掇漁網(wǎng),修修補補,哼唱他們的歌謠:黑頭石室漠水邊,紅臉父冢白高河。是的,西夏人是宋人的叫法,他們稱自己的國家為白高國,西夏人的祖先居住在白高河畔,先祖的墳墓也在白高河流域埋著。
樹蔭翹在黃土屋墻上,他們的歌謠還在唱……母親阿媽起族源,銀白肚子金乳房,取姓嵬名俊裔傳……漁網(wǎng)撒開,鋪了一地,網(wǎng)住樹蔭和一地白日光。
舔筆舔尖,我們小時候也說。畢竟,河西走廊是西夏的地盤,有些東西就從光陰里漏下來。時光上溯幾百年,我就是那個燒火煮飯的西夏女人。
毛筆蘸墨水,太飽了,筆尖在硯臺邊沿一點一點舔。錢大昕說,西北之境有黃羊焉,相傳西夏有國時,嘗取其尾為筆。
卻原來,西夏的毛筆是羊尾巴毛,不是狼毫——狼毛難薅。寫字的人多,狼不多。
天下文字圣手書,地上巖谷龍足踐。
西夏文人穿長衫不?他們研墨,舔筆,羊尾巴做的毛筆在紙上潑墨揮灑,寫那些撇捺繁瑣的西夏文。真的,西夏文撇捺太多,看起來一紙刀劍,有寒意。漢字最好,刀劍有克制,是最溫暖的文字,才不寒光冷厲呢。
郁悶的事情。
吃炒面遇風吹,和面水已渾。
炒面,是小麥豌豆麻子之類的糧食炒熟,磨成面粉,直接吃。我小時天天吃炒面,吃怕了,現(xiàn)在可一點也不想吃。卻原來,古代就開始吃炒面。炒面擱在碗里,有一種吃法叫干丟。沒有水的情況下。捏起一撮面粉,丟進嘴里。這樣吃的時候,倘若刮風,那就相當不美妙。游牧民族出門,肩上搭個褡褳,裝了炒面,就可獨步天下。和面自然要清水的,水渾濁,那可怎么辦呢。
吃完棘草顎不穿,口小不嫌野菜苦。
可能百姓常常吃野草的,不然不會有諺語留下。連棘草都吃,可見窮通了。那么,皇宮里奢華到什么地步呢?李元昊的女人沒藏氏喜歡打獵,有一次從賀蘭山歸來天已經(jīng)黑了,下令路旁都點起燈籠。牛角燈籠明晃晃地蜿蜒幾十里啊,想想看。
衣裳的貴賤等級之別。
戶戶紫衣不繅絲,人人為官莫斂財。
西夏的文官,穿紫衣。沈括說,穿紫衣者,達官貴人也,坐主位,坐下座者皆平民。
又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勒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勒皆便于涉草……
紫色是最高級的顏色嗎?不是。西夏王李元昊穿什么呢,說:“衣白窄衫,佩鳳角劍?!崩钤槐环Q為鳳角皇帝,他的劍叫鳳角劍。
男子穿白衣,氣質(zhì)剛強而凌厲。何況李元昊本身就愛搞事情,動不動要率領大軍打仗,殺來殺去,把宋朝氣個夠嗆。
那么,李元昊長什么樣子?從河西墓道里的壁畫上看,黨項人一般都是面部輪廓分明的那種。前額突出,高顴骨,深眼窩,鷹鉤鼻子,嘴唇飽滿有形,連鬢胡子,長方臉。李元昊長得大概也如此吧。鷹鉤高鼻子是一定的,因為李元昊死去的原因,就是被兒子寧令哥一刀削掉鼻子——倘若是個扁平臉塌塌鼻子,根本夠不到鼻子呀。
至于西夏人,不一定都胡風。因為西夏人并非都是黨項人嘛??赡苌窖蚝拥囊灿?,瞇縫眼睛的也有,薄嘴唇的也有,扁平臉的也有。
當時的涼州,各色人都有,也通婚,人種是雜交的。鮮卑人有,漢人有,吐蕃人有,回鶻人有,粟特人也有。李繼遷攻占涼州之后,這些人自然都屬于西夏人了。李明德遷徙銀川,又把大部分涼州人帶走。尤其是工匠和文人。
已入官場,應該兩張豹皮夾紫衣,善上再增善。
已遭困境,恰如灰狼裝入牛皮囊,有才難施展。
紫衣加豹皮,猶如美酒加咖啡,那可就錦上添花了。呱呱啁。想想看,西夏的達官貴人,騎在高頭大馬上,紫衣外面裹一張豹皮,何等的高貴威風。
高原上有一種紫色的野花,因為紫外線的緣故,顏色特別純。倘若是一朵,孤零零躥出草窠,老遠便可看見——有一種霸道的高貴氣。西夏的紫色一定是受了植物的啟發(fā)。
文官紫衣,武官什么顏色?緋色。
互飲殘羹不嫌心,同穿補衲不覺丑——窮人的外衣叫補衲。不過,后來僧人破舊的衣裳也叫補衲。單單看這兩個字就破破爛爛,千針萬線連綴起來的。大家都衣衫襤褸,也就不覺得丑了。民間說,破籮兒丟在爛筐里,誰也別嫌誰難看。
百姓穿青色,褐色,藍色之類的。人窮到一定的地步,也就顧不得顏色了,能遮體就行。不過紫色和緋色一定要回避。白色更不行,王的顏色。
當然,壁畫上的人物,都是有頭有臉的。窮人,穿穿補衲算了,不會畫到墻上去。
冰上行走靠長靴,雨天出門靠氈披。
常在戶外的人,放羊的啦,種地的啦,有一種衣裳叫氈披,拿來遮風擋雨。我老家現(xiàn)在還有這種氈披,我們叫氈衣。羊毛搟氈,直接搟出披風的樣子,不縫補,囫圇一件披風。多大的雨都追不透,多濕的地上一鋪,都隔潮。又暖和又擋雨雪,放羊的人少了這件氈衣可不行。一件氈披,可以傳幾代人,也算是一份財產(chǎn)呢。
估計西夏氈披這樣的衣裳,主要在河西走廊和寒冷的地方。銀川地處河套,河渠縱橫,用著氈衣的機會少。
日常打扮。
小妹為我,理理唇上須。
阿爹為我,梳梳頭上髻。
黑城出土的西夏人物像,男子多留胡須,女人多梳高發(fā)髻。既然男子虬髯,女子須高髻才好呼應。西夏街上,男人禿發(fā),連鬢胡子,女人云鬢高聳,白面紅唇,說著囈哩哇啦的胡話,想想也怪奇詭迷人的。
欲無唇髭鐵鑷拔,欲無腹脂腰帶扎。
大概美男子就是這么干的,拔掉胡子,扎上腰帶,顯得身材挺拔,面色清秀。
敦煌壁畫中的西夏供養(yǎng)人,臉長,腮肥,修眉??瓷先ス趋狼迤?,身材高大,不俗。圓領窄袖長袍,腰束帶。
黨項人的咒語。
野卜植石辭相合,角鳴劍舞敵逃遁。
因為西夏人不一定都是黨項人,所以這個咒,僅僅是黨項人的咒語。他們的占卜法有好多,灼羊髀骨,擗竹,咒羊,缶擊弦,植石等。
植石所占卜的內(nèi)容是打仗的勝負。下句敵逃遁,正好與占卜的內(nèi)容應驗,即辭相合。西夏人很迷戀占卜,如果是吉兆,則士氣大鼓,角號高鳴,刀劍齊舞,敵人很難招架。說實話,西夏人不好打,雖然成吉思汗滅了西夏,卻也搭上了一條老命——實際上還不能算滅,只能算欲滅未滅之際,就死了。
成吉思汗天算地算,掐住了西夏最薄弱的脈搏——外面連年天災,王室內(nèi)部爭權(quán)奪位,亂成一團。蒙古軍吃準這一點,圍住興慶府半年。
市易畜已盡,做食腕已斷。
可憐的西夏末主李睍,糧盡援絕,城中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百姓和兵士都患病斷糧,活不下去了。
雖如此,興慶府也并不是唾手可得——為臣不惜命,射箭不擇地勢。還死守。
成吉思汗已經(jīng)死了,但秘不發(fā)喪,不叫西夏人知道。蒙古軍拿成吉思汗的余威,一波一波震蕩李睍。李睍不知內(nèi)情,最后獻城投降。西夏興慶府最后被屠城??蓱z見的。李睍成為成吉思汗的陪葬。
氣數(shù)已盡,是歷史小說里常用的一句話。細細琢磨,也有道理。
植石占卜不知道如何操作,別的占卜有記載。一種是拿艾草熏灼羊髀骨,視其裂紋而判斷吉兇。另一種擗竹,以劈竹子的數(shù)目定吉兇——可是,是怎么劈的呢?至于咒羊,在夜里星辰齊全時禱羊,清晨殺羊,查看羊腸,羊腸通則吉,淤則兇。還有缶擊弦,用竹桿敲擊弓弦,以其聲音來斷吉兇。
我覺得,占卜者可能女人比較多。李元昊稱帝之后,馬上從興慶府快馬加鞭飛奔到西涼府“祠神”——為他“祠神”的,就是幾位巫女。這事大有玄機。西涼府就是涼州,建有西夏皇家寺院。李繼遷在涼州起家,掌控夏國的神靈就在祖籍地涼州。研究西夏,涼州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
西夏的動物們。
大象一來河澤滿,日月一出國土明。
西夏沒有大象。但是,西夏人信奉佛教,非常虔誠。涼州有西夏的皇家寺院。我老家古浪還有一座寺院,叫清涼寺,民間傳說是西夏三百鐵腳僧守護狼虎峽的寺院,后來和成吉思汗廝殺,敗了,寺院被毀,只留下一首民謠在民間傳唱:誰能修起清涼寺,給他九井八澇池,落落墩底下取鑰匙……
跟大象有什么關系呢?既然信奉佛教,就受印度文化影響,奉大象為神物。
半夜犬吠貴不起,黎明鳥啼智不眠。
西夏人家,養(yǎng)犬也很尋常。早晨還是鳥兒吵醒的,可見生態(tài)多好。貴是有錢的人。智是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半夜狗叫,有錢人自己不會起身,早有仆人去看。有學問的人,讀了一夜書,黎明鳥兒叫了,還在用功??赡苁沁@個意思。我蒙的。
西夏對文化相當重視,看看西夏文就知道。創(chuàng)建一種文字,單單憑心血來潮是不行的?!端问贰は膰鴤鳌酚涊d:元昊自制番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復。
不過,西夏文字后來都消失了,剩下一鱗半爪,讓后世人絞盡腦汁揣摩——西夏把成吉思汗打死,元朝鼻子都氣歪了,索性不給立西夏史,順便毀了西夏文??纯丛瘜ξ飨耐趿甑臍模椭喇斈瓯晃飨拇虻枚鄳K,結(jié)的梁子有多深。以致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無人知是西夏王陵,還說是唐朝墓。
雕踞高地箭羽尖,魚藏深水釣絲短。
雕太高,箭射不到。魚藏在深水,釣絲夠不著??傆幸恍﹦游铮畹綐O致,可以避免禍患。
想想看,西夏能夠和大宋撕破臉,能夠叫板金朝,和成吉思汗廝殺,跟西夏人的這種處世哲學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攻,有騎兵,所向披靡。退,有千山萬壑藏身。
雄雞不在,天無不曉。女人不在,灰無不掃。
日皆不日,馬馳好日。夜皆不野,女來好夜。
這兩個,有漢樂府的意思,我猜,他們是唱出來的。在田野里唱,不在家里。為啥呢?就憑女來好夜這句。涼州山區(qū),許多民歌小調(diào)都不允許在家里唱。這個可能是古風。涼州人唱《五更調(diào)》,在黑城遺址挖掘出來的書籍里,亦有西夏文的《五更調(diào)》。
黨項人溯了時光往上推,是拓跋人。唐初,拓跋部族被賜姓李,首領叫拓跋赤辭。李繼遷這一支系比較強大,依次是拓跋赤辭,守寂,思忠,仁顏,彝景,光儼,繼遷。
西夏實行軍民合一的軍事制度。但凡成年男子,平日里種地,戰(zhàn)事一起,都成為士卒。地方軍隊編制仍舊沿用原來的部落組成形式,由部落首領統(tǒng)領本部落兵馬,并設十二監(jiān)軍司。
這個軍事制度,實際上是漢朝在西河走廊的設置。李繼遷這個人很聰明,他完全借鑒過來,管理自己的軍隊。
這跟“日皆不日,馬馳好日。夜皆不野,女來好夜”有什么關系呢?有,漢朝大量的典籍被翻譯成西夏文,學子必讀。好東西都借鑒過來。連民謠也一樣。
更加有意思的是,西夏雖然常常和宋人打仗,但宋詞在西夏委實流行。大街小巷,田野陌上,爭相唱的是柳永詞。宋人柳永在西夏紅到什么地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你想想。
十羊有一肥,兩院有一智。
這句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樣。不過更加雅致一點。
駿馬牛羊,頻繁出現(xiàn)在西夏諺語里:
狼犬腳印,霜雪掩蓋。牛羊足跡,蠅蟲撲來。
千男德行不相等,萬畜毛色不相混。
設宴供神宰羊羔,追殲逃敵騎雄畜。
諺語貧乏,莫與交談。牛馬不多,莫與相食。
沒有智慧人言空,沒有高角畜群空——高角是公牛。牛羊馬匹,一遍遍出現(xiàn),說明西夏人的日常光陰,畜牧業(yè)是重點,莊稼次之。按理,銀川地處河套,可澆灌黃河水,農(nóng)業(yè)不會差。可是,我手里這幾頁西夏諺語,莊稼幾乎沒有出現(xiàn)。
天地都愛遼闊,水草皆喜相合。
這就還得回到?jīng)鲋輥怼鲋莸哪翀鲐S饒,地域遼闊,畜牧業(yè)是西夏的中流砥柱。
鹿躲藏難安穩(wěn),角枝易暴露。
虎豹出易辨認,皮毛炫人目。
你身上一旦有耀目的東西,很難隱藏于塵世。
大畜忍讓,幼畜發(fā)胖。富商忍讓,貧婦遭殃。
富商忍讓,為什么貧婦要遭殃呢?真心不懂。
草下鵪鶉野雞叫——扯破嗓子。
草中兔子黃羊跳——累折腰桿。
這個倒是易懂,看起來西夏的動物可真不少呢,啥都有。估計西夏的獵人也不會少。西夏的兵士大規(guī)模圍獵,轟的轟,攆的攆,射殺的射殺。圍獵不僅僅是逮來野味大吃一頓,而是調(diào)教戰(zhàn)馬,訓練軍隊的協(xié)調(diào)性,培養(yǎng)兵士的應變能力和野性。
夏宋交戰(zhàn),宋朝的士兵體格不如黨項人強健。西夏的兵士組成,是以黨項人為主體。從壁畫上看,黨項人比漢人高大,骨骼要寬。他們以肉食為主,在曠野里奔跑的速度很快,耐力也好。
我在賀蘭山的山谷里游蕩過,巖壁上石羊飛奔,一群一群。那時候,動物應該更多。西夏的兵士,每年十月在賀蘭山圍獵,吶喊聲彼此起伏。據(jù)說,有一種巖石會錄下聲音,在后世某個時分突然回放。像海市蜃樓,像沙漠里突然出現(xiàn)的幻像。不過,賀蘭山?jīng)]有聽說過這種事情。
空中蒼鷹,雖遇大雨,不鉆草下。
坎下小雀,奮力一飛,難上晴天。
黨項人尚武,他們有強健的體格,亦有野心。蒼鷹是他們所欣賞的空中之王。
西夏的戰(zhàn)馬。
男養(yǎng)馬,早先未養(yǎng)騎時養(yǎng),如意難。
婦節(jié)儉,早先未省用時省,難應驗。
馬匹對西夏,簡直相當于鳥兒的翅膀,老虎的爪牙。那么,西夏的戰(zhàn)馬打哪兒來?當然是我們大涼州——涼州之畜為天下饒。所謂“涼州之畜”主要指的是武威郡所產(chǎn)的馬匹。
先看看涼州大馬的背景。東漢時期涼州的戰(zhàn)馬達三十萬匹。漢朝最高時有四十萬匹戰(zhàn)馬。除去驛馬,運輸?shù)鸟W馬,倘若一個騎兵需要配備三匹戰(zhàn)馬,那么漢武帝能輕松拉出十萬騎兵,震懾得匈奴不敢吭聲。
唐初,有個拓跋人叫拓跋赤辭,是西夏源頭祖先。當時還不成氣候,不過是個部落首領而已。也沒多少戰(zhàn)馬。
唐朝李氏,不是漢人,胡人對戰(zhàn)馬有天然的駕馭能力。
唐朝最高的時候儲備到七十多萬匹戰(zhàn)馬,因此唐朝的騎兵規(guī)模大約十八萬左右。這些馬主要飼養(yǎng)在甘肅。原因很簡單,中原并無牧場。那么涼州的大馬,是唐朝重要的戰(zhàn)馬來源。涼州有極好的牧草,還有大面積的苜蓿,溫潤的氣候,保證了戰(zhàn)馬的繁衍生息。
還有一點,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許多胡人來涼州謀生,并不是都在做買賣,有一部分人在養(yǎng)馬。他們養(yǎng)馬養(yǎng)得相當好,馴馬也馴得好。馬是一種高貴的動物,深諳馬的脾性,才能養(yǎng)出好馬。唐朝的富庶,依附在善于戰(zhàn)斗的勇氣和信心之上。
唐末,黃巢起義,戰(zhàn)火不斷。拓跋赤辭的孫子,當時黨項人夏州首領拓跋思恭對唐朝說,讓我去打黃巢,試試看。結(jié)果,他打勝了。唐朝封他為夏國公,授定難軍節(jié)度使,賜姓李——這是第二次賜,第一次他們不想要,沒怎么用。
后來,宋朝和晚唐廝打,已經(jīng)有夏、銀、靜等五州的拓跋一族趁機向西開拓,默默占下不少地盤。
金樓玉殿天帝坐,天道云徑日月行。
宋朝得天下,拓跋一族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守寂,思忠,仁顏,彝景,光儼幾代,到了繼遷這一代。此時的黨項人李繼遷,是個非常有野心的胡人。他不滿足對宋朝稱臣,打算另起鍋灶當皇帝。
李繼遷和遼國聯(lián)姻,娶了公主,被遼帝冊封為“夏國王”。當王必須得有氣派一點的首府,李繼遷很快攻陷北宋的靈州,并以靈州為夏國首府。北宋無暇顧及,只好承認事實。
有了首府,必須要有軍隊戰(zhàn)馬才能長久立足。李繼遷是武士,對戰(zhàn)馬的占有相當強烈。他看中了涼州大馬,緊接著,出兵涼州,沒命廝打,攻占了涼州,盤踞河西走廊,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而且,拒絕賣馬給宋朝。這樣,宋朝的一條膀子就被黨項人剁掉。失去戰(zhàn)馬的宋朝,戰(zhàn)斗力頓然減弱,無法及時奪回河西。
涼州脫離大宋,戰(zhàn)馬都是西夏的,宋朝得不到。沒有好戰(zhàn)馬,宋朝的底氣不足。宋朝的步兵相當厲害,防御能力亦是強大。沒辦法,逼成那樣,戰(zhàn)馬太少。但是,再厲害的步兵,跟騎兵對壘,還是相當吃力。騎兵的沖擊力度太大,步兵勝在防御,不能爆發(fā)性攻擊。所以,宋朝夾在契丹和西夏以及遼金之間,夾瘦了,瘦得沒有血色,黃蠟蠟的。
北宋也沒有草原,哪有地方養(yǎng)馬。戰(zhàn)馬只能從天然草原養(yǎng),才能培育出優(yōu)良品質(zhì)。此時,大規(guī)模飼養(yǎng)戰(zhàn)馬的涼州,被西夏牢牢控制在手上。
有志奔向天涯,有鋼打出長矛。
寧射蒼鷹不射兔,寧捕猛虎不捕狐。
黨項人勇猛好戰(zhàn)。這樣,李繼遷便從容地在涼州飛快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力量。黨項人擰成一股,依仗著涼州大馬,打吐蕃,勝。打回鶻,勝。到了他兒子李德明時,已經(jīng)隱隱有了大王氣派。這氣派的后面,是戰(zhàn)馬給的底氣。涼州扎穩(wěn)腳跟之后,李德明華麗轉(zhuǎn)身,直奔懷遠鎮(zhèn)(今寧夏銀川),后來改名為興州。
人在群中不智,馬在群中不跑。
這一年,李德明的千頂帳篷從涼州拔地而起,黃塵滾滾,車馬蕭蕭,一路遷徙,向著寧夏銀川進發(fā)。這個黨項人的王,自稱嵬名氏,鷹鉤鼻子聳起,目光凌厲,對他的兒子李元昊說:我們要去的地方,富足美麗。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天時地利人和,可以牧馬種地,可以出兵攻擊,亦可牢牢防守。這是神人允協(xié),所以我們急宜卜筑新都,以承天命。
不留在涼州,是因為河西走廊,終究不過是后院走廊,巢要另占。
當然,涼州是他的大后方,千萬匹肥碩的戰(zhàn)馬預備著,他心里有底,才可以通體霸氣。
成吉思汗深諳此理,打蛇打七寸。他攻打西夏時,先拿下河西走廊,背后捅一刀,西夏頓時吐血而亡。西夏歷經(jīng)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云樑槍一舉,
鳳角劍一懸。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寧夏銀川建立了西夏王朝,自號“大白高國”,定涼州為輔都。
李元昊常常親自率領大軍搞事情的。他稱帝之后,和宋朝撕破臉干仗。這一時期,李元昊的兵力在三十到五十萬之間,戰(zhàn)馬大約五十萬匹左右,其中涼州儲備著三十多萬匹。涼州的馬匹,都是戰(zhàn)馬。別處的,驛馬,馱馬都有。
那么,宋朝怎么樣呢?北宋的戰(zhàn)馬,真宗時期養(yǎng)馬二十萬匹,幾乎就是巔峰了。這二十萬匹戰(zhàn)馬,并沒有多少精馬,只能拉出約四萬騎兵的軍隊。宋仁宗時,驟然下降到十萬匹。北宋末年,降到九萬匹。到南宋,只剩下區(qū)區(qū)一萬多匹。
這樣一來,宋朝的戰(zhàn)馬就顯出劣勢。宋朝的戰(zhàn)馬,基本都是茶馬互市買來的。來自遼國的蒙古馬,矮小,短胖,突擊能力差,無法和西夏的涼州大馬抗衡。來自西南的馬匹,馱運尚可,作戰(zhàn)不行。
宋朝在當時可謂超級富國,可是有錢也有買不到的東西。他們沒有漂亮的戰(zhàn)馬,缺少西夏那種強烈的尚武氣息。而西夏,拒絕賣馬給宋朝。即便是幾番談判,宋朝也得到一些劣馬,至于涼州大馬,一匹也沒有。西夏的馬匹交易控制得相當嚴厲。
所以,西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從養(yǎng)馬開始。要早先養(yǎng)馬,不要等著騎時才想起沒有馬。民謠是什么?就是日常光陰里提煉的精華。
夷驥似鵂步絕倫,毛驢駿馬料相同。
夷驥是駿馬,鵂是一種猛禽。大概騎戰(zhàn)馬的時候,還有一種猛禽跟著,好大的氣勢。
毛驢在西夏應該也很普遍,雖然動不動要尥蹶子,但干活卻肯出力氣。自然,吃料和馬料也一樣。料是豌豆瓣,我們河西走廊現(xiàn)在還這么叫。了解西夏的習俗,離不開涼州。畢竟,西夏是從涼州發(fā)展起來的。
良馬十倍價,欲販怕跌價。
無衣又無馬,誰能向前奔。
駿馬十價騎手弱,墜鞍斷腿名聲落。
養(yǎng)畜發(fā)財名好,育子成才眾愛。
可見,好馬非常貴。騎手也得相配。西夏人的騎兵非常厲害,騎兵的鎧甲繁復,加上交纏的鐵索,馬匹的承受能力相當強大,力氣小的馬根本馱不動。盡管這樣的重甲之下,戰(zhàn)馬仍然保持沖在第一線的爆發(fā)力。騎兵叫鐵鷂子,又稱鐵林,是西夏最精銳的騎兵部隊。鐵鷂子配的戰(zhàn)馬,都是從涼州馬里精選的高臀寬肩大馬。西夏的騎兵盔甲上閃著寒光,騎在涼州大馬上,威風烈烈。
鐵鷂子騎兵,據(jù)史籍記載:西夏用兵多立虛寨,設伏兵包敵,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lián),雖死馬上不墜。
還有步兵,叫步跋子,翻山越嶺,健步如飛。西夏軍作戰(zhàn),騎兵為前軍,突擊敵陣——戰(zhàn)馬嘶鳴一路狂奔,暴雨般的馬蹄聲驟然響徹曠野。步跋子緊緊跟在后面。鐵騎突陣,陣亂則步跋子沖擊。
打埋伏仗的時候,步跋子藏在路邊,用鉤索絞勾對方的戰(zhàn)馬,騎兵隨后殺來,配合得很默契。這是宋朝胸口的朱砂,想一想都疼得厲害。但是,得不到啊,良馬,良馬!
腸子露,腰上纏。
腹子破,用草填。
心怯也別趴下,
箭盡也別投降。
如此野心,黨項人打仗兇狠可見一斑。西夏和宋朝打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騎兵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宋朝的步兵實在干不過鐵騎。西夏的兵士和馬都身著重甲,宋朝的刀箭穿不透他們的盔甲。西夏士兵用鐵鏈子把自己套在馬上,猶如鋼鐵之獅,沖擊力度非常大。鐵鷂子布陣,有一種魚鱗陣法,很強悍。鐵騎小隊就像魚鱗一樣密布,然后迅速沖擊,步兵基本招架不住。后來宋朝的攻擊性兵器里,有幾種專門砍殺馬腿的,比較有攔截力。有一種攔截鐵騎的桑木弓弩,一次射出十幾枚利箭,射程遠,高度剛剛射到馬匹膝蓋位置。馬失前蹄,戰(zhàn)斗力銳減。
宋朝攔截得力,西夏一次次的征戰(zhàn),馬匹的損耗非常大,除了死傷掉的,還有一部分被宋朝俘虜。西夏有五十萬左右的常備軍馬,戰(zhàn)爭消耗掉的馬匹,基本都有涼州大馬提供補給。
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販。
天下壞事三件:偷盜、行騙和賭錢。
畜牧是黨項人的第一件大事。西夏時期,涼州的天然草場有幾百萬畝,單單是甘州牧場,就有兩百多萬畝。水草茂盛,雪水充足。加上大量土地種植的苜蓿草,為大規(guī)模放養(yǎng)戰(zhàn)馬提供了條件。
日有人,夜有狗。守牧場,看草料。
西夏的賦稅,并不輕。百姓除了交納正賦外,還要交納草捆。史籍記載的很清楚,一戶人家要交納多少捆,多少束,多少厘,很精細。這些干草,是戰(zhàn)馬冬天的口糧。倘若戰(zhàn)馬瘦弱營養(yǎng)不良,養(yǎng)馬人和馬監(jiān)都要受罰。戰(zhàn)馬除了吃草,還要吃料。料就是糧食。喂養(yǎng)一匹戰(zhàn)馬,消耗的糧食大概是三到五個兵士的口糧。想來當時涼州的糧食種植也夠龐大的。
黑城出土的土地稅賬文書:一戶羅般若樂,大麥一石一斗五升,麥兩斗……另一份記載:遷溜吾移……麥七石三斗二升七合半,草二千九百三十一捆……
拿這么多的錢,除了維持王宮里奢侈的日常開支,一部分肯定要拿去買銅鐵硫磺之類的戰(zhàn)略物資。
西夏對涼州的馬場,所有戰(zhàn)馬都要登記造冊,一年有多少母馬,要繳多少馬駒子,都有嚴格的定數(shù)。一般是一百匹母馬,一年五十匹馬駒子。老弱病殘的,也要編號登記在冊。
疾如奔馬飛騰躍,靜如夏日緩緩行。
道長騎馬顯威力,人壽飲酒相為伴。
有心養(yǎng)畜,市中挑取。有意嘗苦,飼養(yǎng)馬匹。
翻閱西夏諺語,撲面就是馬蹄印,拓在泛黃的紙上,深深淺淺,延續(xù)在河西走廊。似乎涼州大馬剛剛走過去,馬糞還冒著熱氣,車轍還鮮鮮的,連一只廢棄的馬掌都可以尋到。
西夏的買賣。
有羊比比番地梁,有錢覓覓漢榷場。
看官,這兩句話重要的不得了,是整個西夏諺語的核心,萬萬不可一笑而過,細思極深。
前一句,比比,是數(shù)量多的意思。西夏的羊多得數(shù)不過來。后一句,漢,指宋朝。榷場,宋朝設置的貿(mào)易場所。重點在哪里?在榷場。
比起元朝對西夏的恨入骨髓來,宋朝要大度的多。雖然西夏有事沒事跑到宋地挑釁,搶宋人的財物。西夏人創(chuàng)建文字,把漢字拿來當?shù)鬃?。西夏人建立各種制度,把宋朝的制度拿來借鑒。讀書,宋朝有,翻譯一下。工匠,宋朝有,教一下。制造業(yè),宋朝有,援助一下,不要那么小氣。受災沒糧食吃了,哭哭啼啼找宋朝,大哥,你不能見死不救,夏人往上溯還是你大宋子民呢,要點糧食吃怎么了。缺錢了,找宋朝,哥們,咱們互市一下怎么樣?我家上好的皮毛換你的銀子。什么?大哥你想買馬?滾,沒有。
宋朝的陶瓷制造委實繁榮,陶瓷好得不得了。西夏眼熱,一趟一趟打發(fā)人去求,大哥,我們也想燒制陶瓷,技術傳授一下唄。宋朝答應,派遣匠人教授。后來,西夏的陶瓷差點趕上宋朝,涼州就有很多大規(guī)模的西夏陶瓷坊遺址。
宋朝想學習一下西夏的桑木弓制造,被西夏一口回絕,滾,不行。
宋朝不計較啊,打仗歸打仗,援助歸援助,做買賣就做買賣唄。宋錢和西夏錢幣同時在西夏流通。宋夏之間,設置過若干榷場。西夏賣給宋朝的,是皮貨,藥材珠玉等。宋朝的糧食布匹,七雜八貨,賣給西夏。
宋朝也喜歡榷場,不斷在遼、宋、西夏、金邊界地設置互市,做買賣。一來控制邊境貿(mào)易,二來賺銀子買馬,三來探聽情報,安邊綏遠。當然,一旦打仗,榷場就廢了。兩家和好,再設,沒關系。
怎么交易呢?有牙人從中撮合。牙人評定貨色等級,兜攬承交,收取牙稅。這種人我們涼州現(xiàn)在還有呢,在畜生交易市場,買賣雙方不許直接接觸,必須有牙人從中周旋,袖筒里捏指頭出價錢。這亦是涼州古風。
當然,西夏死死不肯賣戰(zhàn)馬。宋朝緊緊捏住銅鐵、硫磺、焰硝、箭笥之類軍用物資,也不肯交易。
可是,宋朝想要戰(zhàn)馬,簡直想的不行。怎么辦?借助榷場,有膽大的西夏商人,偷偷賣。宋朝官員對西夏商人說,你賣給我戰(zhàn)馬,我給你經(jīng)濟支持,而且你在榷場賣啥都不用繳稅,咋樣?好,擊掌,成交。
西夏急需硫磺銅鐵造兵器,暗地里找宋朝商人私相授受——哥們,賣給我這些緊俏東西,幾山的羊趕給你。咋樣?好,擊掌,成交。
有羊比比番地梁,有錢覓覓漢榷場——兩句民謠,泄露天機。世上沒有商人辦不到的事情,只要有榷場這個平臺。
這樣,榷場外的走私貿(mào)易委實火爆,西夏人這才唱著歌謠說,有錢覓覓漢榷場。覓覓這兩字透出的背景,就是走私。走私成功一筆交易,可以闊綽吃喝好幾年。說實話,西夏人比宋人窮??坷蠈嵶鲑I賣,稅可不低,根本發(fā)不了大財。
無貨愿與尊相伴,無資愿與特相祈——這兩句亦是大有深意。尊,是財神。特,是神靈。此條表面上看,似乎是商人祈求財神佑助,實則另有含義。
普通的買賣,針尖削鐵。薄利,雖多銷也只能糊口。但是,安逸呀,依著貨物納稅,怕個甚。做什么買賣風險大,提心吊膽需要神靈保佑?是軍火生意。
西夏常年打仗,缺什么呢?兵器。一場廝殺,損兵折將,消耗無數(shù)刀箭。李元昊時期,西夏有多少兵力?兵士約五十萬,戰(zhàn)馬約五十萬。這一百萬人馬,人要兵器鐵衣,馬要鞍韉馬鐙,缺了銅鐵可不行??墒?,西夏的金礦有限,鐵礦湊合,銅礦顯然不足。
這樣,軍火走私商人應時而生,挖宋朝的墻角。銅鐵是宋朝的戰(zhàn)略物資,自然不會輕易得到。無貨愿與尊相伴——沒有貨,走私商在宋朝游走尋覓,求神保佑找到貨,確切地說,能搭上線。沒有宋人官員的協(xié)助,他們做不成這宗買賣。讀《水滸》,就知道當時宋朝的官員何等的愛錢。
敦煌莫高窟有一條西夏文題記:“甲丑年五月一日,墨勒原籍涼州,為找料石,來到沙州地界?!绷鲜吹V石。涼州人跑到沙州,尋求礦石??梢娢飨牡牡V產(chǎn)資源匱乏。
題記透露出的信息,是涼州人最先掌握了開采冶煉的加工技術。因為西夏的主體是黨項人,他們對冶鐵技術肯定不甚懂得。雖然打仗厲害。
涼州人自古用一種風箱,現(xiàn)在鄉(xiāng)間還有。這種風箱鼓風量大,將風連續(xù)鼓入煉爐,保持爐內(nèi)的高溫。使得西夏冶煉業(yè)日趨精良。
西夏的兵器制造。
風催云,雨將來。制弓匠,坐臺上。
當然,宋朝也挖過西夏的墻角,彼此彼此。沈括說,西夏能制作一種弓,叫神臂弓?!澳芏粗卦?。”“最為利器。”“以厭為身,檀為弰,鐵為槍鏜,銅為機,麻索系扎絲為弦?!鄙癖酃涑碳冗h且深,簡直所向披靡。
馬可·波羅說,成吉思汗就是被西夏的神臂弓射死的,箭頭上涂了毒藥。宋朝成功挖走了這種技術,并且加以改進,威力無比,能和遼、西夏、金抗衡,立下汗馬功勞。宋朝虛榮,說是某人獻來的神臂弓。明明是費盡周折挖墻角弄到手的。
風催云,雨將來。制弓匠,坐臺上——說明風雨欲來,西夏已經(jīng)進入戒備狀態(tài),隨時投入戰(zhàn)爭。成吉思汗的戰(zhàn)馬一聲嘶鳴,漠北揚起遮天沙塵。西夏已經(jīng)嗅到山雨欲來的味道,制弓匠立刻坐到臺上。而宋朝呢?《清明上河圖》中,兵士東歪西倒睡在兵營門口的大樹下,整個畫面找不到多余的一匹馬,教人著急。
實際上,就算風雨不來的日常時光,西夏人就是一邊放牧種田,一邊打制兵器,不會松懈。當時河西有一種樹木,叫箭樹,枝條柔韌彈性又好,制成的箭桿和神臂弓很相配,發(fā)射出去,“能洞重扎”,枝枝奪命。倘若配上青銅毒藥箭頭,更加犀利無比,見血封喉。樹不多,只有一山。后來這種樹絕跡了,野史說成吉思汗攻打河西走廊時,被西夏人放火燒山,箭樹絕種,后世再也見不著——殺戮過重,被老天收走了。
不過,我覺得那一山箭樹是飲火自盡的。活在世上光是被拿去做箭,造孽的,活個什么意思呢。
弱漢頭上敵揚威,打頭穿胸箭一條。
中不中箭要放正,透不透靶要停穩(wěn)。
這兩句細思極恐。靶,不是打靶的那種木頭牌子,是活人,指射殺的目標。
夜讀西夏諺,冷不丁打寒顫。文字的背后,是一種冷厲的氣息,鑿通千年時空。漢人的《詩經(jīng)》半部書寫草木,半部書寫愛情,思考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西夏諺語,十句不離本行,時時有危機感,思考的是與鄰國的關系,自身的安危。黨項人果真是戰(zhàn)斗民族。
讀西夏諺語,讀出一種緊繃繃的神經(jīng)??础肚迕魃虾訄D》,瞅出一個松垮垮的宋朝。
線不美,難成衣。味不美,菜難吃。
一般制衣,用布,不用線。而這個線,不是普通的線,是鐵絲。西夏的鐵鷂子,穿一種鐵衣,也叫鐵環(huán)盔甲衣,是最好的盔甲。西夏對付宋軍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國家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潰……”
鐵騎鐵騎,離不開鐵衣。這種鐵衣,我專門到銀川去看過出土的實物,非常講究。鐵衣制作需要相當高的技藝,一般的鐵衣,是用鐵絲套扣綴合成衣裳,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如網(wǎng)鎖。而西夏的這件鐵衣顯然不是鐵環(huán)套扣的,它是用一根鐵絲直接織成的——套頭穿,緊身,窄袖,衣領是鐵絲和麻布合成的,不會磨破脖頸。下擺開豁口,坐在馬背上剛合適。鐵衣韌性相當好,貼合身體不會束縛。這樣的技藝,也只有宋朝才有,只不過被西夏挖過去了。挖墻角,西夏一絕。我們不搞原創(chuàng),只是大宋的搬運工——不學勇士何言勇?效法強者不為弱。
為啥說線不美,難成衣呢?鐵衣用的鐵絲,柔韌度相當好,不是普通的鐵絲。估計冶煉技術難度也高。你想想,鐵衣能達到“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的地步,需要多高的技術呢。
鐵衣原本是宋軍的。但是宋朝以步兵為主,得步行啊。士兵穿著沉重的鐵衣,奔跑不動,畢竟是鐵絲,扭曲活動不如布柔軟。而西夏是騎兵,定定兒坐在馬背上,身體不運動,降低鐵衣對身體受力點的壓強,避免盔甲磨破身體,所以鐵衣更加適合他們。
劍磨鋒利快裝鞘,別讓鋒刃消蝕掉。
總望背后家遠,常躬腰桿失刀。
去毛不連皮,宰羊刀不沾。
這幾句透出的消息是,西夏人日常帶刀,且刀刃鋒利無比。
西夏中后期,打制的刀劍犀利,非常厲害。厲害到什么地步?宋朝都想辦法得到。大宋當時的武士和文人學士,倘若隨身佩帶一把夏國刀劍,那是相當時髦的。《宋史》載,宋欽宗曾“佩夏國寶劍”,后來將它賞賜給王倫。有人垂涎此劍,留下詩句:“紅妝擁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風,螺旋铓鍔波起脊,白蛟雙挾三蛟龍,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p>
宋人就有這個毛病,拿到一把刀劍,不是去想著打仗,而是掛在腰里顯擺,尤其在女子面前。還以為自己是個美男子,覺得自己瀟灑得不行。與西夏人對未來時時有危機感相比,宋人溫軟,最在乎眼下風花雪月,淺唱低吟。
不過,大宋的文人委實包容,盡管被西夏打得頭破血流,還是老老實實給西夏立傳——兄弟虐我千百遍,我待兄弟如初戀。不像元朝,恨不能在地球上剜個洞把西夏連皮帶毛搗進去,一個字都不留,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西夏人特別喜歡宋朝文人那種士的氣節(jié)。他們說,君子住此處,名號揚四方。
他們對宋朝看得很清楚,嘲笑宋人:不敬智慧敬衣衫,不愛守信愛守財。
知此知彼,西夏把自己緊緊繃在一根弦上。凡塵之人,自然都有弱點。成吉思汗趁著他們爭權(quán)奪位,喀嚓一聲掐斷長弦。
祖輩辯才道不盡,弭人諺語說不完。
這兩句,是西夏影印原文的開篇,我挪到最后。
辯才,是制作諺語的才士。弭人,是黨項民族的自稱,又叫弭藥。他們的歌謠里唱著:弭藥勇,天地狂。為啥這么叫呢?《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稱獼猴種?!?/p>
其實,辯才才是真正的弭藥勇士。成吉思汗摁住了西夏,沒有摁住文字。經(jīng)過了多少光陰打磨,經(jīng)過了多少世事滄桑,一本西夏諺語,從時空隧道里漏下來,透露給后世一點消息,悄悄撕開一扇西夏的天窗,叫后世人窺見。黨項人說,你們的全世界,我曾來過。你家門前,我曾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