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宇
摘要:當前,高中教育面臨著高考和素質教育的雙重挑戰(zhàn)。近年來隨著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的突圍顯得更加重要和急迫。在本文中,筆者將以“三個轉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轉型為中心,探究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轉型的策略,旨在幫助高中語文教師在高考和素質教育的平衡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三個轉型;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0015
一、教學目標轉型
明確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首先要明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可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這四個維度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和微觀教育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從中觀層面上回答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是引導教學方式和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
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可以細化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筆者認為可以從文化基礎和精神建設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在文化基礎方面,堅持科學性和時代性的具體要求,力圖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將與時俱進甚至具有前瞻性的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在精神建設方面,要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結合,培養(yǎng)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精神追求,同時也面向世界,樹立民族自豪感、榮譽感,與世界接軌,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觀念。
二、教學內容轉型
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最深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教學內容也直接決定著一場教學過程結果的大方向。在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多呈現(xiàn)出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拘泥于高考內容和題型,配以大量的相關訓練,這使得高中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程度遠遠低于其他的教育階段,而把握高考和素質教育的平衡,是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們首先要明確,高考與素質教育二元矛盾對立的觀念是絕對錯誤的,高考是為了選拔高素質的人才,而通過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是直接符合高考要求的。針對二者的平衡,筆者從高中語文教學的寬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入手,對高中語文教學策略進行一些初步探討,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做法。
1.寬度方面
(1)由單一的課內閱讀轉為中外經(jīng)典多元積累。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以高中語文課本和與高考相關的語文習題為主要教學內容,但如此單一的“灌輸式”教育未免過于單調,而多元化的中外經(jīng)典閱讀確實為一個拓寬教學寬度的不錯選擇。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以下以“必修X”簡稱)系列中有一個“名著導讀”版塊,筆者認為該版塊可以成為實施該項措施的突破口。例如,必修三的“名著導讀”中推薦經(jīng)典讀物之一《紅樓夢》,教師可以根據(jù)該內容提高學生對四大名著的閱讀興趣,選取經(jīng)典片段供學生閱讀和欣賞。
(2)拓展延伸語文相關知識。發(fā)散式思維是“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一篇課文入手,拓展延伸學生的相關語文知識。以必修一中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為例,在學習該課文的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提供關于魯迅本人和當時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強了學生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了解,促進了學生積極正確的文化理解和傳承。
2.深度方面
(1)進行課文學習時提供多元分析角度。多元視角分析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以必修三的《祝?!窞槔?,語文教師應根據(jù)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不僅從教參上反帝反封建的視角進行分析,還可以從生命、人性等角度為學生提供參考,加深學生的思維深度。
(2)從閱讀和寫作兩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讀和寫是語文學習的兩個重要方面,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注重這兩方面的交互作用,使學生以讀促寫并以寫悟讀。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不乏中外經(jīng)典詩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改寫或重修,教材中的精彩描寫也可以讓學生摘抄借鑒,學生在讀寫中鍛煉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高中語文素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三、教學方式轉型
1.在課中。(1)注重因材施教,分類教學。高中學生經(jīng)過十余年的語文積累,語文素養(yǎng)已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而高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個性化的把握和培養(yǎng)。首先應該以基礎語文知識為底線,保證學生掌握和吸收高中必備的語文核心知識;其次要培養(yǎng)和抓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然后根據(jù)教師自身語文素養(yǎng)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興趣。(2)應用多媒體手段,吸引學生興趣。語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書本上,高中語文教師應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呈現(xiàn)音頻、視頻、圖片等內容,這十分有助于學生“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例如,必修四的《哈姆雷特》《竇娥冤》、必修三的《林黛玉進賈府》等,教師都可以提供相關影視片段供學生欣賞和學習。
2.在課后。(1)讓學生走出課堂,從生活中學習語文,并將語文運用于生活。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到語文知識并不僅局限在課本里,學生在生活中的思考和美感都可以成為語文的一部分,而教師則應該幫助學生將這些生活感受轉化為語文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2)學校和教師可以舉辦相關活動,提供實踐機會。高中時期是青年人最具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階段,高中語文教師可以與校方力量合作,舉辦如主題朗誦、寫作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文興趣。
總之,高中是學生發(fā)展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語文教師應主動承擔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責任。而筆者所談到的“三個轉型”就是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弊端的一些思考和建議。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的改革和轉型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如何順應這個趨勢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筆者的“三個轉型”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引發(fā)更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小溪塔高中4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