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
摘 要:文章分析和闡釋了親子體育活動的意義和核心理念,闡釋了“野”的含義,并圍繞“讓孩子野起來”這一目標,系統(tǒng)闡述了幼兒園親子體育活動組織的前提——安全、保障——場地,以及親子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和組織成效,給一線教師以實踐實操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野;幼兒園;親子體育活動
親子體育活動是一種新型的科學的教育模式,既不是單純的親子活動,也不是常規(guī)的體育活動,它更強調親子在情感溝通基礎上的雙方互動和游戲,更強調家園在充分溝通協(xié)調基礎上的體育教育與鍛煉。與親子活動比,親子體育活動教育主題及價值更加凸顯;與體育活動比,親子體育活動參與對象更多元化,包括家長、幼兒、教師;由此產(chǎn)生安全性更高、挑戰(zhàn)性更大、鍛煉性更強的特點。我園將親子體育活動的組織目標定位為:讓孩子“野”起來。
一、什么是“野”?
毛主席曾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野”是健壯、健康;“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野”是田野,是大自然;李鎮(zhèn)西校長的呼吁:“教育,請還孩子撒野的權利,并給孩子提供撒野的地方!”他說的“野”是撒腿奔跑、肆意翻滾,是無拘無束地跑跳嬉戲。
綜合上述三個“野”,中南大學校本部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讓孩子野起來”就是:在戶外環(huán)境中,通過科學的活動設計、場地支持及親子陪伴,引導幼兒盡情運動、游戲,激發(fā)其旺盛的運動激情與生命力,茁壯、快樂成長。
二、“野”起來的前提:安全
安全,是孩子們能野起來的前提,做好每次親子運動俱樂部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我們主要有兩個策略。
(1)預案詳盡:安全預案是俱樂部每次活動策劃方案中的重要內容。安全預案中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①場地使用安全及意外處理方案;②出行安全及意外處理方案;③人身安全及防范措施;④器械使用安全及意外處理方案;⑤其他意外安全事故及防范措施。
(2)場地勘察:親子運動俱樂部大部分活動都是戶外野外,因此場地勘察特別重要。在每次活動開始前,活動負責人包括教師、家委、家長代表都要進行場地勘察。具體勘察記錄表格如下圖。
三、“野”起來的保障:場地
要讓孩子野起來,先要有野起來的場地。根據(jù)我園的經(jīng)驗,適合組織親子體育活動的場地基本特點包括以下幾點:①遠近適宜。一般來說,距離幼兒園不宜太遠,步行30分鐘,車行20分鐘為宜;場地周邊,距離停車場、主干道、廁所等都要遠近適宜。②大小適宜。孩子們要“野”起來必須有充分的場地,過小的場地,孩子們不能撒野,過大的場地不利于集合與組織;因此場地要根據(jù)參與人數(shù),大小適合,一般來說人均2平方米左右。③環(huán)境適宜。適宜開展親子體育活動的場地除了寬敞外,草地、小山坡等更好,另外,空氣質量、周邊環(huán)境等也要綜合考慮??偟膩碚f,四個關鍵詞:安全、敞亮、便利、生態(tài)。
四、“野”起來的方式:組織策略
鑒于親子體育運動安全性更高、挑戰(zhàn)性更大、鍛煉性更強的特點,將一些常規(guī)體育活動中難以融入的內容,如騎行、游泳、登山、攀爬等納入活動范疇,從深、從廣拓展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及形式。我園親子運動俱樂部有兩種組織方式。
1.兩大兩小,即園級大活動與年級小主題相結合,固定大活動與隨機小游戲相結合
每學期有兩次園級俱樂部活動,面向全園,混齡混班,基本組織流程是:體育教研組提出活動方案,園長辦公室審核,然后到年級組長集體備課完善細節(jié),最后落實具體負責人組織實施。園級大活動內容來源主要有四類:季節(jié)性的鍛煉活動,如夏天的戲水、游泳;節(jié)日節(jié)氣類的運動,如重陽節(jié)登高;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拓展鍛煉,如為了迎接國慶70周年,準備在國慶前夕組織“鍛煉身體、保衛(wèi)祖國”環(huán)梅溪湖騎行活動;家長申請的項目,如野外拓展等。
一般情況下,幼兒園對親子運動俱樂部活動有固定主題的規(guī)定,根據(jù)季節(jié)定下4月走春,7月戲水,10月秋行,1月冬游四個主題。在規(guī)定主題內進行具體內容的微調,如4月的走春,可以是3公里馬拉松,也可以是定向越野,7月戲水可以是游泳也可以是短距離溯溪玩水等。
除了園級大活動外,年級組也可以自主組織俱樂部活動,原則上一學期不超過兩次。活動內容在園級大活動之外,根據(jù)幼兒興趣及年級組主題活動確定,也就是隨機小游戲。
2.活動組織:先“野起來”再運動
每次的俱樂部活動,都有一個固定的5分鐘“野起來”時間,在主場地內讓孩子們自由撒歡。
一開始說“野起來”,孩子們、家長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要干什么,教師就化身“大灰狼”將孩子們攆得滿場跑,就化身“奧特曼”帶領小兵們到處抓怪獸,就引導家長們扮演各種角色帶領孩子們跑跑跳跳、躲躲藏藏……現(xiàn)在,“野起來”已經(jīng)成為我們俱樂部的口號,一經(jīng)呼喊,孩子們就歡笑著四散跑開,追逐、打鬧,在地上滾、在場上跳……他們已經(jīng)明白“野起來”就是撒野、撒歡,就是玩自己想玩的,教師、爸爸媽媽只會陪伴而不會干涉。
從教師組織、引導孩子們“野起來”,到半退出,到全部放手,孩子們、家長們也越來越自如、自在和自主,現(xiàn)在一說“野起來”,孩子們都會找到自己的快樂和撒野的方式。
五、“野”起來的效果:于孩子、于家庭、于園所
目前,親子體育活動已經(jīng)成為我園常規(guī)體育課程體系中的重點和亮點,于孩子、于家庭、于園所均有特殊意義。
于孩子:通過對在園幼兒持續(xù)的運動能力觀測及數(shù)據(jù)比對,對幼兒身高、體重、頭圍、視力等生長發(fā)育進行醫(yī)學檢測及分析評估以及針對家長進行的問卷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心“野”而自信堅韌,身“野”而健康茁壯,行“野”而敏捷靈動。讓孩子“野”起來的直觀改變不是長高了、長壯了,而是更喜歡運動了、更活潑大方了、更坦然面對“失敗”了。
于家庭:2016年9月的《新入園幼兒運動能力觀測》顯示“每天戶外親子運動時間”20分鐘以上的平均每班23人,運動方式主要為小區(qū)散步、滾球。到2018年1月的問卷中,全園幼兒平均每天戶外親子運動時間超過30分鐘,運動方式有跳繩、跑步、球類、體育游戲等。家長們學會和孩子玩體育游戲,學會和孩子一起運動,也把運動的愛好與習慣帶到家庭中,影響更多的人。
于園所:親子體育活動已經(jīng)成為我園對外宣傳中的一個新名片;同時,作為家園共育中的一個新內容,也為融洽家園關系、推進家園合力、提升家長工作效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六、“野”起來的反思
我園試行的“運動小檔案”更多地適用于集體體育教學及其相關的游戲和鍛煉活動,而我們的觀察數(shù)據(jù)和相關記錄也只有本園內同人不同齡及同齡不同人的觀察對比,還沒有我園與他園的觀察數(shù)據(jù)分析,也因此對親子體育活動的組織及運動成效缺乏專業(yè)、科學的評價,這也是后續(xù)實踐和研究中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返璞歸真說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田麗莉.長沙市幼兒園體育活動開展現(xiàn)狀調查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陳智峰.愛爾蘭和新西蘭幼兒園體育教育研究及對大陸的啟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8):65-66.
[4]朱建峰.基于快樂教育理念的幼兒園親子體育運動現(xiàn)狀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6):1243-1244.
[5]孔 敏.家園合作構建一體化幼兒體育教育的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5(3):102-105.
[6]馮 靜.幼兒親子健身操的創(chuàng)編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5.
[7]楊 青.西安市幼兒園親子體育活動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5.
[8]劉丁玉.幼兒園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9]馬莉萍.3~6歲幼兒家庭親子體育游戲的現(xiàn)狀調查與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區(qū)喬司街道幼兒園研究為例[J].學周刊,2012(32):196-197.
[10]顧雯怡.幼兒園“親子運動保健系列”微視頻的設計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11]王淑萍,趙天俊.融入民間體育游戲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227-228.
[12]羅光飛.健康中國背景下親子體育項目開展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8):64-68.
[13]范 杰.親子體育活動誘導影響學齡前兒童體育參與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9.
[14]朱述旗,丁 忠.臨沂市5到6歲幼兒家庭親子體育游戲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33):188-189.
[15]姜 波.淺析家庭教育視角下親子體育旅游的發(fā)展路徑[J].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6):64-65.
[16]肖 燃.武漢市幼兒家庭親子活動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18.
[17]陳 忠,單承湘.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參加學校體育競賽的機會——從親子運動會和跳繩運動會說起[J].中國學校體育,2017(9):84-87.
[18]劉凌云.廣州市小學生親子體育運動現(xiàn)狀的調查與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S1):223-225.
[19]劉 虹.2—3歲幼兒早教班親子體育活動多樣性的研究[J].學周刊,2017(18):195-196.
[20]劉利沙,池愛平,趙文珺,等.太原市3~6歲幼兒家庭親子體育游戲現(xiàn)狀調查[J].遼寧體育科技,2015(6):23-25.
作者簡介:劉 蓮(1982—),女,湖南益陽人,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