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燕 羅媛容 陳妙霞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主要用于長期靜脈輸液、輸注化療藥物或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及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PICC可以減少因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節(jié)省時間和人力,且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動,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目前,PICC導管常用固定方法有縫線固定法、膠布固定法以及思樂扣固定法[2-3],但這些方法的固定重點都是在固定翼上,對于固定翼前端的導管無加強固定,一旦透明敷料因潮濕發(fā)生卷邊或松脫時,固定翼前端的導管就很難有效固定,易導致PICC非計劃性拔管。因此,我們采用改良固定方法對PICC導管進行固定,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惡性腫瘤患者42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①預計治療時間超過60 d;②神志清楚,依從性好;③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者;②對透明貼膜過敏者;④拒絕參加本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0例。研究過程中,對照組有6例發(fā)生置管部位皮膚接觸性皮疹,無法繼續(xù)使用透明薄膜固定;5例更換醫(yī)院治療,無法繼續(xù)跟蹤觀察;實驗組有4例置管部位發(fā)生皮膚接觸性皮疹,1例更換醫(yī)院治療。最終實驗組205例,對照組199例完成研究。對照組,男性88例,女性111例,平均年齡(42.18±14.17)歲,穿刺血管為貴要靜脈139例,肱靜脈60例。實驗組,男性91例,女性114例,平均年齡(40.91±16.86)歲;穿刺血管為貴要靜脈149例,肱靜脈56例。2組性別、年齡、穿刺血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批準。
所有患者PICC導管均由我科同一位具有PICC置管資格證的主管護師置入,置管方法均為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采用相同類型的PICC導管。對照組按常規(guī)方法行導管固定,即使用中心靜脈置管換藥包,用75%乙醇及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皮膚,待干,PICC外露導管擺成”U”形,給予3M透明敷料覆蓋,并使用1條免縫膠帶蝶形交叉固定外露導管及固定翼,再用2條免縫膠帶分別固定于導管固定翼及導管接頭處。
實驗組按對照組方法固定后,另外在透明敷料外層距離穿刺口約1 cm處的“U”形導管處粘貼1條長約7~8cm的膠帶,對導管固定翼前端導管進行加強固定。
干預2個月后,比較2組導管移位或脫出[4]、穿刺口滲血[5]、穿刺口局部感染或導管相關血流感染[6]的發(fā)生情況。
實驗組PICC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1。
PICC是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的主要靜脈通道,由于疾病的原因,腫瘤患者往往會有營養(yǎng)不良、消瘦、導管與皮膚組織貼合不良、穿刺口愈合困難等問題,導管容易隨著患者活動發(fā)生移位,嚴重的甚至引起脫管[7]。部分患者出汗多或洗澡等日常活動導致敷貼處潮濕,敷貼與導管粘貼不牢固,導管隨患者手臂活動進出體內,PICC導管擺放的“U”字形變小或消失,很容易發(fā)生導管脫出。導管脫出是造成非計劃性拔管的常見原因,不僅會給患者增加痛苦,而且加重其經濟負擔[8]。通常PICC穿刺口至固定翼的導管長度是4~6 cm,常規(guī)的方法只強調對導管固定翼的加強固定,而忽略了對固定翼前面的導管的固定。有學者[7,9]嘗試,先使用無菌膠帶將固定翼前面的導管直接固定在皮膚上,再粘貼透明敷貼,但這種方法容易損傷導管,且因為膠帶對皮膚的直接壓迫會引起患者的不適,甚至導致膠帶附近的皮膚產生水泡。本研究在透明敷料外層距離穿刺口約1 cm處的“U”形導管處粘貼膠帶,既達到了減少導管的移位或脫出的風險,又避免了膠帶與皮膚直接接觸引起的皮膚反應。表1可見,實驗組導管移位或脫出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1 2組PICC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穿刺口滲血、穿刺口局部感染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在PICC導管的護理中,穿刺口局部出血是護理的難點之一[10]。傷口愈合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如果導管固定不牢,導管隨著肢體的活動而移動,造成傷口局部組織牽拉,影響穿刺口的愈合,容易造成穿刺點滲血量增多和滲血時間延長。長時間的穿刺口滲血往往會引起炎癥反應[11],嚴重的會引起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本研究中,通過改良的導管固定法,對PICC固定翼前端的導管進行加強固定,使導管不易隨著肢體活動而移動,避免對穿刺口刺激,促進了穿刺口的愈合,減少了滲血,從而有效避免了導管相關的感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通過增加固定膠帶的改良固定法,能達到PICC導管雙重固定的作用,明顯降低導管移位和脫出、穿刺口局部感染和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穿刺口滲血等并發(fā)癥,提高了PICC置管后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