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歲前,我立志“成為作家”。到目前為止,我出版了十多本書,還在繼續(xù)寫作,在社交場合被介紹時,也被稱為“作家”。但我知道,“稱為作家”和“成為作家”之間不一定能夠畫上等號。
好在,很多名稱可以有限定語?!白骷摇边@個稱謂,可以和不同的限定語組成特定內(nèi)涵的稱謂,比如:“偉大的作家”“真正的作家”“老作家”“小作家”“正在努力的作家”等。我,大概就是排在“小作家”后面的“正在努力的作家”吧。
盡管,“正在努力的作家”排在“小作家”后面,但在小作家面前,還是有“小作家”暫時沒有的競爭力,那就是年長給人的閱歷。這包括在人生里吃的苦頭、犯的錯誤和出的洋相,以及一些幸福和幸運。所以,有時候,我也會寫幾句比較“裝樣子”的真話。
比如,在我某書的后記里,我曾說過:“寫作,是沒有清泉時淚水泡的茶,是沒有知己時獨飲的酒,是沒有愛人時愛情顯的靈。這是一種秘密的自我治療,是虧欠的償還,多得的轉(zhuǎn)饋,褫奪的回歸,暗傷的慰籍,極樂的私享,恨晚的時光倒流,追悔的未曾發(fā)生。”
這段話,的確暴露了我對寫作的偏愛,以及對它不得已的依賴。
2
回想,從少年時代至今,我的生命樂趣和生存本領(lǐng),我的幸運和幸福,都與讀寫有關(guān)。而這一切的起點,是我10歲前,父親送我的一本小書。
記得那時,我讀小學(xué)三年級,剛開始學(xué)寫作文。夏天的深夜,父親從縣城開會回來,我已經(jīng)睡著。第二天一早醒來,父親見到我,就拿給我一本軟皮小書。小書的名字我忘了,大概是一本優(yōu)秀作文選。軟皮封面一半是淺藍色,一半是灰色的方格子,和作文本的方格子一模一樣。
我是那樣驚喜,向母親提出申請,請她允許我那天早上不干家務(wù),因為我想把那本書一口氣讀完。
得到恩準(zhǔn),我飛也似的跑到雪坡山林里,跑到聽不見母親呼喚的地方,面對山腳下那座蓄滿水的水庫,在徐徐晨風(fēng)中讀完了那本書。
讀完那本書,我清晰地感到自己內(nèi)心發(fā)生了變化。那種變化既簡單又明了,仿佛把滿地散亂的稻草扎成了高高的草垛,田野的模樣發(fā)生了變化。
我猜測,在那本我已經(jīng)記不得具體內(nèi)容的小書里,一定有人寫到過“一生的理想”這樣的話題。我就是在那天早上,讀完那本書之后,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望著那些碧綠的稻田和連綿青山之外看不見的世界,自言自語地說:“長大了,我要成為作家。”
從此,那個小小的理想,就像一枚含在我嘴里的糖,在只有我自己知道的甜蜜里,默默陪伴著我成長。
3
要“成為作家”,當(dāng)然要“讀書破萬卷”,才會“下筆如有神”。讀寫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神奇。站在岸上學(xué)不會游泳,但是,多讀對于提高寫作水平的作用和多寫幾乎同等重要。這是我在溫儒敏教授談?wù)Z文學(xué)習(xí)的著作中看到的一個研究結(jié)論。好像周圍不少人和我自己,也可以自動為這個結(jié)論增加證據(jù)。
對于我來說,所謂成為作家,并不是以寫作為職業(yè)或志業(yè),而是要過一種“讀寫生活”,讓讀寫成為終身樂趣,讓讀寫有益于人生,有助于成長和幸福。也許,正是父母從小讓我養(yǎng)成的閱讀習(xí)慣,成了我受用不盡的恩惠。
朋友說,看見我,似乎就能看見我背后的書架,我并不是嗜書如命的人,比我厲害的書迷多的是。但我的確發(fā)現(xiàn),我比身邊很多人更離不開書。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工作,都和讀書有關(guān)。喜歡讀書的人都知道,把人生建立在和書的親密關(guān)系上,甚至依賴閱讀的實用價值來謀生,這是最樸素也最不覺匱乏的生活,這里面充滿自由和秘密的歡樂。
4
回顧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發(fā)現(xiàn)從父親送我的那本藍皮小書開始,我的人生,是腳踏兩本書不斷前行的。作為“人”的左腳,我是站在歌德的《浮士德》這本書上,作為“女人”的右腳,我是站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這本書上。這兩本書,都是我在高一高二時閱讀的。它們從彼時進入我血液,和我的生命一同生長。前者讓我知道,作為人,人生是一條向上的路,對知識、愛情、功勛與美的追求,帶來人生的豪情,這豪情能讓生命之樹長青;后者讓我知道,女性的人生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智慧去選擇獨立,女性要超越女性的負(fù)面,懂得用力量去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
我之所以能夠遇到這兩本書,是因為清貧的父母,給了我足夠用的零花錢,讓我去買書。在買的很多書中,我才遇到了這兩部重要的著作。我之所以能把父母給的零花錢用來買書,是因為,在我更小的時候,父母就給我的人生播下了閱讀的種子。
5
我的父親只讀過兩年私塾,因他父親去世就輟學(xué)了。我的母親,要帶陸續(xù)出生的三個弟弟,小學(xué)四年級就徹底輟學(xué)了。親人的“死”影響了父親的命運;親人的“生”,則影響了母親的命運。我父母一直堅持自學(xué),都喜歡看書。他們常常在一天勞作之后,深夜點著油燈自己學(xué)習(xí)。
小時候,雪坡的家里有《紅旗》雜志、《好逑傳》等通俗讀物,有歌本。
父親看書的樣子我十分喜歡,他總是舒服地坐在那里,左手握卷,表情祥和,昂首看書。他翻書的時候,偶爾舔一下右手食指。我猜測與他曾在銀行工作過有關(guān)。
母親有點潔癖,總是深深地低著頭看書,不會像父親那樣舔一下手指翻書。后來,我還注意到,母親吃飯時,閑坐時,和看書時一樣,也是低著頭,雙肩像彎曲的門扣,頭像一把沉重的鐵鎖。我猜,母親的姿勢里藏著她最深的人生創(chuàng)傷。吃飯、休息、讀書,都是母親需要和喜歡的,但這幾樣都曾被粗暴地剝奪。被輟學(xué)、食物匱乏時,她喂養(yǎng)一家人餓壞了自己;食物豐富時,患了胃病的母親,很多東西又吃不下。母親大半生超負(fù)荷的勞作、憂心,仿佛通過一個“垂頭喪氣”的姿勢,在無言哀訴。
可惜的是,母親一生從未獲得過豐盛的文化筵席。她要勞作,家中訂閱的雜志、父親買來的書,也只是相當(dāng)于她勞累間隙口渴喝的粗茶。但她,卻把一種無條件充分滿足的渴求,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xí)慣,讓閱讀的形象,在粗糙低劣的生活質(zhì)地上,閃現(xiàn)其光暈,照亮我的眼睛。父親對我最慈愛的贊美之一是說我是一個“書蟲兒”。
回顧我的童年、青少年時代,母親的打罵令我驚恐。但閱讀,成為我那個年代華貴溫柔的天鵝絨,成為我靈魂中自愛自尊復(fù)蘇的力量。后來的人生,一直是學(xué)習(xí)不輟,成長不停,所有的借助都是書的牽引。我所結(jié)交的師友,遇見的貴人,都與讀寫有關(guān)。社會是土壤,父母給的是種子。父母,盡早讓我養(yǎng)成的閱讀習(xí)慣,成了我的人生種子。
不得不提一句的是,我大學(xué)畢業(yè)工作后,才決定考研,后來有幸成為溫儒敏先生的弟子。而我最初認(rèn)識溫儒敏先生,正是因為我多年一直閱讀《名作欣賞》。在1993年第二期《名作欣賞》上又讀到溫儒敏先生的文章,內(nèi)容與我考試的方向有關(guān)。我便以文末的通訊地址給溫教授寄去一封投石問路的信。他百忙中回復(fù)了我,對我說“北大沒有門戶之見”,鼓勵我打起自信投考北大。因此,我們才開始了一段師生緣分。我的人生也因此發(fā)生了更大的轉(zhuǎn)折。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
趙婕:本名趙文菊,著有《愛因斯坦傳》《民國教育家小傳》等人物傳記,《純棉婚姻》《純棉母親》《四周的親愛》等“純棉時代”系列情感散文,《女人的女朋友》《母親的愿力》《女兒與父親》等“玫瑰歲月”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