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初中學生來源不同,學情各異,因此英語學習的起點大相徑庭。隨著大家對英語的重視,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讀初中之前不同程度地接觸過英語,并且這些孩子多數(shù)聽、說能力比較強。可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說“I at home.”“I eleven.”“It is orange.”“I very like my mother.”……尤其在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寫小短文時,這種中文式的英語更是明顯。英語基礎(chǔ)比較好、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通常會洋洋灑灑寫上一大篇,然后很期待教師對他們的勞動成果給以肯定。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英語文章里面往往中文式表達非常多。這讓筆者回想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那時筆者也是一個開朗、愛表達的孩子,用了一個小時炮制出一段話,喜不自禁,卻換來教師一句讓人不知所措的評語,“你寫的是中文式的英文”?!笆裁词侵形氖降挠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筆者。直到現(xiàn)在,看到孩子們臉上,如自己那時一樣無助、無辜的表情,筆者才明白中文式英語有一種無法被人控制的魔力。
中文式的英語究其實質(zhì)是中文思維下的英文表達。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漢語說話者在使用外語時,不自覺地借用其母語中的元素,從而使其表達難以為外語本族人所理解。(“Langue interference can be defined as the use of elements from one language while speaking another.”) (1,P189) 并且母語干擾滲透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從發(fā)音、音素到詞匯、句式和語意,無一能脫得了干系。比如,有不少人會把three 讀成tree,因為中文發(fā)音中沒有/θ/ 和/e/,/t/和/d/自然地成了馬馬虎虎的替代品; 還有人會用“I lost my rice bowl.”代替“I lost my job.”,如此說法源于中文中有“丟了飯碗”的生動的表達,可如果你的說話對象是老外的話,估計他要幫你四處尋找飯碗了;語法上的影響更是千奇百怪。比如,筆者所帶學生寫的句子“It is orange.”“I eleven.”等,原因顯然是中文中沒有冠詞的用法,并且中文重在意合,不像英語在形式上有種種考究。單復(fù)數(shù)、人稱變化往往是孩子們學習的難點。如此看來,通過兩種語言的比較,中文式的外文是可以預(yù)見和描述的。那么,我們是否就可以有意識地克服掉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如果把英語學習看成是一種知識的習得(至少在非英語環(huán)境中,通過語法的教授來學習英語,一定程度上英語學習是一種知識的習得),它必定遵循人的認知規(guī)律?!皩W習過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貯存和在需要時提取出來加以運用的過程?!?2,P156)而其中,信息的加工和貯存是信息提取的前提,有效的信息編碼是長時記憶的關(guān)鍵,長時記憶表征的構(gòu)建有賴于對材料的理解。對于信息的理解和重新構(gòu)建又依賴于先前的知識貯備。在英語學習中,人們往往會自覺地向母語伸出求援之手。記得筆者在剛接觸外語時,怎么也記不住一些簡單問候語的發(fā)音。于是,在英文旁注上相近的中文發(fā)音,比如“Nice to meet you.”旁注上“耐四兔米丘”,“How do you do?”旁注上“好度又度”。除此之外,英文學習者會很自覺地在大腦里做翻譯工作,只有把英文單詞、句子和大腦里原有的中文資料一一對上號才能安心。當英語和中文在語法和表達上有所不同時,長時記憶就不易形成。比如在教學中,筆者已經(jīng)反復(fù)強調(diào)“It is an orange.”中的“an”不能漏掉,可學生總是要忘記寫上相應(yīng)的冠詞。如果因為原有的中文儲備在某些方面阻礙了外語的學習,那么是否可以借“勤奮”來克服呢?
如果僅僅從以上兩個方面分析中文式英文產(chǎn)生的原因,也許中國人要學地道的英語并不成問題。但是,英語如其他一切語言一樣不僅僅是一些文字符號,它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并且體現(xiàn)著民族的時代脈搏。那么什么是文化?社會語言學者認為文化是“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1,P156)本文中提到的文化僅指抽象層面上的概念。筆者認為簡單的說,它是一個民族經(jīng)歷和生活習俗的綜合。比如,只有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愛斯基摩人才能體會雪的千變?nèi)f化,所以也只有他們的語言里才有如此之多的描述雪的詞匯,而外族人即使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也無法心領(lǐng)神會,因為他們沒有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使中國人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很多方面的體驗和感受全然不同。比如他們會喜歡不同的顏色和數(shù)字;他們會有不同的信仰和忌諱;對同一樣事物他們會有褒貶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在英語學習中母語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中文式的英語也是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其主要原因不僅是兩種語言在文字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更是因為埋藏在人們意識深處的不同文化經(jīng)歷。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不斷地糾正那些所謂的中文式的英語,不僅會打擊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是治標不治本地白花氣力。比較而來,不要對孩子們的中文式英語太過苛刻,而是給他們灌輸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知識,幫助他們形成語感要切實可行一些(即使見效不快)。語感(sense of language)指透過語言形式對語義的直覺性理解,是對語言的自我感受和領(lǐng)悟能力,是一種理性的直覺。人們對于母語的使用一般就是借助語感。語感是一種文化和思維方式深入大腦后的結(jié)果。按喬姆斯基學說的解釋:語感是語言習得裝置對語音、語義、語言的系統(tǒng)感受能力。英語學習必須有良好的語感,就像音樂家應(yīng)具有良好樂感一樣重要,它是一種直覺感受。初中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學習基本上屬于直覺的,可以感受的英語學習心理類型,這個階段對培養(yǎng)語感尤為重要。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灌輸西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閱讀一些有關(guān)西方文化的書籍,幫助他們了解西方的文化、信仰、生活習俗。這樣不僅可以生動英語課堂,也能讓學生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增加學習動力。尤其在剛剛接觸英語時,切莫讓學生把英語學習看成是記單詞、背語法。
朱光潛先生“從第一課開始,走進教室不說一句漢語,他用手勢、眼神、音調(diào)、動作等作輔助,要學生專心聽和體會英語,然后學著說,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梢姡己玫挠⒄Z課堂氛圍是一種模擬的外語環(huán)境。我們可以通過給學生起英文名字;在課堂上用英語的方式打招呼、問候、交流;在教室墻上貼英語招貼畫、寫英語名言警句,在教室里的物品上貼英語標簽;播放各種英語錄像和磁帶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和發(fā)音動覺直接感知英語語言材料,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對英語語言信息的綜合反應(yīng);可以通過反復(fù)模仿繞口令、兒歌、英文歌曲來增強英語的節(jié)奏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朱光潛先生認為:“初學者與其費那么大勁去死記單詞,做那些支離破碎的語法練習,倒不如精讀幾篇經(jīng)得起仔細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詩歌,把它們讀透背熟,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精神營養(yǎng),這樣就會培養(yǎng)成敏銳的語言感。”傳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樣也適合外語教學。事實上,由于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缺失,朗讀背誦對培養(yǎng)英語語感尤為重要。每一次的朗讀背誦,就對視覺、聽覺和動覺增加一次刺激,而不斷地刺激視覺、聽覺和動覺是增強語感的前提。英語的每一篇文章的記憶,所收獲的不僅僅是表現(xiàn)出來的對一篇文章的記憶,它收獲更多的是一種隱性的學習,那就是語感的積累。
讓學生直接從與外國人的交談,聽英語廣播,看英語電視,閱讀英語原文報紙或雜志中獲取英語信息,是培養(yǎng)興趣和語感極佳的方法。如此而來的信息,生動、真實、有生活氣息,并且有時代感。這些優(yōu)點是課文教材所無法比擬的。如果僅閱讀大綱編寫的文章是遠遠不足已讓英語深入大腦,化作語感的。根據(jù)初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選擇一些難易適當?shù)淖x物泛讀,如《初中英語拾級讀物》《上海學生英文報》《二十一世紀報》《中國日報》等。同時還可鼓勵學生讀一些名著,讓學生觀看諸如《走遍美國》之類的英文錄像,中央臺的《英語新聞》等,這樣可增加初中學生的語言素材,加快英語語感的建立。
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操練機會,鍛煉習得的英語語感,在實踐中提高英語語感。如可以利用教材中打電話、問候、購物、問路、看病等題材讓學生編對話。另外,教師可組織一些英語社會活動,如可組織英語語音語調(diào)模仿朗誦比賽,書法比賽,對話比賽,自導(dǎo)自演英語短劇,演講比賽或給原版電影、錄像配音,英語角等活動。讓學生體味學習中的成就感。這樣,多次地使用操練大腦中記憶的英語,必能增強語感。
信息化時代的閱讀有其特殊性,讀圖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之一。引導(dǎo)學生閱讀與英語相關(guān)的圖片以及配套的圖片解讀,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以及背景后面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西方文化中的漫畫有其鮮明的文化特征,如果不加以引導(dǎo),學生很難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認真解讀,同時小心推介。當然,碎片化閱讀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生往往只注意表面現(xiàn)象,不能深入閱讀,這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不利,教師要因材施教,因?qū)W生的具體學情施教,盡量避免學生沉溺于膚淺的碎片化閱讀。
當今的英語教材也非常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從這個角度來說,碎片化閱讀與英語教材有著較強的親和力,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從課本遷移到課外,有助于學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在母語的影響下,中文式的英語難以避免,但這給了我們在教學上的啟迪。英語的教學應(yīng)該重視文化因素,增強學生的語感。否則,記再多的單詞、語法,也只能說出中文式的英語,難以被別人所理解。因此,筆者在此提倡要重視英語教學的長遠性目標,而不是為了記憶單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