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價值辨識是傳承弘揚優(yōu)秀家訓文化的必備前提

2020-04-07 03:36李一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家訓傳統(tǒng)文化

李一

[摘? 要]家規(guī)、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既蘊含著有益的倫理道德滋養(yǎng),同時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對《了凡四訓》的文本及其內(nèi)容展開了分析,概述了其所蘊含的三個方面有益的文化滋養(yǎng),即:意在“安身立命”,倡導“治心為上”;強調(diào)“自省自律”,主張“三心具備”;施以“道德教化”,敦促“努力向善”。同時,也剖析了其自身存在的因果報應與功名導向、克己內(nèi)求與寬恕邪惡、神佛點化與鬼魅相參等價值缺陷之處。據(jù)此,進一步提出并簡要闡釋了“價值辨識是傳承弘揚優(yōu)秀家訓文化”的觀點。

[關鍵詞]家訓;傳統(tǒng)文化;價值辨識

[中圖分類號] B248[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8-4479(2020)02-0093-06

在中國文化綿延演進的歷史長河當中,家規(guī)、家訓可謂是孕育在其中的較為奇異且色彩斑斕的朵朵浪花。在我國漫長的農(nóng)耕文明的背景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及社會架構之下,家規(guī)、家訓作為家庭家族內(nèi)世代傳承用以教化和培養(yǎng)子孫后代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不僅在家庭家族之內(nèi)發(fā)揮著啟蒙、教育和規(guī)約的基礎性作用,而且在政治生活領域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各領域當中,發(fā)揮著一些特定的重要作用。

各種各樣的家規(guī)、家訓在日常生活當中得以積淀成型,成為塑造家風和引領社會風氣,有效實施社會教化和社會調(diào)適的一種相對軟性的社會治理手段。長此以往,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等凝聚成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世代相襲并流轉(zhuǎn)傳承下來。分析、鑒別并吸收、汲取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中的優(yōu)秀元素,是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題中應有之意。

本文基于對《了凡四訓》① 的文本解讀和意義闡釋,就傳統(tǒng)家訓的價值辨識和精神傳承問題,作些初步討論。

一、《了凡四訓》的簡要情況

《了凡四訓》一書的作者為明朝嘉靖年間的思想家、佛學家袁了凡。袁了凡原名袁學海,又名袁黃,公元1533年出生于嘉善縣,“了凡”之號系其本人在自感明白了人生道理后自改而成。

1570年,袁了凡在其37歲時即中舉人,之后卻遭遇波折。1577年雖取得會試第一名的成績,但因所作之文與主考官思想有沖突被罷名。九年后再考,得中進士,并于1588年赴河北任職。1592年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得兵部右侍郎重用。當年又遭誣告,被罷官回鄉(xiāng)?;剜l(xiāng)后從嘉善縣遷居吳江,潛心著述。十余年后的1621年,得以洗清冤情,被追授為尚寶司少卿。

袁了凡著述《了凡四訓》一書,本為教育兒子,曾初定名為《訓子文》,后被改名為《了凡四訓》。該書作者在書中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分別從“立命”“改過”“積善”“謙德”這四個方面,深刻探討并闡述了修身治世、安身立命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道理,成為一本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勸人向善的著作。全書在結(jié)構框架上,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部分主要內(nèi)容;在此之外,還有詳細的用于引導和評價人之行善積德行為的“功過格”的內(nèi)容,又細分為“記功”和“記過”兩部分,并列有詳細的記功或記過的行為表現(xiàn)和計分等次。

同對其它各類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所采取的態(tài)度相類似,我們對于《了凡四訓》也應采取一分為二的理性分析態(tài)度,應當看到,其諸多內(nèi)容和敘述本身,的確包含著許多規(guī)勸人們積極向善、自覺修為、提升素養(yǎng)的深刻道理,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工作生活和道德實踐提供寶貴的滋養(yǎng),而對于蘊含其中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文化糟粕”,則尤其需要注意予以警覺,加以抵制。

二、《了凡四訓》蘊涵的有益的家訓文化滋養(yǎng)

即便將其置放在今天的價值評判之下,我們?nèi)詴l(fā)現(xiàn),作為一則傳統(tǒng)家訓的《了凡四訓》,其文本中闡釋的一些律己修身、行善助人的道理,都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文化滋養(yǎng)和道德啟示。

(一)意在“安身立命”,倡導“治心為上”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都非??粗貍€人自律和自我修行的實踐價值,將每個人的日常個人修為,視為其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的至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同其它的家規(guī)家訓一樣,《了凡四訓》同樣定位于此,以人的安身立命為基點,倡導個人的自省自律。而在個人的自省自律方面,《了凡四訓》特別強調(diào)了“治心”為上的道理:“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zhí)下而昧上,則拙矣?!?[1](P65) 認為改正錯誤最好的手段,在于打理和凈化自己的心靈。只要一產(chǎn)生邪惡的念頭就能及時覺察到,覺察以后就立刻打消它。假如沒法做到這樣,那就必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再去打消不當?shù)南敕?。如果還是不行,就只能在快要做壞事的時候,強行阻止自己的惡念。要是能夠“治心”并且兼以對自己的強制約束,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但如果是反過來,只顧用表面方式來約束自己,而不去從根本上來“治理心靈”,那就是愚蠢的拙劣之舉了。

《了凡四訓》還闡述了“從心而改”的道理。提出:“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1](P63) 其在討論什么叫“從心里開始改過”的問題時強調(diào),過失雖然有千千萬萬種,但它們都是從心里生出來的;假如心里沒有任何念頭,過錯就無從到來。一個求學上進之人,對于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質(zhì)等諸多過失,不需要逐一去探求改正的途徑,只需一心向善,就會有正義的念頭出現(xiàn),而那些邪念就能夠自動被摒棄。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都會消退一樣,這才是改正錯誤的精良妙計。就是說,過失生發(fā)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所以要從心里加以改正,就好比你想斬掉毒樹,就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斬斷,不需要斬斷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葉子,這道理是一樣的。就此而言,“從心而改”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二)強調(diào)“自省自律”,主張“三心具備”

在反省和改正個人過失的運行操作方面,《了凡四訓》提出了“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這樣一種可稱之為“三心具備”的行動策略,可謂是較好地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

“發(fā)恥心”是要求人們要有羞恥之心?!暗⑷緣m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是人世間最大的“可羞可恥者”。 [1](P52) 這里說的是,有的人在塵世間的私情耽擱太久,偷偷做出一些違反道義之事,還自以為無人知曉,作出一臉無愧的樣子。這樣的人慢慢地就淪落成了禽獸,自己卻還不覺察。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樣的事情更羞恥的事了。因為,能感到羞恥的人,就可謂圣賢之人,而如果感受不到羞恥,這樣的人也就只能淪為禽獸之列。感到羞恥這一點,恰恰是改正錯誤的關鍵所在。

“發(fā)畏心”是要求人們要有畏懼之心,要謹言慎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读朔菜挠枴犯嬲]人們:“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xiàn)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1](P53) 這里強調(diào)的是,朗朗乾坤在上,我們是無法欺騙鬼神的,我的過錯雖然顯現(xiàn)在細末之處,但天地鬼神都有目共睹,能夠加以明鑒。如果做了很大的錯事,就會遭受很大的災難,就算所做錯事很小,也會折福的。這樣的話,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問題還不止于此,就算在沒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洞察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盡管可能會把事情做得很隱秘,并通過文辭進行修飾,但其實,心里的想法早就被透露出來了,自己終究是沒法騙過自己的。一旦被人看破,那也就毫無價值了。既然這樣,我們怎么還能不感到恐懼呢?顯然,這是在提醒世人要怕人之知,要慎己之為。

“發(fā)勇心”是要求人們要有勇敢之心,要振作奮起,勇于行動,不能猶豫膽怯?!读朔菜挠枴氛f,“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1](P56)? 其在這里分析并提醒人們的是,人做了錯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猶豫和膽怯。所以,人們必須要鼓起勇氣,不能再猶豫不決,不要總是等著。小的錯誤就像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點剔除;大錯就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定要快點將其斬斷,不能有一點點遲疑。這也就是為什么風行雷厲,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在《了凡四訓》的觀點看來,一旦上述“三心”都具備了,那么,改正個人種種惡念和過失的難題,也就可以順利解決了。即便具體的路徑和方式不同,但只要把握住了這些根本原則,真正從“治心”入手,那就能夠?qū)⒊龕合蛏频膯栴}妥當處置好。其分析認為,“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于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1](PP57-58) 意思是說,人們只要具備了上述三種“心志”,那么就算有過錯的話,也可以像春天的冰雪遇上太陽,根本不必擔心它們不融化呢。但對于人所犯的錯誤而言,有的要從事情本身來改正,有的要從道理上加以厘清,還有的則需要從內(nèi)心里加以改變,這三種情形所需要花費的功夫是不一樣的,其所得到的效果也自然不同。就比如曾經(jīng)是殺生的人,其要現(xiàn)在改過,就應不再殺生;一個人原先容易發(fā)怒咒罵,現(xiàn)在要改變,就要戒除易怒的脾氣;這就是從事情本身進行改正的例子。不過,這類從外在方面進行強制改正的情形,往往困難重重,而且問題在根源上并未改變,所以說,就算在外在一些方面改變了,恐怕還會有別的方面的問題再冒出來,畢竟,這并不是徹底清除惡行的方法。

(三)施以“道德教化”,敦促“努力向善”

施以道德教化,是所有中華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的基本社會功能所在。《了凡四訓》的文本敘述當中,時時處處,章句之間,都滲透著非常鮮明的道德教化、勸人行善的行文旨意。

人在社會生活中,由于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作出各種各樣的不當行為乃至邪惡之舉,為此,時時警醒自己、努力棄惡向善,就成為一個需要日日為之、持久堅持、不可懈怠的“日常功課”。

《了凡四訓》提醒眾人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yè)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币馑际钦f,我們平常做人,必須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過錯在哪兒,并且每天都加以改正;一天不知自己過錯在哪兒,那么這一天也就安心地自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假如一天沒有改正過錯,那他就少了在這一天取得進步的機會;天底下聰明伶俐的人固然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不肯靜心修德,不肯用功于拼搏事業(yè),原因就是“順應”二字把自己耽誤了。其還進一步分析道,“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zhuǎn)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相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1](p57,pp68-69) 這里說的是,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做的壞事也許就像刺猬全身的刺一樣多。有的人回想起以前的事情,就像自己根本沒有那么多過錯一樣,原因在于自己粗心和眼力不好,眼睛像被蒙上一樣,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錯誤。同樣,對于一個罪孳深重的人來說,他也會碰上應有的結(jié)果:有的人會心神不寧,暈頭轉(zhuǎn)向,轉(zhuǎn)過身就忘了事情;有的人根本沒碰上什么事,可是也會總覺得心煩意亂;有的人遇上圣賢君子,會覺得慚愧沮喪;有的人聽到正義的言論,就會不開心;有的人做了好事,反而還受到抱怨;有的人夜里總被噩夢纏繞,甚至導致胡言亂語,失去志趣。所有這些,都是做了壞事的表現(xiàn)。一旦有與之相類的事情,就要立刻奮起,加以改正,舍棄過去的做法,力求改過求新,而千萬不能耽誤了自己。所有這些分析,都在提醒人們,要自我警醒、為仁向善,這是人之為人的必修之功。

為了更加生動形象地說明道理,《了凡四訓》特意選取并敘述了十則勸人向善的人物故事,這些人物故事分別從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切入,來告知并教導人們,究竟應當如何克己向善、自我修為,以便圓滿自己、裨益他人、庇蔭后代乃至造福社會。

比如,福建建寧楊榮的曾祖和祖父在山洪水患時節(jié)勇于救人的故事就比較典型?!皸钌賻煒s,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xiāng)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后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1](P74)

另一則老婦善意施贈感動仙人的故事,也屬于向善人物故事的范疇,其還特別講到,老夫的子孫后代得到了豐厚的報償?!捌翁锪质?,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shù)?!渥右浪c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1](P80)

還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后來成為尚書的應姓讀書人早年暗中行善、救人性命的事,其特別之處在于,鬼也參與了勸人向善的行動之中。故事講的是臺州的應尚書早年在山中星夜苦讀,某日夜晚聽到一鬼同另一鬼說,附近有一女人的丈夫常年未歸,其公公婆婆硬要逼其改嫁,她不想順從而打算自縊而死,那個鬼就此盤算著自己借機脫胎轉(zhuǎn)世。讀書人于是賣了自己的一些薄田換取些許銀兩,以其夫婿的名義寫信并寄銀兩給其家里,該婦人的公公婆婆雖感到字跡可疑,但見到銀兩并不為假,于是也就相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打消了逼迫兒媳改嫁的念頭。之后,那婦人的丈夫回來,家庭重歸和睦。

應姓讀書人后來又聽到那鬼說,他自己是因為心地善良,而被上帝任命為陰德尚書,所以鬼也報復不了他。聞聽此言之后,他便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行善助人,其子孫也得以頻頻登科及第。

在講述完十個不同的行善故事之后,《了凡四訓》進一步歸納總結(jié)說:“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1](P95) 就是說,所有這十種情況,盡管路徑各異,但最終都是同歸于善的。由此向人們指出,在不同的具體行為背后,共同共通之處,恰恰還在于“行善”二字。在此基礎上,《了凡四訓》還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進一步就“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更為深入的道理辨析,其諸多討論當中,不乏警世鑒人之語和勸人向善、行善之道。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予贅述。

概括而言,《了凡四訓》的作者以其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及所獲得的人生感悟,論述了行為決定結(jié)果、志向決定收獲的道理,意在勸人向善行善,成就自己,惠及他人。其所蘊含的正面而有益的道德倫理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也有賴于我們加以傳承和弘揚。

三、《了凡四訓》的價值缺陷反襯出價值辨識之于傳承弘揚優(yōu)秀家訓文化的必要性

筆者以為,要而言之,隱藏在《了凡四訓》之文本敘述和道理闡釋當中的價值缺陷,主要有三:因果報應與功名導向,克己內(nèi)求與寬恕邪惡,神佛點化與鬼魅相參。

一為因果報應與功名導向。因果報應與功名導向,不僅體現(xiàn)在《了凡四訓》的敘述和闡釋當中,而且潛隱在文本章句背后所承載和傳遞的價值理念和行為取向上面?!读朔菜挠枴返拈_篇,即從敘述作者的人生際遇開始,其特別談到自己佛前跪拜,誠心悔過以求保佑的情節(jié)。“因?qū)⑼罩?,佛前盡情發(fā)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1](P26) 至于在那十則勸善向善的故事當中,更不乏因為祖上有了積德行善之舉,其自身得償福報,后人后代也得以享有人丁興旺、登科及第、榮任官職等諸多恩澤的情形。無論是建寧楊榮祖上救人、莆田林氏樂于施舍的義舉,還是臺州應尚書打斷鬼魅計劃,使一個家庭最終能夠幸運地走出夫妻失和分手之風險的壯行,都是如此。

可以說,這種道德教化和行為導引的內(nèi)在邏輯,具有倫理萬能的思想痕跡、因果報應的迷信色彩,也具有以積德行善來庇蔭子女、澤被后世和求取功名利祿的工具理性的局限。其在強化和張揚某種價值理性,比如告知人們積德行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是值得追求的,是人之為人的必然選擇等方面,卻鮮有建樹。因此,怎樣認識和走出傳統(tǒng)倫理教化之工具理性的這種局限性,進一步將價值理性的道義光澤充分彰顯出來,還是值得我們今天予以關注和加以檢討的。

二為克己內(nèi)求與寬恕邪惡??思簝?nèi)求與寬恕邪惡的價值缺陷,在《了凡四訓》中也有較為明顯的呈現(xiàn),這與我國傳統(tǒng)倫理教化的實踐特征是一致的。盡管在“了凡四訓功過格”當中,人的修行在可操作的層面上,分為“記功”“記過”兩大類別,可以依照不同的行為善惡表現(xiàn),分別被量化記功或記過,其具體細分為1、3、5、10、30、50、100等的“記功量級”,以及1、3、5、10、30、50、100等的“記過量級”。但整體而言,《了凡四訓》給出的諸種道德訓誡,普遍隱含著較為深厚的道德萬能論的說教色彩。其前提預設在于:只要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自覺修為并且嚴于克己、恪守戒律、謹言慎行,那么,邪惡的念頭和乖張的言行就不會發(fā)生,整個社會生活的運行狀態(tài)就是和諧的、完美的。

然而,事實怎樣呢?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卻非如此,其往往與人們善良的愿望存在差距或相去甚遠——社會生活中時常會有邪惡的力量萌生出來,一些人的言語和行為就是會那么狂浪地背離倫常規(guī)則、挑戰(zhàn)道德底線、傷害他人和無辜,而在此情況下,道德輿論的譴責已然顯失蒼白,無以奏效,邪惡的言行本身及其給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則難以受到遏制和懲戒。這時候,倫理道德之外更為剛性的社會控制力量,顯然就有了出場的必要,但卻沒有出場。飽受邪惡力量折磨的人們,只好以另一種善良的方式默默念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之類的悲涼話語,消極地給自己以心理安慰,卻未必打算也絕少能夠邁出勇懲邪惡的步伐,作出與邪惡之人奮力搏殺的壯舉。

三為神佛點化與鬼魅相參。神佛點化與鬼魅相參,是《了凡四訓》顯現(xiàn)出來的又一欠缺之處。作者在文本敘述和道理闡釋的過程中,時有現(xiàn)實中算命占卜、尋求禪師指引、夢境中得到神靈啟示之類生活事項的展現(xiàn),甚至也出現(xiàn)了亂力怪神介入人的生活的情況。此等情形在文學作品中會出現(xiàn)也許沒有什么,但出現(xiàn)在較為嚴肅的道德教化的文本敘述當中,則顯得有欠妥當了。這樣的內(nèi)容和闡釋,相較于現(xiàn)代的科學認知而言,更是無從找尋其合理性依據(jù)了。

在對《了凡四訓》進行文本閱讀和事理解析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其中的一些道理闡釋、故事敘說本身,也還存在某些邏輯層面的瑕疵,經(jīng)不住科學原則的拷問。而且,隱匿在其背后的某些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也存在偏失欠當之處,顯得非常不合時宜。所有這些,都是今天的我們需要警覺和警惕的。

就此,可以認為,從另外的分析維度來看,《了凡四訓》本身的價值缺陷,也從問題的反面啟示我們,在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家訓文化的過程中,價值辨識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必備前提,這一必要環(huán)節(jié)是不可缺位的。藉由價值辨識,利弊優(yōu)劣的區(qū)分問題也就獲得了解決的可能性空間。往大處說,價值辨識不止適用于傳統(tǒng)優(yōu)秀家規(guī)家訓的傳承弘揚,而且也適用于其它諸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的傳承弘揚。這也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時代課題的要求所在。

[注? 釋]

①本文的閱讀和分析,采用和參考的文本為《了凡四訓(精裝典藏本)》,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年11月第1版及“了凡故里”浙江省嘉善縣陶莊鎮(zhèn)人民政府編印的《了凡四訓(線裝本)》,文中的注釋引用章句均出自前者。

[參考文獻]

[1](明)袁了凡著,木暮評注.了凡四訓[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11.

責任編輯:陳建娜

猜你喜歡
家訓傳統(tǒng)文化
漫談古人家訓立門風
從大名鼎鼎的“錢氏家庭”,理解家訓的神奇作用
傳統(tǒng)家訓滋養(yǎng)新時代兒童成長
家訓伴我成長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chuàng)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扶沟县| 海宁市| 洛川县| 板桥市| 田林县| 肥西县| 道真| 恩平市| 邢台县| 北海市| 乌海市| 双牌县| 皮山县| 宁海县| 抚州市| 柘荣县| 南丹县| 梧州市| 大竹县| 原阳县| 吉水县| 无锡市| 惠安县| 资溪县| 长丰县| 巢湖市| 大连市| 赤水市| 长葛市| 班玛县| 望江县| 灵台县| 鹤山市| 张北县| 齐河县| 新竹市| 鹰潭市| 团风县| 黄梅县| 武平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