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旻
相比宋代那些橫絕一時的文壇巨星,周紫芝或許算不得太有名。但是在宋代文壇中,畢竟有他一席之地?!端膸炜偰俊氛f他的詩“在南渡之初,則特為秀出,足以繼眉山之后塵,伯仲于石湖劍南也”。南宋楊萬里《刑部侍郎章公墓銘》,寫章燾曾與周紫芝唱和,“至今言宣城詩人者,前有梅、謝,后有周、章”。章燾詩已亡佚,無從求證,但觀周紫芝存世之作,此說并不算過分。錢鍾書先生曾評價他的詩“爽利不堆砌”,若有人認為他創(chuàng)作不行,“那么他的詩和詞會使我們快意地失望”。他推崇梅堯臣、蘇軾的詩風,其樂府詩效法“兩宋樂府第一人”張耒。他的詞也清麗,上學晏歐,下法柳秦,靖康之難的陰影沒有在他的詞中留下過多痕跡。
然而《四庫總目》在贊譽他的才華之前,畢竟先毫不客氣地大書了一句:“集中諛頌秦檜父子者,連篇累牘,殆于日暮途遠,倒行逆施。”古人講文如其人,這一筆無疑有蓋棺定論的味道。
周紫芝雖有文名,但大半生都只是一介寒士,至宋高宗紹興十二年,才終于以廷對第三的名次考中進士,此時他六十一歲,正步入人生暮年。其后,紹興十五年五月復設六部架閣官,周紫芝以迪功郎掌禮兵兩部,紹興十七年十二月以承奉郎為樞密院編修官,隨后進右宣教郎,兼實錄院編修官,至紹興二十一年四月,出知興國軍??计湓诰楣俚钠分?,迪功郎從九品,承奉郎從八品,樞密院編修官正八品,宣教郎正七品,都十分低微。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建炎年間,周紫芝為貢士時,曾上書高宗,主張重用李綱,誅除奸佞,以救前弊,圖自治,然后可望雪恥。此刻他對金人的態(tài)度還是“雖驅天下之兵以脅之,不足以當其強,竭天下之財以餌之,不足以厭其欲,盡天下甘言以悅之,不足以回其意”。對主戰(zhàn)派李綱,他提出“愿陛下盡以國計傾心付之”,“傾心”二字,可見其迫切與真誠。雖然他這番上書主旨在“自治”,并非全然銳意進取,但持論仍正。然而到了紹興年間,隨著和議的最終簽訂與政壇、文壇阿諛風氣的盛行,這種論調不復存在,留下的,是在京十年間多次趨奉秦檜的詩篇。
周紫芝為秦檜所作詩篇,計有《時宰生日樂府四首》《時宰相生日樂府三首》《時宰生日詩三十絕》《時宰生日樂章七首》《時宰生日詩五首》;此外又有《秦觀文生日詩三十韻》《秦少保生日詩三首》,是為秦檜之子秦熺作。且他為秦檜所作諸題都有序,以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樊侯、仲山甫等先周名臣作比,以《詩經(jīng)》中《大明》《甘棠》《淇奧》《緇衣》等嘉篇為類,極盡阿諛。他尚有《大宋中興頌》,篇中“天子曰都,是任良弼”等句,則是一體贊頌高宗與秦檜君臣之筆。
對高宗和秦檜的頌揚風氣,始自宋金紹興和議的簽訂,主和派取得了全面勝利,也主導了文壇的一時風向。政治屈辱和經(jīng)濟損失一目了然,但是漫長險惡的戰(zhàn)事終于消弭,所帶來的政局穩(wěn)定、民生改善,一定程度上亦屬事實。
如同那個時代的許多文人士大夫,周紫芝親身體驗過顛沛流離,戰(zhàn)亂之苦。他曾經(jīng)作《避兵遣懷六首》,發(fā)出過“射敵無一矢,南渡幾樓船”的譏刺,卻也經(jīng)歷過“掩面憐癡女,回頭愧老妻”的倉皇,目擊過“舂陵四萬戶,今日幾家存”的瘡痍。他在《時宰生日樂府四首》序中所述“朝廷修兩國之好,結百年之盟,休兵息戰(zhàn),使各保其骨肉父子之親,公之陰德,歲所全活不可以巨萬計”,雖是奉承,但也反映出同時代的很多士人終于面對和平時的欣慰之情。在主戰(zhàn)和主和的兩極之間,絕大多數(shù)士人其實是矛盾而復雜的,他們希望收復故土還于舊都,卻也震動于眼見的兵火連綿流離失所。和議帶來的相對太平,無疑會令他們不能極度堅決地反對它。因此,如果不回頭遙望北方的舊時山河,他們也能夠將這半壁江山視作“中興”。更何況,將這種隱秘復雜的欣慰宣之于口,付諸文字,是紹興年間把持朝政者的意愿。
周紫芝在《時宰相生日樂府三首》序中長篇大論地援引古史,稱述紹興君臣“不戰(zhàn)而定亂”之德:“由唐虞以來不知其幾千百年,世間有好戰(zhàn)以危國者,未聞其以不戰(zhàn)而定亂也。今太師大丞相魏國公,以堯舜無為之道而事君,以堯舜好生之德而用武,用能不戰(zhàn)以成功。自修盟以來至于今日,不交一戟,不遺一鏃,而天下大定。”千年來,儒家思想的血脈傳承里一向有以德化人,避免訴諸武力的傾向。儒家對德性的始終強調,在政治治理層面,體現(xiàn)為對治國者道德修養(yǎng)、個人品行的普遍要求;在人的自我實現(xiàn)層面,則強調激發(fā)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自覺性,進而實現(xiàn)普世的生命關懷。然而到了后世,在政治壓力之下,故典中充盈的宏正浩大之論,仍不免轉為文人筆下的尋章摘句,曲意逢迎。這種思想生命的異化與凋萎,前世之哲人或可逆料,也難免為之一聲浩嘆。
紹興年間,文人多以詩詞文賦干乞于秦檜,秦檜的背后則是高宗。這種阿諛奉承,是紹興文壇的一時風氣。才氣縱橫如汪藻,慷慨愛國如張孝祥、張元幹,重道自持如劉子翚、胡寅,均未能免俗,薄有所作,遑論一般朝臣士人。周紫芝曾為秦檜寫一組《時宰生日樂府四首》,在序中說:“凡縉紳大夫之在有位者,莫不相與作為歌詩,以紀盛德而歸成功。篇什之富,爛然如云,至于汗牛充宇,不可紀極。”
《揮麈三錄》載,曾有士人以“浩浩秦淮千萬頃,好將余浪到灘頭”詩句獻給秦檜,即被擢拔?!耳Q林玉露》載,秦檜建一閣,名為“一德格天”,有朝士寫賀文“我聞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獲得超擢。值得一提的是,張元幹《瑞鶴仙·壽》也是為秦檜所寫。詞的第一句“倚格天峻閣”,馮煦在《蒿庵論詞》中指出:“首云‘倚格天峻閣,疑即壽檜者,蓋檜有一德格天閣也。意居士始亦與檜周旋,至穢德彰聞,乃存詞而削其名邪?”認為張元幹以曾與秦檜周旋為恥,在編《蘆川集》時,雖收錄此詞,卻刻意隱去秦檜之名。
寫《政府生日四首》《政府生日十首》的曹勛更是一位銳氣消磨的妥協(xié)者。曹勛年輕時曾入侍徽宗,經(jīng)歷靖康之難。靖康二年三月末,金朝虜徽宗北去,曹勛時為宣贊舍人,從徽宗行,同年五月奉徽宗命,攜徽宗手書自燕山遁歸南方。他著有《北狩聞見錄》,描述這一段經(jīng)歷。親歷靖康,奠定了曹勛早年對金主戰(zhàn)的積極態(tài)度,他歸國之后甚至大膽地“建議募死士航海入金國東京,奉徽宗由海道歸”,因此也受到非難,被外放,九年不得遷秩。然而,至紹興二十九年,金主完顏亮已經(jīng)準備入侵江淮,曹勛出使金國歸來,卻說“鄰國恭順,和好無他”,此語被時人譏笑為虛妄。這時的曹勛,在一味褒和的紹興政壇中已泯然眾人。他附和當時風氣,為秦檜作生日詩,也在情理當中。
然而與張元幹相似,曹勛的這類應酬詩,雖然辭藻典故稱得上豐美,詩意卻淡而無味。如“近臣宣勸上恩隆,金石聲和出禁中。禮貌元功宜異數(shù),一門和氣藹春風”,較之他經(jīng)歷靖康之難后寫下的篇章不可同日而語?!案芯秊榫冀ㄕ?,萬戶朱門綴珠玉。當時天下尚無為,今日悲涼變何速”,“至今甲歷遍三四,生民散盡悲巢烏。我每思家限淮水,搖搖心與飛云孤”,自北逃歸,身臨其境,寫昔日的繁華、遺民的苦難,自己內(nèi)心的憂憤,長歌當哭,足以動人。
王灼曾作《投秦太師》四首,中有“此時誰作登門客,看吐經(jīng)綸氣似虹”“相門賓帟多珠履,自笑風埃蹭蹬間”等句,可見其依附求進之心。而更可資一嘆的是,他晚年著《碧雞漫志》,中有北宋詞人晏幾道不附蔡京的事跡記述:“叔原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城賜第,不踐諸貴之門。蔡京重九、冬至日遣客求長短句,欣然兩為作《鷓鴣天》,竟無一語及蔡者?!边@種欣然作詞,而無一字提及蔡京的行為,正折射出小山對之視若無物的心態(tài),更顯橫絕不羈。作為后來的記述者,王灼或許也敬慕前人的高華風度,然而相去不過四十年,他和他的同時代人已無法效仿這種風度。
紹興文壇集體阿諛秦檜與高宗,字里行間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壓抑與悲哀。但如周紫芝這樣長篇累牘,多次曲意奉承,以至于集中篇章泛濫,連數(shù)百年后四庫館臣都看不下去的,也確為異數(shù)。四庫館臣編修《海陵集》時,認為周麟之《中原民謠》十章“夸宋詆金”,《凱歌》三十首“虛張虞允文瓜洲、采石僥幸之功”,一概刪去,已然是清代文字獄高壓下的政治手筆,不敢觸及異族入主中原遭到反抗這一敏感主題。然而涉及人格品題,他們的褒貶也仍然毫不猶豫。
其實周紫芝對秦檜的依附也終究沒有到頭。據(jù)洪亮吉纂《寧國府志》載,秦檜很欣賞周紫芝的詩句“秋聲歸草木,寒色到衣裘”,其后他在京時凡有所作,秦檜“輒擊賞不已,頗厚遇焉”。然而周紫芝后來寫了一篇《恭和御制郊祀喜晴》,末聯(lián)“已通爟火親祠事,更有何人敢告猷”,被秦檜認為是諷刺之筆,怒而將他外放,出知興國軍。在這一記載里,周紫芝“惟言士遇合有時,吾豈以彼易此”,對外放一事從容以待,大有寵辱不驚之風。但若考慮到他對秦檜的諸多諛辭,這個故事大概只是后人附會詩句,借此為本地鄉(xiāng)賢張本,并不足為征。
可就是在外放興國軍的當年,周紫芝寫下了《題卷雪樓》。那一年他七十歲,距離公元一一五五年去世,已經(jīng)只剩四年光陰。
“三國英雄氣似云,江南只數(shù)故將軍。借令馬上身猶健,應笑中原鼎尚分。謚冊屢沾新雨露,斷碑空說舊功勛。斜陽萬里明如雪,獨倚欄干酒半醺。”這首《題卷雪樓》,若隱去題目,大概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里想到甘寧。而即便冠以卷雪樓之名,如果沒有看過史料,或是身臨其境,也實在太過陌生。
周紫芝任職的興國軍治所在永興縣,即今湖北省陽新縣,其東六十里有池口鎮(zhèn),又名富池,此地有三國時吳國名將甘寧的墓祠?!度龂萘x》寫吳蜀猇亭之戰(zhàn),其中有甘寧戰(zhàn)死的場景:“寧帶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shù)百,圍繞其尸。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然而甘寧之死,正史未見記載,他與富池的關系,只有《三國志》所述的“拜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以及身后所建的墓祠。
富池的甘寧墓祠,自東晉南朝以降,民間淫祠泛濫,或有民眾祭祀,不得而知。至唐玄宗時敕封為“昭勇祠”,是史冊中的最早記載。有宋一代,王朝全面關注民間祠祀?!白蚤_寶、皇祐以來,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云雨者,并加崇飾,增入祀典?!鄙酱ㄍ恋氐茸匀簧褚约皻v史上的功臣名將,甚至有忠義之行的當代人物,其神祠都被加封爵等,納入中央王朝的祭祀體系中,“錫命馭神,恩禮有序”。據(jù)《宋會要》所載,三國時人物,于宋代有官方認可的祠祀者,計有曹操祠一處、諸葛亮祠四處、關羽祠二處、張飛祠一處、關平祠一處、鄧艾祠三處、甘寧祠一處。從此,富池的甘寧祠廟便屢屢獲得加封。
宋人王質《富池昭勇廟記》記載了甘寧祠廟在宋代不斷受到加封的過程:北宋太祖開寶五年,封贈為褒國公,在宋代諸三國人物祠廟中,屬于受封最早者;宋神宗元豐五年,因當?shù)卮蠛担碛暧袘?,加號褒國武靈公;徽宗政和二年,督查郡國的官員上奏其功,加廟號昭勇;宣和五年,因道士臧歸真復上奏其功,又封武惠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因“以靈卜驚張遇”,加號武惠昭毅王;建炎四年,因劉光世上奏“以陰兵鎮(zhèn)金人”,又加號昭毅武惠顯靈王;紹興二十一年,督查郡國的官員再奏其功,加號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據(jù)《宋會要》所記,紹興八年三月,尚“別給敕”,可見其受關注程度。
周紫芝赴任的同一年,正值朝廷加封甘寧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作為地方長官,周紫芝身預其事,取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句意,為這座江畔的高樓起了“卷雪”一名,《題卷雪樓》一詩應當也是寫于此時。《絕妙好詞箋》引洪邁《夷堅志》佚文言:“大江富池縣,有甘寧將軍廟,殿宇雄偉?!淝按髽瞧唛g,尤偉壯??な刂苌匐[采東坡詞語,匾為卷雪。每潮漲時,石柱半插入水。方三伏中登望,江面萬頃,群山環(huán)合,清風不斷?!备邩窍骂鳎瑵q潮時石柱半沒水中,寥寥數(shù)筆,畫出令人震撼的闊大氣象,一如受祀者之襟懷。
史書里的甘寧,一生往來于長江之上,身經(jīng)赤壁、濡須等大戰(zhàn),正以勇烈剛猛著稱,而其襟抱又不止于此。甘寧入?yún)侵?,即向孫權進言,“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并做了一套戰(zhàn)略規(guī)劃:征黃祖,據(jù)楚關,破劉表,控荊州,然后縱其勢西取巴蜀。此論和孫吳另外兩位有遠見的軍事家周瑜、魯肅皆不謀而合。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領南郡太守,曾專門回京城(今江蘇鎮(zhèn)江)向孫權進言,希望趁此大捷之際,西進取蜀,吞并張魯,便可以襄陽為根基,進軍北方,這一提議稱為“二分天下之計”。而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初謁孫權時,便已提出“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策略。魯肅與周瑜交好,這一策謀在二人之間想來早已不是秘密。而甘寧新至吳國,便有此論,可見他并非一位單純的猛將。然而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巴丘,隨后荊州大半入劉備之手,二分圖謀終成三分定局。終此三人一生,這一問鼎中原之志都遙不可及。
宋人過甘寧祠廟作詩,無非是“往來祭禱嚴且恭”寫他的祠祀,“節(jié)制洪流掌風雨”寫他的神跡,“至今忠義猶凜然”寫他的品格,“虎臣勛烈在三分”寫他的功業(yè),此外更多的是在樓臺逝水、山色青烽之間祠神祈風,吊古抒情。無關身世情懷,只是臨時起意。這些偶然路過的記錄者,連同這些詩篇,在文學或是歷史的天空里不過是又幾點鴻爪雪泥。
而周紫芝寫了一句“借令馬上身猶健,應笑中原鼎尚分”。其實也不是傳世名篇,但是和他的身世時代勾連起來,自有幾分刺眼的折光。
紹興十一年,宋金和議終成。紹興十二年,周紫芝中進士,進入京師政壇,正值秦檜之勢炙手可熱之際。年逾六十的老人,因家庭困苦,不得不以高齡參加科考,終于一朝心愿得償,官職卻又低微。秦檜欣賞也好,主動獻詩也好,他都無法違逆這個政治圈子的風氣。但是當他終于被外放出京,在卷雪樓頭邂逅一段他或許已經(jīng)讀過不止一遍的歷史之時,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古書文字里的慷慨激烈的金戈鐵馬、天下大勢,忽然重新觸動了那顆垂老的心。
二分天下,復取中原。紹興和議后,宋金劃淮水一線為治,若高宗從李綱所論,定都戰(zhàn)略意義更強的建康,也可圖謀北上。可惜,朝廷暗弱,只圖偏安。“謚冊屢沾新雨露,斷碑空說舊功勛”,僅南渡重建二十四年來,朝廷已經(jīng)三次為甘寧追加封贈,然而那些曾經(jīng)的勇烈抱負,北向之志,連同當今愛國之士的泣血吁求,卻也都在這一道道封贈詔令間埋沒不聞。若英靈有知,也定當嗤之以鼻。
周紫芝的文集名為《太倉稊米集》,典出《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濁世滔滔,文壇政治高壓之下,他廁身其中,也正是如此微不足道。而像他這樣的文人士大夫,自知無濟于家國,在享有偏安和議的太平之余,心中或許始終懷著不能宣之于口的不安?!端问芬怼氛f他到任后“政崇簡靜,終日焚香課詩而事不廢”,固然安詳閑適,然而以這種垂老的寧靜理性,忽然間照見豪快如刀的古史,心肝洞徹之余,也唯有寂然不語。
靖康二年,周紫芝四十六歲,還只是宣城一介薄有文名的布衣。那時他還會憤而寫下這樣的詩句:“至今愿返河陽狩,荊棘艱難窘天步?!倍缃褚怀尯郑夥湃温?,他在某個日子即將到來時還是必須這樣寫:“某伏遇太師相公慶誕之日,忝出鈞播之下,倍增欣悅之情。屬官守所拘,越在江表,不遑俯伏槐庭,仰伸燕賀下情,徒切依戀?!?/p>
此刻的周紫芝不可能知道的是,二十七年后的淳熙五年春,陸游出蜀途經(jīng)這里,面對同樣的風景,揮筆寫下了更為直白激蕩的《祭富池神文》:“某去國八年,浮家萬里。徒慕古人之大節(jié),每遭天下之至窮。登攬江山,徘徊祠宇。九原孰起,孤涕無從。”那樣的沉郁頓挫,是在暮年與這個時代妥協(xié)的周紫芝再難寫就的辭句。
漸近落暮時分,酒已半醺。憑欄望出去,滿眼斜陽反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通明潔凈,仿佛會發(fā)光。然而那片明光刺入模糊醉眼里,年屆七十的老人忽然覺得心頭空了一下,岑寂如雪。沒有嘆息,不過是廣大的沉默而已。比起之前十年里他不得不含笑發(fā)聲的某些時刻,這靜默已經(jīng)算得上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