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松平
《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項脊,是歸有光九世祖道隆所居之處。軒,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舊時多用為書齋名或茶館、飯館等的字號。志,是記的意思,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歸有光把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
《項脊軒志》被選入多種版本的教材,深受師生的欣賞。然而,其結(jié)尾被解讀為多種可能的說法,也引發(fā)師生的思考。其結(jié)尾有云:“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睂Υ耍腥颂岢鲞@樣一個問題:這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到底是何人所栽?
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的枇杷樹,代表者如周嘯天在《古文鑒賞辭典·項脊軒志》中認為:“‘不常居三個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搖曳生姿,寫到亡妻手植的一樹枇杷‘亭亭如蓋,寓睹物懷人、悼亡念存之恩,較之‘墓木已拱之類成語,尤覺余味無窮,饒有新意?!保ㄞD(zhuǎn)引自王賢斌《枇杷情深歸何處——〈項脊軒志〉中手植枇杷者是妻子嗎?》,《語文報·高中教師版》2019年8月15日)一種說法,是歸有光手植的枇杷樹,代表者如王賢斌在《枇杷情深歸何處——〈項脊軒志〉中手植枇杷者是妻子嗎?》中認為:“這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唯有歸于歸有光之手,它所浸潤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夫妻之情,才顯得尤為深摯,格外動人?!保ā墩Z文報·高中教師版》2019年8月15日)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列舉了三個可能,代表者如李民在《蘭桂竹木側(cè),枇杷樹亭亭》中認為:“歸有光親手種植,歸有光的妻子親手種植,歸有光與妻子共同種植?!保ㄞD(zhuǎn)引自王賢斌《枇杷情深歸何處——〈項脊軒志〉中手植枇杷者是妻子嗎?》,《語文報·高中教師版》2019年8月15日)
經(jīng)過對《項脊軒志》的仔細閱讀、認真分析和慎重思考,關(guān)于到底是誰手植枇杷樹的問題的回答,筆者還是傾向于第一種說法,即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的枇杷樹。這一種說法,筆者認為至少有三點不同層面的原因可以去支撐。
首先,從語法來看。語法指的是語言的組合規(guī)律和規(guī)則。了解語法就是為了掌握語言的組合規(guī)律和規(guī)則,從而提高分析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巴ビ需凌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是由三個分句組成的解說復(fù)句,第一個分句“庭有枇杷樹”是被解說的分句,第二個分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和第三個分句“今已亭亭如蓋矣”是解說的分句。第一個分句的成分和第三個分句的成分比較清楚,第二個分句的成分比較模糊。分析它們,我們依照先易后難的順序來進行。
第一個分句“庭有枇杷樹”是存現(xiàn)句,“庭”是主語,“有”是謂語,“枇杷樹”是賓語。第三個分句“今已亭亭如蓋矣”是描述句,省略的“枇杷樹”是主語,“今”“已”是狀語,“亭亭如蓋”是謂語,“矣”是相當于“了”的語氣詞。第二個分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是判斷句,省略的“枇杷樹”是主語,省略的“是”是謂語,“吾妻死之年所手植”是賓語,“所手植也”的“所”字位于動詞性詞組“手植”之前,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整個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所”字指代動作行為的對象,“所手植”就是手植的東西,這里指的是“枇杷樹”,“所手植也”的“也”字是表示判斷的語氣詞。
第二個分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果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枇杷樹)(是)我的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樹”;“我的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樹”由復(fù)雜的主謂短語作中心語的定語,即由主語(我的妻子)+狀語(去世那年)+狀語(親手)+謂語(種植)構(gòu)成主謂短語作中心語(樹)的定語。運用緊縮法,第二個分句可以緊縮為“枇杷樹是妻子種植的樹”。由此可見,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枇杷樹的說法符合語法。
其次,從文意來看。文意是文辭的意義或者文章的意境。了解文意就是為了掌握文辭的意義或者文章的意境,從而深入體會文章的寫作內(nèi)容、寫作方法、寫作意圖。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通過記敘項脊軒這間“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書齋,動情地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親人——祖母、母親、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現(xiàn)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表達了自己懷念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清人梅曾亮曾評此篇云:“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蔽阌怪M言,“項脊軒”是涉及群體感情的一般之物,并非涉及個體感情的特殊之物。那么,什么是涉及個體感情的特殊之物呢?這就要因人而異了。揣摩文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歸有光之所以一聲“長號”,是因為先大母曾經(jīng)手持的特殊之物——“象笏”仍在;歸有光之所以一聲長“泣”,是因為先母曾經(jīng)手扣的特殊之物——“門扉”仍在;歸有光之所以一聲長“矣”,是因為先妻曾經(jīng)手植的特殊之物——“枇杷樹”仍在。但是,物仍在,人已亡。睹物思人,歸有光對已逝親人——祖母、母親、妻子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誠然,歸有光《祭外姑文》有如此記載:“癸巳之歲,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氣息掇掇,猶日念母,扶而歸寧。疾既大作,又扶以東。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將絕之夕,問侍者曰:‘二鼓矣?聞戶外風淅淅,曰:‘天寒,風且作,吾母其不能來乎?吾其不能待乎?”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歸有光的妻子在去世那年,確實病得很重。但是,正因為如此,所以歸有光的妻子在去世那年,能夠親手種植一棵枇杷樹,已屬非常不易。為了突出這一點,在妻子去世后四年之時,在自己屢試不中之時,在補寫《項脊軒志》之時,歸有光凝視著枇杷樹,回憶著往事,特意用了一個很有意味的詞——手植?!笆种病蓖癸@了枇杷樹的種植難得與珍貴,表達了歸有光對往事、對先妻的緬懷、眷戀、愧疚。由此可見,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枇杷樹的說法符合文意。
再次,從寓意來看。寓意指的是在物上寄托或蘊含的人的意旨或意思。了解寓意就是為了掌握在物上寄托或蘊含的人的意旨或意思,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人的感情與愿望。在《項脊軒志》的前文,歸有光記敘自己“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除了彌補零落殘敗的缺陷,更是寄托或蘊含人的意旨或意思。
蘭花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的香幽微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它的葉終年常綠,多而不亂,仰俯自如,姿態(tài)端秀,別具神韻。自古以來,人們對蘭花就有看葉勝看花之說。它的花素而不艷,亭亭玉立。蘭花以它特有的香、葉、花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極清雅的優(yōu)美形象,被人喻為花中君子。古代文人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益之友喻為“蘭客”。因此,蘭花被人們看成是高雅的象征。
桂花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典籍中就有記載。《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提到:“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九歌》提到:“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jié)桂旗。”在人們的心目中,桂花已經(jīng)成為人們最受崇尚的花木之一。它的花香香飄萬里,它的花瓣緊湊而生,它的花枝護佑仕途。因此,桂花被人們看成是吉祥如意、忠貞美好、仕途平順的象征。
竹子彰顯氣節(jié),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竹子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竹子有七德:竹子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竹子雖有竹節(jié),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子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子有花不開,素面朝天,是曰質(zhì)樸;竹子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子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竹子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由此,竹子被人們看成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jié)、剛直的象征。在民間傳統(tǒng)中,有用放爆竹以除舊迎新、除邪惡報平安的習俗。因此,竹子又被人們看成是平安、吉祥的象征。
毫無疑問,“蘭桂竹木”的這些寓意,就是歸有光對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歸有光自幼明悟絕人,九歲時就善屬文,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時“已慨然有志古人”。歸有光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覺得自己雖然眼下身處“敗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與孔明那樣,最終功成名就、揚名天下。于是,歸有光在項脊軒中安于清貧,發(fā)奮讀書,夢想將來有一天能夠中舉、富貴,不負自己的感情和愿望。為此,歸有光十四歲時便應(yīng)童子試,走出了科舉的第一步。
那么,枇杷樹又有什么寓意呢?
枇杷樹四季長青,它的葉子青翠欲滴,它的樹干遒勁挺拔,意味著生機勃勃;它的果實的形呈橢圓形,意味著家庭美滿;它的果實的量豐碩累累,意味著成就有加;它的果實的色金黃燦爛,意味著富貴祥和;它的果實的核堅硬眾多,意味著子孫興旺。杜甫《田舍》有云:“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枇杷樹的果實的特點。
毫無疑問,枇杷樹的這些寓意,就是歸有光的妻子對歸有光的感情和愿望。歸有光二十三歲時與原配魏氏結(jié)婚,情感篤厚,妻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淡淡幾筆,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nèi)谇⒌呢鴥?。五年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歸有光的妻子,抱病手植枇杷樹,便是借此表達自己對歸有光最后的,也是永恒的感情和愿望。歸有光曾經(jīng)這樣回憶自己的妻子:“(先妻)嘗謂有光曰:‘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請敕命事略》)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歸有光的妻子對歸有光確實充滿了希望和期待。為此,歸有光后來雖然遭到五次鄉(xiāng)試落第、八次會試落第的仕途蹭蹬,但是憑借磨煉出的深沉堅毅的性格,終于在年已六十歲時中了三甲進士,不辜負先妻的希望與期待,應(yīng)該是歸有光的動力源泉之一。“吾妻死,室壞不修。”歸有光對項脊軒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在妻子去世那年手植充滿喜慶寓意的枇杷樹呢?由此可見,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枇杷樹的說法符合寓意。
綜上所述,是歸有光的妻子手植枇杷樹的說法,合法合情合理?!巴ビ需凌藰洌崞匏乐晁种惨?,今已亭亭如蓋矣”是歸有光《項脊軒志》最為人所贊賞的結(jié)尾,雖然沒有一個字言及歸有光對妻子的思念,而歸有光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真摯動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這“亭亭如蓋”的枇杷樹融入了作者的無限感傷之情。此時的歸有光已是過了而立之年的人,但還是沒有功成名就,還是在項脊軒中埋頭苦讀,這與妻子當初的愿望形成反差。不過,此時的歸有光畢竟已是過了而立之年的人,對“悲”與“喜”的感慨,不再是像以前那樣強烈的“泣”和“號”,而是像現(xiàn)在這樣深沉的“矣”——“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此句雖然感情含而不露,但是取得了令人回味的效果。一個“矣”,既是歸有光對先妻的告知,也是歸有光對先妻的愧疚,更是歸有光對自己的激勵。
明人王錫爵曾評歸有光說:“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边@確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作為讀者,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甚至忽而不見。否則,我們必然對歸有光《項脊軒志》造成誤讀、誤解。
參考文獻:
[1]王賢斌.枇杷情深歸何處——《項脊軒志》中手植枇杷者是妻子嗎?.語文報·高中教師版,2019.8.15.
[2]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