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遠,劉 鵬
(1.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 鄭州450003; 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鄭州450000)
郁證是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阻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1]。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工作、學業(yè)等方面的壓力,導致郁證發(fā)病率逐年增高,近1/5郁證患者有自殺傾向,對家庭及社會都造成極大影響[2]。針刺與藥物聯(lián)合治療郁證效果好、副作用較少,患者1~2個療程后抑郁癥狀明顯改善[3-4]。2018年3月—2019年1月,筆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溫膽湯加減治療痰熱內擾型郁證48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痰熱內擾型郁證患者48例,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8年。
按照《中醫(yī)內科學》[1]相關標準,證屬痰熱內擾證。主癥:心煩易怒,驚惕不安,痰多嘔惡。次癥:心悸,少寐多夢,胸脅痞滿,口苦口黏,頭重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具有主癥1項,次癥2項及舌脈支持,即可確診。
①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②HAMD總分≥20分;③年齡18~70歲;④本次發(fā)病病程≤60 d。
①繼發(fā)性抑郁、器質性精神障礙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及有妊娠意向者;③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④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給予針刺治療,主穴:百會、四神聰、印堂、人中、合谷、太沖、三陰交、豐隆、曲池。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直徑為0.28 mm、長度為40 mm的一次性毫針(由無錫佳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181052)由前神聰經百會穴平刺至后神聰,用補法,至患者自覺針感向風府穴放射,左右神聰針向與前后神聰平行;合谷穴、太沖穴選用直徑為0.28 mm、長度為25 mm的一次性毫針(由無錫佳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181055),針尖朝向大指(趾)末端,給予瀉法;余穴位均常規(guī)操作,依據(jù)病情施以補瀉手法,得氣后每穴繼續(xù)行針10 s或以局部持續(xù)沉重感為度。留針30 min,1 d 1次,2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 d。溫膽湯藥物組成:清半夏15 g,竹茹12 g,枳實12 g,陳皮18 g,茯苓10 g,甘草片9 g,生姜3片,大棗4枚。加減:胸脅脹痛者,加柴胡10 g、香附10 g;心煩、懊惱者,加淡豆豉15 g、焦梔子15 g;喜怒無常、悲憂善哭者,加小麥15 g、酸棗仁30 g;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者,加黨參12 g、白術15 g;五心煩熱、盜汗者,加生地黃12 g、牡丹皮15 g。水煎服,1 d 2次,分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總療程為8周。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開始后每2周對患者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測評,并于治療開始后的第8周末判定療效。
HAMD(24項)評分標準[5]。每項采用0~4分5級評分制,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4分為極重度??偡?8分為正常,8分≤總分<20分為可能抑郁;20分≤總分<35分為肯定抑郁,總分≥35分為嚴重抑郁。
按照參考文獻[6]的標準。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進行HAMD量表測評。痊愈:HAMD減分率≥75%。顯效:HAMD減分率為50%~74%。有效:HAMD減分率為25%~49%。無效:HAMD減分率<25%。
痊愈18例,顯效20例,有效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3.75%。
見表1。
表1 痰熱內擾型郁證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
本文所論述的郁證,乃是情志不暢引起的一類病癥,早在《黃帝內經》相關篇章就有關于情志病的記錄,如《素問·本病論篇》云:“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薄端貑枴ちo大論篇》更是提出了“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等治療大法。本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腎諸臟。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則津液氣血運行正常,若情志不暢,氣郁化火,灼津為痰,氣機不暢,氣血瘀滯,上擾清竅,則出現(xiàn)精神活動的異常。百會穴乃諸陽之會,主治范圍廣,既可鎮(zhèn)靜安神,又可醒腦開竅,是治療郁證要穴。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取其與百會穴的近治作用,針刺時從前神聰透至后神聰,一針3穴,加強其協(xié)同作用。近代研究表明[7]:此5穴可調節(jié)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改善腦部供血,修復損傷腦神經,加速腦細胞代謝。印堂、人中亦取其擅調神志之功效。合谷、太沖為人體的四關穴,一主氣,一主血,一屬陰,一屬陽,兩穴合用,陰陽互補,氣血雙調。三陰交為肝、脾、腎3經之交會穴,可通調3經氣血,作用廣泛。豐隆、曲池可清熱化痰。以上諸穴共用,可調暢情志,清熱化痰。溫膽湯始見于《備急千金要方》,南宋時期陳無擇在其基礎上加茯苓、大棗,用于治療心膽虛怯證;后經醫(yī)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對其組方進行加減變活,治療精神系統(tǒng)、心腦血管系統(tǒng)等疾病,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及抑郁狀態(tài)[8]。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散結;竹茹清熱化痰;枳實破氣散痞;陳皮理氣燥濕;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解郁之效。
本研究表明:針刺聯(lián)合溫膽湯治療痰熱內擾型郁證效果顯著,療效確切。鑒于觀察周期有限,對其遠期效果及復發(fā)率未予觀察。治療中若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及積極心理暗示,可有效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