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杰, 高玉芳, 楊飛飛, 徐曉莉
(咸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陜西 咸陽 71200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通常是在嬰兒期或幼兒期通過與家人親近接觸而獲得感染,幼年時期原發(fā)感染EBV致病較輕或不致病,青少年感染EBV可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IM的典型臨床癥狀包括發(fā)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病及乏力,病情逐漸加重,病程持續(xù)1~6周后可自然消退[1]。由于EBV原發(fā)感染的病毒學及免疫學機制尚未被闡明,因此僅癥狀典型的病例會引起臨床關注。然而,IM通常在EBV經(jīng)口傳播后的5~7周才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此時,咽漱液中已經(jīng)可以檢測到高水平的EBV,表明EBV已經(jīng)在上皮細胞或口咽表面的B細胞內(nèi)進行裂解復制[2-3]。同時,EBV通過潛伏感染傳播到B細胞池,此時可在扁桃體淋巴組織和血液中發(fā)現(xiàn)大量潛伏感染的B細胞,隨后病毒進入循環(huán)記憶B細胞[4]。病毒感染周期與免疫反應過程一致[5],因此可通過血清學檢測EBV裂解復制周期表達產(chǎn)物——EB病毒衣殼抗原(Epstein-Barr virus viral capsid antigen,EBV-VCA)的IgM抗體及高滴度的IgG抗體診斷IM,此時潛伏感染狀態(tài)下EBV表達產(chǎn)物——EB病毒核抗原(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V-NA) IgG抗體會缺失[1]。為了探索我國IM患者與對照者血清中各種EBV抗體的陽性檢出率,本研究擬通過檢索對我國IM患者及對照者血清中各種EBV抗體進行檢測的病例-對照研究,并進行Meta分析,為臨床癥狀不典型IM患者的早期診斷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萬方科技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Pubmed、EMbas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檢索數(shù)據(jù)庫(Chinese Biological Medicine Database,CBM)和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hinese Weipu Database,VIP)中公開發(fā)表的,對我國IM患者血清中抗EBV抗體進行檢測的病例-對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到2018年2月。中文檢索主題詞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IM”、“EB病毒”或“皰疹病毒4”,英文檢索詞為“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或“IM”、“Epstein-Barr virus”或“herpesvirus 4”。同時手工檢索其他相關文獻以及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更多文獻。
文獻納入標準:(1)文獻類型為設計合理的以我國IM患者為觀察對象的病例-對照研究;(2)對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中抗EBV抗體(IgM/IgG/IgA)進行檢測,并明確抗原類型如EBV-VCA、EB病毒早期抗原(Epstein-Barr virus early antigen,EBEA)或EBV-NA;(3)病例均為IM患者或診斷符合IM的診斷標準;(4)數(shù)據(jù)完整或根據(jù)研究結果能推算出所需數(shù)據(jù)。
文獻排除標準:(1)關于IM與EBV的病例報道、臨床癥狀分析、綜述、無法獲取全文的會議內(nèi)容的摘要等;(2)未指明所測抗EBV抗原類型的研究或對EBV重組體進行抗體檢測的研究;(3)觀察對象擬診斷為IM患者或者疑似IM患者的研究;(4)非人類研究、無血清學數(shù)據(jù)或血清學研究結果不明確的研究;(5)同一作者或研究單位對同一人群進行的重復研究或重復發(fā)表、重復收錄的研究。文獻篩選過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分別從研究人群的選擇、組間可比性及暴露因素的測量3個方面進行評價。研究人群的選擇標準占4分,包括4項標準:(1)IM的診斷方法符合診斷標準占1分,文章中未指明診斷標準,但表明臨床診斷為IM也可得1分;(2)連續(xù)收集且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占1分;(3)同一時期收集的健康對照占1分;(4)明確說明對照有無疾病史的占1分。組間可比較性標準占2分,包括2項標準:(1)對照組與病例組年齡相匹配占1分,年齡不詳?shù)牟坏梅?;?)除年齡外性別相匹配占1分。為了方便對血清學研究進行分析,本研究修改了暴露評估標準,共占4分,包括4項標準:(1)病例組與對照組均采用雙盲分析占1分;(2)明確說明試劑來源占1分;(3)血清陽性Cut-off值明確占1分;(4)病例組與對照組檢測方法相同占1分。修改后的NOS滿分為10分。
采用Rev Man 5.3軟件和Stata 12軟件進行Meta分析并生成森林圖。研究中提取的數(shù)據(jù)以中值(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效應量指標。采用異質性指標I2評估納入研究之間的異質性。當I2≤50%時,表明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以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當I2>50%時,表明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異質性較大時進行亞組分析,找出異質性來源。分別按研究質量、對照類型選擇、檢測方法、病例與對照年齡是否匹配進行分組并作分析,通過比較各亞組OR值尋找引起異質性的潛在原因。采用Egger檢驗評估納入研究是否存在發(fā)表偏移,P>0.05表明不存在發(fā)表偏移。逐一剔除對不同抗原抗體進行檢測的研究,以分析敏感性來判斷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由本研究的2名作者分別按照檢索策略檢索相關數(shù)據(jù)庫,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783篇,以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和質量評估,隨后進行結果對比。存在爭議的文獻由第3位作者和第4位作者協(xié)商決定。最終納入16篇文獻[6-21],其中15篇中文文獻、1篇英文文獻。IM組樣本量為54(14~256)例,對照組樣本量為46(10~256)例。累計IM組1 305例,對照組973例。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見表1。
根據(jù)修改后的NOS,賴書臺[10]的研究的病例獲得最高分8分,16項研究總體得分為6(3~8)分。根據(jù)病例與對照選擇標準,16項研究的病例均為IM患者或臨床診斷為IM的患者,10項研究[6-11,13-14,17-18]選擇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但僅有1項研究明確說明對照無疾病史[10],其余6項研究選擇“普通發(fā)熱”、“上呼吸道感染”、“非IM其他患者”為對照。根據(jù)組間可比較性標準,9項研究[7-11,13,15-16,19]病例與對照年齡相匹配,7項研究[7-8,10-13,15]性別相匹配,6項研究[7-8,10-11,13,15]年齡與性別同時匹配。
關于暴露評價標準,所有研究均未采用血液樣本雙盲分析,僅有2項研究[11,20]未明確說明試劑來源,僅有4項研究[14,16,19,21]明確指出血清陽性Cut-off值,所有研究病例與對照檢測方法都相同。見表2。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2.3.1 抗EBV-VCA IgM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均對抗EBV-VCA IgM抗體進行了檢測,包括IM患者1 305例、對照者973例。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M抗體陽性率為86.86%(10.00%~97.22%),對照者為4.54%(0%~15.87%)。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M抗體總陽性率為82.30%(1 074/1 305),高于對照者[5.96%(58/973)]。各研究之間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81.67,95%CI為57.88~115.22,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25.07,P<0.000 01,表明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M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者(P<0.000 01)。見圖2。
表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
圖2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抗EBV-VCA IgM抗體陽性率的Meta分析森林圖
2.3.2 抗EBV-VCA IgG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中有11個研究對抗EBV-VCA IgG抗體進行了檢測,包括IM患者1 045例、對照者801例。病例組抗EBV-VCA IgG抗體血清陽性率為74.29%(3.85%~100.00%),對照組為20.00%(0.00%~83.33%)。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G抗體總陽性率為68.13%(712/1 045),高于對照者[23.22%(186/801)]。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7.86,95%CI為2.05~30.25;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3.00,P=0.003;表明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者(P=0.003)。見圖3。
圖3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Meta分析森林圖
2.3.3 抗EBV-VCA IgA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中僅有4個研究對抗EBV-VCA IgA抗體進行檢測,包括IM患者306例、對照者294例。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A抗體總陽性率為28.43%(87/306),高于對照者[3.06%(9/294)]。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15.45,95%CI為1.13~211.81;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2.05,P=0.04;表明IM患者血清EBV-VCA IgA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者(P=0.04)。見圖4。
圖4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EBV-VCA IgA抗體陽性率Meta分析森林圖
2.3.4 抗EBV-NA IgG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中僅有4個研究對抗EBV-NA IgG抗體進行了檢測,包括IM患者278例、對照者148例。IM患者血清抗EBV-NA IgG抗體總陽性率為19.06%(53/278),低于對照者[25.68%(38/148)]。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0.50,95%CI為0.08~3.00;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0.76,P=0.45;表明IM患者與對照者抗EBV-NA IgG抗體血清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5。
2.3.5 抗EBEA IgM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中僅有3個研究對抗EBEA IgM抗體進行了檢測,包括IM患者208例、對照者123例。IM患者血清抗EBEA IgM抗體總陽性率為49.04%(102/208),高于對照者[9.76%(12/123)]。各研究之間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17.21,95%CI為7.76~38.15;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7.00,P<0.000 01,表明IM患者血清抗EBEA IgM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者。見圖6。
圖5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EBV-NA IgG抗體陽性率Meta分析森林圖
圖6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抗EBEA IgM抗體陽性率Meta分析森林圖
2.3.6 抗EBEA IgG抗體 納入分析的16個研究中僅有3個研究對抗EBEA IgG抗體進行了檢測,包括IM患者124例、對照者77例。IM患者血清抗EBEA IgG抗體總陽性率為12.10%(15/124),高于對照者[3.90%(3/77)]。各研究之間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結果,總體OR=4.21,95%CI為1.08~16.40,合并效應量檢驗結果Z=2.07,P=0.04;表明IM患者血清抗EBEA IgG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者(P=0.04)。見圖7。
圖7 我國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EBEA IgG抗體陽性率Meta分析森林圖
對抗EBV-VCA IgG抗體、抗EBV-VCA IgA抗體和抗EBV-NA IgG抗體進行檢測的各個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由于僅有4個研究對抗EBVVCA IgA抗體和抗EBV-NA IgG抗體進行檢測,因此未進行亞組分析。為了檢驗不同因素對血清抗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總體OR值的影響,分別按研究質量、對照類型選擇、抗EBV抗體檢測方法進行亞組分析。
按研究質量進行亞組分析。與研究質量≥6分的高質量組比較,研究質量<6分的低質量組總體OR值較高,為11.05;95%CI更寬,為0.50~244.10;其IM患者與對照者血清抗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未分組結果相反。高質量組總體OR值為7.40,95%CI為1.46~37.41,其結果與未分組結果一致,表明IM患者與對照者血清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按抗EBV抗體檢測方法進行分組,分為ELISA組和非ELISA組。ELISA組的研究均為≥6分的高質量研究,其結果與高質量組結果相同。
按對照類型選擇分為健康組和非I M 患者組。健康組總體OR值為11.15,95%CI為2.29~54.33,與未分組結果一致。非IM患者組總體OR值為2.98,95%CI為0.17~50.85,與未分組結果相反。
各亞組間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0.05、0.63,P>0.05)。敏感性分析中,逐一剔除對抗EBV-VCA IgG抗體進行檢測的11個研究后,再分別進行Meta分析,合并效應量(OR值)進行Z檢驗,所有P值均<0.05,結果無變化。說明本研究穩(wěn)定性較好,結果可靠。
表3 IM患者與對照者不同亞組間血清EBV-VCA IgG抗體陽性率的Meta分析
采用Stata 12軟件中的Egger檢驗評估納入的檢測抗EBV-VCA IgM抗體、抗EBV-VCA IgG抗體的文獻的發(fā)表偏移,結果顯示納入的研究不存在發(fā)表偏移(t值分別為0.68、0.21,P值分別為0.509、0.837)。見圖8、圖9。
圖8 檢測抗EBV-VCA IgM抗體的文獻的發(fā)表偏移
圖9 檢測抗EBV-VCA IgG抗體的文獻的發(fā)表偏移
EBV感染與多種疾病有關,如多發(fā)性硬化[22]、惡性腫瘤、胃癌、霍奇金淋巴瘤及鼻咽癌[23-24]。有Meta分析證實EBV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有相關性[25]。不同年齡段人群感染會導致不同結果,青少年EBV原發(fā)感染會導致IM。EBV在上皮細胞或者口咽表面的B細胞內(nèi)進行裂解復制過程中產(chǎn)生抗EBV-VCA IgM抗體,該抗體是發(fā)生近期原發(fā)感染的標志。機體處于恢復期時抗EBVVCA IgM抗體消失,但也可持續(xù)數(shù)月[26],一般來說不會持續(xù)終生。盡管抗EBV-VCA IgM抗體會在EBV感染的早期產(chǎn)生并可用于急性EBV感染診斷,但也有局限性,一些急性感染的兒童和成人不會產(chǎn)生抗EBV-VCA IgM抗體。而且,抗EBV-VCA IgM抗體也可與其他抗原相關病毒,如巨細胞病毒發(fā)生交叉反應[27-28],因此會造成癥狀不典型IM患者的漏診。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M抗體總陽性率為82.30%,高于對照者(5.96%);血清抗EBV-VCA IgG抗體總陽性率為68.13%,高于對照者(23.22%)。有研究結果顯示,抗EBV-VCA IgA抗體與鼻咽癌發(fā)病相關,超過90%的鼻咽癌患者可檢出該抗體[29]。因此,抗EBV-VCA IgA抗體常用于鼻咽癌的篩查及病情評估[30]。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者血清抗EBVVCA IgA抗體總陽性率為28.43%,高于對照者(3.06%)。血清抗EBV-VCA IgM/IgG/IgA抗體陽性率均與IM呈正相關,但納入的檢測抗EBVVCA IgG抗體的各個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各亞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方法的差異、病例與對照的選擇是否匹配是導致不同研究發(fā)生異質性的原因。IM病程持續(xù)期間,抗EBEA IgG抗體僅能在3個月內(nèi)被檢測到,恢復期檢測到抗EBEA IgG抗體表明病毒處于再活化階段[31]。但僅靠抗EBEA IgG抗體并不能證明病毒再活化[32]。有研究結果表明20%的EBV感染患者血清抗EBEA IgG抗體能持續(xù)數(shù)年[1]。本研究納入的16個研究中僅有3個研究對抗EBEA IgM抗體、抗EBEA IgG抗體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IM患者血清EBEA IgM抗體、抗EBEA IgG抗體陽性率(49.04%和12.10%)均高于對照者(9.76%和3.90%)。Meta分析結果表明抗EBEA IgM/IgG抗體陽性率均與IM呈正相關。說明EBV復發(fā)感染也可導致IM。EBV-NA是EBV潛伏感染狀態(tài)下的表達產(chǎn)物,血清中抗EBV-NA IgG抗體出現(xiàn)遲緩,以較低滴度持續(xù)存在,該抗體的存在可排除急性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者和對照者血清抗EBV-NA IgG抗體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抗EBV-NA IgG抗體陽性率與IM不存在相關性。Eggers檢驗證實納入的文獻不存在發(fā)表偏移,但不同研究存在較高的異質性,這主要是由于病例與對照之間缺乏一致性所致。個別研究對實驗方法及病例來源未能詳細說明,這些問題在質量評價中都可以看到。
綜上所述,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我國IM患者血清抗EBV-VCA抗體和抗EBEA抗體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者,而血清抗EBEA抗體陽性率則低于對照者。由于本研究納入的部分文獻質量評價結果較低,因此結論還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