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達,王晟,劉維亞
(1.惠陽三和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惠州 516000;2.葛洲壩集團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湖北 宜昌 443002)
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在臨床上是心肌受損的常用酶學指標[1],CKMB是CK的亞型之一,因此從理論上來說CK-MB的活性肯定是小于CK的。在實驗室經常會遇到CK與CK-MB結果不相符合的情況,CK結果在正常范圍,而CK-MB的檢測結果卻明顯偏高。這是由于CM-MB方法學局限所導致的[2,3],但CK-MB遠大于CK的情況較少[4],筆者遇到一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資料 2016年12月18日將送檢的生化樣本3500r/min離心10min,然后立即上機檢測。CK-MB項目在貝克曼庫爾特AU680生化分析儀使用廣州科方免疫抑制法試劑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執(zhí)行,采用因子校正,使用朗道質控品,當日質控在控,血清標本狀態(tài)正常,無脂濁、無溶血,可忽略溶血對結果的影響[5]。臨床診斷疑心肌梗塞。檢測結果為 CK:845U/L,CK-MB:5736U/L,直接復查結果相近(當日其它結果無異常)。兩項結果嚴重不匹配,CK-MB結果極度異常!檢查此例反應曲線,見圖1。發(fā)現(xiàn)檢測點21~27之間反應產生吸光度變化 (OD)僅為0.0202,而儀器顯示OD竟為0.6862。仔細觀察過后發(fā)現(xiàn)圖1中從監(jiān)測點11點到14點吸光度急速上升,14點后趨于平緩。懷疑將讀數(shù)點前移,以11~14點作為反應監(jiān)測點。
生化分析儀參數(shù)設置里 “Lag time check”,即“延遲時間檢查”,實際上就是讀數(shù)點的前移功能。在底物耗盡時反應的前后不呈線性,讀點前移功能可以規(guī)避這個缺陷,那么儀器會把讀數(shù)點前面呈線性的部分作為計算讀點,經過換算得出結果[6,7]。AU系列原配系統(tǒng)應用參數(shù)補充說明,此功能僅限與Rate法項目,是指所有反應組分加入以后至第一個讀數(shù)點之前的一段時間。也包括第一個讀數(shù)點在內,至少有3個點才能進行線性判斷。這是儀器觸發(fā)“延遲時間檢查”功能的前提條件,必須滿足這個判斷規(guī)則,該功能才能啟動,也就是讀數(shù)點前移,拓展了線性范圍,減少了復查率。主要應用在檢測發(fā)生底物耗盡,反應提前結束的Rate法項目,這個時候該項功能發(fā)揮到較好的作用[8]。
在設備參數(shù)設置里Linearity Limit即線性區(qū)間,試劑說明書上有指出10%~30%不等,一般情況下原裝試劑15%,非原裝試劑25%。Rate法即連續(xù)監(jiān)測法,在反應開始到反應結束都會有吸光度的變化,在整個過程中檢測的OD值就是監(jiān)測點,每點間隔18s。速率法在測試的過程中都必須建立在線性范圍內[9]。點與點之間OD值的變化不能超過設定的范圍(線性范圍),否則儀器就會有報警信息提示。同時讀點間的OD區(qū)間是來判斷選取的讀點間的反應是否在線性范圍內,如果不在范圍內,結果不可信,必須稀釋復查。同樣如果啟用該功能,那么啟用后所選取的讀點間的OD區(qū)間也必須在設定的線性范圍內,否則因讀點前移所得結果也是不可信。因此OD區(qū)間不是作為“延遲時間檢查”啟用的條件,而是作為判斷讀點是否在要求線性范圍內。
那么導致這么高的結果是否是因為啟用 “延遲時間檢查”功能呢?關閉此功能就能知道。
1.2 方法 對當日所有含有CK-MB檢測項目的標本分別在開啟和關閉“延遲時間檢查”功能的情況進行復查,將所選取的標本按順序編號分為兩批,手工編輯在AU680上機檢測,再將其結果進行對比。
2.1 結果 在開啟和關閉“延遲時間檢查”復查,上述結果極端異常樣本結果分別為:開啟時5736U/L、關閉時169U/L,其他含有CK-MB檢測項目的樣本結果一致。
2.2 原因分析 為何這例CK-MB在開啟和關閉“延遲時間檢查”功能情況下兩次檢測結果相差巨大呢?我們仔細對比分析了一下在開啟和關閉“延遲時間檢查”功能情況下兩次檢測反應曲線圖。注:兩次都為同一標本。
圖1 使用“延遲時間檢查”反應曲線
圖2 未使用“延遲時間檢查”反應曲線
從圖1中可以看到監(jiān)測點11點到14點處吸光度急速上升,14點后趨于平緩。從OD值來看,11-14點變化在整個反應曲線中最大的,再來看看它是否符合線性判斷,21點是第一個讀數(shù)點,21點之前到11點有4個讀數(shù)點 (11~14且此段斜率明顯大于21~27點)滿足線性判斷(15~20點因與21~27點斜率相同故儀器自動否定),讀點前移符合條件啟動。從反應原理來看,讀數(shù)點應該在21~27之間。見圖2,關閉了“延遲時間檢查”功能從曲線和吸光度的變化來看21~27點幅度較小,最后計算的反應OD和濃度都比較低,它計算的范圍也正是參數(shù)設置的OD區(qū)間(-2.0至2.0)。因此圖2所示檢測結果才是真實結果。
分別將11~14點和21~27點之間吸光度變化均換算到單位時間內,均與儀器顯示OD值相符。經過多次測試后,測試的結果也相符,不是一次的偶然誤差導致。確定此例CK-MB出現(xiàn)異常高值正是因為在開啟“延遲時間檢查”功能帶來的讀數(shù)點前移,導致計算OD值發(fā)生變化。11~14點是懷疑血清中存在的顯色反應的中間產物而導致的吸光度變化,不僅僅是CK-MB酶催反應帶來的變化。
“延遲時間檢查”功能僅適用于連續(xù)監(jiān)測法,但并不是適用Rate法的所有項目。在使用自建系統(tǒng),應用參數(shù)設置不夠嚴謹,此時進行CK-MB項目檢測,一旦開啟“延遲時間檢查”功能,儀器計算出來的結果很有可能不是真實結果,極有可能因為干擾物反應OD變化過大帶來極大的誤差,因此部分樣本的 CK-MB檢測不適合開啟 “延遲時間檢查”功能,故建議在該項目上關閉此功能。同時建議使用化學發(fā)光的方法測定CK-MB,能得出準確的結果[10]。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此功能不適合在CK-MB檢測中使用,其他項目有待大家探討。任何方法學的確認都必須建立在認證的基礎上,方法學認證需要在正確度,精密度,線性范圍,靈敏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驗證。而部分非配套試劑CK-MB說明書的參數(shù)設置里明確標出“YES”在這個功能上。經查證原廠原裝試劑在這個項目上并沒有開啟這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