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翻譯中實現(xiàn)負熵等價的案例分析

2020-05-11 12:18江捷林繼紅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翻譯

江捷 林繼紅

摘 要:由于受各國語言、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不盡相同。因此,要實現(xiàn)翻譯同時在語言、信息、形式上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但譯者卻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突破對文本理解的桎梏,不斷接近翻譯實際價值的等價。若把翻譯過程看作是熵化的過程,那么引入熵定律,則能探究出翻譯過程中信息及價值缺失的原因。據(jù)此,通過分析辜鴻銘和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本中的翻譯意圖熵,則能探究出譯本異同的原因。分析初步得出,引入翻譯負熵流,即可降低翻譯意圖熵的產生,提高譯文的忠實度,使譯文的價值盡可能達到與原文一樣的價值,實現(xiàn)翻譯負熵等價。

關鍵詞:熵;翻譯;意圖解讀;負熵等價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20)01-0137-05

引言

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表達,譯者要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盡可能完全對等地傳達給譯文讀者,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有著相同的體驗。因此,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求得譯文和原文的對等[1]。要做到忠實、通順,譯者首先必須對原文有透徹的理解,然后把所理解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加以確切的表達[2]。這就要求譯者將原文“忠實”地譯成目的語,把原文的內容盡可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由于語言本身的差別所導致的非兼容性,各國文化、種族、地區(qū)、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交際語境的轉變引發(fā)話語意圖的轉變,以及譯者自身所掌握的翻譯知識與技巧的程度,都會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作者所表達的意圖產生誤解和扭曲。這就導致譯文的價值降低,對譯語受眾的影響就無法與原語讀者等效,譯文的價值就不能等價于原文的價值。因為在翻譯時,無論譯者如何防微杜漸,信息在轉換過程中的丟失似乎是難免的,盡管譯者百般小心、千般努力,還是無法避免這一現(xiàn)象[3]340。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意圖的解讀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實現(xiàn)翻譯在語言、信息、形式上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但譯者卻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翻譯的實際價值上實現(xiàn)一種等價,即使譯文的價值盡可能達到與原文一樣的價值,讓譯語受眾對原文所闡述的觀點、表達的意圖、傳達的精神對譯語讀者有著如同原語讀者相同的影響。

基于此,筆者將熵定律引入到翻譯的過程中,以辜鴻銘和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本為例,旨在揭示翻譯過程中信息的變異引發(fā)譯者對原文意圖理解扭曲的原因,并通過引入翻譯負熵流,降低翻譯意圖熵的產生,提高譯文的忠實度,使譯文的價值盡可能達到與原文一樣的價值,實現(xiàn)翻譯負熵等價。

一、熵與翻譯

熵是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研究熱力學時提出的概念,是物理學里的名詞,是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能量的總和的測定單位。它是描述體系不確定、不穩(wěn)定程度的概念,是內部結構無序混亂的量,熵的增加意味著體系的退化、貶值、耗散甚至瓦解和死亡。熵的原意是轉變,熵值小意味著一個系統(tǒng)熱量轉變?yōu)橛杏霉Φ某潭雀?,熵值大則表示轉變程度低,這就區(qū)分出了有用的能量交換與不可逆地耗散掉的能量的關系。物理學上,熵的產生與物質和能量的耗散有關,一個是熱寂,一個是物質混亂。有用能量轉為無用能量的過程是“熱寂”;有效物質消耗殆盡的狀態(tài)為“物質混亂”。兩者的耗散,最終引發(fā)“熵”的產生。由此可見,熵的本質與混亂和無序有關。信息理論的鼻祖之一美國學者 Claude E.Shannon第一次將熵引入到信息論中,把信息(熵)定義為離散隨機事件的出現(xiàn)概率。他認為,在一個系統(tǒng)中,熵是它的無組織程度的度量,而信息則是它的組織化程度的度量,信息量增大,熵就相應減少,負熵增大;信息量減小,熵就相應增大,負熵減小,這就是信息與負熵等價。熵表示系統(tǒng)的無序程度,越無序,熵越大[4]。

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原文信息的解讀,對意圖的理解,再用譯文語言把原文的信息傳達給讀者的過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信息的解讀就決定了譯文的信息是否等價。在這里,筆者試圖將信息熵的概念引入到翻譯中,提出翻譯的負熵等價假說。翻譯的過程其實與熵化過程是一樣的,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變,是一種語言系統(tǒng)的功能轉變?yōu)榱硪环N有用語言功能的過程。正如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一書中指出的,“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轉換?!盵5]而在這一過程中,總是會或多或少地使原文的信息、意圖發(fā)生轉變,而這就體現(xiàn)了語言的有效轉化與不可譯的區(qū)別,即直譯與意譯的區(qū)別。因此,筆者認為熵的概念在翻譯中主要體現(xiàn)在意圖的不確定性上,對具有單一性意圖的原文而言,其譯文的熵是很小的,即原文的意圖越是明顯越是聚焦,譯文的熵就越小,負熵越大;對具有離散性意圖的原文而言,其譯文的熵是很大的,即原文的意圖越是模糊,譯文的熵就越大,負熵越小。翻譯的忠實度可以根據(jù)譯者對原文所理解的意圖量的大小來把握,譯者從原文中獲得的信息,對原文意圖的理解程度,可以看作用以消除不確定性意圖的工具,翻譯忠實度的高低可以用被消除的不確定性意圖(熵)的多少來表示。所以翻譯意圖熵就可以定義為離散性意圖的出現(xiàn)概率。而每一文本都可以看成是一個語言意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意圖越是突出,翻譯意圖熵就越低;反之,一個系統(tǒng)的意圖越是模糊,翻譯意圖熵就越高。所以,翻譯意圖熵也可以說是翻譯忠實程度的一個度量。翻譯意圖熵描述意圖的不確定性或離散性,是文本中無序不確定的量,翻譯意圖熵的增加意味著譯文忠實度的降低,譯文的有效性的貶值,譯文的失敗,負熵的減少;翻譯意圖熵的減少意味著譯文忠實度的提高,譯文的有效性的升值,譯文的成功,負熵的增加,這就是翻譯的負熵等價假說。而譯者所要做的就是盡力減少翻譯意圖熵的出現(xiàn),盡可能實現(xiàn)翻譯負熵等價,使譯文和原文盡可能達到同等的實際價值。

二、翻譯意圖熵化的影響因素

(一)語言層面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形式代替另一種語言形式的過程,在這一復雜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語言的轉換。要想在雙語實現(xiàn)意義轉換,首先必須對這兩種語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理解語言的復雜性,就必須理解語言的性質。英漢語言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英語屬于綜合語,漢語屬于分析語。形態(tài)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三大手段[6]。英語和漢語,無論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或是語言的內涵核心,差別都非常大,都有自己獨有的語音、語用、語意、語匯、修辭等。再加上,漢語的意合結構和英語形合結構,這與生俱來不可調和的沖突,是語言轉換時熵化的根源[7]。由此可見,語言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都會影響語義的表達,從而改變意圖的表達。同時,語言具有模糊性。人類語言中許多詞語所表達的概念都是沒有精確邊緣的,即都是所謂的“模糊概念”[8]。這些模糊概念在承載概念、表達意義時,只是提供一個意義框架,其界限并不明確,這就導致譯者對原文的意圖理解產生模糊,如一詞多義或一義多詞的現(xiàn)象。由于詞匯的不確定性,使得由詞所組成的句子常常可以有多種理解,這就使得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翻譯,其結果可能大相徑庭。若一味逐字翻譯,必然誤解其意,最終導致語言所承載的意圖在翻譯中顯性或隱性地“熵化”掉了??傮w而言,英漢語言中存在的異同點,以及語言與生俱來的非兼容性,決定了熵化存在的必然性。

(二)文化背景

語言是文化、思維和意識的載體,中西文化的差異或隱或現(xiàn)地體現(xiàn)在語言的方方面面,無意間加劇了翻譯意圖的熵化。文化是一種信念、習俗、價值觀、行為、制度和溝通模式的總和,它們在一個可識別的群體中代代相傳[9]。人所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認識,因此要想譯文能夠像源文一樣對譯語受眾產生像源語受眾同樣的影響,就必須了解譯語受眾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他們產生的制約[10]。若譯者對譯語語境的含義、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就會使得譯文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大打折扣,甚至導致誤譯。翻譯是兩種文化信息間的轉換,而這兩種文化信息間的轉換又是靠語際間的轉換進行的[11]。所以翻譯既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文化差異帶來的困難是翻譯工作者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也是讀者之間產生的最深遠的誤解[12]。而且在譯事活動中,信息被“熵”化的現(xiàn)象,最常見于文化翻譯[3]340。由于譯者缺乏對原文相關領域文化的了解以及系統(tǒng)的學習,翻譯時就很難對一些文化負載詞進行深入的解釋,只能進行字面翻譯,這就導致翻譯過程中信息的熵化,直接影響原作作者意圖的表達,導致翻譯意圖的熵化,使得譯語讀者對文章產生曲解和誤解。

(三)交際語境

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需要研究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譯者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話語對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理解,那么翻譯可以看作是一種跨文化和跨語言的示意——推理性質的交際行為。在這一行為中,語義的轉換是核心,語境分析是獲得正確語義轉換的重要手段[13]。語境是日常溝通交流理解語義的重要基礎,語言的特殊意義需要通過語境得以實現(xiàn),語境對翻譯有著重大的影響。任何語言交際活動都在一定的語境中發(fā)生,語境賦予其含義,解釋其意義,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勢必受到語境的影響[14]。因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他意可言[15]。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弗斯曾說過,“每個詞在一個新的語境中就是一個新詞。”[16]語言的含義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脫離語境的語言有時很難判斷它的具體含義,對翻譯而言,脫離語境的翻譯也很難判斷原作作者的意圖,導致無法準確翻譯。從這個角度上看,意圖的表達依附于語境,語言翻譯的忠實度依附于意圖的傳達,而意圖隨著語境的轉變而改變,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各種不顧語境場景的死譯,必然會熵化原文的意圖,妨礙原文意向的表達,就無法實現(xiàn)翻譯的負熵等價。

三、翻譯中的負熵流

要想實現(xiàn)翻譯的負熵等價,就必須了解翻譯的過程,引負熵流,減小熵增。最小熵產生原理是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提出來的,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現(xiàn)已成為線性非平衡態(tài)熱力學的基本理論。非平衡態(tài)熱力學理論是以開放系統(tǒng)作為研究對象的。對于開放系統(tǒng)來說,熵(dS)的變化則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系統(tǒng)本身由于不可逆過程引起的熵的增加,即熵產生(diS),這一項永遠是正的;另一部分是系統(tǒng)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引起的熵流(deS),這一項可正可負,整個系統(tǒng)熵的變化dS就是這兩項之和:dS=deS+diS 。根據(jù)熵增加原理,diS>=0(平衡態(tài)dis=0)而 deS可以大于或小于零。如果deS小于零,其絕對值又大于diS,則 dS=deS+diS<0。這表明只要從外界流入的負熵流足夠大,就可以抵消系統(tǒng)自身的熵產生,使系統(tǒng)的總熵減少,逐步從無序向新的有序方向發(fā)展,形成并維持一個低熵的非平衡態(tài)的有序結構。這樣,普利高津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通過引入負熵流來抵消熵產生,說明了開放系統(tǒng)可能從混沌無序狀態(tài)向新的有序狀態(tài)轉化[17]。

翻譯的過程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性過程。其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翻譯服務的對象。譯者服務的對象是目的語讀者,為讀者提供原作作者意圖、知識和信息,再加上讀者群體龐大,涉及讀者類型范圍廣而復雜,通常是跨地區(qū)、跨語言、跨文化的讀者,因此翻譯使不同國籍的作者、譯者、讀者聯(lián)系更加廣泛和密切。其二是翻譯的信息資源。被譯作品的來源于世界各地、對原作的解讀和翻譯、譯作的出版等各方面與外界聯(lián)系非常緊密,特別是隨著科技和網(wǎng)絡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原作和譯作的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的出現(xiàn)等,使得翻譯的開放性更加突出和明顯。其三,翻譯的過程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過程,翻譯的過程受到語言認知、文化背景、交際語境的影響,從該角度看,翻譯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中,是動態(tài)的過程。另外,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互相作用的。因此,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耗散過程,是譯者解讀原作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出現(xiàn)的有序過程。翻譯的有序性和穩(wěn)定性,以及譯文的忠實度正是靠連續(xù)不斷的來自外界的負熵流來實現(xiàn)的。

信息是一種負熵,信息越高,熵值越低。正是由于信息這一負熵流的輸入,譯者對原文作者、文章語言、文化背景信息的了解與輸入,使譯者對原文所要表達的意圖有個明確的認識,才使得翻譯這個開放性的過程熵值減小。譯者運用平時所積累的相關信息與知識,結合各國的文化差異,對原語與譯語有系統(tǒng)的掌握,能夠平衡各個影響因素之間所帶來的熵影響,使翻譯過程中各元素的積極性增加,把翻譯從無序態(tài)變?yōu)樾碌挠行驊B(tài),即形成新的穩(wěn)定有序結構,最終實現(xiàn)翻譯質的飛躍。由于在翻譯過程中,隨著文章不斷深入,對原文理解要求的知識儲備不斷加深,需要對新的信息與知識做出相應的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運用語言所表達的表層和深層意義。因此,需要譯者積極地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國內外文化素養(yǎng),了解英漢語言的差別,徹底感悟英漢兩國文化的精神和真諦,明晰相關概念的實際意義、潛在內涵以及與其他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其次,翻譯的跨學科性要求譯者要廣泛涉獵,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領域,因為不同專業(yè)、不同領域的術語表述不盡相同,若是譯者對該領域毫不熟悉,必然會望文生義,曲解原文意思,誤解作者意圖,引發(fā)翻譯意圖熵。而且不斷更新的知識儲備,能夠幫助譯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發(fā)掘作者的真正意圖,幫助作者傳達意向。

最后,譯者需要不斷引入翻譯技巧負熵流, 熟練運用增譯法、省譯法、轉換法、拆句法和合并法、正譯法和反譯法,以及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組法和綜合法等翻譯技巧來對文章進行翻譯,通過這些翻譯技巧把原作意圖以目的語的形式傳遞給譯語受眾。譯者不斷積累知識,輸入新的信息,不斷地引入負熵流,譯者對原文意圖的理解經(jīng)歷“正解—誤解—正解”這樣一個從錯誤到正確不斷向積極面發(fā)展的過程,信息的輸入也使翻譯這個開放性過程內部各元素差別增大,促進無規(guī)則運動,使翻譯又達到遠離平衡態(tài),最終又達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tài),即翻譯意圖熵達到最小。如此反復,翻譯的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發(fā)展狀態(tài)。

綜上所述,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受到語言認知、文化背景和交際語境的影響,總是會伴有翻譯意圖熵的產生,這一項翻譯意圖熵diS 永遠是正的;另一項是翻譯中與外界進行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即語言文化等的轉換引起的熵流deS,譯者為理解原文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對雙語的繼續(xù)深入學習,文化背景、語境及相關領域知識的加強了解以及對翻譯技巧的掌握,都是一種為了減少翻譯意圖熵所做出的努力,是一種負熵流,即deS小于零。因此,當deS小于零,其絕對值又大于diS,則整個翻譯過程的意圖熵變化為 dS=deS+diS<0。因此,只要譯者從外界所汲取的知識和信息量足夠大,負熵流就足夠大,就可以抵消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意圖理解困難,使翻譯意圖的總熵減少,逐步從無序混亂的意圖向新的有序意圖方向發(fā)展,形成并維持一個低熵的非平衡態(tài)的有序結構。

四、《論語》不同英譯本的分析

眾所周知,《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筆者試圖通過對辜鴻銘和理雅各兩種《論語》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來說明語言、文化等影響翻譯意圖熵的形成,以及如何引入翻譯負熵流來解決該問題。

《學而》章第九節(jié)原文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根據(jù)楊伯峻的論語注釋,這句話的原意為“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盵18]在這里“民德歸厚矣”,辜譯為: The moral feeling of the people will waken and grow in depth[19]. 理譯為:Then the virtue of the people will resume its proper excellence[20]. 楊伯峻的論語注釋,“歸”表示“歸于”;根據(jù)新華字典的解釋,“歸”理解為①屬于,②趨向;趨于。 由此可見,原文“歸”可理解為屬于,趨向,所以“民德歸厚矣”可理解為“這樣,百姓的品德就會趨向忠厚樸實了”。辜鴻銘的譯文,把“歸”譯為“waken and grow in depth”,與“趨向”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逐漸轉變?yōu)椤薄霸絹碓健钡囊馕丁!皐aken”表示“清醒”延伸為“意識到”;“grow”在這里表示“逐漸變成,形成”,所以“waken and grow in depth”根據(jù)語境可理解為“逐漸清醒并深刻地意識到”。因此在這里,辜的譯文可解讀為“這樣之后,百姓就會逐漸清醒并深刻地意識到忠厚樸實的品德了,就會發(fā)自內心逐漸成為忠厚樸實的人?!比欢硌鸥鲗?“歸”譯為 “resume”, 可理解為 “恢復”,而“歸”在此應作“歸于”解, 而非“恢復”[21]。根據(jù)當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背景,以及孔子自身的主張,他提倡“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所以原文是為了強調“慎終追遠”之后,有利于啟發(fā)百姓變得“忠厚樸實”,而非強調百姓“失而復得”“忠厚樸實”的品德。

又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睏畈恼撜Z注釋為:子貢要把魯國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鬃拥溃骸百n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種禮?!惫甲g為:“What you would save, ”“said Confucius to him ”, is the cost of the sheep; what I would save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理譯為: Zigong wished to do away with the offering of sheep connected with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nth. The master said,“Ci, you love the sheep, I love the ceremony.”根據(jù)楊伯峻的注釋,這里“愛”是“可惜”的意思,而非“l(fā)ove”,而辜的譯文“save the cost of”正有此意,所以辜鴻銘的譯文更貼近原作。

翻譯中的錯誤,所有人都避免不了,在辜鴻銘的譯文中,也會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透徹,語言的掌握不夠細致而引發(fā)誤譯。如《論語》中,“入太廟, 每事問。”楊伯峻的論語注釋為,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fā)問。辜譯為:When he attended the service at the Great Cathedral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 he always enquired what he would do at every stage of the service.理譯為:When he entered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state, he asked about everything. 根據(jù)楊伯峻的論語注釋:太廟——古代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廟便叫做太廟,周公旦是魯國最初受封之君,因之這太廟就是周公的廟。在這里,辜鴻銘為了迎合西方受眾,把“太廟”譯成 Great Cathedral(大教堂),會讓西方受眾產生歧義,孔子為何會去大教堂,而且周公廟與教堂在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一個事關開國之君,一個事關宗教信仰,本質上不同。辜鴻銘的這一譯法,正是由于其對西方文化理解不透徹而引發(fā)的翻譯信息的熵化,而導致譯文翻譯意圖熵的產生。再如,這里的“每事問”是指“每件事情都發(fā)問”,“ask about everything”正如理雅各所譯的。而辜鴻銘的譯文則顯得累贅,不簡潔,“do at every stage of the service”則顯得畫蛇添足。這正是由于辜鴻銘本身對英語的掌握不夠深而導致的信息的變異與熵化。

由上可知,理雅各在翻譯中所受到的熵化影響因素是英漢語言本身的差別(1),靈活的漢語語言詞匯和句法結構(1),中國文化的整體感知(1),時代背景(1),即這些因素導致了他翻譯意圖熵diS的產生;而他努力學習漢語語言(-1)和文化(-1)相關知識是他引入的負熵流deS,但還不足以支撐他完美詮釋《論語》。在翻譯中譯者所受到的影響因素多樣,每一樣的影響力可大可小,由于客觀原因已無法精確計算兩位譯者所受到的具體影響力,假設辜鴻銘和理雅各所受到的每一項影響因素都是1,負熵流是-1,那么理雅各在翻譯時的翻譯意圖總熵為diS=1+1+1+1=4,deS=(-1)+(-1)=-2,那么dS=deS+diS=4+(-2)=2>0。由于《論語》本身是中國作品,翻譯的過程是漢譯英(-1),這無疑是一個先天優(yōu)勢,而辜鴻銘本身作為一個中國人深諳漢語(-1),古今通曉(-1),這就是他本身的優(yōu)勢,再加上他自身學貫中西(-1),知識淵博(-1),這些就是他所掌握的重要英漢信息,也就是他在翻譯使引入的負熵流,這都促進了他對《論語》的細致感悟和整體把握,能夠抓住每句話的意圖,使譯文的翻譯意圖熵降到最低。辜鴻銘受到的翻譯意圖熵主要是中西語言(1)和文化的差別(1),所以他在翻譯時的翻譯意圖總熵為,diS=1+1=2, deS=(-1)+(-1)+(-1)+(-1)+(-1)+(-1)=-5,那么dS=deS+diS=2+(-5)=-3<0。由此可得,辜鴻銘在翻譯時所受到的翻譯意圖熵比理雅各小,引入的翻譯負熵流比理雅各大。

綜上所述,由于語言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理雅各對古漢語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原文的實際內涵因此而“熵化”,就如辜鴻銘在評論理雅各所翻譯的《論語》時說,“現(xiàn)在,任何人,哪怕是對中國語言一竅不通的人,只要反復耐心地翻閱理雅各博士的譯文,都會對其感到不滿意。因為理雅各博士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他的文學訓練還很不足,完全缺乏評判能力和文學感知力。他自始至終都表明他只不過是個大漢學家,也就是說,只是一個對中國經(jīng)書具有死知識的博學的權威而已。盡管他的工作盡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完全嚴謹?shù)?,但他卻沒能克服其極其僵硬和狹隘的頭腦之限制,這是他的性情氣質造成的結果?!盵22]理雅各的缺點、 錯誤是對原文真意的感知和理解上的錯誤。而辜鴻銘雖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但在多方面都比理雅各占優(yōu)勢,這促進了他對《論語》的理解,抓住每句話的意圖,使譯文的翻譯意圖熵降到了最低,也就使得辜鴻銘的《論語》譯本的整體忠實度比理雅各的譯本高,趨向翻譯負熵等價。

五、結論

翻譯對等是每一個譯者一直所追尋的理想境界,但是翻譯由于受到語言認知、文化差異、交際語境、譯者等因素的影響,要做到完全對等是絕不可能的。只能要求譯文盡可能貼近原作, 盡可能縮小距離,在譯文價值上實現(xiàn)與原文同等的價值。在文中,筆者引入熵理論,將翻譯與熵進行結合,提出翻譯負熵等價假說,以辜鴻銘和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本為例,運用最小熵產生原理計算出兩種譯本的翻譯意圖總熵和引入的負熵流,找出與《論語》原文意圖表達較為一致的譯本。并提出為了減少翻譯意圖熵出現(xiàn)的概率,譯者應積極地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國內外文化素養(yǎng),了解英漢語言的差別,廣泛涉獵,博覽群書,豐富視野,拓寬知識領域,熟練使用翻譯技巧等來引入翻譯負熵流,實現(xiàn)翻譯負熵等價。

參考文獻:

[1]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序)[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9.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李照國,汪臘萍,馬白菊.論翻譯中信息的熵化及其成因[C]//王宏,等.全國翻譯高層研討會論文集,2006.

[4]Shannon C.E., & Weaver W.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9.

[5]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1999.

[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倪暢.語際翻譯中熵變現(xiàn)象的原因探析與策略應對[D].上海:復旦大學,2012.

[8]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9]Davis, Linell. Doing Cultur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1999.

[10]陳小慰.翻譯與修辭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1]李茂秀.文化背景對翻譯的影響[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117—119.

[12]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13]段夢敏.語境對翻譯的作用[J].中國科技翻譯,2006(1):23—25.

[14]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1.

[15]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Meaning of Meaning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23.

[16]Langendoen D. T.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1959,40(2),305—321.

[17]Nicolis G., Prigogine I. Self Organization in Non Equilibrium Systems[M].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77.

[18]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孔丘,原著,辜鴻銘,譯.英譯《論語》[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0]Legge B.J. The Chinese Classic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0.

[21]萬燚.理雅各《論語》英譯的變異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0—14.

[22]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劉東旭)

猜你喜歡
翻譯
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教學設計探討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現(xiàn)象
從句子層面淺析英漢語言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淺談漢語顏色詞的解析及英譯
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梓潼县| 滨州市| 九龙城区| 神池县| 庆城县| 衡东县| 延寿县| 灵川县| 祁连县| 视频| 孟津县| 泸定县| 平江县| 彭水| 潢川县| 台北市| 吉水县| 盐亭县| 体育| 新干县| 惠来县| 衡东县| 株洲市| 东宁县| 昌吉市| 广州市| 营口市| 庆阳市| 民权县| 磴口县| 龙山县| 濉溪县| 永寿县| 象山县| 龙门县| 新河县| 修武县| 丹巴县| 林芝县| 静宁县|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