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課程論的視域中,課堂評價的過程,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這組文章,以理性思考的方式與實例,為您解讀“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意義與做法。
摘要:課堂是一個充滿信息的世界。優(yōu)化學習信息,就是優(yōu)化學習本身。學習過程就是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過程。優(yōu)化學習信息是一項教學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合適的學習目標來統(tǒng)領,需要合理的評價任務來催生,需要教師從學生生產的大量信息中敏銳地發(fā)現具有教學價值的信息,精準研判并合理處理之,使其更接近課程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評價信息 信息處理 教學系統(tǒng)
本文所指的學習信息,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為完成學習任務而表現出來的所有信息,包括口頭表現、書面作業(yè)、手工制作、討論過程等。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只有當我們觸及“信息”這個詞的時候,才算是觸摸到了課堂的心跳,進入了教學現場。課堂是一個充滿信息的世界,學習信息是課程目標是否實現、學生是否“學會”的證據,我們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達成目標,就要看學習信息能否證明目標的達成。當我們把研究的視角轉向學習信息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在以活生生的方式研究活生生的課堂了。
一、學習過程就是學習信息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
根據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等人的研究,學生學會某種知識需要“信息兩次轉化”。第一次是“教的信息”轉化為“學的信息”,從教師轉向學生;第二次是學生的自我加工,從“學了”轉向“學會”。我們打個比方,第一次轉化是信息的“物理位移”,從教師方移到學生方;第二次轉化則是信息的“化學反應”,通過自我加工,學生的原有知識與新的知識融合起來,成為“新知識”,成為“我的知識”,成為“真本領”,這時,學生才算是真正的“學會”,課程才算是真的完成。因此,崔教授得出的結論是:“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教要轉化為學,需要信息的第一次轉化;學要轉化為學會,需要信息的第二次轉化。第一次轉化是基礎,第二次轉化是關鍵。是否實現了第二次轉化,是否“學會”,何以見得?那就要依靠“評(評價)”。如何評價?就要看學習信息,看其能否證明學習目標的達成。
學習信息證明學習目標的達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信息”是一個“活概念”,在課堂中不斷生成、不斷變化;而課程所希望的是,這些不斷生成、不斷變化的信息在不斷優(yōu)化。由此,我們可以說,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習信息優(yōu)化的過程。
何為優(yōu)化?即學習信息呈現出學習目標所希望的特征來。因此,當我們在研究學習信息的時候,我們不能僅憑個人好惡來行事,而是要不斷地反觀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接近目標的過程,學習信息正是在不斷接近目標的過程中實現優(yōu)化的:與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越來越近,與單元學習目標的要求越來越近,與課程目標的要求越來越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使用的是“學習信息”這個詞,這個詞的對象一定是“學生”,而不是別人。我們要記住,始終要把“學習信息”作為焦點去研究課堂;我們要警惕,不要把教師的教誤斷為學生的學,不要把教師的信息水平誤判為學生的信息水平,不要誤以為教了等于學了、學了等于學會了。這是我們經常會有的誤解:教師的教材吃得透,教師的講解很賣力,教師的演講很出色,學生一定都懂了,學生一定都會了——這樣,我們就混淆了“教的信息”與“學的信息”。這兩者有著必然的關聯,但卻并不能完全等同。
二、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過程
我們再強調一下,“學習信息”一定是指“學生的學習信息”。這看起來有些同義重復,“學習信息”理所當然是指“學生的學習信息”。但這樣的不太合理的重復,仍然是必要的。因為在課程現場,有著太多的誤解:誤把教的信息理解為學的信息。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中最重要的關系。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離開了教,也構不成“教學”意義上的“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處理教學關系的過程。在這種關系中,最重要的一層,就是教師成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幫助者。這個“幫助者”,有著豐富的含義,是精神伙伴,是課程導師,在懈怠時鼓勁,在自足時提醒——而在本文中,主要是指課堂學習中教師的專業(yè)角色,這種專業(yè)角色的主要使命是: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信息。
我們假設,課堂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信息,這很重要,因為沒有這些信息,“優(yōu)化”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有時候,我們的課堂上“出現不了”信息,或者“出現不了”大量的、豐富的信息(這與我們的“學習任務”設計相關)。這里我們假設信息已經出現了,我們老師該怎么做?去發(fā)現(選擇),去研判,去處理。
第一,敏銳地發(fā)現信息。課堂充滿學習信息,課堂信息稍縱即逝。教師在課堂信息世界中,要具有專業(yè)的敏銳性,要有師者的“火眼金睛”,要善于在蕪雜的信息中發(fā)現具有重要教育價值、課程價值、教學價值的信息——在課堂現場,這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沒有這一項基本功,教師就會走失在信息的叢林中,就會迷路于信息的礦山里,就會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果發(fā)現不了、找不到真正可以推進教學的信息,信息的優(yōu)化便無從談起,課程的落實也無從談起。
第二,精準地研判信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發(fā)現”與“研判”分開表述。聽上去,“發(fā)現”更要求有專業(yè)直覺,而“研判”更要求有專業(yè)理性。但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這種研判也是幾近直覺的研判,是對學習信息的價值在瞬間做出的專業(yè)判斷(其實質是將學習信息與學習目標進行關聯性思考)。這種研判依賴于教師的一種重要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智慧”,這是一種“實踐智慧”。
第三,合理地處理信息。通過研判,我們對信息的特點與價值已經心中有數了,根據信息的特點,如正確的、錯誤的、齊整的、雜亂的、經典的、另類的、精準的、欠完善的、有更多可能性的等,進行合理的處理,如鼓勵、提升、歸并、拓展、展示、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總結等。不管采用怎樣的方法,最終,是要讓學習信息變得更加符合目標的要求、課程的要求、教育的要求,讓其更加優(yōu)質。
三、優(yōu)化學習信息是一項教學系統(tǒng)工程
課堂是學習信息優(yōu)化的“前沿陣地”。而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實質,是優(yōu)化課程實施的質量,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這一教學系統(tǒng)工程與教學的全部要素相關: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過程,以及包括學科素養(yǎng)在內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等。
學習目標,是信息優(yōu)化的指南針。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過程,也是評價驅動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目標起著核心作用;如果沒有科學、正確、明晰的學習目標,學習信息的處理就如霧里行舟,沒有方向。因此,要優(yōu)化學習信息,前提是優(yōu)化學習目標,教師要善于將課程目標轉化為課堂的學習目標,以此統(tǒng)領課堂現場的信息處理。
評價任務,是學習信息的直接催生器。所謂“優(yōu)化學習信息”一定要看得到信息的變化:從“未優(yōu)化”到“優(yōu)化了”。優(yōu)化信息,首先要“有信息”。學習信息從何而來?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產生。我們通常稱指向目標的學習任務為“評價任務”,在完成評價任務過程中產生的學習信息為“評價信息”。課堂需要釋放豐富的、真實的評價信息,這就需要合適的評價任務;如果評價任務不能催生豐富的、真實的評價信息,那么,所謂“優(yōu)化”就是無米之炊。在課堂現場,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碎片化的提問替代了整合化的“評價任務”。于是,看上去課堂上學生能“回答”一個一個的小問題,看上去學習幾乎沒有什么障礙與差錯,看上去學生都“學”了,但實質上,這些信息可能都是虛假的,沒有經歷真正的“評價任務”,沒有面對真實的課程問題。無論是催生原始狀態(tài)的學習信息,讓課堂呈現真實而未必正確的信息,還是在后續(xù)信息處理中,重組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創(chuàng)生更優(yōu)質的信息,“學習任務(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都是極為重要的。
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發(fā)現(選擇)、研判、處理學習信息的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信息的過程(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課堂上的信息一定是有變化的,是從原初的信息變?yōu)閮?yōu)質的信息,如果信息只是從“水平A”到“水平A”,而到不了更優(yōu)化了的“水平A′”,教學就沒有意義。我們也看到,不少課堂一教就會,一學就對,卻看不到學生的信息水平有縱深的發(fā)展,這樣的課堂令人擔心是否是“虛假繁榮”。
最后,我們要說,沒有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習信息不會自動優(yōu)化。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一個太大的概念,這里想強調的是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觀照下,不同的學科所指的“學習信息”,是有學科特點的。比如,語文學科的語言信息,數學學科的數學思維。如果教師本人缺乏學科素養(yǎng),那么,他既不可能敏銳地發(fā)現重要的信息,更不可能幫助學生去優(yōu)化信息,引領學生走向課程的更高處。如果語文教師缺少語文素養(yǎng),那么他聽到(看到)學生無序的表達、欠生動的敘述、內容干巴巴的文字,會無動于衷,或者即便知道不佳,也無能為力;如果數學教師缺少數學素養(yǎng),那么他可能只能停留在某一道習題的答案上,而無法引領學生從一道題的解答遷移到數學思維、數學思想上來。
參考文獻:
[1] 張菊榮.評價驅動學習[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