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美仙
1文丘木葉盞作品。
2擺好葉子,準備燒窯。
“金鳳體露復何言,大道從來絕變遷。一葉飄空天似水,臨川人喚渡頭船?!?宋代白楊法順禪師這首詩中的“一葉飄空天似水”,描述的是宋代吉州窯木葉盞盛滿茶水后倒映天空給人的感受。木葉天目盞曾為禪宗寺院僧家專用器物,漸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后入宮廷為宋徽宗所愛。從宋元時期開始,就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古吉州窯漫長的制瓷歷史中,能工巧匠們博采眾長、學南仿北,成功地燒制出了青瓷、青白瓷、彩瓷、黑瓷、綠釉瓷和雕塑瓷,品種幾乎涵蓋了百姓日常生活用瓷的各個方面:碗、盤、盆、缸、罐、杯、缽、瓶、壺、碟、玩具等等。而在燒瓷技術中,他們不僅高質量地吸收了福建建陽窯的釉斑技術、磁州窯的剔花技術、定窯的覆燒技術和景德鎮(zhèn)窯的青白釉技術等,更天才般地創(chuàng)燒出了剪紙貼花、木葉紋的裝飾工藝。它們具有“釉色千變萬化、胎質似陶非陶”的鮮明特色,其中木葉紋黑釉茶盞便是一絕。
3文丘秘色木葉盞作品。
4冰藍木葉盞。
相傳,1000多年前,一位窯工在燒制黑釉盞時,一片落葉掉入其中,窯工并未察覺。經歷1200℃的高溫炙熱后,葉子非但沒有灰飛煙滅,反而浴火重生。在烏黑油亮的茶盞內,變成了一片金葉,灼灼其華。木葉紋黑釉茶盞具體的制作方法是將天然樹葉用水浸泡,除去葉肉后保存葉莖和葉脈,然后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內,再施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所用樹葉多為葉脈清淅、葉形肥大的桑樹葉和柚子樹或烏柏子樹的葉片,成品的藝術效果明顯。用手輕撫時毫無凸起,葉子已與茶器融為一體。木葉紋與瓷器底色黑黃釉相襯,顯得格外清晰明朗。南宋詩人陳與義曰“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币驗楸K的木葉經歷高溫燒制后只留下葉脈,“肉”已去,“心”卻在,脫去舊體,得悟真純,包含了深刻的佛道哲學。
1專心凝神放置樹葉。
2待上釉的素胚作品。
傳統(tǒng)制作工藝在元代以后隨著吉州窯的衰落而漸漸失傳,一直斷代了 700多年,燒制技藝一度成為不解之謎,直到上世紀80年代起,這項工藝才得以復興。燒成后的木葉呈黃色、褐色,或藍綠色,莖脈分明。
在新開的位于新都民營陶瓷園的店鋪里,文丘告訴我,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去看當地的葉子。
他喜歡看葉子,看到葉子從樹上落下來總忍不住要記住它的樣子。也許是因為自然是如此闊曠又極為善良,以至于一片葉子的生命明明已經脫離賴以生存的樹葉,它的紋理在一段時間里卻不會隨著生命的消逝而消褪模糊。當我看到茶桌上冰藍木葉盞的第一眼時,黑色瓷中冰浸空澄的藍色如此清冷、靈動,仿佛有氣息從盞內竄入身體,再經由呼吸的間隙傳到空氣中。冰藍色本身帶有的神秘感讓整個木葉盞變得相當高級。
文丘從2009的暑假開始接觸到瓷器,那時他從沈陽來到景德鎮(zhèn),在集市上偶然見到木葉盞,式樣簡陋,貼花而成(貼花指用粘貼法將花紙上的彩色圖案移至陶瓷坯體或釉面)。這引起了他對真實木葉盞的興趣,“想要嘗試”。 利用學校的假期,文丘再一次來到景德鎮(zhèn),奔走于作坊之間,購買坯和釉,開始了和陶瓷制作的第一次正面接觸——制作清木紋釉。也是在這之后,他才開始涉足傳統(tǒng)木葉盞的制作。據他所說,真正意義上開始研究和制作與傳統(tǒng)黑底黃葉不同的冰藍木葉是在2015年。
文丘創(chuàng)作冰藍木葉的初衷,只是為了在木葉盞的傳統(tǒng)里,賦予一部分他這代人的思想——不算超越,而是做一個新維度的創(chuàng)新。這次創(chuàng)新的嘗試,代價是76窯的失敗。他對這個過程的回顧,是“煎熬”,是顏色達不到預期的失望,是一次次有待進步和突破的成分欠缺。
冰藍色是文丘的首創(chuàng),沒有模板可以借鑒色釉的配置,惟一有些聯系的,是青花釉依靠胎骨發(fā)出的藍色。但是純粹胎骨入釉,最終的呈現是朦朧的,葉子的顆粒感和葉脈的透明度并不明顯,木葉欠缺靈動性。如何解決?青金石——這個古老而鮮艷的顏色曾經被王希孟大量用入《千里江山圖》,驚艷了宋徽宗和世界。文丘將研磨之后的天然青金石加入釉中,不斷調整配方的數據比例,葉子的筋脈逐漸清晰。
除了釉水的配方和比例,冰藍最終呈現的品相和效果還受到燒窯和葉子本身形態(tài)的影響。
3文丘秘色木葉盞作品。
4文丘秘色木葉盞作品。
葉子的挑選有講究。一般來說,文丘傾向于桑葉和菩提葉。五六月份的桑葉過于年輕,筋脈和骨骼都沒有成熟,燒成的顏色偏青,7月的葉子最符合文丘對葉子的理想要求。菩提葉的葉肉部分比桑葉稍厚,采摘的時間要根據經驗適當調整。采摘的葉子經過挑揀,去除葉片不完整、葉脈不清晰的部分,能用的完整葉子往往只有三分之一。葉子在使用之前,要經過烘烤,去除全部的水分。
擺放葉子在外人看來是一個比較隨意的過程,并不耗費精力,但是文丘總是選擇把這個過程留到凌晨。對他來說,這個時候極度安靜,是構思的最佳時間段——他把大多數的燒窯失敗歸咎于自己太過浮躁。雖然葉子在燒制成型的過程中不再受人為控制,文丘依然試圖增加一點和自己有關的因素。
盞入窯后,隨著窯內溫度的升高,葉子開始燃燒。在正常的氣流中,葉子在200℃之后會開始燃燒然后變形甚至消失,但是在重新設置過的窯內環(huán)境里——沒有空氣循環(huán)、沒有外力影響,葉子在燃燒之后形成的灰逐漸固化,當溫度達到500℃以上,葉灰慢慢和釉水發(fā)生反應,在1300℃的時候相互融合,葉子收縮,邊緣卷曲,以意識流的方式緩緩定型。
沒法控制葉子的呈現形式,其實也算是木葉盞留給觀者最大的驚喜。用同樣的角度擺放的兩張葉子,一張在杯底舒展大方,另一張的邊緣卻蜷曲一隅。這種真實的視覺感,往往在觸動人的時候也直截了當。
文丘自己最喜歡的,是一個用了菩提葉的盞,葉子的邊緣像自動調了比例一般以同樣的卷曲程度和寬度往里翻卷,仿佛涅槃之后烙印在盞壁之上,按照文丘的說法,“自帶禪意?!边@個本身自帶故事的盞,文丘到現在也不舍得出售。
或許是骨子里渴望突破,文丘在制作木葉盞的過程中一直在嘗試新的創(chuàng)意。在冰藍木葉之后不久,他又開始研發(fā)秘色瓷,在一眾黑色瓷的傳統(tǒng)木葉盞里,復古的秘色瓷就顯得極為出挑。文丘在朋友圈對這款木葉的描述是這樣的:“秘色木葉釉面呈現啞光的復古感覺,胎體為吉州窯傳統(tǒng)仿古胎,最大的特點是非常襯茶湯的顏色,喝茶久了茶湯浸潤下開片上色會非常美麗?!?我最喜歡后面這句,杯盞在時間里留下了茶水沁過的痕跡,承托了每一個喝茶人的小故事。
地址: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昌江區(qū)龍井路新都民營陶瓷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