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楠
【摘 要】目的: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隨后對其效果進行臨床探究。方法:選取參與本次研究的冠心病患者共計人數80例,其就診時間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對于對照組來說,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對于觀察組患者來說,在常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應用。結果:(1)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進行比對,一般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20.0%。觀察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12.5%。(2)對于一般組患者治療后的BNP為203.45±71.24,觀察組治療后的BNP為163.50±50.34。通過進行對比,二者具有一定差異。結論: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能夠有效治療冠心病,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關鍵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冠心病?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冠心病作為現階段一種常見疾病,在臨床上依據病理進行分型,一般分為慢性冠脈病以及急性冠脈病兩種[1],對于患者來說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治療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生命安全威脅。臨床上一般采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以此來控制疾病的發(fā)展。血管緊張素抑制酶作為現階段一種常用藥物效果良好,同時在藥物應用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血管緊張素I防止其轉化為血管緊張素II,在最大限度下能有效減少冠狀動脈壓力,降低相關蛋白尿水平,在有效增加腎血流量的基礎上,防止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本文通過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對其冠心病治療效果進行探究,隨后進行效果評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參與本次研究的冠心病患者共計人數80例,其就診時間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隨后按照數字排列法進行冠心病患者的分組,將其分為一般組和觀察組。對于一般組冠心病患者中,其中患者年齡在60~77歲之間。其中男性冠心病患者22例,女性冠心病患者18例,其平均年齡在67.43±5.4歲。冠心病患者的平均病程在11.14±3.24年。對于觀察組冠心病患者中,其中患者年齡在60~75歲之間。其中男性患者23例,剩余女性冠心病患者為17例,其平均年齡在67.43±5.4歲。冠心病患者的平均病程在11.30±3.12年。通過進行觀察組和一般組冠心病患者的病程、年齡的臨床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于對照組來說,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阿司匹林劑量為50毫克,一天進行兩次服用;美托洛爾劑量為25毫克,一天進行兩次服用;洛伐他汀劑量為20毫克,一天進行一次服用;三種藥物均為口服,總共治療為三周。
對于觀察組患者來說,在常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應用,其中依那普利作為一種常用藥物,劑量為10毫克,一天進行一次服用,總共治療三周。
1.3 觀察指標
通過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進行比較,其中包括惡心、頭暈、嘔吐等(2)對兩組患者BNP水平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進行比對,其中一般組中出現惡心嘔吐的人數為3例,其比例為7.5%。出現頭痛的人數為3例,其比例為7.5%。對于出現心悸狀況的人數為2例,其比例為5.0%。一般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20.0%。觀察組中出現惡心嘔吐的人數為1例,其比例為2.5%。出現頭痛的人數為1例,其比例為2.5%。對于出現心悸狀況的人數為2例,其比例為5.0%。觀察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12.5%。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比較,二者無較大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BNP水平比較
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BNP水平比較,其中一般組治療前的BNP水平為215.35±129.04,觀察組治療前的BNP水平為 213.67±128.46。對于一般組患者治療后的BNP為203.45±71.24,觀察組治療后的BNP為163.50±50.34。通過進行對比,二者具有一定差異。
3 討論
冠心病作為現階段一種常見心血管疾病[2],對于患者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威脅。急慢性冠心病作為現階段一種常見類型,患者經常伴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其誘發(fā)因素較多。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從而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體內代謝紊亂,從而對于動脈上產生內膜沉積現象,在時間的延長下,動脈內膜上能夠形成大量的脂質斑塊,對于血液的流通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還能導致心肌缺血的發(fā)生,同時其缺陷嚴重就會使患者出現心絞痛癥狀,對于其生命活動和質量來說具有一定的威脅。
血管緊張素抑制酶作為現階段一種常用藥物效果良好[3],同時在藥物應用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血管緊張素I防止其轉化為血管緊張素II。本文通過進行臨床應用,其中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進行比對,一般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20.0%。觀察組不良反應的整體發(fā)生率為12.5%。對于一般組患者治療后的BNP為203.45±71.24,觀察組治療后的BNP為163.50±50.34。通過進行對比,二者具有一定差異。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能夠有效治療冠心病,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楊瑞紅.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2):94-95.
盧宇杰,林文華.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預防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J]. 醫(yī)療裝備,2016,29(11):119-120.
薛燕.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