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清]龔賢,《江山林屋圖卷》(局部),年代不詳,紙本,墨筆,縱35厘米厘米,橫283.3厘米,蘇州博物館
圖2 [清]龔賢(傳),《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下冊,中華書局影印本
龔賢課徒畫稿以圖解的方式詮釋繪畫方法和步驟,貫穿了他繪畫風格演變的不同階段。龔賢的繪畫風格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期為三十歲之前尚無風格可言的習作階段;早期為三十到四十歲,簡筆勾勒的“白龔”畫風;中期為四十至五十歲左右,一方面繼續(xù)完善簡筆畫風,另一方面嘗試多遍皴擦點染的積墨畫法的“黑龔”畫風;晚期為五十歲前后至其去世(1689)。
龔賢課徒畫稿現(xiàn)存四個版本,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影印本,墨跡本收藏地不詳,1919年中華書局景本誤題為奚岡名下;《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墨跡本,莫友芝舊藏,現(xiàn)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藏;《龔賢課徒畫稿》墨跡本,現(xiàn)四川博物院藏;《龔半千授徒畫稿》墨跡本,張昌伯舊藏,現(xiàn)北京榮寶齋藏。
將龔賢課徒畫稿四個版本與其有紀年的作品相比較,筆者認為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和《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的樹石筆墨特征、造型,包括跋文,與龔賢早期(1650年前后)的“白龔”繪畫與書法風格極為相似;《龔賢課徒畫稿》表現(xiàn)了其中期“黑龔”畫風,體現(xiàn)了龔賢繪畫風格的轉(zhuǎn)變和發(fā)展;《龔半千授徒畫稿》則呈現(xiàn)了頂峰狀態(tài)下的晚期風格(1680年前后)。因此,可以較明確推斷四本課徒畫稿完成年代的先后次序為: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藏《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四川博物院藏《龔賢課徒畫稿》、現(xiàn)北京榮寶齋藏《龔半千授徒畫稿》。
可能根據(jù)此課徒畫稿最后一開有奚岡的題跋,這一本被誤題“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認為奚岡所作。北京褚德彝跋語:“浙中某收藏家得二冊,無款,為估人署奚鐵生贗款,某書局付印,仍標奚名,經(jīng)余說明,觀者始恍然?!币虼藗鳛椤掇设F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為龔賢的課徒畫稿。
圖3 [明]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1627年,紙本,墨筆,縱133.1厘米,橫52.5厘米,上海博物館(左)
圖4 [清]龔賢,《列巘攢峰圖》,1655年,紙本,墨筆,縱305.6厘米,橫87.7厘米,臺北石頭書屋(中)
圖5 [清]龔賢,《自藏山水圖軸》,1656年,紙本,墨筆,縱103.2厘米,橫51厘米,故宮博物院(右)
圖6 [清]龔賢,傳《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下冊,中華書局影印本
《江山林屋圖卷》(圖1)寫江邊山磯林屋,應是南京附近的臨江景色。無款,右下端鈐“龔賢”白文、“半千”朱文兩方印。根據(jù)畫法推斷,約作于三十五歲之前,應是目前所見龔賢最早的一件手卷。山石畫法極似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圖2),枯筆使轉(zhuǎn),空勾石紋,僅于陰凹處用密筆干皴,以造成體積感??展粗P往往復線,故能避免線描得單薄,而產(chǎn)生渾樸蒼厚的意趣,用中鋒筆法用來畫樹葉和苔點。樹木山石的結(jié)構(gòu)趣味,明顯受到董其昌的影響,如《棲霞寺詩意圖》(圖3),但以用銳鋒剔出松針的畫法依然存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簡筆空勾山石,先用渴筆淡墨勾勒山石、樹木等,再用濃墨復勾部分輪廓線。在他署有年款的三十七歲和三十八歲的真跡上,就再也看不到這一現(xiàn)象了。
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畫石法一葉上題寫:“文人之畫,有不皴者,惟重勾一遍而已。重勾筆稍干,即似皴矣。重不可泥前筆,亦不可離前筆,有意無意,自然不泥,自然不離。下不礙闊,上筆宜細,似亂勿亂,有力有氣?!?(傳) [清]龔賢繪,《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下冊,中華書局影印本,1919年。又如圖2所示一頁上題:“輪廓重勾三四遍,則不用皴矣,即皴,亦不過一二小積陰處耳。” 這種畫法論述未見諸另外三本課徒畫稿,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恰恰是龔賢“白龔”典型筆墨特征的自道。另外,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山石畫法,如葉七、葉八和葉十二的山,龔賢用解索皴頗多,其中枯筆不再用來表達“活”,而是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主干關(guān)系。此二圖空勾少皴、筆意、山石造型皆極相似,可以初步推斷作畫時間相近。
《列巘攢峰圖》(圖4)(臺北石頭書屋藏),作于順治十二年(1655),龔賢時三十七歲,該圖以高遠疊嶂法作崇山峻嶺,林屋飛瀑,氣象宏偉。畫左上端有題:“列巘攢峰千萬笏,蒼然盡日在眉端。忽驚雨至飛泉下,攜酒竟從閣道看。乙未十月石城龔賢畫”。行書詩款粗壯厚實,名款與前圖相似,鈐“龔賢之印”白文方印、“半千”朱文方印。從畫法看,該圖著重山形外輪廓的勾勒,線條圓轉(zhuǎn)而有韌性,一如前圖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圖2)山石的畫法,而更富變化,不同的是在勾勒之后加了皴擦和暈染,尤其偏重于石陰處。
圖7 [清]龔賢,《山水冊》十二開,1657年,紙本,墨筆,每開縱22.8厘米,橫30厘米,上海博物館
圖8 [清]龔賢,傳《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上冊,中華書局影印本
圖9 [清] 龔賢,《山水冊》十二開之五,紙本,墨筆,每開縱22.8厘米,橫30厘米,1657年,上海博物館
圖10 [清]龔賢,傳《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上冊,
再如《自藏山水圖軸》(圖5),順治十三年,龔賢時年三十八歲作,署款“丙申仲春,龔賢自藏畫”,鈐朱文“臣賢”、白文“半千”二方印,題“自藏”,必是其滿意之作。此作對筆墨的重視,遠在丘壑之上。此圖畫重巒疊嶺,山下茅舍數(shù)間,林木蔥郁。山石用干筆皴擦而濃墨點苔。遠樹點筆成形,近樹多雙勾,未皴染,筆法圓渾簡逸,畫面用墨不多,輕勾淡染而層次分明。此圖與前圖《列巘攢峰圖》在章法、筆法、墨法方面都很相近,亦與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圖6)以長線條勾勒輪廓畫法極似。這幾幅作品可以作為龔賢初期繪畫風貌的標志,而此作上關(guān)于氣韻、筆墨、丘壑的題語,正反映了他這一階段的追求。在其三十歲前后所作《簡筆山水》冊頁上,則表現(xiàn)了他強烈的個性和筆墨探索。
另外,龔賢三十九歲所作十二開《山水冊》(圖7),這時屬于龔賢由“白龔”向“黑龔”過渡的階段。其寫重巒寒林,略皴染似冬景,寒林叢樹畫法與奚岡本(圖8)叢樹畫法極為相似:“二樹一叢,分枝不宜相似,即十樹五樹一叢,亦不得相似。其中有避就法、縱橫法、變換法、破法、救法、改法。三株一叢,二株枝相似,□□□□(枝干至三)株宜變,二株直上,則一株宜橫出,或下垂似柔非柔,有力故也。二株一叢則兩面俱宜向外,然中間小枝聯(lián)絡,亦不得相背無情也。三株一叢,則二株宜近,一株宜遠,以示別也?!?同注1,上冊。
《山水冊》十二開之五(圖9)寫密林煙樹人家,小徑曲繞其間,遠山襯其后,其中積墨法較其后期作品尚顯稚嫩,亦與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圖10)雨林畫法極相似:“此學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載之下,猶見蒼翠欲滴。此在潤不在濕。潤墨鮮,濕墨死。墨含筆內(nèi)為潤,墨浮筆外為濕。濕染可也,先濕則上不可加,濕者所以渾皴點也?!饼徺t在《龔安節(jié)先生畫訣》說:“刺梨皴即豆瓣皴之變,巨然常用此法?!?龔賢撰,《龔安節(jié)先生畫訣》,清乾隆間鮑氏刻“知不足齋叢書”本。龔賢慣用苔點的豆瓣皴源于米芾和董巨,其筆墨形態(tài)是聯(lián)系草木點和披麻皴的橋梁,由于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復制質(zhì)量欠佳,很難確指是否為豆瓣皴。
而蘇州博物館藏無款印的《山水冊》(十二開),末開有龔賢老友諸九鼎1664年的題跋,從題跋行文內(nèi)容來看,離龔賢畫成此冊已有一段時間,而且時間頗久,結(jié)合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畫法推斷,此冊可能作于1657至1659年間,即四十歲前。其十二開之二(圖11)的山石以簡筆勾勒輪廓稍加皴點,其山石的輪廓勾勒筆法、主賓疏密關(guān)系、山體山勢與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畫法(圖12)亦相似。
從1656年《自藏山水圖軸》題跋、1657年《山水冊》跋尾用筆與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書法用筆比較來看,其中“稍”“靜”“為”“筆”“墨”等字的結(jié)體與筆法節(jié)奏變化極其類似。“之”“道”“遠”等字的捺筆波折皆頗為內(nèi)斂,且提按輕重變化頗緩,亦可推斷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的作畫時間應在龔三十八歲左右(圖13)。
通過以上有紀年的作品與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在筆墨特征與書法題字的對比,筆者認為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是龔賢三十八歲之前的早期之作。
現(xiàn)藏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的《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墨跡本,前三開已佚,現(xiàn)存七開為山水樹石小品,此本就是民國十八年《泰山殘石樓藏畫》第四集兩冊影印本,即蕭平論述過的《柴丈畫稿》:“《柴丈畫稿》(三十年代印本)、《龔半千授徒畫稿》,亦是龔氏第一階段后期所作。共二十葉,前六葉為畫樹起手方法示范,并有文字解說;后十四葉為山水樹石小品。大多為簡筆渴勾,亦有兩三圖作數(shù)遍皴點?!?蕭平著,《龔賢》,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第49頁。
《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圖14)的山石以中鋒簡筆勾勒為主,少皴染,樹干相對挺直,樹法出枝簡單,點葉稀疏,用白描法勾勒房屋,不加暈染,形狀扁薄。翁萬戈所藏《疏樹水榭》(圖15)冊頁,無款,約作于1655年至1656年,龔氏時三十七八歲,二者的簡筆畫法極相似。
《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畫法嚴謹,用墨清淡,用筆柔緩,取實景創(chuàng)作。線條以中鋒為主,長且綿軟,多不霞圭角。而南京愛蓮居藏《龔柴丈山水冊》(圖16),大約也是他三十幾歲的作品,其中六葉筆簡者,風格一致,皆鈐有印章,余下兩葉,無款印且風格不類,疑為后人增補,二者簡筆畫法亦極為相似。
圖11 [清]龔賢,《山水冊》十二開之二,1657年至1659年間,紙本,墨筆,每開縱28.2厘米,橫35.9厘米,蘇州博物館
圖12 [清]龔賢,《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下冊
圖13 [ 清] 龔賢《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局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圖14 [清]龔賢,《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左1)
圖15 [清]龔賢,《疏樹水榭》二開,紙本,墨筆,每開縱18.7,橫厘米24厘米,翁萬戈舊藏(左2)
圖16 [清]龔賢,《龔柴丈山水冊》八開,每開縱33.8厘米,橫22.8厘米,南京愛蓮居(右2)
圖17 [清]龔賢,《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局部),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右1)
《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的畫法反映了龔賢早期繪畫技法:樹法簡單,以干為主,枝少樹干纖細,極少皴筆;樹干整體呈現(xiàn)順滑形態(tài),點葉與夾葉法簡約;山石用簡筆勾勒外輪廓,依就山石結(jié)構(gòu)的干筆皴擦,其皴法似勾似皴。苔點呈圓形,大多寥寥數(shù)筆,畫于山石凸處。
以1656年《自藏山水圖軸》題跋、1657年《山水冊》跋尾與《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題字(圖17)相較,其中“筆”“墨”“樹”“家”“也”等字的結(jié)體與筆法節(jié)奏變化極類似,而“大”“數(shù)”“人”“木”“之”等字的捺筆波折比1656年題跋稍舒展,但偏向內(nèi)斂,未如1675年作品題跋之豪放,由此推斷《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的作畫時間應在龔賢四十歲左右。
通過以上“白龔”時期的作品與《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在筆墨特征與書法題字的互證,筆者認為《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作于龔賢四十歲之前。
四川博物院所藏《龔賢課徒畫稿》的樹法部分,以圖文涉及簡筆和積墨兩方面??偨Y(jié)其筆墨心得:“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相得,而畫之能事畢矣。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與古人相抗,遠矣!”5龔賢繪,《龔賢課徒畫稿》,四川博物院藏。此時龔賢已經(jīng)自認畫法確立。關(guān)于簡筆法論述:“正派畫僅疏疏數(shù)筆,令當家望之吐舌”“若露筆法,則中不宜皴,恐掩好處耳。樹不皴則山亦宜飛白,即干皴數(shù),筆不染亦可”“樹有不皴而重勾一遍者,重勾一遍始厚始老,不然單薄耳?!标P(guān)于積墨法論述則偏重于樹葉的“一遍點,二遍加,三遍染”“三遍點完墨氣猶淡,再加濃墨一層,恐濃墨顯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渾之”“望之蓊蔚,而其中實葉葉分明者,燥濕得宜也。點燥而染濕,濕不掩燥。點濃而染淡,淡以活濃?!饼徺t四十歲前后已開始嘗試多遍積墨,四十歲至四十五歲之間,其作品一邊繼續(xù)這種追求,一邊完善他三十八歲時所作《自藏山水圖》《龔氏山水軸》《龔氏贈王士禎山水軸》的“白龔”風格。
《龔賢課徒畫稿》的畫法體現(xiàn)了龔賢中期繪畫技法:用筆含蓄,較之前作品更靈活,不似晚期自如。中鋒與側(cè)鋒互用,且用筆速度力度有了明顯的快慢、輕重節(jié)奏變化。畫樹姿態(tài)巧拙變化,寒林、煙樹亦已形成較完備畫法,枝的穿插自如?!蹲圆厣剿畠浴啡珶o作者款印,第十一開有瞿安題詩于畫左裱邊處,揖讓、葉的掩映襯托,漸已成熟。用墨則強調(diào)葉之濃密茂盛,點寫樹葉組合理嚴密,夾葉點葉結(jié)合種類的表現(xiàn),墨法自內(nèi)向外,由濃而淡。末葉龔賢題跋:“此冊自戊申初夏發(fā)軔, 至己酉暮春卒業(yè),留為笥中之藏,勿似米家石出自袖中,為人攫去?!?/p>
這十二開從1668年夏畫到1669年春,歷時半年多,特地注明“留為笥中之藏”,擔心為人攫去,可見十分自重。其第九開(圖18)寫云山古寺,典型的干染積墨,畫側(cè)有瞿安題詩:“嵐氣撲人衣,萬竅鳴天籟,工筆米家山,此意吾心會?!逼涞谑_(圖19)畫谿山人家,寫秋山臨水,霜林屋舍,如前圖一樣細心皴染積墨,無一懈筆,其精心不茍可見。一般山水畫家求墨韻往往以濕墨多,而《龔賢課徒畫稿》(圖20)中卻明確指出:“墨氣中見筆法,則墨氣始靈;筆法中有墨氣,則筆法始活。筆墨非二事也?!?同注5。又云:“淡樹之后復有濃樹,大叢也是合二叢三叢于一叢法,然濃樹不得太大。葉式惟有三種:俯、仰、平。梅花道人點空白勾葉皆算平式,增長改闊,加大勻小,可變十數(shù)種,葉式不可太多,多則奇,奇則未免小方矣。隔叢不礙重點。望之翁蔚而其中實葉葉分明者,燥濕得宜也。點燥而染濕,濕不掩燥。點濃而染淡,淡以活濃。皴者聯(lián)絡于點染之中者也,點自點而染自染,則顯然兩層矣,皴、干染也?!?同注5。以其言論參其畫法,可知龔賢之“潤”,實乃濕度適可,關(guān)鍵在于皴染之時能見筆,如太濕,則墨汁粘滯,筆墨相礙,渾沌一片,是為“死墨”。
南京博物院藏龔賢絹本墨筆《夏山過雨圖》(圖21),寫云山煙樹潤濕得體,多遍積墨烘染法,筆渾厚,用墨厚重,層次分明。署款“武陵龔賢”,有“龔賢印”白文方印。故宮博物院藏龔賢絹本墨筆《山水軸》(圖22),前景作疏林茅屋,隔河云山數(shù)重,境界靜且凈。右上端作者署款:“武陵龔賢畫”,鈐“半千”朱文方印。筆墨清挺規(guī)矩,皴染精微,約為五十歲前作。其秋林的畫法和《龔賢課徒畫稿》(圖23)極為相似:“秋林葉生,先樹杪,落亦然。惟老樹先身而后枝,落則枝盡涉冬而身葉猶在。”
圖18 [清]龔賢,《自藏山水冊》十二開之九,1669年,紙本,墨筆,每開縱25.5厘米,橫34.2厘米,上海博物館
圖19 [清]龔賢,《自藏山水冊》十二開之十
圖20 [清]龔賢,《龔賢課徒畫稿》,四川博物院
圖21 [清]龔賢,《夏山過雨圖》,絹本,墨筆,縱141.7厘米,橫57.8厘米,南京博物院(左)
圖22 [清]龔賢,《山水軸》(局部),絹本,墨筆(中)
圖23 [清]龔賢,《龔賢課徒畫稿》,四川博物院(右)
圖24 [清]龔賢,《山水冊》二十開題跋,紙本,墨筆,1675年,故宮博物院
圖25 [清]龔賢,《龔賢課徒稿》(局部),四川博物院
比照1675年《山水冊》二十開的題跋用筆(圖24)與《龔賢課徒畫稿》書法用筆(圖28),其中“樹”“也”“筆”“我”“家”等字的結(jié)體與筆法節(jié)奏變化極其類似,而“大”“邊”“人”“文”“之”等字的捺筆波折變得粗大,且提按輕重變大,但還未如六十歲之后之豪放,故亦可以推斷《龔賢課徒畫稿》的作畫時間應在龔賢五十六至六十歲左右,即1675至1679年之間。
通過以上龔賢“黑龔”時期的作品與《龔賢課徒畫稿》在筆墨特征與書法用筆方面的比對(圖25),筆者認為《龔賢課徒畫稿》屬于龔賢中期繪畫法。
北京榮寶齋藏《龔半千授徒畫稿》的畫法反映了龔賢晚期繪畫風格,用筆遒勁。龔賢在1640年左右雖已初具遒勁筆墨,但《龔半千授徒畫稿》用筆更為成熟與精妙。晚期作品中筆墨勾勒點染以及書法的用筆頓挫,乃有意而為之,其早期作品則完全沒有這種程度的自覺與灑脫。蕭平在《龔賢》一書中亦認為《龔半千授徒畫稿》是龔賢晚年所作。8同注4,第61頁。
《龔半千授徒畫稿》褚德彝跋認為,此冊為晚歲手筆:“知《畫訣》存世不止一本,惟觀二本畫跡俱是中年。此冊書畫簡老,解釋詳盡,定為晚歲手筆,且于破墨、積墨要訣,闡發(fā)無遺,俾董、巨畫法不至失墜,殊可寶矣。”9[清]龔賢繪,《龔半千授徒畫稿》,北京榮寶齋藏。
《龔半千授徒畫稿》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龔賢近七十歲所作十八開《山水冊》,風格相似。特別是第四開(圖26)畫老樹參差,槎椏作指爪伸展狀,樹下一草庵,巨石嶙峋,瀑布瀉落。畫中的樹、石、屋筆墨類似《龔半千授徒畫稿》第三至五開的樹法(圖27)。
所謂“白龔”,即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蕭平先生將“白龔”分為兩類:“一類為其早期所作,筆帶枯拙,初期作品還有生澀感,偏后一些則多用復線(即重勾);第二類則是后階段直至晚年之偶爾所作,下筆闊厚而多帶波動松靈,墨亦偏于潤澤?!?0同注4,第49頁?!洱彴肭谕疆嫺濉返牟糠謽涫鹿P闊厚而多帶波動松靈,墨亦偏于潤澤。筆者認為屬于晚年 “白龔”之作。
又如,南京金陵飯店文化藝術(shù)中心藏《水村煙樹圖軸》(圖28),寫水鄉(xiāng)平遠,闊水遠山,寒林疏枝,蘆浦茅舍。筆墨疏簡精微,具倪云林意趣。畫中寒林疏枝與《龔半千授徒畫稿》第四開(圖29)叢樹畫法相似。畫中遠山畫法又與《龔半千授徒畫稿》第十一開(圖30)三遠畫法相似。
再如,無錫博物院藏《漁村夕照圖軸》(圖31),寫漁村小景,蘆蕩遠帆,叢柳屋舍。屬龔氏簡繁之間的勾多皴少畫法,敷色淡薄。畫中荒柳與《龔半千授徒畫稿》第十四開(圖32)的柳樹畫法相似:“柳。柳身短而枝長,荒柳寒柳為上,點葉者是美人圖,太湖石邊物也?!?1同注9。
另有江蘇省美術(shù)館藏,周懷民舊藏,龔賢《野水漁村圖軸》(圖33)(1687年,時年六十九歲)寫江邊冬景,板橋茅舍,寒林石磯,筆墨蒼潤。畫中寒林與北《龔半千授徒畫稿》第三、四、五開的畫法極相似(圖34)。其山石畫法與《龔半千授徒畫稿》第九開(圖35)的畫法極相似。
根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龔半千授徒畫稿》為晚年之作。龔賢在晚年達到黃公望那種筆墨松弛與自然,在六十余歲時漸漸帶有倪、黃的筆墨特征,即如其題畫道:“此謂之倪、黃合作,用倪之減,黃之松。要倪中帶黃,黃中有倪,筆始老、始秀,墨始厚、始潤。”12同注9。其松、老、秀、厚、潤之感亦只有龔賢在晚年(1680年左右)筆墨認識與駕馭更為成熟精到,才真正達到松弛之境。
圖26 [清]龔賢《山水冊》十八開之四,1688年,紙本墨筆,每開縱22厘米,橫35厘米,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圖27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榮寶齋
圖28 [清]龔賢,《水村煙樹圖軸》,年代不詳,絹本,墨筆,縱100厘米,橫47厘米,南京金陵飯店文化藝術(shù)中心(左)
圖29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北京榮寶齋藏(右上)
圖30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北京榮寶齋(右下)
圖31 [清]龔賢,《漁村夕照圖軸》(局部)
圖32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北京榮寶齋
從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1688年《山水冊》(圖36)跋尾用筆與北京書法用筆(圖37)比較來看,其中“足”“人”“之”“起”等字的捺筆波折與提按筆法,以及結(jié)體極為相似,亦可以推斷《龔半千授徒畫稿》的作畫時間應在1680至1688年之間。
通過以上龔賢晚期作品與《龔半千授徒畫稿》在筆墨特征與書法題字的互證,筆者認為《龔半千授徒畫稿》是龔賢六十歲之后所作。
據(jù)此,可以較明確推斷出龔賢四本課徒畫稿完成年代的先后次序依次為:傳為《奚鐵生樹木山石畫法冊》(1656年前后)、臺灣何創(chuàng)時基金會藏《龔半千畫法并柴丈畫說冊頁》(1660年前后)、四川博物院藏《龔賢課徒畫稿》(1675至1679年間)、北京榮寶齋藏《龔半千授徒畫稿》(1680年之后),從中亦可以看出龔賢筆墨風格逐漸成熟的印跡。
圖33 [清]龔賢,《野水漁村圖軸》,1687年,絹本,墨筆,縱176厘米,橫77厘米,江蘇省美術(shù)館(左)
圖34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北京榮寶齋(右上)
圖35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第九開,北京榮寶齋(右下)
圖36 [清]龔賢,《山水冊》十八開跋尾,1688年,紙本,墨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左)
圖37 [清]龔賢,《龔半千授徒畫稿》(局部),北京榮寶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