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英
在高中的古詩詞教學中,基于教學進度的需要和高考的考試說明的要求,往往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而重視答題方法和解題方略的傳授,沒有完全將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美深刻地體現(xiàn)出來,導致學生很難深入感受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本文著重探析在古詩詞的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律詩更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要求,而詞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詞是配樂歌唱的詩體。經(jīng)典詩詞往往是韻律與內(nèi)容情感的完美融合。在日常教學中,誦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通過誦讀,學生在抑揚頓挫中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美,身臨其境,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并融入自我的理解,獲得不同的感悟。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誦讀品味,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健全的審美人格,感受傳統(tǒng)文化底蘊,體會人類文明的進步發(fā)展。
誦讀有幾個時間段,課前初讀整體感知,課中誦讀深入體會,課后誦讀涵泳品味。不同的誦讀階段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是不一樣的。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詩句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充滿悲涼之感。學生初讀,大體獲得的感知是作者登高遠眺,眼望蕭瑟的秋景觸發(fā)了作者的身世之悲。課中跟隨老師再讀,會具體感受那哀轉不絕的猿聲,想象鳥兒無枝可依飄零江面的孤苦,體會時光流逝的殘酷,悲憫一代詩圣滿頭白發(fā)老病孤苦的形象。課后再讀,詩人形象已經(jīng)在學生腦中成形,經(jīng)過學生涵泳品味,深入加工,融入自我的理解,一位才能絕佳卻歷經(jīng)世事滄桑、命運多舛卻又憂國憂民的詩人怎能不讓人景仰敬佩!再讀與初讀的情感語調(diào)肯定完全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獲得的審美體驗完全不同。在誦讀過程中,感受先人的精神品格,體會先賢在歷經(jīng)千難萬苦中如何自處自立,讓學生感知悲壯的人生,積累審美經(jīng)驗,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
詩歌的語言是精練的,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上,常常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詞一般按字數(shù)多少分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詩歌通過精練的語言傳達深邃豐富的情感,想要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鑒賞能力,品味詩歌的語言是一種途徑。
高三的學生會接觸“煉字”這一題型,出題人設置的題型常常是賞析動詞、疊詞、副詞、數(shù)量詞等;也會有“提煉并賞析意象”這一題型,不妨當作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來賞析,一首詩歌也就是由這些詞或短語組成。所以平時讓學生養(yǎng)成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對詩詞進行理性分析,體會詩歌豐富的意蘊,鍛煉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審美能力。例如劉禹錫的七言律詩《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動詞“下”與“收”形成鮮明對比,“下”字寫出了王濬部眾浩浩蕩蕩、勢如破竹之勢;“收”字寫出了吳國兵敗山倒的情景。一“下”一“收”之間,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兩軍部眾如何交戰(zhàn),得勝者的驕態(tài)、失敗者的頹態(tài)全融在這二字里。而這首詩歌又是懷古詩,不單單是描寫西晉王濬的成功以及東吳孫皓的失敗,作者實際是以古人古事來曉諭今人,這一“下”一“收”的情景今天的統(tǒng)治者是否也會重蹈覆轍呢?語言是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歌前四句語言雄壯豪邁,氣勢磅礴,后四句語言含蓄厚重,蒼涼慷慨,其實也正是情感表達的需要。當然,品味語言也可以從詩人的語言風格、所運用的修辭手法等角度來賞析,在這里不再贅述。
詩歌的語言凝練含蓄,往往以少統(tǒng)多,意境深遠。鑒賞詩歌,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再造作品情境,領會詩詞的畫面美、意境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想象力,讓學生對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進行充分的想象,體會畫面特點,感受作者情感表現(xiàn),并且將自身的體驗融入其中,品味玩賞,領會詩歌獨特的意蘊,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例如周敦頤的《題春晚》,詩歌描寫柴門花落、烏鴉歸林、詩人小立、樵夫漁人歸家等畫面,來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閑適與安寧。簡單概括畫面內(nèi)容還不夠,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進一步體會畫面所蘊含的獨特的美??梢韵胂螅耗捍喊恚鄷熜闭?,落花點點,作者手掩柴門,放眼望去,天邊幾點歸巢的烏鴉繞著樹林斜飛,吟詩小立的作者斜倚欄桿,遠遠望見漁人和樵夫一個個走在回家的路上。好一幅村野薄暮時分諧和、靜謐的畫面,詩人置身于這恬靜而富有生氣的畫面中,表現(xiàn)了他作為理學鼻祖的靜而有生意的為人“氣象”和人格修養(yǎng)。發(fā)揮想象力,可以用在詩歌鑒賞的任何一個階段,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審美情趣,筆者認為尤其在與老師鑒賞詩歌結束后再次地想象,涵養(yǎng)性情,愉悅心靈。尤其是高三復習階段,詩歌的鑒賞基本是以做好習題拿到分數(shù)為主,在緊張繁忙的學習之后,眺望窗外,再次想象此詩此情此景,別有韻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審美鑒賞過程中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教師會引領學生鑒賞并掌握這些手法。而學生實際創(chuàng)作運用機會少之又少,作文一般都是“詩歌除外”,教學、考試基本以鑒賞為主。所以,筆者建議不妨給學生提供寫的機會,反過來促進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那么寫什么,如何寫?詩歌來源于生活,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感均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某同學周末回鄉(xiāng)下看到外婆種的辣椒頗有感受,寫了一首《辣妹子》給我看:“斜日射園籬,椒紅墜滿枝。朱顏逢者喜,辣媚惹君癡?!绷硪煌瑢W不甘落后,寫了回家見他祖父種田的情景:“旭日照農(nóng)家,金風碧浪斜。閑來聞鳥語,忙里向桑麻。”題目是《莊園趣》。兩首五言絕句,一唱一和,互相攀比較勁中展現(xiàn)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語文素養(yǎng)得以展現(xiàn)?;谀壳暗拇蟓h(huán)境,學生自主獨立創(chuàng)作也只能在課余碎片化時間里進行,教師可以幫助在校報或雜志發(fā)表,激勵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寫詩,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某同學寫《秋望》“落葉飄何處,流云天際來。叢蘆遮碧水,老朽自悠哉”,和同學探討“老朽”一詞的妙處,說自己此時(數(shù)學剛考完試)的心境就如老朽一般,思維老邁衰朽,“悠哉”實則是憤激之語。另一同學補充說,我是“漁叟自悠哉”,看淡了成績,反而更激勵自己努力。不管是何種解讀,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的審美意識,通過遣詞造句精雕細琢,以詩的形式表現(xiàn),提升了審美鑒賞能力,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審美趣味。
綜上所述,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誦讀、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力、詩詞創(chuàng)作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培養(yǎng)學生健全完善的審美人格。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太倉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