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來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實踐的過程當中時常會出現語用失誤,輕則影響交際效果,重則導致矛盾沖突。本文擬以湖北理工學院留學生為調查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對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坦桑尼亞等國家的留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表現及原因,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和提高留學生的語用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
【作者簡介】周程(1986-),男,湖北黃石人,湖北理工學院國際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理工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立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編號:18xjr09Q。
留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在言語交際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不暢的影響,在語用層面產生言語或者思維的曲解、誤解甚至沖突,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作為語言的使用者,不僅應當從說話人的角度去闡述話語,也應當從聽話人的角度去認知和理解話語。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問題也無形中影響著其對漢語的學習和實踐。本文擬對留學生語用失誤問題展開調查,并分析原因。
一、 語用失誤的定義
英國語言學家詹妮·托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中指出,“語用失誤是人們不能完全理解某個話語的含義”。它表現為說話者在交際時沒有關注到對方的身份、地位、場合,違背了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及社會屬性,從而導致交際行為的中斷和失敗。
詹妮·托馬斯將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語用語言失誤是指學習者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和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到外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如語言理解錯誤、文學修辭手法運用錯誤等。社交語用失誤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語用失誤,與社會禮儀、價值觀念等有關。
二、 調查設計
本文選取湖北理工學院共100名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參與調查的留學生以18-24歲為主,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印度、塔吉克斯坦、贊比亞、坦桑尼亞、南非、科摩羅等國家。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90份,問卷回收率90%。其中有效問卷85份,無效問卷5份。
本次調查問卷共30道單選題,既包含語言語用問題,例如語音、詞匯、語法等,也包括社交語用問題,例如道別、問話、致謝等。
三、 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此次答題正確率超過60%的學生有50人,接近實際調查人數的60%,難度適中,較為符合我校留學生實際語言水平?;诖舜握{查結果,可將留學生語用失誤的類型總結如下:
1. 語言語用失誤。留學生在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既有因違反語法規(guī)則,用詞不當而引起的,又有因思維方式而造成的表達有誤。
(1) 語音的語用失誤。語音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在留學生不能正確把握語調、重音停頓、說話快慢等規(guī)則而導致的失誤。對于留學生來說,“z、c、s”和“zh、ch、sh”這兩組聲母容易混淆?!癲、t”“n、l”和“k、g”也是留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幾組拼音。另外,漢語拼音的四聲調也是留學生拼音學習的難點之一。如對于其中一題“請選出‘乘風破浪的正確拼音?”,僅有30%的留學生選擇正確。
(2) 詞匯的語用失誤。詞匯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為留學生在使用代詞、量詞、時間詞、委婉語、成語、典故等可能產生不同會話含義的詞語時而產生的語用失誤。
出現失誤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詞匯空缺;二是詞義的不完全對應,就算基本詞義相同,附加意義也不同,在漢語中,詞義中的附加義不僅反映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還能體現語體的不同格調。
(3) 語法的語用失誤。語法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為:第一,對句子形式與功能之間的理解狹隘,例如認為疑問句就僅僅表示疑問,在此次調查問卷中,對于“他應該是回家了吧?”75%的學生將其理解為了疑問句。第二,詞語搭配失誤,如漢語中有的可以用姓氏加職業(yè)稱呼,有的則不行。在此次調查問卷中,對于“下列哪項稱呼是正確的?”50%的學生選擇了“李修理工”;第三,是非問句的理解有誤,對漢語的肯定、否定產生混淆?!澳悴皇抢罾蠋焼??”70%的學生選擇的是“是的,我不是李老師?!闭f明學生習慣用英語思維來套用漢語。
2.社交語用失誤。人們在話語交際中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留學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缺乏對中國社會文化心理的理解與接受,從而導致語用失誤的產生。
(1)道別。如在涉及“道別”情境的對話問題中,72%的學生選擇了“再見!快走!”中國在道別時習慣用叮囑的話語以示對對方的關心,是一種禮貌與客氣地表示。而對于留學生來說,不理解為何在道別時要“慢走”而不能是“快走”,并會因此產生心理上的困惑。再如中國人習慣在與主人告別時說“請留步”,這也不符合外國人的表達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并不會在告別時說“stay here”。這是中國文化的社交禮儀。
(2) 問話。在涉及“問話”情境的對話中,中國文化的委婉表達方式與西方也有所差異。如在選擇向對方詢問時,60%的學生選擇了“請問,有人能教我寫書法嗎?”40%的學生選擇了“請問,您能教我寫書法嗎?”前者的問法,在中國人看來,說明問話人并不是想要向自己尋求幫助,而僅僅只是想讓聽話人給問話人推介合適的人選,聽話人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但是后者的問法,在外國人看來,會有些過于直白,不夠禮貌,有點強加于人。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這樣的溝通可能會導致雙方的不悅。
(3)致謝。外國人無論事大事小,都習慣將“Thank you”掛在嘴邊。對于中國人來說,只有受到幫助的時候,才會說“謝謝”。如在回應對別人的感謝時,僅有30%的學生選擇了“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這句話對應的英語是“Its my duty”,這句致謝在外國人看來似乎暗含著說話的人幫助主要是由于義務所在,而非是出于樂于助人。因此外國人會說的是“Its my pleasure”。
四、 語用失誤的原因分析
1. 文化的負遷移的影響。所謂“文化負遷移”,是指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母語文化模式對第二語言的干擾。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因素的干擾,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留學生來說,母語是自幼自然習得的,其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內涵已固化成為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當留學生學習漢語時,這些語用規(guī)則語文化內涵無形當中都會形成對于漢語學習造成干擾。同時,由于母語文化的影響,留學生在實際運用漢語時,往往會過度套用和依賴母語的表達方式。要留學生接受、理解、吸收、內化漢語文化,需要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練習來加以鞏固,也因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語用失誤。
2.文化背景的差異。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孝仁義是中國人所崇尚的道德理念。在傳統(tǒng)觀念中,拜訪長輩時要行禮問好,遇見老朋友應該邀請吃飯,聯絡感情。但在西方的價值觀念里,強調的是個人價值至上,提倡個性解放,追求自由與平等。這與中國人所崇尚的集體價值有所不同。如在西方人的觀念里,長輩和晚輩是平等的,可以互相直呼其名,這種行為,在中國眼里會被視為對長輩的不尊重。
3.語用能力教學的缺乏。當前,對外漢語教學還存在著重語言技能,輕語用能力的現象,加之缺乏對于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實踐與運用,也是導致留學生語用失誤的原因之一。對外漢語教學是跨文化的語言教學活動,需要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對于中國文化的講解。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大量沿線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對外漢語教學應當深刻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豐富內涵,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如加強留學生對于中國社會、文化和習俗的認識,拉近與留學生的心理距離。
五、結語
通過調查發(fā)現,留學生的語用能力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交流的日益頻繁,研究如何幫助來華留學生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規(guī)范自身的語言行為,避免發(fā)生交際沖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注重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重視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減少語用失誤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李燕洲.淺談越南留學生漢語語用偏誤[J].現代語文,2011(1): 138-140.
[2]施仁娟.對外漢語課堂語用教學探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