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兵團發(fā)展面臨經濟外向發(fā)展機遇和更為復雜維穩(wěn)矛盾的交織,兵團要更好地發(fā)揮穩(wěn)定器、大熔爐和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示范區(qū)作用,履行穩(wěn)疆固邊、興疆富民使命,就必須高揚兵團文化的紅色主旋律。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的兵團精神是兵團紅色文化的主導和精髓。
[關鍵詞]新時代;紅色文化;兵團精神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0)02—0097—04
[作者簡介]趙建基,男,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文商系主任,地緣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與傳播。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兵團已經處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核心區(qū)的外向發(fā)展前沿,戰(zhàn)略地位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新時代,習總書記對兵團寄予厚望:“兵團的存在和發(fā)展絕非權宜之舉,而是長遠大計?!薄靶滦蝿菹卤鴪F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讓兵團成為安邊固疆的穩(wěn)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匯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笨倳浀闹v話為兵團在新時代履行使命指明了方向。 而兵團文化的先進性則正是其紅色主旋律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xiàn)。
一、紅色精神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靈魂
十八大以來,“四個自信”增強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以紅色為標識的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精神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堅定革命信念和理想,述說著中華民族為從無盡的生存苦難中求解放而掙扎奮斗的艱苦歷程,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求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氣概,其鮮明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舍生忘死的英雄主義在人們的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F(xiàn)階段,紅色仍然是展現(xiàn)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昂揚奮進、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蓬勃斗志的顏色。紅色文化更是新時代鼓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隨著新中國成立70慶?;顒拥拈_展,在中國乃至國際上刮起了強勁的“紅色文化熱”。廣大人民群眾自發(fā)地傳唱紅色歌謠,傳誦中國故事,熱游紅色景地,熱捧紅色影視,世界也對中國取得偉大成就的深層原因展開理性探討,凝聚著紅色主旋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等概念成為當今時代的話語符號。旗幟鮮明地弘揚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不僅能夠鼓舞全國人民在生活、工作和思想追求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理直氣壯“回懟”在文化上虛無歷史,在政治上唱衰中國,在輿論上詆毀和歪曲黨和政府,在生活方式上誘引人追求物質享受、拜金任性、刺激叛逆,在社會上不斷制造焦慮、狂噪、頹廢、叛逆情緒等“顏色文化”的有力武器。
二、紅色精神是兵團文化的主旋律
兵團是肩負屯墾戍邊使命的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文化講述著“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zhàn)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革命和建設歷程。兵團不僅在新疆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更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新疆穩(wěn)定、保衛(wèi)邊疆安全等方面發(fā)揮建設大軍、中流砥柱和銅墻鐵壁作用,是共和國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在新時代,黨和國家再次賦予兵團擔負起“安邊固疆的穩(wěn)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的歷史重任。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核心區(qū)發(fā)展使兵團從歷史的戍邊前線轉向經濟外向發(fā)展和維護邊疆穩(wěn)定的沿邊前沿,兵團所肩負的光榮使命又增添了經濟外向型發(fā)展的新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弘揚兵團精神和傳播兵團紅色文化,仍然是新時代兵團增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政治穩(wěn)定、促進邊疆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文化主旋律。
三、兵團紅色文化主旋律的精神內涵
一個時期以來,國際反華勢力培植和利用“三股勢力”危害新疆的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兵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和發(fā)揚兵團光榮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在維穩(wěn)固疆、興疆富民的進程中做出新貢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維護新疆長治久安時強調,要在各族群眾中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代兵團文化建設確立了新目標。
文化是人類發(fā)展歷史的寫照。60多年來,兵團始終是將自己的使命與邊疆的長治久安緊緊牽連在一起,兵團人心中深藏著的人民軍隊本色從未改變,兵團仍然保持著兵團、師、團、連等軍隊式建制,仍然傳承著“命令—服從—執(zhí)行”的軍人傳統(tǒng),即使在家庭關系、人際交往、子女就業(yè)、矛盾糾紛等方面的協(xié)調和處理上仍體現(xiàn)著軍旅文化的痕跡。如果將兵團文化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子系統(tǒng),支撐兵團文化筋骨的正是“忠誠于黨、熱愛人民、保家衛(wèi)國、勇于犧牲”的人民軍隊文化,每個兵團職工的內心始終深藏著“我是一個兵”的軍人情懷。軍旅兵魂始終是兵團人不懼艱苦、戰(zhàn)勝困難的執(zhí)著和韌力,也是兵團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紅色基因,是兵團紅色文化亮麗底色。因此,兵團人愛祖國、愛兵團、愛邊疆的價值取向和自覺行為,以及對“穩(wěn)定器”“大熔爐”和“示范區(qū)”的責任擔當,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新時代兵團文化紅色主旋律的核心內涵。
(一)忠于黨、忠于使命是兵團人對軍旅兵魂的傳承,是兵團紅色文化的靈魂
兵團文化以屯墾戍邊文化為主體,屯墾戍邊是黨和國家賦予兵團的神圣使命。兵團精神中富有人民軍隊品格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是第一代兵團人鑄塑并被一代代兵團人傳承的兵團文化核心價值,也是兵團人使命擔當、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基石。第一代兵團人是英勇斗爭的人民軍隊戰(zhàn)士,他們轉戰(zhàn)南北疆,歷盡戰(zhàn)火硝煙,在革命勝利后沒有去邀功行賞,更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享受榮華,甚至還沒來得及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wěn)日子,而是在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一聲令下,擔負起屯墾戍邊的新使命。從此兵團人在茫茫的荒原戈壁興建家園,在遙遠的邊疆扎根安家,在艱苦的條件下,筑巢引鳳,開枝散葉。雖然他們收起了戰(zhàn)斗的武器,摘下軍人的徽章,拿起生產工具開荒種田,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卻保衛(wèi)邊疆安全、守護祖國西大門的神圣使命。五六十年代,敵對勢力對新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和政治圍堵,國民黨反動派又不斷破壞襲擾,全國經濟發(fā)展十分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身處邊疆的兵團在荒原戈壁中屯墾戍邊尤為艱苦。但即使這樣,兵團人從來沒有向黨中央叫苦,向國家伸手,而是堅決執(zhí)行黨的指示,為國戍邊,在與荒涼、饑困、艱辛、勞苦的斗爭中從不言棄,放政治牧在邊境線,種守邊田到哨卡前,為邊境安寧置個人生死安危于度外。搞建設,則是以軍人的品質和堅韌,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于奉獻,開拓進取?;赝鴪F歷程,不論是剿匪平叛、代耕代牧,還是轉戰(zhàn)荒原、抗洪救災,即使是援非援巴,只要黨和國家一聲令下,兵團各級組織和職工群眾無不是堅定響應,堅決執(zhí)行。顧全大局,聽從指揮,正是兵團對人民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堅定繼承。
(二)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頑強、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品格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敵視社會主義,對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實施政治污蔑、外交圍堵、經濟制裁甚至軍事沖擊,妄圖扼殺新中國政權,不斷給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制造外擾內患。正是在這種艱苦的形勢下,王震接受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親自帶領駐扎新疆的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投入到向戈壁進軍,向荒漠進軍的開荒種田生產勞動。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艱苦是難以想象的。為了減輕國家負擔,在肉食油料蔬菜極缺的情況下,兵團戰(zhàn)士仍將糧食定量一降再降,沒種子還要省下糧食換麥種,沒有畜力機力,都是官兵們用人拉肩扛拉犁開荒。饑餓經常是兵團人長期面對的強勁敵人。有的同志為了能完成或超額完成勞動定額,將伙房偶爾倒出的甜菜皮、白菜根甚至羊蹄甲、牛尾巴都拾回去煮著充饑。初創(chuàng)時期,沒有糧食加工設備,戰(zhàn)士們只能吃水煮麥粒,鹽水蘸菜。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并沒有嚇倒兵團戰(zhàn)士,反而更加激發(fā)起兵團戰(zhàn)士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的斗志和信心。拱在茅草棚、地窩子里,心中卻勾畫著高樓大廈;身處亙古荒原、戈壁大漠,展望的卻是街道新城;喝著苦澀堿鹽水,忍受著饑腸轆轆,卻充滿著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兵團人不畏艱難困苦、勇于開拓未來的革命浪漫主義。正因為他們內心充滿著對美好明天的向往,對那些經歷的苦難才會一笑而化之。要建工廠沒有錢,官兵們硬生生地通過節(jié)省軍裝的帽沿、衣領、口袋和日常菜金的錢建起了兵團的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葦湖梁電廠、十月汽車修理廠、新疆水泥廠、八一面粉廠等十多個企業(yè)。艱苦奮斗,以苦為樂的浪漫主義既是兵團人戰(zhàn)天斗地,改造日月的豪氣,更是兵團人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壯志雄心。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爭年代他們用血肉拼殺打下了新中國的江山,拓荒歲月他們用血汗?jié)补喔珊酝恋亻_出萬頃糧田。
兵團歷程就是一部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映照著兵團人頑強的斗志,是兵團文化最為波瀾壯麗的生命之歌。如果說兵團創(chuàng)造了共和國屯墾戍邊的奇跡,那么這奇跡的創(chuàng)造正是兵團人身上凝結著的中華民族堅韌頑強、自強不息優(yōu)秀品格最鮮活的寫照。
(三)不與民爭利、舍己為人體現(xiàn)著兵團人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不與民爭利是兵團成立以來處理兵地關系的行為準則。兵團屯墾伊始,為了把最好的草場、土地和水源讓給地方農民,就向荒漠進軍、向戈壁進軍、向無人區(qū)進軍。為此,兵團無不是在戈壁荒原落腳,在鹽堿灘駐扎。因遠離水源,兵團開荒種田無不伴隨著修建水庫和浩大的渠網引水工程。因為兵團駐地往往都是亙古荒原和無人區(qū),所以兵團的道路曾一度都是獨立自建的公路體系。雖然這些水利、道路都是兵團人節(jié)省、自籌資金修建的,但從沒有因此而限制地方使用。兵團在二次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仍然堅持不與民爭利的方針,向荒漠更深處進發(fā)。即使這樣仍然時常會遇到地方農牧民占據水源、草場、土地、交通等,與兵團發(fā)生爭執(zhí)。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兵團都是寧愿自己遭受巨大損失也要作出讓步來化解矛盾。但當地方遇到災害和危機時,兵團則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兵團在引進和推廣先進科技方面和規(guī)?;a方面有著強大的體制優(yōu)勢,兵團的農業(yè)生產力在新疆具有領先地位,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方面發(fā)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1954 年幫助地方農民組織互助組105個,合作社8個,1955年11月,兵團黨委通過《關于援助新疆地區(qū)農業(yè)合作化問題的規(guī)定》再重點幫助5—7個合作社。1957年兵團黨委在《關于支援農業(yè)社1957年大豐收》中強調要以技術支援為主,幫助農民掌握農業(yè)技術。為了幫助南疆少數民族發(fā)展工業(yè),1955年5月,兵團把喀什6個工廠無償移交喀什地方政府。20世紀90年代以來,兵團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對地方農業(yè)生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兵團不斷接待地方群眾的參觀學習,還派技術人員到地方農村指導和推廣農業(yè)科技。兵團遵守不與民爭利、舍己助人的原則得到了新疆各族群眾的愛戴。兵團處理兵地關系、民族關系的實踐,也得到黨中央的充分肯定。
(四)為國分憂、顧全大局是兵團人勇于犧牲的責任擔當
兵團精神的形成和發(fā)揚是與兵團特殊的歷史使命緊密關聯(lián)的。在屯墾戍邊的實踐過程中,兵團始終牢記毛主席的“為邊疆人民辦好事”的要求,為國分憂、顧全大局、勇于犧牲。1959年至1961年,兵團支援河北、河南、山東等省500萬公斤的救命糧;1960年12月21日,兵團黨委決定支援山東災區(qū)人民小麥種子15萬公斤,油菜種子2.5萬公斤,黃豆2.5萬公斤,凍羊肉50噸,豆餅2.5萬公斤,糖渣1萬噸;1959年至1970年,兵團接收安置內地來疆人員就業(yè)21.5萬人,減輕了內地的困難,對內地省區(qū)度過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可謂是雪中送炭。實際上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兵團面臨的困難一點兒也不比內地少??稍谥г胤胶蛢鹊囟葹臏p困上,兵團總是寧肯自己緊勒腰帶,也絕不含糊。翻開兵團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越是國家困難時期,越能體現(xiàn)兵團無私奉獻精神和舍小家為大家的全局意識。為此,兵團領導張仲瀚就曾經擲地有聲地對兵團廣大指戰(zhàn)員說:“如果我們只顧自己,讓沒有依靠的老百姓流落社會,餓病乞討,將會給地方社會治安帶來多大的不安定,給國家造成多大的政治影響?兵團的使命和作用是什么?國家有難,人民有難,我們不挺身而出,兵團的存在還有多大的意義呢……”兵團時刻不忘為國家扶危解難,永遠都是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兵團使命的第一位,勇于犧牲,顧全大局,為國分憂也始終是兵團人最堅定的責任擔當。
(五) 民族團結、興疆富民是兵團人對屯墾戍邊使命的忠實堅守
新疆與8個國家有接壤,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都會對新疆的安全、穩(wěn)定產生影響。但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化,民族團結一直被黨和國家視為新疆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的立根之本。近70年來,兵團始終堅持維護邊疆穩(wěn)定,維護民族團結的大政方針。為不與民(當地少數民族)爭利,選擇在人煙稀少的荒原、戈壁、堿灘、大漠上開荒造田。這些地方沒有水,沒有路,缺糧少食,連基本的生活設施都沒有。住陰冷潮濕地窩子,打出的井水鹽堿度極高,不僅難以下咽,還讓人腹瀉不止。兵團人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堅持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軍隊作風,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從不向當地老鄉(xiāng)伸手,更不允許做任何傷害少數民族群眾利益的事。新時代,兵團要在穩(wěn)疆固邊、興疆富民的偉大征程中再立新功,就要更好地發(fā)揮凝聚各族人民群眾的大熔爐作用,“要讓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新疆的長治久安。
(六)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是新時代兵團人再上新征程的嘹亮號角
近70年風雨歷程,兵團經歷過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但兵團人以剛強的意志,銳意進取,勇于擔當,從不退縮,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即使在“文革”的磨難下,兵團人也未退縮氣餒。1981年10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后,兵團把握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fā)、對口援疆、新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機遇,奮起二次創(chuàng)業(yè),再創(chuàng)兵團輝煌?,F(xiàn)階段,兵團的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得到飛躍發(fā)展,已經成為新疆經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文化引領、社會維穩(wěn)的重要力量。取得如此成績,既得益于黨中央和兵團黨委的正確領導,更是兵團人英勇頑強、開拓進取的品格體現(xiàn)。面對時代變化和發(fā)展兵團從不抱陳守舊,始終是張開懷抱迎接新事物、學習新理論、引進新技術,在邊疆經濟建設和文化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作用。
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兵團下屬的師部、團部以至連隊,已經徹底改變了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的面貌,建起了星羅棋布的現(xiàn)代化新型城鎮(zhèn),萬頃良田也成為點綴在遼闊邊疆的翡翠綠洲。兵團師市合一的機構設置和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屯墾戍邊治疆方略的新發(fā)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兵團身處新絲綢之路中國連接中東、中亞的橋頭堡,地緣價值更為突顯。新時代,兵團則既要擔當起維護邊疆穩(wěn)定和安全之堅強衛(wèi)士的重任,履行“穩(wěn)定器”“大熔爐”和“示范區(qū)”的歷史使命,更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機遇,充當新絲綢之路外向型發(fā)展的排頭兵。在此重大的歷史機遇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高揚兵團紅色文化主旋律,保持聽黨指揮、沖鋒陷陣、不畏艱苦、攻堅克難的優(yōu)良品質,仍將是兵團搶抓機遇、迎接挑戰(zhàn)、戰(zhàn)勝艱險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責任編輯:楊建平
基金項目:本文系兵團社科基金項目招標課題“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qū)實現(xiàn)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TW09)、自治區(qū)文科基地研究項目“兵團服務業(yè)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XJEDU020212C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