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遺著 王雙懷整理
(1.陜西師范大學(xué)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陜西西安 710062;2.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陜西西安 710062)
清代學(xué)者注意西北史地之問題,進而研究討論,蔚然成為一時之風(fēng)氣,當(dāng)始于乾嘉時代。下至同光之際,此風(fēng)益盛。其間名家輩出,撰述亦富。其人其書,皆多不朽之價值。流風(fēng)余韻,至今猶可概見。
乾嘉以前之學(xué)者,雖亦間有關(guān)于此方面之著作,但其研究之動機與撰述之原因,僅屬諸偶然之探討,而非預(yù)有若何之計劃,故未能引起學(xué)者間普遍注意。其名著如康熙間萬斯同(季野)之《昆侖河源考》、梁份(質(zhì)人)之《西陲今略》及圖理琛之《異域錄》皆是。季野為清初史學(xué)大師,《昆侖河源考》一書并列入《四庫全書》之中,其價值可以略知。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中論此書云:
是書以元篤什言河源昆侖,與《史記》《漢書》不合,《水經(jīng)》所載亦有謬誤,因引《禹貢》《禹本紀》《爾雅》《淮南子》及各史之文以考證之??紡堯q言河源出鹽澤,司馬遷又言河源出于闐,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后來諸書,都無異說 ?!短茣ね鹿葴唫鳌?,始有李靖望積石山覽觀河源之言,而亦未確有所指。迨篤什奉命行求,稱得之朶思西鄙,潘昂霄等妄為附會經(jīng)傳,音譯舛訛,遂以鄂敦塔拉之潛行復(fù)見者,指為河源,以阿木尼瑪勒占木遜山即古積石山者,指為昆侖 ?!对贰芬蚨扇搿兜乩碇尽分小6诚嘌?,混淆益甚。我國家德威遐播,天山兩道,盡入版圖,月?柖v以西,皆我戶闥,案圖考索,知河有重源,篤什所訪僅及其伏地再出者,而河水之出蔥嶺于闐,注鹽澤,潛行至積石者,則篤什皆未之見。伏讀《御批通鑒輯覽》,考核精詳,河源始確有定論。斯同此書,作于康熙之初,核以今所目驗,亦尚不盡吻合。然時西域未通,尚未得其實據(jù),而斯同穿穴古書,參稽同異,即能灼知張騫此說不誣,而極論潘昂霄等之背馳騖亂,凡所指陳,俱不甚相遠,亦可謂工于考證,不汨沒于舊說者矣。(1)《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史部·地理類二》,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14頁。
河源所出,自張騫西使之后,言者頗不乏人,因而伏流重源之說,遂為學(xué)人所爭論。季野身未親至其地,僅恃舊籍稽證,姑不論其所考證之結(jié)果是否合于實際,即以是書本身而論,亦謹嚴之作品也。
質(zhì)人所撰《西陲今略》,為其于役河西時所作。西陲山川險要,皆梁氏親身經(jīng)歷,故所言皆不離于事實。大興劉獻廷(繼莊)特推崇此書。其所著《廣陽雜記》曾言:
梁質(zhì)人留心邊事已久,遼人王定山為河西靖勇侯張勇中軍[念海按: 據(jù)《清史稿》,張勇于順治時曾督兵甘肅,康熙二年(1662年),復(fù)還鎮(zhèn),十四年(1675年)封靖逆侯,二十三年(1684年)卒。梁份隸張氏麾下,當(dāng)為康熙十年(1671年)至二十三年間事也],與質(zhì)人相與甚深,質(zhì)人因之遍歷河西地,因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著為一書,凡數(shù)十卷,曰《西陲今略》。歷六年之久,寒暑無間,其書始成。余見其稿,果有用之奇書也。(2)〔清〕劉獻廷著,汪北平、夏志和點校 :《廣陽雜記》卷二,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6頁。
繼莊復(fù)言,曾于旅邸中日夜抄錄此書,凡二十有二日,始得盡其全稿。梁任公著《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于梁氏亦稱道備至;以之與徐霞客并稱為西北西南二大探險家。萬氏與梁氏一為室中的考證,一為野外的探險,所以雖有不同,而其有不朽之價值,則仿佛相似。
圖理琛,本葉赫人,姓阿顏覺羅氏。所著《異域錄》一卷,述其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至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間奉命往使土爾扈特事。其時土爾扈特尚未內(nèi)附,圖理琛乃由喀爾喀經(jīng)俄羅斯以至其地。是書收入《四庫全書》中。按《四庫提要》史部地理類外紀之屬中論其書云:
圖理琛以原任內(nèi)閣侍讀,奉命出使土爾扈特,由喀爾喀越俄羅斯國至其地,五十四年三月回京復(fù)命。因述其道里、山川、民風(fēng)、物產(chǎn),以應(yīng)對禮儀……冠以輿圖,次隨日記載見聞,其體例則略如宋人行記。但宋人行記以日月為綱,而地理附見,此則以地理為綱,而日月附見。所歷俄羅斯境,曰楚庫柏興,曰烏的柏興,曰柏海爾湖,曰尼爾庫城,曰昂噶拉河,曰伊聶謝柏興,曰麻科斯科,曰揭的河,曰那里木柏興,曰蘇爾呼忒柏興,曰薩瑪爾斯科,曰狄木演斯科,曰托波爾,曰鴉班沁,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城,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佛落克嶺,曰索里喀穆斯科,曰改果羅多,曰黑林諾付,曰喀山,曰西穆必爾斯科,曰薩拉托付,曰塔喇斯科,曰托穆斯科,曰伊里木城,皆其大聚落也。其地為自古輿記所不載,亦自古使節(jié)所未經(jīng)。如《史記》述匈奴北海,頗作疑詞,故儒者類言無北海。今據(jù)圖理琛所記,知伊聶謝柏興距北海大洋一月程。又《唐書》稱薛延陀,夜不甚暗,猶可博弈,僅得之于傳聞。圖理琛以五月至其地,知夏至前后確有其事。(3)《四庫全書總目》卷七一《史部·地理類四》,第634頁。
圖理琛之書,為清初行人親歷西北邊陲而記述成篇之最早者,其后修《一統(tǒng)志》《四裔考》諸書,皆資此錄之記載。何秋濤《朔方備乘》亦稱此書為“考北陲事瀏覽所必及”,其價值可以概見。按何氏云,金山錢氏及震澤楊氏咸刻入?yún)矔小?/p>
清初有長汀黎士宏(愧曾)者,著《西陲聞見錄》一卷。其書中所記凡二十一條,多甘州事。其“甘山署度春堂隙地種菜”一條言:“閏五月初七夜,與兩兒及吳人宋文玉食會堂中,命奴子引燭,摘而煮之。流匙甘滑,匕箸為空,因憶子瞻在黃州與子過種菜半畝,終年飽食?!?4)〔清〕黎士宏 :《西陲聞見錄》,《叢書集成初編》第3180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頁。又“甘州枸杞”一條云:“近甘州王生迪簡家畜一株,曾摘生者百粒見貽,大如指頂,甘香之味,沁入心脾,七載窮邊,得嘗異味,蘇子瞻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民。此固不足自慰耶?”(5)〔清〕黎士宏 :《西陲聞見錄》,第2頁。蓋其人宦游甘州,為時甚久也。又“哈密”一條記:“康熙十二年(1673年),貢使過甘來謁。”(6)〔清〕黎士宏 :《西陲聞見錄》,第5頁。復(fù)于另條兩記乙卯平?jīng)觥⑻m州之變,并推其起因于甲寅之冬。(7)〔清〕黎士宏 :《西陲聞見錄》,第6頁。甲寅、乙卯(1674、1675年)即康熙十三、十四兩年。是其人至甘之時乃在康熙初年,惟所記多里巷瑣事,殆不足以言著述。
又有錢唐馮一鵬(止園)者,著有《塞外雜識》一書。書中載其于康熙庚子(1720年)五月,同將軍宗查布出師西寧口外事,庚子為康熙五十九年;又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夏,出皇甫川至歸化城事;復(fù)下及雍正元年青海羅卜藏丹津犯邊事,蓋康雍間之作也。此書雖篇幅不多,而遍記塞外各處,如滿洲,如蒙古,各有若干條,不僅限于西北一隅。惟其人似于各地史地之學(xué)不甚諳熟,故多耳食之談。如書中首條云:“日月山,在木爾烏蘇東。乃唐公主遠嫁烏孫王,經(jīng)此,刻日月于山前,以望父母,并以分中外之界也?!逼洳钪噷崯o與倫比。烏孫為漢時國,唐公主何能上嫁于漢時之烏孫國?又如以莊浪為古伊吾地,尤屬不辭。又如另條記:“玉門,即漢班定遠屯兵處,漢兵至此而止。今大兵直駐巴里坤,且滅吐魯番,已過兩千余里?!?8)〔清〕馮一鵬 :《塞外雜識》,《叢書集成初編》第3181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頁。更為匪夷所思矣。然究以親歷邊地故,記當(dāng)時目睹事,尚不無可取之處,言邊事者聊備檢查可耳。
乾隆初年,葉河常鈞(和亭)以陜西潼關(guān)同知薦擢甘肅安西道。在任時曾先后撰輯《敦煌雜錄》二卷及《敦煌隨筆》二卷 。《敦煌雜錄》乃就近見聞所及參校甫州新志及各自輯之志稿,采摭類抄。于古今沿革、建置官屬、山川城堡、田賦井疆,皆詳加載記。而《隨筆》一書,則就其“巡歷所至,轍跡所經(jīng),諮諏所及,按之圖說,征之輿論”,隨筆編錄。其下卷所載戶口、田畝、積糧、屯田、關(guān)渠、筑城等,要多其任內(nèi)之治績。雖近于志書,而所載精密,非率爾操觚者可比。顧廷龍(起潛)跋此二書,謂“可補志乘之闕失”,非過譽也。
乾隆時又有歸安陳克繩(衡北)者,以進士官四川??h、茂州,值金川亂起,即贊襄戎幕。著有《西域遺聞》一書(不分卷)。其書共分十一門,首西藏事跡,次疆域,次佛氏,次政教,次風(fēng)俗,次物產(chǎn),次屬番,次與國,次鄰番,次里、巴二塘,次建昌道,統(tǒng)轄土司。所言皆為西藏事,而題曰《西域遺聞》,殆以其服官于蜀中,而西藏正在四川之西歟?其與國一目中多載西藏鄰國事,則雜及西北各國,有近在嘉峪關(guān)外之哈密、吐魯番、巴里坤、于闐,亦遠至默德那米昔兒。吳燕紹跋其書云:“(書中)與國鄰番大抵采自《明史》各書,而大宛與火州二則述紀中丞、王游戎語。紀名斌,為四川巡撫及駐藏大臣。王游戎官階較小,未詳其名,無從考證,要一身仕邊陲者。其言信而可征也?!?9)〔清〕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頁。然其中一條云:“玉門關(guān)在哈密之外千里,界于犁夷?!边吘酬P(guān)隘,乃疏誤若此。此書舊日世少傳本,江安傅增祥氏(10)整理者案: 祥,應(yīng)為“湘”之誤。得其抄本于武林坊肆。近年禹貢學(xué)會始排印行世。(11)整理者案: 此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禹貢學(xué)會鉛印,收入《邊疆叢書甲集》。
清代初年,西陲僅限于河西諸地,蒙古亦初內(nèi)附,故其時學(xué)者率多未注意及之。且其時研經(jīng)治史之風(fēng)亦盛,學(xué)人亦無涉獵域外諸事。季野之書,專究河源,特因河源而及其有關(guān)之問題。梁質(zhì)人及圖理琛,則皆親歷其地,述其見聞,雖皆為有心之士,然一鱗一爪,究不足以大有影響。學(xué)者之注意及西北史地各問題又從而研求之,則必待乾嘉之時,是當(dāng)別有其原因也。
自康熙歷雍正而至乾隆,期間將及百年。由于政府的壓迫和樸學(xué)諸大師的倡導(dǎo),一時風(fēng)氣所趨,學(xué)者皆偏重于整理故籍。舉凡經(jīng)史子集之書,盡為學(xué)者研究的對象,因此可以避免涉及當(dāng)前政治,減少若干無謂的是非。經(jīng)過若干歲月的努力,舊日的載籍,多已經(jīng)過一番的整理。當(dāng)時的大師們,遂漸感覺無用武之地,而思沖破此故籍的藩籬,尋覓較新的研究范圍。其時北陲的蒙古已久入版圖,而西北隅的回疆也初告底定。此廣大之區(qū)域,自其時學(xué)者視之,猶為一片白紙,其間可資研究的問題甚多,大可以從事探討,一顯身手,自不能等閑放過。故乾嘉時代的學(xué)者,多善于整理故籍之外,注意蒙古與回疆的問題。
吾人于此不能不提及元史的問題。乾嘉時代的學(xué)者之所以注意研究蒙古及回疆的史事,雖如上所述,而直接引起其興趣者,則不能不說是與元史有關(guān)。而且以后對于西北史地的研究,也實在是著重于元史一方面。元人入主中國,為時雖甚短促,但元人的勢力實不限于中國一隅的地方。明人修《元史》,先后曾兩次致力,初次用力僅七閱月,再度修整亦僅半載畢工。以二百一十卷之煌煌巨制,費時不過一年有余。即抄胥迻錄,尚有不易之感,何能以言著述?其中錯誤差謬,層出不窮,為歷代史籍之最蕪穢者。況且元人的土宇,本不止中國一地,即令完全引用中土的材料,尚不易看見元人立國的規(guī)模,若再連中土的所有的材料都不全備,如何能說是良史。清朝初年,仁和邵遠平(戒三)即曾發(fā)憤再修,曾著《元史類編》凡四十二卷。邵氏所致力的不過把明人所修的《元史》重編一過,刪去許多重復(fù)的地方,雖然比較《元史》稍好一點,但他并沒有增加許多新的材料。使人仍難感覺滿意。到乾隆時嘉定錢大昕(竹汀)復(fù)銳意重修。錢氏曾得《元朝秘史》及《皇元圣武親征錄》,為前人所未見寓目者。錢氏所修《元史》,據(jù)傳有稿本一百卷,然今傳世者僅其《氏族表》三卷及《藝文志》四卷。錢氏又嘗著《元史考異》十五卷及《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二卷。(12)整理者案: 〔清〕錢大昕《元史氏族表》《補元史藝文志》《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三書收入中華書局1955年版《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第8297—8490頁。其時蕭山汪輝祖(龍莊)亦著有《元史本證》五十卷、《元史證誤》廿三卷。雖尚未廓清元史的各種問題,而整理《元史》的巨業(yè),遂為稍后研治元史的學(xué)者人人共有的抱負。蒙古、回疆既先后入版圖,其地又皆為元人舊日的疆域,材料既多,研究自易,其間各種問題之關(guān)聯(lián),不復(fù)限于《元史》的范圍,于是一般學(xué)者因由整理《元史》轉(zhuǎn)而注意其地之史地問題。清初綏服蒙古,征討準葛爾厄魯特,戡定回疆,其威德武功,赫然獨著。其間經(jīng)過情形,執(zhí)筆為史者皆宜詳為敘述。尤其蒙古諸王于清初盛業(yè)所多襄助,而造立大功者更不乏人。于是國史的撰修,亦因之?dāng)U大其范圍,不復(fù)再囿于內(nèi)部諸省。其時史臣以修史的關(guān)系,遂注意及此邊遠的部分,而引起其研究的興趣。壽陽祁韻士(鶴皋)所著《蒙古王公表傳》一百二十卷,即在史館時纂修。其后邵陽魏源(默深)著《圣武記》十四卷,述有清勘定各處叛亂,開擴疆土,亦多得力于史館中的材料。
清初刑法甚嚴,士大夫稍一不慎,即罹法網(wǎng),重者捐生,輕者亦多被流于荒郊。其風(fēng)至乾嘉時代尚未稍殺。其時流戍之地多在滿洲及回疆,尤以戍守回疆者為眾多。乾隆時獻縣紀昀(曉嵐)、嘉慶時陽湖洪亮吉(稚存)、壽陽祁韻士、大興徐松(星伯)皆以微罪被流至烏魯木齊、伊犁各地。然諸人雖在謫戍之中,猶孜孜著述,訖無小休。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對于國際交涉,處處失敗,國勢日危,西北一隅,尤為列強所覬覦。是時有識之士,隨時勢轉(zhuǎn)移,亦多注意西北問題。然以受樸學(xué)之影響甚深,一時難以擺脫,故研今之風(fēng)反不如證古之學(xué)為發(fā)達,距應(yīng)付當(dāng)世之巨變似尚甚懸遠。平定張穆(石州)之《蒙古游牧記》十六卷,光澤何秋濤(愿船)之《朔方備乘》八十五卷,及順德李文田之《元秘史注》十五卷,耶律楚材《西游錄注》一卷,雖皆為不朽之巨著,語其內(nèi)容,實多偏重于考古,至如仁和龔自珍(定庵)之《北路安插議》及《西域置行省議》等篇之對于西陲形勢洞如觀火,而見解亦復(fù)中肯者,則殊不多見。此蓋由于時代及學(xué)風(fēng)之限制,非其時其人之力不足以達此也。然此期有一現(xiàn)象,堪資提及者,即若干學(xué)者已知用西人之材料以證中土之史籍。雖所成就僅限于若干方面,而其所致力之處亦足使人欽仰。吳縣洪鈞(文卿)之《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及武進屠寄(敬山)之《蒙兀兒史記》一百六十卷,皆此時期之佳構(gòu)也。洪鈞又撰《中俄交界圖》(不分卷),即其任職駐俄使時之作。其后,許景澄又著《西北邊界俄文譯漢圖例言》一卷、《帕米爾圖說》一卷[此從《清史稿·藝文志》地理類外志之屬所列。按《史稿》許景澄傳語其因著《帕米爾圖說》《西北邊界各地考證》,未知例言,《考證》是一書否?],亦為其出使泰西時所成。此時學(xué)人不復(fù)囿于中土之史料,誠可喜也。
清代研治西北史地之學(xué)者雖多,而其研治之對象若加以歸納,則不外數(shù)大類。今分述之如下:
1.舊籍之整理
清初樸學(xué)極為發(fā)達,而又受政治壓力之限制,群趨于整理舊籍,蓋此可以避免議論當(dāng)世,不至于輕觸刑網(wǎng)。乾嘉時代雖舊籍之整理已各有眉目,轉(zhuǎn)而致力于邊陲各地,惟積習(xí)難返,仍沿舊日之方法,不出古代史地之范圍。且其時研治西北史地之風(fēng)氣,實倡導(dǎo)于《元史》之重編與研究,故由此推衍,自乾嘉以迄同光,此方面之發(fā)展乃較其他方面為多,此自然之趨勢也。其時學(xué)者之致力固亦有不限于《元史》,即《元史》亦有不囿于西北一隅,然其關(guān)于西北者究非少數(shù),實不能略而不論 ?!对贰分猓⒁庹砦飨闹肥抡咭喽?,雖其成就不如《元史》之大,然亦曠絕前代矣。至如《漢書·西域傳》之注釋及耶律楚材《西游錄》之校注,其成就亦復(fù)不少,故一并論及。
前已言之,《元史》之整理,清初已有人注意及之。邵遠平、錢大昕諸人所致力者實已開其端緒。惟其時西域之材料較少,尚多囿于舊《元史》本身之探討。錢大昕的《皇元圣武親征錄》及《元秘史》,用以整理明修《元史》,于當(dāng)時已開風(fēng)氣之先,而為并世學(xué)者所詫異。惜錢氏所修《元史》并未成書,僅由其已成之《藝文志》及《氏族表略》略得其梗概。其后張穆石州進而校注《皇元圣武親征錄》,而李文田又注《元秘史》,于是此二書乃為學(xué)術(shù)界所共知,且共認為治《元史》之秘笈 ?!对贰分疄槿舜米h者,固因其本身之蕪雜凌亂,而西域各藩國之未能詳加記載,更為后人所不滿,《皇元圣武親征錄》及《元秘史》雖能補證其缺點,要未能對于舊史所遺漏者皆能有所補罅。錢李二氏所致力者,固超絕既往,猶難厭學(xué)者間之要求。故元和陸潤庠評之云:
嘉定錢竹汀宮詹見《元秘史》譯本,以為論次太祖事跡,當(dāng)于是書折衷,然猶未見《秘史》之蒙文也。順德李仲約侍郎得蒙文《秘史》,又取他書加以參訂,著《元秘史注》,然所據(jù)亦僅中土諸家記載(見《元史譯文證補序》)。(13)〔清〕陸潤庠 :《元史譯文證補序》,〔清〕洪鈞 :《元史譯文證補》,《叢書集成初編》第3912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2頁。
光緒間吳縣洪鈞文卿出使俄、德、和(14)整理者案:“和”即“荷”,指荷蘭。、奧四國,駐外三載,得見西土有關(guān)蒙古之史料,遂廣為搜羅,而其使館洋文參贊金開利更襄助其事,為之迻譯。更參以中土之材料,成《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據(jù)其自述,是書征引西土材料無慮十余種,計大者拉施特兒哀丁之《蒙古全史》,阿拉哀丁阿塔蔑里克志費尼之書,瓦薩甫之書,訥薩之書,阿黎意本阿拉育勒體耳之《聚史》,戴美桑所譯阿卜而嘎錫《突厥族譜》,多桑之《土耳其史》《蒙古史》,貝勒津所譯拉施特書之《太祖本紀》《蒙古部族考》等書。其書中于所取之材料,皆注出處,并悉心論證,期至于無誤。洪氏因環(huán)境之便利,遂得見前賢所未見之材料,以錢竹汀先生之博雅,竟亦無此洪福。故《元史》之研究至于洪氏乃一新面目,而擴大其范圍。近人對于元史研究,因西土材料日多,成績?nèi)罩?,然肇始之功,固不能不推之于洪氏也。洪氏身后,其親翁陸潤庠為刊行其書,并為之作序云:
光緒己丑歲(1889年),吾吳洪文卿侍郎奉命出使俄、德和奧,駐其地者三年,周諮博訪,裒然成書,而后元初西域用兵始末,乃犁然大備焉。侍郎之初至俄也,得拉施特書,隨行舌人,苦無能譯阿剌比文者,見之者皆瞠目。侍郎以為既得此書,當(dāng)使顯于斯世,不可當(dāng)吾身而失之。于是多方購求,遂得多桑書,則譯成英文者。又得貝勒津、哀忒蠻諸人書,則譯成俄文者,始有端緒可尋。而所譯多從其音,人名、地名、部族名有改歧異者,有前后不一者,乃復(fù)詢之俄國諸通人及各國駐俄之使臣,若英、若法、若德、若土耳其、若波斯,習(xí)其聲音,聆其議論,然后譯以中土文字。稿經(jīng)三易,時逾兩年,而始成書。名之曰《元史譯文證補》。證者,證史之誤;補者,補史之闕也。(15)〔清〕陸潤庠 :《元史譯文證補序》,〔清〕洪鈞 :《元史譯文證補》,《叢書集成初編》第3912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2頁。
即《清史稿》洪鈞本傳,亦稱其書“取材域外,時論稱之”。今觀其書所補者,多蒙古與西域之史事,皆元史所未備,其篳路藍縷之功,實不能稍沒。惜其中數(shù)卷為察合臺諸王、旭烈兀不賽因、帖木耳、圖克魯帖木兒、速不臺、曷思麥里、郭寶玉、郭德海諸傳皆未及定稿,而洪氏即下世。諸人皆與西域關(guān)系極巨,其事不傳,惜哉。洪氏書中尚有《克烈部補傳》及《蒙古部族考》二目,亦皆有錄無書,使后人難窺其全豹,亦斯學(xué)之不幸也。
洪氏之外,復(fù)有邵陽魏源默深所撰之《元史新編》九十五卷。魏氏生世早于洪氏,惟其書刻成乃在洪氏之后(16)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頁。[據(jù)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洪書刻于光緒廿六年(1900年)而魏書乃刻于光緒卅一年(1905年)],其書組織至為別致,不采舊史一人一傳形式,而改為類傳。然其類傳亦與舊史之循吏、儒林等類傳不同,乃以共同從事一役之諸人為一傳。魏氏之撰《進呈〈元史新編〉表》云:
人知《元史》成于明初諸臣潦草之手,不知其載籍掌故之荒陋疏舛諱莫如深者,皆元人自取之。兵籍之多寡,非勛戚典樞密之臣一二預(yù)知外,無一人能知其數(shù)者。拖布赤顏一書,譯言《圣武開天記》,紀開國武力,自當(dāng)宣付史館,乃中葉修《太祖實錄》,請之而不肯出;天歷修《經(jīng)世大典》,再請之而不肯出,故元史國初三朝本紀,顛倒重復(fù),僅據(jù)傳聞。國初平定部落數(shù)萬里,如墮云霧,而《經(jīng)世大典》于西北藩封之疆域錄籍兵馬,皆僅虛列篇名,以金匱石室進呈乙覽之書,而視同陰謀,深閉固拒若是。以《元一統(tǒng)志》亦僅載內(nèi)地各行省,而藩封及漠北、遼東西域皆不詳,又何怪文獻無征之異代哉。是以疆域雖廣,與無疆同,武功雖雄,與無功同。加以明史館臣不諳翻譯,遂至重紕疊繆,幾同負涂,不有更新,曷征文獻。(17)〔清〕魏源 :《元史新編·擬進呈〈元史新編〉表》,《魏源全集》第8冊,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5—6頁。
魏氏之言雖如此,然其書中對于西域之事未能多所采擷,故其所致力者,僅為對于舊元史之重加審正而已。此則關(guān)于史料之探求,限于環(huán)境,宜其不如洪氏之為人所稱道也。
魏源又別撰《元代疆域考》及《元代西北疆域圖》。其所取材,多自《元秘史》、《蒙古源流》、丘處機《西游記》、劉郁《西使記》及各史《西域傳》。清人所書如圖理琛之《異域錄》等亦多所采擷。其書大體利用水道疏通地域,于釋史之功甚大,雖偶有小誤,究亦無害于全書也。其所著《元代西北疆域沿革圖》,中間亦附說明,而有與其疆域圖相出入者,或撰述之時不同,偶有不照歟?
洪、魏二氏之外復(fù)有屠寄所著之《蒙兀兒史記》一百六十卷,亦斯學(xué)中之巨著。屠氏此書于光宣間隨著隨刊,直至屠氏身后,始刊印完竣。屠氏此書至為精審,本文之下復(fù)有注文,廣征博引,聚薈眾說,而詳加考訂,以明其材料之取去。不惟使人得讀其書,且使人知其何作此書。即如其書不用元或蒙古之名,而改為蒙兀兒之稱,亦可見其不茍之處。蓋“蒙古”之初見于國史,始于唐時 ?!杜f唐書·室韋傳》有蒙兀室韋者,即其先也。(18)《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列傳一四九下》,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358頁。溯其本稱,宜黜元及蒙古之名,而稱蒙兀兒。屠氏于此書中,亦注意西域史事,且承洪氏之故業(yè)而擴大之。如洪氏所作術(shù)赤拔都諸傳,屠氏皆襲其故文,且新增材料不少。洪氏有意補撰察合臺諸王傳及帖木兒傳,而未有成書,屠氏乃為之補作(唯改察合臺察阿歹)。屠氏復(fù)撰有《西北三藩地理通釋》,于是《元史》中之西域方輿亦可以循之考見。
至若膠州柯劭忞(鳳蓀)之《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于諸家《元史》中最為巨擘。其書雖經(jīng)始于遜清末年,而殺青乃在入民國以后(民國十一年,1922年),即《清史稿·藝文志》亦不載及,茲不具論。大興徐松以治西北史地之專家,別著有《元史西北地理考》及《西夏地理考》,惜其書皆未付傳刻[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19)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頁。,不知其稿本猶在人間否?順德李文田仲約亦著《元史地名考》一卷,殊有益于后學(xué)之研求。李氏又著《和林金石錄》一卷、《詩》一卷、《考》一卷。皆就和林故地之碑碣文字而加以考釋者。所錄之材料以元代為多,亦研究《元史》者所不可或缺者也。
《元朝秘史》一書,自錢竹汀氏以下雖皆知用之以證《元史》,而專董理其書者,要當(dāng)推張穆石州及李文田仲約二人。道光時,靈石楊尚文墨林刻《連筠簃叢書》,值石州館于其家,乃延之董理。石州所校者,乃由《永樂大典》中所寫出之本,與元和韓氏影抄之本互校,使后學(xué)得有較好之版本(石州同時尚校有《西游記》一書,亦代楊氏董理者)。而仲約則更進注釋之。李氏注釋至為精審,可與《秘史》并傳。華亭沈維賢跋之云:
《秘史》有聲音而無訓(xùn)詁,蓋元初本取輝和爾字,以達國言,是書成,自至元年后,輾轉(zhuǎn)翻譯,雖條理秩然,而名稱尚滋?櫶?葛。順德先生精于滿、蒙、漢三合音之例,博綜稗乘,旁摭金石,而一以聲音通之,故知客列亦惕之為怯列耳,則克烈怯里之異聞析矣。知撒里黑昆之為撒麻耳干,則尋思虔,邪迷思干之轉(zhuǎn)語明矣。至如不兒罕發(fā)祥之區(qū),巴勒誓眾之域,畏兀唐兀,字近而易歧,巴兒忽真,名同而實異。鉤心針棘之中,懸解希夷之表;辨方定位,確乎不易。以之訂證《元史》,貫通丘長春、劉郁之《記》,無不迎刃以解矣。斯其不朽之盛業(yè),大路椎輪津?qū)韺W(xué),匪徒忙豁侖氏之功臣者已。(20)〔清〕沈維賢 :《跋》 ,〔元〕佚名撰,〔清〕李文田注 :《元朝秘史》第3冊,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354頁。
沈氏之言,仲約真可當(dāng)之而無愧矣。
與宋遼及宋金并峙之西夏,自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立國至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始為蒙古所并,傳世凡一百九十年。其事雖分見于宋、遼、金三史,而尚無專書行世 ?!肚迨犯濉に囄闹尽肥凡枯d記類著錄有洪亮吉《西夏國志》十六卷,周春《西夏書》十卷,陳崑《西夏事略》十六卷,皆不見其傳本,疑其書或未成,或未付刻。別有吳廣成《西夏書事》四十二卷,張鑒《西夏紀事本末》三十六卷,然其書似無若何新材料,惟表清人曾于此面致力而已。西夏立國雖始于宋仁宗之時,然拓跋氏盤據(jù)靈夏諸地,實遠肇于李唐末年。吳廣成之書,上溯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討黃巢,而不限于明道元年以來事,尚不失史家溯源追流之本色。然于寶慶三年蒙古滅夏之后,獨著紹定五年夏故臣王立之隱于申州之文,反若贅旒。不如附其事于寶慶三年夏國滅亡之文下為愈。其書用綱目體,依唐宋正朔,而附夏金暨蒙古年號于下,蓋祖述朱子綱目尊中國大一統(tǒng)之理。惟西夏曾自造番書以紀國事,國亡之后,文義莫辨。前人記夏事,已多簡陋,吳氏生于數(shù)百年后,自不易有若何之新材料也。
歷代與西陲有關(guān)者,元代而外,則為漢唐兩代。清人于漢唐兩代史書之有關(guān)西域者亦皆考證訂補,不遺余力。徐松之《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當(dāng)為此方面之絕作。所證補者,乃補顏師古之舊注也。徐氏以微過謫戍伊犁,親身訪察,歸而著為此書,宜其非等閑之作品。陽湖張琦為其書作序曰:
星伯前以翰林謫戍伊犁六年……即所經(jīng)覽,證引往說,而為此注。夫讀《漢書》者,不必至西域;至西域者,不必能著書;而星伯非親歷新疆南北路,悉其山川道里風(fēng)土,亦不能考證今古,卓然成一家言。(21)〔清〕張琦 :《漢書西域傳補注序》,〔清〕徐松 :《漢書西域傳補注》,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385頁。
其書蓋為讀漢史者所不可或廢者也。而李光廷(恢垣)亦著《漢西域圖考》七卷。李氏雖未親至其地,而其考證亦有多得事理之實者。至于唐代史跡則洪鈞所著《舊唐書大食傳考證》[附《元史譯文證補》之后,列為第三十卷],為之解決若干問題。而錢塘吳承志(祁甫)亦著有《唐賈耽記邊州入回夷道里考實》五卷,亦為不可多得之作。
歷代史書有關(guān)西域部分之考證訂補,既已如上所述。史籍而外,亦有足稱者。元太祖時,耶律楚材奉詔出塞,隨軍遠征,直至中亞細亞。以其途中見聞,著為《西游錄》一書。舉凡山川、疆域、民情、風(fēng)俗皆隨筆記述,為治元初西北史地必備之要籍;即研究元代以后西北問題,亦宜加以參考。其書雖簡短,然不諳西域地理者,殆不易領(lǐng)略。順德李文田仲約于校注《元秘史》之外,復(fù)著有《西游錄注》一卷。其注文淵博詳贍,為是書增光不少。李氏之前,有烏程沈垚(子惇)者別撰《西游記金山以東釋》一卷。此則為整理長春真人丘處機《西游記》而作也。沈氏雖早年即逝,而其輿地之學(xué)頗見賞于徐松星伯 。《清史稿·文苑傳》之徐松傳附沈垚傳云:
垚,性沉默,足不越關(guān)山,好指書絕域山川……徐松稱其地學(xué)之精。歙程恩澤嘗讀《西游記》,擬為文疏通其說,及見垚所撰《西游記金山以東釋》,嘆曰 ,“ 遐荒萬里在目前”,遂擱筆。(22)《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傳二七三·文苑三》,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414頁。
此外丁謙(益甫)所著《蓬萊軒輿地叢書》六十卷,亦值吾人道及。其書除考證各史之《四夷傳》外,舉凡如《穆天子傳》、法顯《佛國記》、唐釋辨機《大唐西域記》、耶律楚材《西游錄》、《長春真人西游記》、《馬哥波羅游記》、圖理琛《異域錄》諸書之地理有關(guān)于邊事者,莫不加以考釋。其中有關(guān)于西陲者,殆占大半。雖其所考釋,多有附會,然其辛苦經(jīng)營之功亦不可或沒者也。
嘉慶時,武威張澍介侯亦喜治輿地之學(xué),以籍隸隴上之故,頗留意于關(guān)隴掌述,凡前賢著述之于此邦有關(guān)者,皆廣為搜羅,雖片羽只字亦不稍遣,先后得三十六種,道光元年,刊其中之廿一種于二酉堂,因名曰《二酉堂叢書》。其中除《風(fēng)俗通》《世本》《漢皇德傳》等為孤本罕見之籍,與關(guān)隴關(guān)系尚少。至如辛氏《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三輔決錄》皆有關(guān)關(guān)中掌故。而所輯涼闞骃《十三州志》、晉喻歸《西河記》、北涼段龜龍《涼州記》、宋段國及《西河舊事》、《涼州異物志》等書,則專涉及河西一隅之地。是不惟可以稍窺舊籍之規(guī)模,而西北之文獻亦可略存鱗爪矣。張氏又撰有《五涼舊聞》四十卷,蓋其主講蘭州蘭山書院之作也。
2.清代經(jīng)營西陲武功之記述
清代自起自滿洲時,即對于蒙古諸部力事籠絡(luò),期為己用,后又累次用兵,多所征討,而回疆諸部之勘定,尤大費周折。當(dāng)時經(jīng)過,雖曾敕令廷臣隨時撰述,然學(xué)人之致力于此者,亦非少數(shù),魏源默深《圣武記》即其中之巨制也。魏氏自言:
道光征回疆之歲,始筮仕京師。京師,掌故海也。得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說。于是我生以后數(shù)大事,及我生以前上訖國初數(shù)十大事,磊落乎耳目,旁薄乎胸臆。因以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風(fēng)俗進退消息之本末。晚僑江淮,海警沓生,愾然觸其中之所積,乃盡發(fā)其櫝藏,排比經(jīng)緯,馳騁往復(fù),先出其專涉兵事及嘗所議論若干篇,為十有四卷,統(tǒng)四十余萬言。(23)〔清〕魏源 :《圣武記敘》,《圣武記》,世界書局1936年版,第1頁。
其書卷三至卷六記外藩,而所記外藩之關(guān)于西北者 :《國朝綏服蒙古記》一至三,《康熙親征準噶爾記》《雍正西征厄魯特記》《乾隆蕩平準部記》《乾隆戡定回疆記》《乾隆綏服西屬國記》《乾隆新疆后事記》《道光重定回疆記》《道光回疆善后記》《國朝俄羅斯盟聘記》《俄羅斯附記》《國朝甘肅再征叛回記》?!肚迨犯濉の脑穫魅贩Q其書乃“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jīng)緯”(24)《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傳二七三·文苑三》,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414頁。而成。梁啟超亦言 ,“ 默深觀察力頗銳敏,組織力頗精能,其書記載雖間有失實處,固不失為一杰作”(25)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第302頁。[《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今觀其書條理次序井然不亂,誠良史也 ?!肚迨犯濉に囄闹尽肥凡考o事本末類著錄有趙翼《皇朝武功紀盛》四卷,易孔昭、胡孚駿同撰之《平定關(guān)隴紀略》十三卷,楊毓秀撰之《平回志》八卷,魏光燾《剿定新疆記》八卷,王之春撰《國朝柔遠記》八卷。所記皆多與西北有關(guān)。
至如何秋濤之《朔方備乘》等書,雖亦兼載清初武功,然其書包括至廣,當(dāng)于下文論之。
3.西北史地之專著
清代學(xué)者對于西北史地之研究亦多不依傍舊日載籍,而以其心得與精力,特成專著者實非少數(shù)。其最初名家者,當(dāng)推壽陽祁韻士鶴皋。鶴皋初以翰林充國史館纂修,即獨力成《蒙古王公表傳》 ?!肚迨犯濉の脑穫鞫讽嵤勘緜髟唬?/p>
既入翰林,充國史館纂修時,創(chuàng)立《蒙古王公表傳》,計內(nèi)札薩克四十九旗,外札薩克喀爾喀等二百余旗,以至西藏及回部,糾紛雜亂,皆無文獻可征據(jù)。乃悉發(fā)庫貯紅本,尋其端緒,每于灰塵坌積中,忽有此得,如獲異聞。各按部落立傳,要以見諸《實錄》、紅本者為準。又取《皇輿全圖》以定地界方向。其王公支派源流,則核以理藩院所存世譜。八年而后成書。(26)《清史稿》卷四八五《列傳二七二·文苑二》,第13399頁。
今按《清史稿·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敕撰之《蒙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未知即此書否[按韻士本傳,韻士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官編修,以時計之相去殊不遠]?韻士又撰《藩部要略》,其書對于蒙古部落封襲建置頗詳原委 ?!肚迨犯濉讽嵤總髟疲?/p>
又別撰《藩部要略》,以年月編次,蓋傳(《蒙古王公表傳》)仿《史記》,而要略則仿《通鑒》。李兆洛序之,謂為讀邃皇之書,睹鴻蒙開辟之規(guī)模矣。(27)《清史稿》卷四八五《列傳二七二·文苑二》,第13399頁。
韻士在伊犁時,奉將軍松筠(湘浦)之命別撰《西陲總統(tǒng)事略》十二卷。此書及韻士之身,殺青未竣,至徐松(星伯)繼戍伊犁,復(fù)奉松筠命續(xù)修之 ?!肚迨犯濉の脑穫鳌菲铐嵤總鳎?/p>
及戍伊犁,有所纂述,大興徐松續(xù)修之,成《新疆事略》。(28)《清史稿》卷四八五《列傳二七二·文苑二》,第13399—13400頁。
又《徐松傳》亦言:
又以新疆入版圖數(shù)十年,視同畿甸,而未有專書,乃纂述成編,于建置、控扼、錢糧、兵籍言之尤詳。將軍松筠奏進其書,賜名《新疆事略》,特旨赦還,御制序付武英殿刊行。(29)《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傳二七三·文苑三》,第13414頁。
因此書為祁、徐二氏先后奉松筠命修成,又由松筠奏進,故《清史稿·藝文志》地理類邊防之屬中直著錄松筠撰《西陲總統(tǒng)事略》十二卷,蓋以此也。
鶴皋在伊犁又別撰《西域釋地》及《西陲要略》二書,《清史稿》本傳稱其“考證古今簡而能核” ?!段饔蜥尩亍贩纸蚣吧酱ǘ?。張瀛暹序其書曰:
《西域釋地》一書(于)……天山南北疆域山川,條分件系,考古證今,簡而能核矣。至喀什噶爾、烏什、庫車之釋名與《欽定新疆識略》不同者,先生成書在丁卯、戊辰間,傳聞異詞,早登簡札,非誤也。巴顏喀喇山即古昆侖也,《欽定河源紀略》有定論矣,先生以非所親歷略之。而于蔥嶺之南北兩支,星宿海之潛源重發(fā),則縷擘焉。昔人為輿地之學(xué)者,每云目驗得之,先生亦猶是義爾。(30)〔清〕張瀛暹 :《西域釋地序》,〔清〕祁韻士 :《西域釋地》,《叢書集成初編》第3253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其所著《西陲要略》,都凡四卷,備述南北兩路之疆域、山水、卡倫、軍臺、城堡、職官并及伊犁之駐兵、興屯、訓(xùn)練、牧養(yǎng)各事,而后綴以土爾扈特、哈薩克、布魯特三部之源流兼載厄魯特舊俗及回人風(fēng)俗。據(jù)鶴皋自序所言,則此書實為《西陲總統(tǒng)事略》之節(jié)本。自序云:
記載地理之書,體裁近史,貴于簡要,倘不足以信今而證古,是無益之書可以不作。赤奮若之歲,余奉謫濛池……既得親歷其地,多所周歷,得自目睹,而昔年備員史職……于新疆舊事,知之最詳,頗堪自信。適松湘浦先生駐節(jié)邊庭,以伊江為總統(tǒng)南北兩路之地,親事丹鉛,創(chuàng)為《事略》十二卷。已又奉有續(xù)輯《同文志》之命,將匯送各城故實事跡。余獲總司校核,參證見聞,益覺信而有據(jù),爰就要者考而錄之,備存其略。凡四卷。并掇聞見錄諸書中之可信者,證以所見,纂為二篇,附載書后。(31)〔清〕祁韻士 :《西陲要略自序》,《西陲要略》,《叢書集成初編》第3130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其篇幅雖少,非率爾操觚所可比擬也。
徐星伯既補祁氏之《西陲總統(tǒng)事略》一書為《新疆事略》,復(fù)撰《西域水道記》五卷。蓋亦謫戍伊犁時所作也 。《清史稿·文苑傳三》松本傳云:
坐事戍伊犁,松留心文獻,既出關(guān),置開方小冊,隨所至圖其山川曲折,成《西域水道記》。擬《水經(jīng)》,復(fù)自為釋,以比道元之注。(32)《清史稿》卷四八六《列傳二七三·文苑三》,第13414頁。
梁啟超推《西域水道》一書為徐氏所著書中最精心結(jié)之作(《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今觀其書,所敘歷歷如繪,雖未如酈氏之廣博,然亦足為治西域地理所不可或缺之參考文籍。
徐氏之《西域水道記》而外,吾人當(dāng)論及張穆之《蒙古游牧記》 。《游牧記》凡十六卷。其書備載內(nèi)外蒙古、額魯特蒙古、新舊土爾扈特部及新和碩特蒙古等部盟旗游牧所在地之山川地理與夫政治沿革,用史書之志體,詳論朔漠之情形。書中復(fù)廣征博引,自為注釋。論者謂可與祁韻士之《藩部要略》相埒。蓋其書實因校核《藩部要略》而作也。韻士之子寯藻序其書曰:
海內(nèi)博學(xué)異才之士,嘗不乏矣。然其著述卓然不朽者,厥有二端: 陳古義之書,則貴乎實事求是;論今事之書,則貴乎經(jīng)世致用。二者不可得兼,而張子石州《蒙古游牧記》獨能兼之。始余??却蠓颉斗恳浴罚邮輳?fù)加校核。石州因言:“自來郡國之志,與編年紀事之體,相為表里。昔司馬子長作紀傳,而班孟堅創(chuàng)修地理志,補龍門之缺,而相得益彰。今《要略》,編年書也;穆請為地志,以錯綜而發(fā)明之?!庇鄻O慫恿,俾就其事。殺青未就,而石州疾卒,以其稿屬何愿船比部整理。愿船為補其未備,又十年,始克成編。余詳為披覽,究其終始。見其結(jié)構(gòu),則詳而有體也;征引,則瞻而不穢也;考訂,則精而不浮,確而有據(jù)也。擬諸古人地志,當(dāng)與酈亭之箋《水經(jīng)》,贊皇之志《郡縣》,并駕齊驅(qū);樂史、祝穆以下無論已。雖然石州之成此編,豈第矜博奧,蒐隱僻,成輿地一家言哉?蓋嘗論之: 蒙古輿地與中國邊塞相接,其部族強弱,關(guān)系中國盛衰,非若海外荒遠之區(qū)可以存而不論也。塞外漠南、北之地,唐以前不入版圖,史弗能紀。至遼、金、元皆嘗郡縣其地,乃三史地志,虛存其名,而山川、形勢、都會、扼塞,闕焉無考。是則欲知古事,不外斯編矣。如科爾沁、土默特之拱衛(wèi)邊門,翁牛特、烏珠穆沁之密邇禁地,四子部落之環(huán)繞云中,鄂爾多斯奄有河套,至于喀爾喀、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諸部,或跨大漠杭愛諸山;或據(jù)金山南北;或外接俄羅斯、哈薩克諸國,所居皆天下精兵處,與我西北科布多、塔爾巴哈臺諸鎮(zhèn)重兵相為首尾,是皆講經(jīng)制者所當(dāng)盡心也。承學(xué)之士,得此書而研究之,其于中樞典屬之政務(wù),思過半矣。然則是書之成,讀史者得實事求是之資,臨政者收經(jīng)世致用之益,豈非不朽之盛業(yè)哉!(33)〔清〕祁寯藻 :《蒙古游牧記序》,〔清〕張穆 :《蒙古游牧記》,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71年版,第1—2頁。
其推崇甚盛。其書體例至為謹嚴,非邃于史學(xué)者不能為之。寯藻雖盛加稱道,實亦非泛泛之諛辭。迄今治蒙古史地理者,猶未能一越張氏之樊籬,非無故也。張氏未成之部分,由光澤何秋濤補成之。秋濤仍因石州之體例,于石州原文之上加一“原”字,補苴之處加一“補”字,以資區(qū)別。文中注文亦如之。秋濤蓋能善承張氏之志者也。
何氏于補訂《蒙古游牧記》之外復(fù)撰有《朔方備乘》八十卷、卷首十二卷、正文六十八卷。此書本名《北徼匯編》,《朔方備乘》者,文宗之賜名也 ?!肚迨犯濉の脑穫鞫菲铐嵤總鞲角餄齻髟疲?/p>
(秋濤)留心經(jīng)世之務(wù),以俄羅斯與中國壤地接連,宜有專書資考鏡,始著《北徼匯編》六卷,后復(fù)詳訂圖說,起漢、晉迄道光,增為八十卷。文宗垂覽其書,賜名《朔方備乘》。(34)《清史稿》卷四八五《列傳二七二·文苑二》,第13400頁。
秋濤身后,李鴻章為刻其書,并序之曰:
何秋濤究心時務(wù),博極群書,以為俄羅斯東環(huán)中土,西接泰西諸邦,自我圣祖仁皇帝整旅北徼,詟威定界,著錄之家,雖事纂輯,未有專書。秋濤始為匯編,繼加詳訂。本欽定之書及正史為據(jù),旁采圖理琛、陳倫烱、方式濟、張鵬翮、趙翼、松筠以及近人俞正燮、張穆、魏源、姚瑩之徒,與外國人艾儒略、南懷仁、雅裨理之諸論述,并上海廣州洋人所刊諸書,訂其舛訛,去其荒謬,上溯圣武之昭垂,下及窩集之要害,為《考》,為《傳》,為《紀事》,為《辨正》,自漢晉隋唐迄于明季,又自國朝康熙、乾隆迄于道光,代為之圖,各為之說,凡八十卷。(35)〔清〕李鴻章 :《朔方備乘敘》,〔清〕何秋濤 :《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頁。
今觀其書,卷首十二卷載《圣訓(xùn)》及《欽定書》,正文則為 :《圣武述略》六、《考》二十四、《傳》六、《紀事本末》二、《記》二、《考訂諸書》十五、《辨正諸書》五、《表》七、又《圖說》一卷。其書綱羅今古,旁及諸家,無不辨正詳析,允為論朔漠史事之巨著。其書與張穆之《蒙古游牧記》,先后光輝,同為不朽之作。宜乎近世言北陲事者,猶不能不并重之也。
其后順德李文田仲約讀何氏之書,曾于書眉及旁注校語。李氏門生元和江標集錄得一卷,名《朔方備乘札記》,刻入《靈鶼閣叢書》中。其書分條記述,蓋原非專書。惟其中亦頗有精義。李氏本精《朔方輿乘》,故雖隨手札記之作,亦為治北陲史地者所不可或略也。
道光時,仁和龔自珍(定庵)著《蒙古圖志》一書,其書為圖廿有八,為表十有八,為志十有二,凡五十八篇。梁啟超稱其為“深通史裁之作品”(《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
道光時,蒙古松筠(湘浦)著《綏服紀略》一卷。松筠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間任庫倫大臣[《清史稿》松筠傳 ?!妒犯濉方寄瓯?,松筠于五十七年遷,與傳不同]。又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至嘉慶四年(1799年)間任駐藏大臣[此從《史稿》疆臣年表 ?!妒犯濉匪审迋髯髟诓胤参迥?,嘉慶四年召為戶部尚書,與表不同]。嘉慶七年(1802年)至十四年(1809年)間,及嘉慶十八年(1813年)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間兩為伊犁將軍[見《清史稿》疆臣年表及松筠傳]。其人雖非學(xué)者,然其居邊地久,見聞較切。故著為書,亦有可據(jù)處。其書為五言詩體,而自為箋注,實別開生面之作也。按其自序云:
余仰承知遇,既寄封圻之任,復(fù)膺專閫之司,八載庫倫,兩鎮(zhèn)西域,又嘗駐節(jié)藏地,周歷徼外,爰采見聞,得一百八韻,非事吟詠,特以注疏地方情形,名之曰《綏服紀略》。其身所未歷者,不無缺略,姑俟知者輯補云。(36)〔清〕松筠 :《綏服紀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9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764頁。
何秋濤亦稱其書云:
于北徼外之俄羅斯,西徼外之哈薩克、布魯特,西藏徼外之廓爾喀紀述尤詳。皆得之任所官牘,語有依據(jù),較他家轉(zhuǎn)述傳聞?wù)咤漠?。惟于北徼水道及遠年之事,間有舛誤。(37)〔清〕何秋濤 :《朔方備乘》卷四六《考訂諸書六·考訂綏服紀略序》,第924頁。
松筠于清代邊疆大吏中為佼佼者,其書中所記述雖如何氏所云于“北徼水道及遠年之事,間有舛誤”,此蓋不足為松筠病,蓋其人非研治史籍之學(xué)者,不必苛責(zé)也。
松筠之為伊犁將軍也,適徐松謫戍其地。徐松之補輯西域事以續(xù)祁韻士之《西陲總統(tǒng)事略》為《新疆事略》,即得松筠之助力。徐松以此而遍歷回疆各部。其《西域水道記》及《漢書西域傳補注》之能搜討無遺者,亦以有此因緣也。故松筠雖非學(xué)人,然其人其事,實與西北史地研究有莫大之關(guān)系。徐松又撰《新疆賦》二卷,自為注記,詞音華瞻,與其學(xué)相稱。亦《綏服紀略》之儔也。洪亮吉由伊犁歸后,補撰《伊犁記事詩》九十七首,蓋其遠戍時,嘉慶帝不許其作詩飲酒。故其所撰《天山客話》云:
至保定,甫知有廷寄與伊犁將軍,有不許為詩、不許飲酒之諭。是以出國門及嘉峪關(guān)凡四匝月,不敢涉筆。及出關(guān)后,獨行千里,不見一人。經(jīng)天山,涉瀚海,聞見恢奇,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舉筆,然要皆描摹山水,絕不敢及余事也。(38)〔清〕洪亮吉 :《遣戍伊犁日記》,清光緒三年(1877年)鄂垣重刻本,第20頁。
清末益陽蕭雄皋謨亦著《聽園西疆雜述詩》四卷。據(jù)其自序,是書蓋成光緒十八年。其自序云:
自壯歲困于毛錐,會塞上多事,奮袖而起,請纓于賀蘭山下,即從戰(zhàn)而西焉。關(guān)內(nèi)蕩平,將出凈塞氛,遂乃前驅(qū)是效。其時磧路久閉,初印一縱,人絕水乏,望風(fēng)信指,兼旬而至伊吾,天山南北,賊焰沸騰,干戈異域,不堪回首,然一感知遇,皆所殊顧。自此旁午于十余年之中,馳驟于二關(guān)里之內(nèi),足跡所至,窮于鳥蹤,亦憊矣哉……曩者入關(guān),抵蘭州,友人競問邊陲,曾略以詩告,寥寥短楮,敘述不詳,屢被催續(xù),而車塵鮮暇。及還鄉(xiāng),緣無力入都,山居數(shù)載。究因蝟累敗興久之。頃以道出長沙,旅館蓬窗,兀坐無聊,回思往跡,神游目想,搜索而成篇,共得百四十余首,句雖粗疏,頗及全圖。(39)〔清〕蕭雄 :《聽園西疆雜述詩序》,《聽園西疆雜述詩》,《叢書集成初編》第3131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蓋以久居于邊陲者也。其書各詩皆自為注釋。上窮往古,迄于目睹,雖篇幅有限,而記載所及,編于全疆。既屬親歷其地,故尚能征實。惟其卷三《婦女回首之四》云:
百轉(zhuǎn)歌喉驟馬驕,嬌娃夜帶雁翎刀。當(dāng)年八百朱顏婦,想見分防抗?jié)h朝。(40)〔清〕蕭雄 :《聽園西疆雜述詩》卷三《婦女》,《叢書集成初編》第3132冊,第61頁。
其自注云:
按古之八百媳婦城,亦在西域 ?!斗捷涱愖搿罚税俅蟮樾娒裎渴顾?,東至老撾宣慰使司界,南至波勒蠻界,西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北至孟艮府界,自司治北至云南省三十八程,古蠻夷地。世傳其酋有妻八百,各領(lǐng)一寨,因名八百媳婦。元大德初,遣兵擊之,道路不通而還。后遣使招附。元統(tǒng)初,置八百等處宣慰使司。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其酋來貢,乃立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41)〔清〕蕭雄 :《聽園西疆雜述詩》卷三《婦女》,《叢書集成初編》第3132冊,第61頁。
亦殊昧于輿地者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地理類存目邊防之屬中復(fù)著錄有不著撰人名氏之《秦邊紀略》四卷。其言曰:
書中首卷河州條注內(nèi)有西夷部落三十有奇,康熙十四年(1675年)圍衛(wèi)城一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犯衛(wèi)地之語。又四卷《近疆西夷傳》內(nèi)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祝囊同科爾坤十八部由古北口入覲事。則此書為康熙間人所作。首載河州及西寧、莊浪、涼州、甘州、肅州、靖遠、寧夏、延綏等衛(wèi)形勢要害,次載西寧等衛(wèi)南北邊堡,次載西寧等衛(wèi)近疆及河套,次載外疆 ?!督饕膫鳌?,河套部落,蒙古四十八部落考略,西域土地人物略。其論邊鄙疆域及防守攻剿情形,一一詳悉。蓋國家初定西陲,中間遘王輔臣之叛,與滇黔相煽,方用兵于內(nèi)地,故近邊諸部,往往窺竊,后乃次第削平,馴為臣仆。此書所述,皆是此時之形勢。方今圣武遠揚,天山南北二萬余里,皆置郡開屯,歸我疆宇,昔之所謂險要者,今皆在戶闥之間;昔之所謂疆梁者,今皆隸賦役之籍,此書所述,皆無所用之。然在當(dāng)時,則可謂留心邊政者矣。至北邊四十八部,原委弗詳,且非秦地,其西域道里,以驛程考之,亦皆在茫昧之間,蓋一時得之傳聞,附錄卷末,均不足典要,存而不論,可矣。(42)《四庫全書總目》卷七五《史部·地理類存目四》,第657頁。
4.中俄界務(wù)之記載
西北邊陲與俄人接界,邊釁時起,而失地亦復(fù)不少。首以界務(wù)制圖立說者為洪鈞。其所著書為《中俄交界圖》不分卷。洪氏此圖由俄文迻譯,其用心至苦,然幾以此圖肇禍 。《清史稿》洪鈞本傳記其事云:
(鈞)出使俄、德、奧、比四國大臣,晉兵部左侍郎。初,喀什噶爾續(xù)勘西邊界約。中國圖學(xué)未精,乏善本。鈞蒞俄,以俄人所訂《中俄界圖》紅線均與界約符,私慮英先發(fā),乃譯成漢字,備不虞。(光緒)十六年(1890年),使成,攜之歸,命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值帕米爾爭界事起,大理寺少卿延茂謂鈞所譯地圖畫蘇滿諸卡置界外,致邊事日棘,乃痛劾其貽誤狀。事下總署察覆??偸鹜兄T臣以鈞所譯圖,本以備考核,非以為左證,且非專為中俄交涉而設(shè),安得歸咎于此圖?事白,而言者猶未息。右庶子準良建議,帕地圖說紛紜,宜求精確。于是鈞等具疏論列,謂:“《內(nèi)府輿圖》《一統(tǒng)志圖》紀載漏略??偸饸v辦此案,證以李鴻章譯寄英國,與許景澄集成英、俄、德、法全圖,無大紕繆而核諸準良所奏,則歧異甚多 ?!稓J定西域圖志》敘霍爾干諸地,則總結(jié)之曰屬喀什噶爾;敘喇楚勒、葉什勒庫勒諸地,則總結(jié)之曰屬喀什噶爾西境外,文義明顯。原奏乃謂:‘其曰境外者,大小和卓木舊境外也。曰屬者,屬今喀什噶爾,為國家自辟之壤地也?!Z近穿鑿??Φ卣睎|北,毗俄七河,正西倚俄費爾干,其西南錯居者帕也。后藏極西曰阿里,西北循雪山徑挪格爾坎巨提,訖印度克什米爾,無待北涉帕地。設(shè)俄欲躡喀,英欲逼阿里,不患無路。原奏乃謂:‘二國侵奪拔達克山、安集延而終莫得通。’斯于邊情不亦暗乎?中俄分界,起科布多、塔爾巴哈臺、伊犁,訖喀西南烏仔別里山口止,并自東北以達西南。原奏乃謂:‘當(dāng)日勘界,自俄屬薩馬干而東,實以烏仔別里西口為界。今斷以東口,大乖情勢?!父鞒羌s無薩馬干地名,惟浩罕、安集延極西有薩馬爾干,《明史》作撒馬兒罕,久隸俄,與我疆無涉。當(dāng)日勘界,并非自西而東,亦無東西二口之說,不知原奏何以傳訛若此?謹繪許景澄所寄地圖以進?!辈㈥惗笫厥[嶺及爭蘇滿有礙約章狀。先是坎巨提之役,彼此爭惎其間,我是以有退兵撤卡之舉。英乘隙而使阿富汗據(jù)蘇滿。至是,俄西隊出與阿戰(zhàn),東隊且骎骎逼邊境。總署復(fù)具《籌辦西南邊外本末》以上。鈞附言:“自譯《中俄界圖》,知烏仔別里以南,東西橫亙,皆是帕地 ?!犊s》所謂中國界線,應(yīng)介乎其間。今日俄人爭帕,早種因喀城定約之年。劉錦棠添設(shè)蘇卡,意在拓邊。無如喀約具在,成事難說,唯依界圖南北經(jīng)度斜線,自烏仔別里逕南,尚可得帕地少半,尋按故址,已稍廓張。俄阿交哄,揣阿必潰。俟俄退兵,可與議界,當(dāng)更與疆臣合力經(jīng)營,爭得一分即獲一分之益。”上皆嘉納。(43)《清史稿》卷四四六《列傳二三三》,第12485—12486頁。
按洪鈞奏文中所稱,李鴻章譯寄英國與許景澄集成《英俄德法全圖》,當(dāng)是《清史稿·藝文志》史部地理類外志之屬中所著錄。許景澄所撰《西北邊界俄文譯漢圖例言》一卷及《帕米爾圖說》一卷。檢《清史稿·許景澄傳》,景澄別撰《西北邊界地名考證》,未悉即是《藝文志》所云之《西北邊界俄文譯漢圖例言》否?《許景澄傳》云:
(光緒)十六年,充出使俄、德、奧、和四國大臣……先是,俄兵游獵,常越界,侵及帕米爾地。景澄爭之。俄援舊議定界起烏什別里山,自此而南屬中國,其西南屬俄。俄人則欲以薩雷闊勒為界。相持三載,俄始允改議。其帕界未定以前,各不進兵,以保和好。因著《帕米爾圖說》《西北邊界地名考證》,為他日界約備。(44)《清史稿》卷四六六《列傳二五三》,第12760—12761頁。
按光緒廿六年(1900年)上海漢文書局石印許景澄之《西北邊界地名譯漢考證》二冊。幸有許景澄此圖,不然洪鈞氏且獲罪矣。清末南清河王錫祺(壽萱)著有《中俄交界記》及《中俄交界續(xù)記》二種,記清代先后與俄人所定界約,其書備記中俄疆界變遷,不以西北邊界為限。按其中所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界約》;雍正五年(1727年),《恰克圖界約》;咸豐八年(1858年),《璦琿界約》;咸豐十年(1860年),《京師界約》及咸豐十一年(1861年),《黑龍江界約》;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八年、九年(1869、1870年),《續(xù)定界約》;光緒七年(1881年),《伊犁界約》;續(xù)記則載光緒七年以后事,為: 光緒八年(1882年),《伊犁界約》;光緒十年(1884年),《喀什噶爾南北界約》;光緒十二年(1886年),《琿春界約》;由王氏所記,知有清一代,中俄西北交界之糾紛實較東北為頻繁也。
5.行記
清代自蒙古回疆并入版圖以后,宦游其地者,日有所聞,間有以見聞所得,載諸楮墨,亦有謫客戍人,記其經(jīng)歷,雖不皆盡有史地學(xué)上之價值,然一鱗一爪,尚可以供參考。
是類書籍,當(dāng)以獻縣紀昀所著為最早,紀氏于乾隆時以罪戍烏魯木齊,因就所見聞撰為《烏魯木齊雜記》。其書隨筆記錄,逐條排列,各條自成首尾,不相銜接,舉凡其地之風(fēng)俗、飲食、山澤、廟宇皆有所記述,凡百五十余條云。又有滿人七十一(椿園)者,亦撰有《西域聞見錄》八卷。其書亦名《異域瑣談》(點石齋石印本七十一所撰《〈新疆輿圖〉風(fēng)土考》四卷,即《西域聞見錄》之節(jié)本),皆記回部諸事,據(jù)其自序云,則“髻年之時,即西出陽關(guān),逾河源三十余里,而居于殊異之鄉(xiāng)”。耳聞目見,故能備知其“里巷瑣屑之事,殊方猥鄙之情”因撰為是書。其中所記如哈薩克、布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等地,其時皆已內(nèi)屬,故所記亦詳備。至如絕域之國,則多得之傳聞之辭,不乏訛誤之處,甚且有荒誕不經(jīng)者,稍后之治西北史地者,如松筠、俞正燮、姚瑩、何秋濤等皆多有所辨正。
至如陽湖洪亮吉稚存之《伊犁日記》二卷(年譜作《紀程》二卷)則記其遣戍伊犁沿途之情形,《天山客話》二卷凡二十一條,則記回疆之風(fēng)物,仿佛紀昀之《烏魯木齊雜記》。洪氏以嘉慶四年上書言事獲罪遣戍后年赦歸,在伊犁約百日云。
此外則有壽陽祁韻士之西域行程記《萬里行程記》。按祁氏記其作《萬里行程記之緣起》云:
西戍之役,余以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十八日自京師起行,閱兩六月至七月十七日,始抵伊江,時經(jīng)一百七十余日,路經(jīng)一萬七百余里。所見山川城堡,名勝古跡,人物風(fēng)俗,及塞外煙墩沙磧,一切可異可怖之狀,無不周覽遍歷,系于心目,每憩息旅舍,隨手疏記,投行篋中,時日既久,積累遂多,亦自不復(fù)記憶矣。抵戍后,暇日無事,或愁風(fēng)苦雨,獨坐無聊,偶檢零縑碎片,集而省閱,以寄情懷。略加編綴,遂爾成篇。(45)〔清〕祁韻士 :《萬里行程記》,《叢書集成初編》第3116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其書所記,起壽陽之太安驛,歷經(jīng)平陽、潼關(guān)、西安、蘭州、安西、哈密、迪化而至伊犁惠遠城。沿途各地,所記雖皆甚簡略,而山川形勢已歷,如在目中矣。
道光時,定遠方士淦自伊犁東歸,綜沿途經(jīng)歷撰有《東歸日記》。其書起道光戊子(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至六月三十日止,(止于西安)途中計三月有半云。
閩侯林則徐少穆于道光時鴉片戰(zhàn)爭后,遣戍伊犁。少穆雖戍于伊犁,而足跡遍于南八城 ?!肚迨犯濉穭t徐本傳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詔斥則徐在粵不能恩威并用,褫卿銜,遣戍伊犁。會河決開封,中途奉命襄辦塞決。二十二年(1842年),工竣,仍赴戍……廿四年(1844年),新疆興治屯田,將軍布彥泰請以則徐綜其事,周歷南八城,浚水源,辟溝渠,墾田三萬七千頃。請給回民耕種,改屯兵為操防。如議行。廿五年(1845年),召還。其所撰《荷戈紀程》一卷,即記其西戍時沿途之見聞也。是書所記起西安而終于伊犁。其時則道光壬寅(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至十一月初十日也。
咸豐元年(1851年)蒙古倭仁艮峰以副都統(tǒng)銜充葉爾羌幫辦大臣。葉爾羌為漢之莎車故地,倭仁記其西行經(jīng)歷,因名其書曰《莎車行紀》。倭仁以咸豐元年正月二十日自北京出發(fā)至七月初三日至葉爾羌。惟倭仁書后猶泛載新疆各地雜事十一則,與他家稍異。
1994年秋,我開始在史念海先生門下受業(yè)。史先生在講歷史地理文獻時曾言: 晚清以來,邊疆危機日益加深??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受顧頡剛先生之托起草《中國疆域沿革史》,旨在喚醒國人的疆域意識和抗戰(zhàn)熱情。在此期間,他曾撰寫過清代學(xué)者論西北歷史地理的文章,但該文在“文革”中抄家后下落不明。2015年春,我在陜西師范大學(xué)的一個廢品車上發(fā)現(xiàn)了一捆史先生的講義和手稿,其中就有這篇文章(圖1)。此文以毛筆書寫于十行紅格稿紙上,在論及陳克繩《西域遺聞》時有“近年禹貢學(xué)會始排印行世”字樣 ?!段饔蜻z聞》的印行時間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可知此文作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正是史先生講課時提到的那篇文章。因原稿寫于八十多年前,當(dāng)時未標頁碼,又未裝訂,后經(jīng)過多次擾動,次序錯亂,難以讀通。現(xiàn)應(yīng)《歷史地理研究》編輯部之約,對該稿進行排比梳理,基本恢復(fù)了原貌。史先生原稿的注釋,一種為圓括號標出者,整理本照錄,另一種為雙行夾注者,整理本中用中括號標出。整理本的頁下注及公元紀年則為整理者所加,頁下注中所用版本多據(jù)目前通行本,或有非史先生所用之書,敬請讀者留意。
王雙懷整理附記
2019年11月1日
圖1 史念海先生《清代學(xué)者對于西北史地之研究及其著述》手稿(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