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要:以語文素養(yǎng)提升為目的,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借助“比較”的方法來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學會表達。 通過“品比較句——體會反襯,刪減比較——感受效果,句段比較——品味側(cè)重,文章比較——學習寫法”四個板塊闡釋“比較”的意義,學習“比較”方法,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關(guān)鍵詞:比較;表達;語用;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nèi)绾螄@著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教,立足于語言文字的應用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恰逢統(tǒng)編教材改版,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更加突出閱讀策略的指導。“比較”是我們經(jīng)常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們的閱讀策略,那么,如何“比較”?“比較”的意義在哪里?從“比較”中,我們能夠構(gòu)建哪些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呢?從以下維度來指導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他們也許會收獲一些語用的知識。
一、品比較句——體會反襯
我們新的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白鷺》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它生動地描寫了白鷺顏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文中第3、第4兩小節(jié)是比較句,第3小節(jié):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第4小節(jié):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這兩小節(jié)緊挨在一起的意圖就是“比較”,而作者之所以拿白鷺跟白鶴、朱鷺以及蒼鷺相比,就是想要反襯白鷺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以此來凸顯它的“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那么,反襯的作用就是突出文章的主角,言在外物,而意在主體。通過學生的仔細品讀,對語義的回味和分析比較,以及教師的恰當引導,學生們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并且可以遷移到平時的寫作中,學以致用。在比較中反復咀嚼文字,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這便是學習語文的情趣。
二、刪減比較——感受效果
同樣是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描述了一家人種花生、收花生、談花生的情景。通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論花生的種種益處,以借物喻人的習作手法,揭示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高貴品格,從而表達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身不為名利,但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價值觀和人生理想。文中父親的話更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揭示了深刻的含義。第10自然段——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在這里,作者的父親為了教育孩子,用了比較的方法來凸顯花生的內(nèi)在品質(zhì)。那么,如何彰顯“比較”在這里用得恰到好處呢?我在教學中把原文的寫桃子、石榴、蘋果的那句話刪減掉了,變成了“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然后讓學生們細細品讀,反復品味,思考兩個問題:(1)這樣改過之后有沒有語???句子是否通順?(2) 哪一句更好?說說你的理由。經(jīng)過仔細研讀,學生們發(fā)現(xiàn),把描寫其他水果的句子刪掉,并不影響句子的語法表達,也沒有語法邏輯的錯誤,是個語法正確的句子。這是第一個層面的理解。然而,重點在后面的兩個句子的比較。通過細細品味、小組合作,學生們發(fā)現(xiàn):雖然去掉了其他水果的那一句沒有語病,但是在凸顯花生內(nèi)在品質(zhì)的效果上卻是大打折扣,缺少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由埋在地下的默默無聞的花生,到桃子、石榴、蘋果掛在枝頭的引人注目的漂亮果實,如此強烈的反差和對比,才能真正讓讀者的思路打開,由此去生發(fā)開來,聯(lián)系到生活中的兩類人,一類默默無聞,一類引人注目。只有在“比較”中,才能使語言表達的效果和感染力得到最佳體現(xiàn)。
三、句段比較——品味側(cè)重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8課課文《冀中的地道戰(zhàn)》,全文圍繞“奇跡”一詞描寫了地道戰(zhàn)產(chǎn)生的背景和作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敵人嘗到了地道的厲害,想方設法來破壞,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氣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許多妙法來防備。洞口準備著土和沙,可以用來滅火。‘孑口上裝著吊板,如果敵人放毒氣,就把吊板放下來擋住,不讓毒氣往里透。對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溝連接起來,敵人放水的時候,水從洞口進來,就流到枯井暗溝里去了?!蔽覀兛梢砸龑W生們進行排列比較,在前半部分作者列舉敵人進攻方法的順序是“火攻”“水攻”“毒氣攻”,而后面寫人們應對辦法的列舉順序則是“火攻”“毒氣攻”“水攻”,細心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前后的順序不一致,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比較的機會。按照常理,文章在列舉時應該做到前后一致,這樣讀起來才不會感到混亂,而文章在這里卻將“水攻”“毒氣攻”的位置調(diào)換了,是隨意調(diào)換的嗎?為什么要這樣調(diào)換位置?通過反復品讀、小組合作、分析比較,學生們發(fā)現(xiàn),敵人的每一個目的都是想置人于死地,人們對付敵人的辦法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可以說是“見招拆招”。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對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結(jié)合這句話,學生們發(fā)現(xiàn),在諸多的方法中,人們應對水攻的方法是最妙的一種,也最能彰顯冀中人民的勞動智慧。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樣的:作者之所以這樣調(diào)換順序,是為了著重突出“水攻”的妙法,以此來凸顯勞動人民的智慧,真正體現(xiàn)地道戰(zhàn)是我國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四、文章比較——學習寫法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讀中有一條: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jié)合寫場面的。這條導讀給了老師和學生們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本單元的文章著重運用了點面結(jié)合的寫法。這是我們語文教材改版后的一大特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讓教師教得有的放矢,學生們學得清晰明了。運用點面結(jié)合寫法的文章在這一單元里有《狼牙山五壯士》和《開國大典》,其中,前者的第2小節(jié),先寫了這五位壯士一齊對付敵人的群體表現(xiàn),再逐一寫每位戰(zhàn)士的具體表現(xiàn);后者的第12小節(jié)先依次寫了海軍的兩個排,步兵的一個師,炮兵的一個師,戰(zhàn)車師,騎兵師,再寫整個部隊等距離、勻速前進的場面。
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僅僅停留在這一單元的課文上,而是要幫助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建立系統(tǒng)的學習體系。那么,既然都是點面結(jié)合的段落,它們之間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它們之間會建立怎樣的聯(lián)系?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思考的方向,“比較閱讀”在這里就是很好的閱讀策略。結(jié)合課后的練習,《狼牙山五壯士》:課文的第2自然段既關(guān)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堕_國大典》:讀讀寫閱兵式的部分,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面的。細細品讀這兩個自然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對這兩個場面中的情境描寫的比較和寫作順序的描寫進行比較,來深入學習點面結(jié)合的寫法。場面的描寫都有一定的情境,在《狼牙山五壯士》中通過群體和個人描寫相結(jié)合體現(xiàn)了整個場面的“悲壯”,《開國大典》則在一組一組參閱士兵逐漸走近的過程中,突出了“嚴肅”的情境,可見不同的場面要寫出不同的情境;而在寫作的順序上,《狼牙山五壯士》是以作者的視線轉(zhuǎn)移作為寫作順序展開的,我們也可以理解成作者的觀察空間的轉(zhuǎn)移順序;《開國大典》是根據(jù)參閱士兵展示的先后順序,也可以理解為時間的順序來寫的。一個“悲壯”,一個“嚴肅”;一個以視覺轉(zhuǎn)移為序,一個以時間先后為序,同樣的點面結(jié)合的場面描寫,卻有著不一樣的寫法,給人的感受和情境氛圍也不一樣。這樣,關(guān)于運用同一類寫作手法的文章,便可以在“對比閱讀”中讓學生們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更深的思考,也是我們立足語用教學的有效途徑。
以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在課堂上立足語言文字的運用,發(fā)展學生思維,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探索的教學實踐,如何教給學生們有效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些方法和策略來幫助學生們進行有效的語文學習,也是我們在每一次課堂上應該著力研究的方向。
(責任編輯:韓曉潔)